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才观

来源 :中国发展与创新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998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就是出众之才,是在某一方面有超人的本领,对人类做出创造性的贡献。有人认为人才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即天赋、勤奋、名师指点。其实,才能的形成是本人社会实践的产物,即与人的天赋、个性有关,又与人的生活境遇有关。有的在劳苦折磨坎坷的生活道路上磨练出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奋刻苦地拿下科技之冠;有的在压抑排挤打击的逆境中,迸发出“旁观者清”的智慧,有的面临绝境,逼出“创造才华”。
  纵观历史上的人才,不难发现有三个特点:一是出身贫苦,谋生艰难,禀赋好学。刻苦钻研。大发明家瓦特、爱迪生都是穷苦工人出身。瓦特家境贫寒,一直未上过学,青年时以学徒为生。第一个发明电的富阑克林是个卖报的,报童出身。高尔基没上过学,童苦磨难,靠自学成为著名文学家,晚年创作才进入高涨时期。
  施耐庵7岁时家庭非常贫苦,无法上学,但他聪颖机智,刻苦好学,经常借书看、旁听,到36岁才上京元试,中进士。这些人天赋聪明,有得天独厚的资质,智商上有很大潜能,独立意识强,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富有奇思妙想,随着实践的深入,对所好事物具有很强的记忆力,敏锐地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他们具有独到见解,为探究某一事物,能在常规势力面前百折不饶。虽然没进课堂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但是在社会这个不带围墙的“课堂”里“捕获”的“食粮”质佳量大,犹如“野生带鱼”“自然林”,比人工“喂养”的味道香,木质好。别看他们没学那么多科目的课程,却使精力集中于在钻攻一道。在这个道上他们的付出是常人的几倍、几十倍。其实杂学对他爱好的事物帮忙不多,累赘不小。因此,他能轻装捷上,登临绝顶,使世人望尘莫及,刮目相看。
  从中不难看出一个事理,古今中外有才干者,不少是那些出身贫寒,少年磨难。不甘沉沦,勇敢前进,钻攻一道,自学有为,挤压成器的人们。也说明通往成功的道路主要靠自学,需要扬长避短,认准目标,搜集积累,提炼精髓,寻根究底,卓有见地,才能制出创造性精品。所谓认准目标,是指从事与自己的资质、灵动相对应的事业,才能事半功倍。所谓挤压成器,是指社会埋没,环境压抑,心情忧愤会培养后天资分,使兴趣、动力、勤奋超常倾发,面对倾斜反差,展示出创造性才华,犹如万吨水压机挤压下的钢鼎模型。压力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们不要以某种一刀切的形式,扼杀人才的创造性萌芽,让他们的自学意识得到培养,自我爱好得到抒发,自我潜能得到释放,自我面向竞争、挑战的舞台。
  二是史上人才有的既不是讲士,也不是翰林。甚至有的屡试不中。唐代散文家韩愈勤学苦读,三次应考进士皆落第,诗圣杜甫早有文名,屡试不中,久居长安十余年,才谋得一极小官职。名医药圣李时珍参加举人考试三次不中。别人都替他可惜,但他对医学有浓厚兴趣没,采药、搜集民间秘方,花了近30年时间,到60岁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内容博大精深;有190万字吴承恩是个狂放不羁,轻世傲物之人,嘉靖十年他去南京应试,名落孙山。他在三年内专心在时文上下番苦功,嘉靖十三年秋试仍没考中。考不取举人,又无养家糊口的手段,一生未能腾达,但他的《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崇高地位。
  这些精灵才子为什么屡试不中呢?一是他们性格怪异,好自由奔放,不落熟套,我行我素,侧重偏一,对所好事物孤注一掷,对此外它业尤其冷漠譬。如吴承恩,只是对作“神话文章”有特殊兴趣,而背诵“四书”、“五经”、“论语”的功力恐怕不及死记硬背的考生。由于长端寡全,(一技之长,其余皆短)。故应考不中。二是考官是阿谀附势,不学无术之辈。岂能看懂吴承恩深邃高雅的大作。即使看懂了超常绝世的文章,也由于庸才靠牌子、哄弄人吃饭,极易疾贤妒能,生怕人才上来,庸才就站不住脚了,岂能容之。三是出于门弟观念。世俗偏见,提豪门贵族,压寒门贤能。此因种种,岂不落选乎!
  以此可见,有创造才能的不一定是进士、翰林,进士、翰林不一定有创造,有作为。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心理和生理独有的特征,是长期爱好积淀的潜能,是专注某事孜孜以求而产生的灵动。它包含许多非智力因素——志好、个性、毅力、钻研精神,挤压成非凡之器。人才用不着下大力气培养,得到便利条件就行了,在反差刺激,磨难、挫折之的重击下,会不屈不挠地爬向各个领域的珠峰。
  华罗庚初中毕业,也不是各科文化占有量极高,而是深入于数学领域研究极深、极广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天赐聪颖的数学大脑,与在大学代课的低处境、卑地位的反差。促使他发奋进取,发挥了内在潜能。师徒共同拿下数学之冠。
  为此,创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育人环境,多渠道地广集、培养人才,是要扬其所长,允许偏科,不能求全责备的。教材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特长、爱好而有所侧重偏轻,与研究专业无关的,稍知略懂即可,用不着频频重复,故意加深,比如。搞汽车制造、农林园艺、药物研究的,可学些相关科目知识,学语文的,可以不读深层数学、物理、化学,分工越早,精力越专,收效也越大。想让某人成为“全才”“万事通”,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是笨的,(耗时费事低效率)那样只能培养“大路货”式的庸才。
  当然,多读几年书,多学几门课程,就会“知识越多越有用”,是难得的好事。可是,这些知识都是前人创造、总结的自然和社会经验。具备了这些知识,只是为做好工作,造福人类有了一定的工具和条件,如果没有自己的钻研“求新”和独到见解,很难创造出非凡的业绩。这是因为,凡是能传给他人的文化知识、技能,一定是可以重复,可以“复制”的,而可以被他人复制的一定不具有创造性。能力也是使用知识的手段,它的高低也不完全取决于学历,而来源人的智力和实践经验。所以,我们在选拔和评定人才的时候,一定要参考特长,把业绩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
  例如:新凤霞从小跟祖父卖糖葫芦,没上过学,跟戏班子学戏两年,唱黄梅戏《天仙配》唱出了名,成为著名演员、艺术家。是与她本人素质,勤学苦练,以及艰难生活磨练的惊人毅力分不开的。她的才能是实践的产物,是个人潜能的释放,是有志求进的结果。他的技艺与数理化无关,若用今日考试制度和“评定”办法,怎能不因“学历”而被拒之门外呢?
  三是成才者多处于被贬,甚至是含冤坐牢之期。排挤打击使他们站在了事物的反面,处于“旁观者清”的角度,更让他独有见地;挫折使他心理不平衡,会带着倾向拼命进击。孔子曾陈蔡被困著《春秋》;屈原遭受放逐作《离骚》;左丘明眼睛瞎盲写《国语》。真是溪流受阻水更猛,潜能释放力横达。
  再有,关汉卿在元蒙贵族统治下,无缘进士,却有出众的才华,写下了《窦娥冤》。恰似我国的“唯成分论”,二十年间,不知有多少英才埋没于此论文下。试想,历史上又有多少“横才”发齑粉于“寒门”的铁锤之下呢?
  有才能的人性格怪异,他们自信、目空一切,显示才能,好展示自己,有的功高盖主,耿直不阿,持理不辍,这就注定了他 们要受人嫉妒,遭受贬弃。司马迁得罪了皇帝,受到非人的刑罚,受刑之后,他没有跌入一蹶不振的深渊,而是忍辱含垢,苦心诣志,发奋著书,呕心疠血,持续到底,终于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伟大史著——《史记》。冤屈、酷刑、牢狱陶冶了他不屈不挠的性格,“老鹰剩下一口气。又要钻它一把天”,司马迁所以受到后人的推崇和尊重,还是由于它给人民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财富,皇帝虽负于他,但他不负于人民。
  人类的历史是人才辈出史,也是迫害人才的历史。由于社会的黑暗,有发明发现,真才实学的,时时面临着受到迫害和驱逐的风险。布鲁诺为选传“日心说”被活活烧死;马克思创建无产阶级革命学说被驱出国境;庞涓嫉孙膑之才凿其膝骨;嫉贤妒能,加之统治者愚昧,没有度量,偏听偏信,即使济世之才也难免受贬弃、劫难、洒血、断头。迫使人才把锋芒藏起来,英才“韬晦”,能人“低调”地去躲灾避难。
  当今,有的村庄、单位“疾贤妒能”之流依然存在,庸才当道,对超越自己的人,横挑鼻子竖挑眼,不予“申报”。人才只得绕道而行,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压抑人才的现象。科研成果,妙曲文章没有崭露头角的市场,创造人才缺乏创造性土壤。
  期间,也出现了潜心探究的祖冲之,独有见地的杜甫,隐语寡交的罗贯中,博大精深的李时珍,自学成才的新凤霞,持之以恒的陈景润,独辟蹊径的曹开镛。但终归是凤毛麟角,为数寥寥。
  为什么社会改革时期人才辈出?因为这时“得士则兴,失士则亡”,有远见的政治家大气磅礴,视人才为瑰宝,争相罗致,委以重任。善治世者都不拘成法,不计资历,不论门第,不避亲仇,不究小过,实行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方针。使睿智有识之士大显身手,统一天下,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繁荣文化,造福人民,传为佳话。
  为什么唐朝诗人群星灿烂,留下诗词累累篇篇?难道不是朝廷给了诗人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容许乃至鼓励多样性,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因而出现了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造性思维的诗篇来。给创作者一块田地,一缕阳光,让科技有展示的平台,让文化有销售的市场。让百花充满活力,争奇斗艳,竟相开放。
  贫寒是创造的基地,错误是成功的向导,拍击是弹起的动力,毅力是成才的桥梁。为此,鼓励自学,允许偏科,发展特长,钻攻一道,不拘一格,是集中精力成才的可取之路。人们渴望气魄大度。广集人才,举贤显能,用其所长,人尽其才的领导,制定出激励的政策,给人才展示技艺的舞台,如此,佼佼者会应运而生。
其他文献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体验是情感的源泉。本文将探讨怎样在思想政治课中通过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缩短心理距离,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课堂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感悟、全面发展。  [关键词]政治;趣味;课堂    问题的提出随着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深入、考试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政治教师对教学工作开始感到“雾里看花”,课堂上教师已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起来却是昏昏欲
期刊
创新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也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学课堂呈现出多模式,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局限在教会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而是把语文课堂作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一个生活的浓缩片段,一个理想展翅的天空,学生
期刊
【摘要】阅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而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必须明确朗读教学的特点、要求并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及多种朗读方法,以便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培养较好的语感。  【关键词】语感;朗读;语文    Reading good guidance texts Developing Pragmati
期刊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近年来,我们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尝试进行了生物探究性实验的实践与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以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一课为例,简要说明生物探究性实验的实施过程。    1 发现、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发展水平,联系生产、生活实践或生命科学史,创设探索情境,提出与教学内容相
期刊
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其他化学知识的基础。在中学化学中,概念繁多且关系复杂,给学生理解、掌握、应用化学概念带来不少困难。如何搞好化学概念的教学,使学生能灵活掌握、熟练应用概念解决相关问题,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的探讨。    1 注意分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是概念的本质属性,而外延是概念的适用对象、范围、条件。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内涵与外延,才能灵活应用概念去解决
期刊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辛勤耕耘在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稳步提高,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逐步向人力资源的转变,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涌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顺利实施,无不渗透着广大农村教师的智慧和汗水。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科教进步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当今的
期刊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传递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校的教学和学生都对图书馆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图书馆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结合的日益紧密,建设专业的知识仓库已提到学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    1 建设知识仓库是学校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知识仓库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库,不仅存储着知识的条目,而且存储着与之相关的事件和知识的使用记录、来源线索等相关信息。知识仓库是按学校
期刊
[摘要]近年来,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和共享研究对熟悉传统的图书馆作业和服务模式的图书馆员提出了哭商的要求,图书馆员必须进一步提高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新的环境。图书馆员的角色将面临着新的转变。  [关键词]图书馆员;文靛信息;资源共享;角色    近几年来,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和共享研究成果不断问世。荷兰“TILBURG”大学电子图书馆项目负责人“LEOWIEERS”在展望现代化图书馆实现的前景时曾
期刊
[摘要]本文以液压伺服控制装置在土方液压系统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原理、实例及特点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总结出土方机械伺服操纵系统特点。  [关键词]饲服控制:基本原理:实例;特点    近年来,在现代公路建设中,工程机械以其一机多用的优点应用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全液压工程机械当中尤为突出。例如:对于全液压挖掘机来说,其液压系统主要由动臂升降、斗杆收放、挖掘斗转动、转台回转、整机行走等几部分
期刊
【摘要】信息网络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图书馆作为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里程碑和见证,也将由古代的藏书楼、传统的图书资料服务机构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机构,成为社会信息网的重要枢纽。地位的变化带来了角色的重新定位,角色的重新定位要求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网络;图书馆;发展策略    Network Library under the age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