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渊阁有“中国第一藏书阁”之称,传说其中隐藏着紫禁城初建时刘伯温布下的风水阵——故宫神秘的“第9999间半房间”。
雨花阁是故宫未开放区域中最耀眼的独栋建筑,它是清宫佛堂的中心,供奉着密宗四部神系。不过,地理位置却决定了人们“只可远瞻不可近玩焉”。
宝蕴楼是故宫中唯一的西式洋楼,清末民初,袁世凯曾下令将热河行宫、辽宁沈阳故宫的3150箱,23万余件文物运抵北京藏于楼中,奇珍异宝汇聚一堂,世界罕见。
两阁一楼,是故宫人对文渊阁、雨花阁以及宝蕴楼3处未开放区域的简称。古时,这3栋建筑都是人们极其向往的地方:文官都希望有机会一览文渊阁中的绝品藏书:教徒都希望进雨花阁拜祭皇宫的佛堂中心;而几乎所有人,都希望领略宝蕴楼里那些无数奇珍异宝汇聚一堂的场景……
中国第一藏书阁
神秘的“第9999间半房间”
时隔多年以后,笔者一直对与文渊阁初遇的那个午后记忆犹新:那天太阳很大,刚刚进入故宫工作实习的我正执行巡视工作,穿过南三所,再绕过影壁,一直走到东华门内文华殿,很快,我就被文华殿后那栋颜色奇特的建筑吸引住了:蓝色的外表,让它在金碧辉煌的故宫中格外引人注目。
手中资料告诉我,这就是有“中国第一藏书阁”之称的文渊阁。要了解文渊阁,首先得说说文华殿。文华殿初建时,是太子宫区的正殿,房顶上覆盖绿瓦。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改作皇帝便殿,房顶换成了黄瓦,成了皇帝举行“经筵”、听讲经官讲学“进讲”的地方——也就是皇帝的学校。皇帝在听讲的前一天,先要到文华殿东的传心殿向孔子的牌位祭告,然后还要撰写御论,阐发自己学习“四书五经”的心得。
公元1773年,乾隆皇帝下诏编纂《四库全书》——这是我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与万里长城、大运河一起,被誉为“古代中国的三大工程”。丛书开编后,为表修撰决心,乾隆于1774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工匠们在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择吉日开工。两年后,藏书楼建成,成为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
藏书之地最重防火,所以,藏书楼取“水”之意,命名为文渊阁。因为惧火,整座建筑的颜色也按照水的颜色——蓝色、绿色和白色为主漆色。皇帝对文渊阁非常重视,连阁中的书柜都是金丝楠木制作——当时清宫里已很少有金丝楠木,最后一点几乎全用在了文渊阁上。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库全书》告成之时,乾隆帝在文渊阁设宴赏赐编纂《四库全书》的各级官员和参加人员,盛况空前。文渊阁因此也成了天下读书人最为向往的地方——谁不渴望一读里面收藏的书中极品呢?
当然,书籍全部存于一处难免有非常之变,所以文渊阁中也并未存放所有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完成后,共分成四份,除文渊阁外、还分别藏于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和沈阳故宫文溯阁,这四个地方统称为“北四阁”。随后,考虑到江南士子读书需要,乾隆又下令模仿文渊阁建筑工艺,在江苏镇江金山建文宗阁、江苏扬州建文汇阁、浙江杭州建文澜阁,称为“南三阁”。
当然,文渊阁不止有书,也有众多传说,如那神秘的“第9999间半房”的奇闻:传说故宫房间共有9999间半,其中半间是指文渊阁楼下西头的一小间,而这半间房,据说是明代建故宫时,刘伯温看过风水后特地安排的“风水大阵”。但后来经过实地考察,这半间房又是根本不存在的,于是传说又八方而起:有人说,只有有缘人才能遇到那半间房子;还有人说,那半间房中关着刘伯温请来镇宫的“七十二地煞、一百零八禽兽”,放它们出来就会天下大乱……
雨花阁
只可远瞻不可近玩的神圣佛楼
在故宫工作期间,我最感兴趣的建筑就是雨花阁。
这是座精巧灵动的建筑,屋顶上金龙昂首而行,饱含着无限力量,好似下一秒就会腾云飞去;这是座形制特殊的建筑,融合汉藏风格,任何人都能轻易地从宫殿群中标记它的位置;这是座神秘的建筑,是清宫佛堂的中心,供奉着密宗四部神系。
关于雨花阁的建立,文献如此记载:乾隆时期,随着与西藏关系日益密切,清政府推行“兴黄教,安众蒙古”的政策,加之乾隆本人也信仰佛教,佛堂建设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而雨花阁正是清宫佛堂的中心,它兴建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由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四大活佛之一的三世章嘉指导,以西藏托林寺为蓝本而建。
乾隆与三世章嘉的对话,也被故宫文献记录传世:乾隆问章嘉国师:“在西藏为佛教建有广大功业的杰出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功迹如何?”三世章嘉一一详细列举,其中讲到了大译师仁钦桑波创建的托林寺,乾隆听得如痴如醉,便吩咐下去:“在朕的京城中也要建一座那样的佛殿。”最后在三世章嘉的负责下,故宫内城右方崛起了一座四层金顶佛殿,这就是雨花阁。而在公元1750年雨花阁竣工后,从乾隆开始的历代满清君王都对这里的佛事活动特别重视,甚至连香烛之事都亲自过问。
笔者仅有一次机会走进未开放区域中的雨花阁:只见楼阁下的凝华门上挂着重锁,门上红漆斑驳剥落,扒着门缝拼命地向里张望,看到的也只是模糊一片,可谓一墙之隔,咫尺天涯。曾以为走近后能够将它看得更清晰——后来才发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要真的欣赏雨花阁,只可远瞻不可近玩。故宫中,有3个地点可以观赏雨花阁。最好的地方是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台基之上,这3处为宫中制高点,向西北望去,那夹在红墙白塔之间的雨花阁非常醒目;其次是长春宫院内,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雨花阁的第二层和第三层;而若要俯瞰雨花阁,最佳位置则是在景山之上,这也是唯一可以看到雨花阁全貌之处。
宝蕴楼
故宫里的洋楼
站在景山上向南眺望,故宫一片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然而仔细一点,会在西南方的西华门前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这里有一座别具风格的西洋楼,在中国式建筑遍布的故宫中,显得特立独行。
这就是宝蕴楼。它既非明代所建,也非清朝所筑,而是民国时期修造的。
宝蕴楼的建立,与那位只当了83天皇帝的大总统袁世凯息息相关:1911年,清帝溥仪退居内廷后,外朝当时由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接管。1913年初,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呈报总统袁世凯,欲将辽宁沈阳故宫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所藏的各种文物运到北京,拟在武英殿、文华殿和南薰殿等处陈列展览,创办古物陈列所,同时提出委派护军都统治格(首任古物陈列所所长)筹办此事。
就这样,从1913年11月18日起,共有3150箱,23万余件文物从热河行宫、辽宁沈阳故宫运抵北京,奇珍异宝无数:玉器、瓷器、臣画、围屏、宝器、书籍、珐琅、字画,盆景、钟表、竹漆器、戏衣、如意、佛供……可谓应有尽有。
文物到京后放置何处?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于是,袁世凯的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从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拨出二十余万元,准备在故宫内建起一座库房存放文物。库房于1914年6月2日正式动工兴建,1915年6月正式竣工,交付使用。由于楼是为存放文物建造的,而且楼内的藏品都是“历代文物之所萃,品类最宏,举凡金石书画、陶瓷珠玉,罔不至珍且奇,极美且备”,所以就将这座楼房定名为“宝蕴楼”。
宝蕴楼是按照西洋建筑的式样设计和建造的,因此,无论在造型、结构、用料等诸方面,都与宫中传统建筑的做法不同。宝蕴楼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局,所有窗户的线脚都饰白色,与红色墙身恰成对照。每个窗户的窗扇都包着厚厚的铁皮,而且它们终年紧闭,有很好的密封作用。
作为库房,宝蕴楼更多考虑的是结实与封闭。在其室内,还同时定做了许多木柜,使文物的放置更有保障。故宫工作人员介绍,这座楼的建筑方式的确相当牢靠,以至于经历风雨,直至上世纪90年代,仍是国家收藏文物的库房之一。至今,尽管宝蕴楼的藏品陆续被转移到国家博物馆等地收藏,但这幢建筑在历史学家与建筑学家眼中,依旧是故宫中最为独特的藏宝楼。
雨花阁是故宫未开放区域中最耀眼的独栋建筑,它是清宫佛堂的中心,供奉着密宗四部神系。不过,地理位置却决定了人们“只可远瞻不可近玩焉”。
宝蕴楼是故宫中唯一的西式洋楼,清末民初,袁世凯曾下令将热河行宫、辽宁沈阳故宫的3150箱,23万余件文物运抵北京藏于楼中,奇珍异宝汇聚一堂,世界罕见。
两阁一楼,是故宫人对文渊阁、雨花阁以及宝蕴楼3处未开放区域的简称。古时,这3栋建筑都是人们极其向往的地方:文官都希望有机会一览文渊阁中的绝品藏书:教徒都希望进雨花阁拜祭皇宫的佛堂中心;而几乎所有人,都希望领略宝蕴楼里那些无数奇珍异宝汇聚一堂的场景……
中国第一藏书阁
神秘的“第9999间半房间”
时隔多年以后,笔者一直对与文渊阁初遇的那个午后记忆犹新:那天太阳很大,刚刚进入故宫工作实习的我正执行巡视工作,穿过南三所,再绕过影壁,一直走到东华门内文华殿,很快,我就被文华殿后那栋颜色奇特的建筑吸引住了:蓝色的外表,让它在金碧辉煌的故宫中格外引人注目。
手中资料告诉我,这就是有“中国第一藏书阁”之称的文渊阁。要了解文渊阁,首先得说说文华殿。文华殿初建时,是太子宫区的正殿,房顶上覆盖绿瓦。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改作皇帝便殿,房顶换成了黄瓦,成了皇帝举行“经筵”、听讲经官讲学“进讲”的地方——也就是皇帝的学校。皇帝在听讲的前一天,先要到文华殿东的传心殿向孔子的牌位祭告,然后还要撰写御论,阐发自己学习“四书五经”的心得。
公元1773年,乾隆皇帝下诏编纂《四库全书》——这是我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与万里长城、大运河一起,被誉为“古代中国的三大工程”。丛书开编后,为表修撰决心,乾隆于1774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工匠们在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择吉日开工。两年后,藏书楼建成,成为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
藏书之地最重防火,所以,藏书楼取“水”之意,命名为文渊阁。因为惧火,整座建筑的颜色也按照水的颜色——蓝色、绿色和白色为主漆色。皇帝对文渊阁非常重视,连阁中的书柜都是金丝楠木制作——当时清宫里已很少有金丝楠木,最后一点几乎全用在了文渊阁上。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库全书》告成之时,乾隆帝在文渊阁设宴赏赐编纂《四库全书》的各级官员和参加人员,盛况空前。文渊阁因此也成了天下读书人最为向往的地方——谁不渴望一读里面收藏的书中极品呢?
当然,书籍全部存于一处难免有非常之变,所以文渊阁中也并未存放所有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完成后,共分成四份,除文渊阁外、还分别藏于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和沈阳故宫文溯阁,这四个地方统称为“北四阁”。随后,考虑到江南士子读书需要,乾隆又下令模仿文渊阁建筑工艺,在江苏镇江金山建文宗阁、江苏扬州建文汇阁、浙江杭州建文澜阁,称为“南三阁”。
当然,文渊阁不止有书,也有众多传说,如那神秘的“第9999间半房”的奇闻:传说故宫房间共有9999间半,其中半间是指文渊阁楼下西头的一小间,而这半间房,据说是明代建故宫时,刘伯温看过风水后特地安排的“风水大阵”。但后来经过实地考察,这半间房又是根本不存在的,于是传说又八方而起:有人说,只有有缘人才能遇到那半间房子;还有人说,那半间房中关着刘伯温请来镇宫的“七十二地煞、一百零八禽兽”,放它们出来就会天下大乱……
雨花阁
只可远瞻不可近玩的神圣佛楼
在故宫工作期间,我最感兴趣的建筑就是雨花阁。
这是座精巧灵动的建筑,屋顶上金龙昂首而行,饱含着无限力量,好似下一秒就会腾云飞去;这是座形制特殊的建筑,融合汉藏风格,任何人都能轻易地从宫殿群中标记它的位置;这是座神秘的建筑,是清宫佛堂的中心,供奉着密宗四部神系。
关于雨花阁的建立,文献如此记载:乾隆时期,随着与西藏关系日益密切,清政府推行“兴黄教,安众蒙古”的政策,加之乾隆本人也信仰佛教,佛堂建设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而雨花阁正是清宫佛堂的中心,它兴建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由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四大活佛之一的三世章嘉指导,以西藏托林寺为蓝本而建。
乾隆与三世章嘉的对话,也被故宫文献记录传世:乾隆问章嘉国师:“在西藏为佛教建有广大功业的杰出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功迹如何?”三世章嘉一一详细列举,其中讲到了大译师仁钦桑波创建的托林寺,乾隆听得如痴如醉,便吩咐下去:“在朕的京城中也要建一座那样的佛殿。”最后在三世章嘉的负责下,故宫内城右方崛起了一座四层金顶佛殿,这就是雨花阁。而在公元1750年雨花阁竣工后,从乾隆开始的历代满清君王都对这里的佛事活动特别重视,甚至连香烛之事都亲自过问。
笔者仅有一次机会走进未开放区域中的雨花阁:只见楼阁下的凝华门上挂着重锁,门上红漆斑驳剥落,扒着门缝拼命地向里张望,看到的也只是模糊一片,可谓一墙之隔,咫尺天涯。曾以为走近后能够将它看得更清晰——后来才发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要真的欣赏雨花阁,只可远瞻不可近玩。故宫中,有3个地点可以观赏雨花阁。最好的地方是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台基之上,这3处为宫中制高点,向西北望去,那夹在红墙白塔之间的雨花阁非常醒目;其次是长春宫院内,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雨花阁的第二层和第三层;而若要俯瞰雨花阁,最佳位置则是在景山之上,这也是唯一可以看到雨花阁全貌之处。
宝蕴楼
故宫里的洋楼
站在景山上向南眺望,故宫一片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然而仔细一点,会在西南方的西华门前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这里有一座别具风格的西洋楼,在中国式建筑遍布的故宫中,显得特立独行。
这就是宝蕴楼。它既非明代所建,也非清朝所筑,而是民国时期修造的。
宝蕴楼的建立,与那位只当了83天皇帝的大总统袁世凯息息相关:1911年,清帝溥仪退居内廷后,外朝当时由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接管。1913年初,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呈报总统袁世凯,欲将辽宁沈阳故宫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所藏的各种文物运到北京,拟在武英殿、文华殿和南薰殿等处陈列展览,创办古物陈列所,同时提出委派护军都统治格(首任古物陈列所所长)筹办此事。
就这样,从1913年11月18日起,共有3150箱,23万余件文物从热河行宫、辽宁沈阳故宫运抵北京,奇珍异宝无数:玉器、瓷器、臣画、围屏、宝器、书籍、珐琅、字画,盆景、钟表、竹漆器、戏衣、如意、佛供……可谓应有尽有。
文物到京后放置何处?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于是,袁世凯的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从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拨出二十余万元,准备在故宫内建起一座库房存放文物。库房于1914年6月2日正式动工兴建,1915年6月正式竣工,交付使用。由于楼是为存放文物建造的,而且楼内的藏品都是“历代文物之所萃,品类最宏,举凡金石书画、陶瓷珠玉,罔不至珍且奇,极美且备”,所以就将这座楼房定名为“宝蕴楼”。
宝蕴楼是按照西洋建筑的式样设计和建造的,因此,无论在造型、结构、用料等诸方面,都与宫中传统建筑的做法不同。宝蕴楼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局,所有窗户的线脚都饰白色,与红色墙身恰成对照。每个窗户的窗扇都包着厚厚的铁皮,而且它们终年紧闭,有很好的密封作用。
作为库房,宝蕴楼更多考虑的是结实与封闭。在其室内,还同时定做了许多木柜,使文物的放置更有保障。故宫工作人员介绍,这座楼的建筑方式的确相当牢靠,以至于经历风雨,直至上世纪90年代,仍是国家收藏文物的库房之一。至今,尽管宝蕴楼的藏品陆续被转移到国家博物馆等地收藏,但这幢建筑在历史学家与建筑学家眼中,依旧是故宫中最为独特的藏宝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