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利用慕课平台的教学资源,对高等数学课程开展SPOC混合式教学,就必须根据高等数学课程特点,探索其讨论课的主体内容和实施保障,制定多维度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文章以“函数的微分”为例,探究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讨论课在高等数学SPOC中的具体实践操作过程。
关键词: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讨论课;SPOC;“函数的微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07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MOOC中心在线课程转化教改研究项目(17MZ24)。
作者简介:李 蕊(1982—),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最优化理论与算法。
近几年,在线教育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不同的在线教育模式,其中,慕课和SPOC作为典型在全球各高等教育机构得以普遍实践。为促进西安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教学改革,提高数学基础课教学质量,笔者主持参加陕西省高等教育慕课中心的《高等数学》SPOC定制项目,在我校试点班级开展MOOC(SPOC) 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利用慕课平台的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一、SPOC混合教学模式下高等数学讨论课的意义
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开展讨论课,教师要挖掘知识背后所承载的能力,探索知识的拓展应用性,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质量讨论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将自己从传统课堂中的主体,转变成讨论课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新的课堂组织管理技巧。讨论课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得到提高,这是对教学相长的最好诠释。
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开展讨论课,需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思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讨论课需要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讨论课需要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社会意识。
二、SPOC混合教学模式下高等数学讨论课的主体内容和实施保障
此次在我校开展“SPOC 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选取的试点教学班包括两个自然班,学生总人数是73人。开学初,我们将学生分为十个小组,每组7~8人。分组采取自愿形式,每组选组长及记录员各一名。明确小组各成员职责,每组成员坚持长期合作,共同分享成果,共同承担责任。
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讨论式教学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二是开放式教学。从教学内容上看,前者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仍强调知识点的掌握,在理工科教学中应用较多;而后者以启迪思维和锻炼技巧为目的,在人文社科及语言类学科中应用更多。根据高等数学的课程特点,我们应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课,然而,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或适合讨论。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具有讨论意义的问题。计划展开讨论的问题,应难易适中、内容丰富,具有研究性、探索性和发散性。如果是答案唯一确定、考查计算能力的题目,就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学生在习题课或课后作业进行练习即可。对于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几分钟进行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的结果。比如,教师可设置一题多解的题目,激发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求解的多种方法,还可以根据学生所做的练习题展开讨论,归纳总结计算方法。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讨论课前一周把要讨论的问题分配给各小组,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课后查阅资料,进行讨论并解决问题。课堂上各组派代表汇报阐述讨论的结果,并回答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提问。本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说明。比如,对于“如何证明任一金属环总存在某条直径,该直径的两个端点处温度相等”“如何证明若椅子在地面上放不稳,只需稍挪动几次就可以放稳”等半开放性问题可提前进行布置。
制定多维度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量化线上和线下学习的详细评分标准。讨论课表现要在期末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有效激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以前在传统教学中,期末总评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占70%)和平时成绩(占30%)。本次在SPOC混合教学试点班级拟采取新的成绩计算方式,期末总评成绩包括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占(30%),讨论课表现占(10%),平时作业册成绩(占10%),期末考试占(50%)。这样既能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水平,又能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管。讨论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平时成绩,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和动力。这样的考试评价体系具有灵活性、多元性的特点,尊重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帮助学生发挥个人潜能,引导学生把肤浅的、功利的学习动机变为内在的、深层次的求知欲望。
三、“函数的微分”讨论课教学实践案例
文章以同济第七版《高等数学》中“函数的微分”一节内容为例,探究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讨论课具体实践操作过程。学生课前在中国大學慕课平台自主观看学习本节教学视频,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重点、难点,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课。
第一阶段:讨论课前的准备
针对本节内容,教师课前布置两个问题:①如何简单计算函数的增量?②导数就是微分吗?要求全体学生课前观看网络学习平台上“函数的微分”的教学视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思考研究微分的起源和出发点,了解导数与微分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课前通过充分备课,精心设计讨论课的课堂“小讨论”问题和课后“大讨论”问题。
第二阶段:实体讨论课的开展
讨论课上,教师抓住上述问题,循序渐进地提问,逐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深入学习。
(1)导数主要研究什么问题?
请学生回答导数的定义,巩固导数的实质是函数值增量与自变量增量之比,当自变量增量趋于零时的极限,即导数主要研究变化率问题。
(2)为什么要学习微分?微分主要研究什么问题?
课堂上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如何简单计算函数的增量?如何快速估计e0.123和sin3030的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回答上述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微分概念起源于微量分析,y可表示成A·x与(x)两部分之和,其线性主部称为微分。当x很小时,△y大小主要由微分A·x决定,而(△x)对其大小的影响是很小的。如此,学生便能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微分”及“微分主要研究什么问题”。 (3)函数在一点可微的定义是什么?
微分的概念是本节重点、难点,在学生自主在线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重点讲析函数可微和微分的定义,以及微分的几何意义。
(4)哪些函数可微?若函数可微分,如何计算微分?
学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研究导数与微分、可导与可微的关系。教师可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讨论这个问题,请小组代表讲解该问题。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可导与可微等价,函数的微分等于函数的导数乘以自变量的微分。教师进一步提问:“既然导数与微分有这样的关系,那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是什么?”课堂上通过几个计算微分的练习题,请学生总结求微分的方法。
(5)利用微分的观点,如何重新理解反函数求导法则、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及由参数方程确定函数的求导法则?
教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讨论,请小组代表阐述求导法则,讲解该问题。教师及时总结:在学习微分之前,导数的记法是整体记号;学习微分后,导数记法可看作分式运算,重新理解求导法则,使学生加深了对求导法则的认识。
(6)导数与微分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后给出答案。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这两个概念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几何意义不同,但是导数是函数微分与自变量微分的商,函数在一点可导和可微是等价的。
(7)用微分进行近似计算有什么优缺点?
当x-x0很小时,f(x)≈f(x0)
f (x0)x-x0),即f(x)可由一次多项式近似代替,但精度不高,只适用于x0附近的点x,否则误差较大。而且只知道误差是(x-x0)的高阶无穷小,但不能具体估算出误差大小。为下一章泰勒公式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些课堂讨论的“小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在讨论课中,学生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不仅能深入理解本节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还能将“函数的微分”和前后知识衔接,做到融会贯通(如表1所示)。
课后讨论的“大问题”更注重应用性和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将深奥难懂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对微分的理解相对深刻一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经济学中的“70规则”,并通过微分的近似计算解释该经济学规则,准备课堂汇报资料。讨论课中,请小组代表阐述“70规则”并用微分知识解释该规则,其他同学可以举例、补充或提问,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总结(如表2所示)。
第三階段:讨论课后的总结和反馈
写课后总结,找出问题,更新设计,提高后续课程的讨论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结语
高等数学课程由于其自身特点,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开展翻转课堂,并非所有章节都适合开展讨论课。教师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在保持一定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慕课平台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立冬,鲁 军,高 庆.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78-79.
[2]黄燕平.大学数学课程讨论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94-96.
关键词: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讨论课;SPOC;“函数的微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07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MOOC中心在线课程转化教改研究项目(17MZ24)。
作者简介:李 蕊(1982—),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最优化理论与算法。
近几年,在线教育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不同的在线教育模式,其中,慕课和SPOC作为典型在全球各高等教育机构得以普遍实践。为促进西安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教学改革,提高数学基础课教学质量,笔者主持参加陕西省高等教育慕课中心的《高等数学》SPOC定制项目,在我校试点班级开展MOOC(SPOC) 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利用慕课平台的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一、SPOC混合教学模式下高等数学讨论课的意义
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开展讨论课,教师要挖掘知识背后所承载的能力,探索知识的拓展应用性,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质量讨论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将自己从传统课堂中的主体,转变成讨论课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新的课堂组织管理技巧。讨论课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得到提高,这是对教学相长的最好诠释。
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开展讨论课,需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思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讨论课需要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讨论课需要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社会意识。
二、SPOC混合教学模式下高等数学讨论课的主体内容和实施保障
此次在我校开展“SPOC 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选取的试点教学班包括两个自然班,学生总人数是73人。开学初,我们将学生分为十个小组,每组7~8人。分组采取自愿形式,每组选组长及记录员各一名。明确小组各成员职责,每组成员坚持长期合作,共同分享成果,共同承担责任。
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讨论式教学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二是开放式教学。从教学内容上看,前者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仍强调知识点的掌握,在理工科教学中应用较多;而后者以启迪思维和锻炼技巧为目的,在人文社科及语言类学科中应用更多。根据高等数学的课程特点,我们应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课,然而,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或适合讨论。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具有讨论意义的问题。计划展开讨论的问题,应难易适中、内容丰富,具有研究性、探索性和发散性。如果是答案唯一确定、考查计算能力的题目,就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学生在习题课或课后作业进行练习即可。对于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几分钟进行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的结果。比如,教师可设置一题多解的题目,激发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求解的多种方法,还可以根据学生所做的练习题展开讨论,归纳总结计算方法。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讨论课前一周把要讨论的问题分配给各小组,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课后查阅资料,进行讨论并解决问题。课堂上各组派代表汇报阐述讨论的结果,并回答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提问。本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说明。比如,对于“如何证明任一金属环总存在某条直径,该直径的两个端点处温度相等”“如何证明若椅子在地面上放不稳,只需稍挪动几次就可以放稳”等半开放性问题可提前进行布置。
制定多维度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量化线上和线下学习的详细评分标准。讨论课表现要在期末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有效激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以前在传统教学中,期末总评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占70%)和平时成绩(占30%)。本次在SPOC混合教学试点班级拟采取新的成绩计算方式,期末总评成绩包括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占(30%),讨论课表现占(10%),平时作业册成绩(占10%),期末考试占(50%)。这样既能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水平,又能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管。讨论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平时成绩,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和动力。这样的考试评价体系具有灵活性、多元性的特点,尊重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帮助学生发挥个人潜能,引导学生把肤浅的、功利的学习动机变为内在的、深层次的求知欲望。
三、“函数的微分”讨论课教学实践案例
文章以同济第七版《高等数学》中“函数的微分”一节内容为例,探究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讨论课具体实践操作过程。学生课前在中国大學慕课平台自主观看学习本节教学视频,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重点、难点,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课。
第一阶段:讨论课前的准备
针对本节内容,教师课前布置两个问题:①如何简单计算函数的增量?②导数就是微分吗?要求全体学生课前观看网络学习平台上“函数的微分”的教学视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思考研究微分的起源和出发点,了解导数与微分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课前通过充分备课,精心设计讨论课的课堂“小讨论”问题和课后“大讨论”问题。
第二阶段:实体讨论课的开展
讨论课上,教师抓住上述问题,循序渐进地提问,逐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深入学习。
(1)导数主要研究什么问题?
请学生回答导数的定义,巩固导数的实质是函数值增量与自变量增量之比,当自变量增量趋于零时的极限,即导数主要研究变化率问题。
(2)为什么要学习微分?微分主要研究什么问题?
课堂上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如何简单计算函数的增量?如何快速估计e0.123和sin3030的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回答上述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微分概念起源于微量分析,y可表示成A·x与(x)两部分之和,其线性主部称为微分。当x很小时,△y大小主要由微分A·x决定,而(△x)对其大小的影响是很小的。如此,学生便能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微分”及“微分主要研究什么问题”。 (3)函数在一点可微的定义是什么?
微分的概念是本节重点、难点,在学生自主在线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重点讲析函数可微和微分的定义,以及微分的几何意义。
(4)哪些函数可微?若函数可微分,如何计算微分?
学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研究导数与微分、可导与可微的关系。教师可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讨论这个问题,请小组代表讲解该问题。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可导与可微等价,函数的微分等于函数的导数乘以自变量的微分。教师进一步提问:“既然导数与微分有这样的关系,那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是什么?”课堂上通过几个计算微分的练习题,请学生总结求微分的方法。
(5)利用微分的观点,如何重新理解反函数求导法则、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及由参数方程确定函数的求导法则?
教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讨论,请小组代表阐述求导法则,讲解该问题。教师及时总结:在学习微分之前,导数的记法是整体记号;学习微分后,导数记法可看作分式运算,重新理解求导法则,使学生加深了对求导法则的认识。
(6)导数与微分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后给出答案。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这两个概念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几何意义不同,但是导数是函数微分与自变量微分的商,函数在一点可导和可微是等价的。
(7)用微分进行近似计算有什么优缺点?
当x-x0很小时,f(x)≈f(x0)
f (x0)x-x0),即f(x)可由一次多项式近似代替,但精度不高,只适用于x0附近的点x,否则误差较大。而且只知道误差是(x-x0)的高阶无穷小,但不能具体估算出误差大小。为下一章泰勒公式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些课堂讨论的“小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在讨论课中,学生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不仅能深入理解本节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还能将“函数的微分”和前后知识衔接,做到融会贯通(如表1所示)。
课后讨论的“大问题”更注重应用性和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将深奥难懂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对微分的理解相对深刻一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经济学中的“70规则”,并通过微分的近似计算解释该经济学规则,准备课堂汇报资料。讨论课中,请小组代表阐述“70规则”并用微分知识解释该规则,其他同学可以举例、补充或提问,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总结(如表2所示)。
第三階段:讨论课后的总结和反馈
写课后总结,找出问题,更新设计,提高后续课程的讨论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结语
高等数学课程由于其自身特点,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开展翻转课堂,并非所有章节都适合开展讨论课。教师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在保持一定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慕课平台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立冬,鲁 军,高 庆.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78-79.
[2]黄燕平.大学数学课程讨论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