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四维存在论指导《外国文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c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了事物的自然性质、逻辑性质、道德性质和审美性质,这四种存在性质具有金字塔式的层递关系。把这种四维存在观运用于本科《外国文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通过课程教学设置中层层性质的满足,能够期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无目的性,以获得更大的自由。
  关键词:席勒;四维存在观;《外国文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076-01
  席勒因为外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而以作家身份广为人知,但他的《审美教育书简》更是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把审美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提出了事物的四种性质,可以概括为事物的四维存在观,这一存在观对于《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一、席勒的四维存在观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第20封信中,划分了事物的四种性质。他定义了事物的自然性质——“一个事物可能直接与我们的感性状态(我们的存在和健康)有关系”[1]229,定义了逻辑性质——“它可能与我们的知性有关,使我们得到一种认识”[1]229,定义了道德性质——“它可能与我们的意志有关系,作为一个理性的人而选择的对象来对待”[1]229,还定义了事物的审美性质——“或者最后它可能与我们各种不同能力的整体有关系,而不应该是属于某一种个别能力的一个指定对象”[1]229。从这四个定义我们看到席勒并不把人看作纸片人,而把人看作是多面的,无论感性、理性、还是道德,都不能单方面给予人自由。
  如果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在自然性质、逻辑性质、道德性质和审美性质这四重性质中,似乎天然地具有某种自下而上的发展顺序,即人的存在首先满足其自然属性与自然规律,就像是金字塔的底层,只有在底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更高的需要,即发展道德和审美。这不同于单纯划分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论,席勒的四维存在观不仅包含了人的理性特质,也涵盖了人的感性特质,显得更加丰满,与扁平相对立,更像是一种圆形存在论。
  二、本科生《外国文学》教学过程概览
  《外国文学》课程在中文系本科教学过程中,通常着重于文学系统的架构,即文学编年与地域框架结构的建立。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建立牢固的知识体系与概念。在搭建好系统框架后,相关外国文学课程教材往往对文学史上某些著名作家及其重要文本给予概念化的阐释,让学生可以不通过阅读原文文本就掌握某一具体作品的大致内容、中心思想、文学表现方式等等特点。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授课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时与教学质量。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并不利于学生本身的专业发展。对于文本的第一手感知和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他们先于原文文本阅读了相关书评后,思想就会打上书评者的烙印,这种烙印即使在学生阅读原文本时仍在极大地影响学生对于文本的认知,以致于后续要纠正书评带来的影响是非常难的。
  另一方面,若是让学生单纯阅读原文本以求保证第一手感知,这也不太现实。首先,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作品通常都具有相当的厚度——思想的厚度与书本的厚度。这种厚度对于二十岁出头的本科学生来说,可能会带来理解与把握的难度,学生很可能并不能真正理解所读作品的概貌。其次,《外国文学》作为中文系学生的专业课,每次授课基本都会“日行八万里”,即一次授课可能同时介绍几个国家的众多作家作品,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阅读众多名家名作就像要求学生要一下子吃个胖子,带来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很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甚至拉肚子,不仅搞混了作家作品不说,最重要是破坏和模糊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并且,学生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周间阅读众多文本。
  三、席勒四维存在论指导《外国文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鉴于《外国文学》教学的客观实际,是否可以运用席勒的四维层次论来指导本科教学以求两全呢?
  从感性存在来看,《外国文学》作为中文系本科学生必修专业课,其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们必然能够意识到,若是没有外国文学这门专业课,中文系也就不成其为完整的中文系,中文专业学科的特质就不能得以体现。因此,《外国文学》这门课程从中文系学生的出发点来看,其自然性质能够得到学生天然的理解。
  从逻辑性质来看,《外国文学》课程能够使学生得到一种对于外国文学概貌的认识,大部分的外国文学教材都是从编年、国别的角度进行文学史的梳理,只要浏览教材目录,便能够得出对于外国文学课程授课内容的鲜明认识。这个层次在课程教学中也不难达到。
  从道德性质来看,《外国文学》课程通过介绍作家作品,能够很好地建立学生对于善的追求。首先,能够经受住几百乃至上千年时间检验的文学作品,其本身就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与魅力超出了文字本身,更像是上升到人性的高度对后来人施以永恒的影响。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感动人的通常是里面的人物所代表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常常作为人性最光辉的代表支撑与影响人类精神并代代相传。其次,就算是拾人牙慧式的内容介绍,其中也必然掺杂了编者的价值取向,能够作为文本编入教材的作品,更加突出了其教育意义。
  从审美性质来看,《外国文学》最需要改进之处就是教师教授文学史框架与学生的一手文本阅读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的文字本身就自有其美感,这种美感看似微不足道,并且文学感受一闪即过,比人物精神更加难被觉察。那么,文字本身的美感到底有何意义呢?学生如果能够超越人物精神所带来的价值影响,而关注其审美意义,这是一种更高程度的审美无目的性的自由。这种自由兼具真、善、美,也更难达到。如果教师能够在保证建立文学史框架的前提下,减少文本的概括性介绍,而大量引入原文文本,让学生在原文阅读中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美感,或许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当然,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文本阅读量、文学感受力、对学生接受能力的把握是有较高要求的,但这并非不能达到,需要教师更多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同时,这对于教师课堂氛围的营造也有较高要求,创造一种审美的课堂氛围以让学生更好地体味文本的美感,这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与引导。这给予学生一种自由,超越物质、超越现实羁绊、专注于心灵的自由。
  把席勒的四维存在观运用于本科《外国文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通过课程教学中层层性质的满足,通过教师在教学设置中环环相扣的安排与引导,能够期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无目的性,以获得更大的自由。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1]席勒著,张玉能译.席勒散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探讨了正确设置青年学生的心理参数的具体方法与技巧等问题,分析了当今青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论述了青年学生心理参数的监督与设置、心理参数设置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如何
隐性课程是使个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一种认知方式,本文将试从隐性课程的概念、作用和构成要素、以及如何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更好地建设隐性课程几个方面,与广大艺术工作者
新泰煤矿5号煤层为矿井即将开采的主采煤层,是井田内厚度最大的可采煤层,但是厚度变化也较大。文章分析了新泰煤矿5号煤层的赋存特征及厚度变化规律,并从聚煤条件、河流冲刷
目的:探讨分析案例教学法应用在病理学教学中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价值。方法:选择本学院两个班级的高护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实
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以更加迅猛之势席卷全球,高科技产业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成为新经济时代越来越重要的决定因素.高科技产业的
曾往江南总有依稀恋庭栏楼台拐角处芳景苏园
本文主要探讨了"患者-临床表现-疾病-病因-处理原则-整理护理程序"这一逆向思维教学法对妇产科教学的作用,通过实验分析来探讨学生对逆向思维教学法的反馈情况和教学效果,并总
钢吊箱围堰是在承台施工的过程中临时设计建造的阻水结构,目的是通过钢吊箱围堰侧板和底板上的封底混凝土围水,为承台施工提供干燥无水的施工条件。本文以福州绕城公路东南段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全省各地,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