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你为何孤立无援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q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2014年2月28日上午,35岁的梁娅倒在深圳地铁出口的台阶上,并保持这一姿势达50分钟。监控录像显示,梁娅倒下后发出过求救的动作。三分钟后,有市民发现并告知地铁工作人员。随后,地铁工作人员赶到,民警也在半小时后赶到。11点18分,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发现梁娅已经死亡。”
  B时间倒退50年,“1964年3月13日凌晨,纽约。酒吧经理吉诺维斯在即将到达寓所时,遇到持刀暴徒袭击,她惊恐地尖叫恳求帮助,声音回荡在夜空,她的很多邻居在窗边目睹了歹徒施暴,但直到歹徒离开,才有人电话报警。吉诺维斯因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而遗憾死去。”
  两个新闻事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中发生,更多的人将经历事件的旁观者定义为麻木、冷漠、毫无同情之心。然而,人心真的如此吗?
  旁观者效应
  让我们将视线转移到1970年,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餐桌旁。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与达利,正在热烈讨论有关紧急事件下旁观者的反应,他们所要考虑的不仅是“冷漠”的人格缺陷,而是要进一步求证为什么这种情境下,所有的人都选择袖手旁观。于是,他们推演出了几个要素,设计出一系列巧妙的实验,并在随后的10年时间中进行了48个实验,用以验证一些心理学假设。这就是著名的“旁观者效应”。
  通常,我们会将旁观者效应定义为,紧急情况下,由于他人在场而产生了对救助行为的抑制,旁观者人数越多,抑制程度越高。也就是说,在有更多人在場的情况下,受害者却更不容易得到帮助。这种现象,也叫做责任分散效应。两位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当旁观者的数目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都会更少地注意到事件的发生,更少地将它解释为一个重大问题或紧急情况,更少地认为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阻止事件的继续。
  社会心理学家深入研究旁观者效应中的各项元素,对旁观者的“冷漠”行为进行解释。比较经典的有,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和社会环境因素,趋利避害会令旁观者作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和行为,他们会降低对受害人危险程度的判断,建立投入救助行为的危险性假设。特别是在那些欺诈性求助行为蔚然成风的社会背景中,人们选择袖手旁观反而会更安全一些。另外,时间的压力感也是助人行为被抑制的一个关键因素。深圳,10点多,地铁路口行人匆匆,更多的人关注的是自己的目的地,而无视环境中的特殊状况,即使注意到了,也会因为时间的紧迫感而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
  反之,当我们急需他人帮助时,是否能够唤醒旁观者的救助意识?借助旁观者效应的研究成果,让我们从求助者的角度来试一试,如何让陌生人帮助自己。
  什么时间求助?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会有一个过程,因此,敏锐地发现预警期是关键所在。即,不要在被逼无奈的最后时刻才去求助,而应该给自己留出缓冲的空间。也就是说,要在我们预感危机来临之初便发出求助信号,给自己更多脱离险境的机会。设想,如果梁娅在微感不适时就向周围人发出求救,也许结果会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我们很多人对危险的敏感度较弱,使得更多的人选择自我坚持和忍耐,然而这种坚持在生命面前会显得极度脆弱。另一方面,人们,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内心中的骄傲和自尊,导致他们在公共场所中习惯于保持自我形象,而羞于求助他人,这也是错失最佳求助时间的关键所在。
  向什么人求助?
  选择求助对象需要的是社会经验。根据利他行为研究的结果,应首选事件环境中的社会公务人员,例如地铁工作人员。这是因为,影响利他行为的一项主要因素就是社会责任规范。那些在公共场所承担一定职责的人,会更具有助人的行为驱动。其次,选择看上去情绪愉快的人。社会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绪更容易让人作出冒险行为。假设救助陌生人带有一定的危险性,那么情绪愉快者比消极者助人行为可能性更高。再次,选择步履缓慢的人,这些人更少有时间的压力感,停下脚步的可能性更大。
  怎样发出求助?
  这真的是一个需要在日常就加以训练的技巧问题。能否准确发出求助信息是求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明确助人者。旁观者效应告诉我们,人数越多,助人行为越少,可见我们在向周围人发出求助信号时,最好由向群体求助变为向某个陌生个体求助。当旁观者发现自己是唯一被指定的人选时,更容易激发责任感;其次,发送的求助信号要简洁清楚,例如:“帮我打110。”这种直接指向行为的语言内容,更有利于旁观者实施助人行为。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减少旁观者的自我防御,增强救助行为。
  因此,学会放下自我,用最为恰当的方式求助于他人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高度物质化发展,使得很多人成为金钱的俘虏。碰瓷、欺骗等有违道德良知的行为直接影响了人们助人的意愿,令助人行为从神圣的道德层面衰落至趋利避害的原始本能。新的社会文化告诫人们,不仅是勇斗歹徒才是“见义勇为”。
其他文献
前些日子,在公园游玩的时候见到了这样一幕:一个大约二三歲的孩子走路累了想让妈妈抱,他同所有孩子一样拦在了妈妈的面前,昂着小脸,要求妈妈抱。而这位妈妈的反应是:生气地看了他一眼,严肃地说“不抱,自己走”。只见这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摇晃着身子,搓着腿,哭喊着让妈妈抱。这位妈妈先是跟孩子嚷嚷了一顿,接着用脚踢孩子,结果孩子越哭越厉害,过了几分钟,妈妈最终妥协,无奈地抱起孩子走了。这位妈妈跟孩子折腾了半天
期刊
智慧的发现  人们的印象中,一粒沙子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没有人会在意身旁的沙子,哪怕是一堆。可在生物学博士兼摄影师Gary Greenberg的心目中,每一粒沙子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美丽。  在他所拍摄的照片中,那些微小、粗糙的沙粒竟如同繁星一样璀璨,晶莹剔透、姿态万千,散发着奇异而独特的魅力。  原來沙子也是美的,只不过它把自己的美好,藏在小小的卑微中,留给了那双懂得它的眼睛。  一滴水,
期刊
女儿  我叫芊芊,今年15岁了,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爸妈总说我比同龄人更懂事。我的爸妈都是上班族,一家三口过得平淡幸福,我是他们生活的重心和全部希望。读初二那年,期末考试时我考了全班第一名,爸妈一高兴,答应了我之前的愿望,给我买了一台电脑。我常常在电脑上查资料,和同学聊天,也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但妈妈却不太高兴,她认为在网上结交网友是很不安全的,而且影响学习。为此,我们争论了好几次,谁都不能说服谁。
期刊
记得那是5月的一个上午,一个戴着口罩、穿着长袖长裤的女孩子来到我的诊室。她高高的个子,白皙的皮肤,匀称的身材,不由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可就是这么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精神状态却不是很好,当她摘下口罩时,脸上的几片红斑马上映入我的眼帘,不难看出,这是一位银屑病患者,即老百姓俗称的“牛皮癣”。  女孩说她患银屑病已经5年了,起初是因为感冒发烧咽喉痛,紧接着全身发红疹子,伴有脱屑,此后皮疹反复发作,时好
期刊
有位40多岁的朋友说:“对我来说,职场上的摸爬滚打只有一个主题—储蓄。储备物质资源,保值身体资本。”听上去很是有些乌托邦,要知道,在充满竞争的职场,能够做到既有丰富的物质回报,又实现身心健康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看看现实吧,业界精英英年早逝、职场白领频繁跳槽、公务人员脾气暴躁等现象,无不警告着我们职场的激烈竞争正在消耗着我们的健康资本,掠夺着我们自身最宝贵的资源。  职场竞争带来了压力感,这一点毋
期刊
张教授于1953年分配到北京市精神病院(即现在安定医院)工作,对当时医院的情形记忆犹新。“当时的院址在北锣鼓巷38号,就是一座普通民居院落,从医院的各方面来看,包括医务人员的数量、医疗条件、管理制度等都很薄弱”,为此,北京市有关领导提出建设一所新型的精神病院的规划。  新院址选在德胜门外附近,于1954年建成,当时共有200张床位,男女各占一半,分四个病区。名称为北京市精神病院第一所。张教授作为当
期刊
“精神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照顾;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却又站在文明的窗口。”采访伊始,田教授就这样告诉记者。  在田教授看来,“精神科是医学的哲学”。从多年的精神科临床工作中,田教授发现,精神疾病的诱发原因,不单纯是因为某件事,更多的是病人对这件事观察的角度和看法。因此,田教授在给精神病人看病时,特别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病情。  “精神科要解决的问题有两大类,一类是
期刊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自己豪情万丈,总想着在事业上拼打一番。年轻,有的是精力,有的是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诸多努力之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引来人们艳羡的目光,自己的嘴上虽然说着“这算什么呀”,但是,心里的确比蜜甜。  但是,有一天,我发现单位两个好事的大姐在闲谈:“参加活动谁不会,她得到的咱们也能!咱就是不喜欢,不爱出风头罢了!”“是啊,有的人就是愿意自己占先儿,别人出头露面,她受不了。”那种
期刊
那一年,我来到深圳打工,每天的工作是负责全公司的清洁和茶水。早晨,我必须在公司职员上班前将公司里里外外清扫一遍,将茶水烧开。上班后,我挨个部门送开水,每天上下午各送一次。其余时间,除了保洁,搞好公司院内的绿化护理外,我就主动到食堂帮忙。我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不管分内分外,都尽力去做好。  打工的生活是枯燥的。许多打工妹一下班就成群结伴出去玩,只有我闷在宿舍里看英语书。小姐妹们笑我痴,说:你这
期刊
那年,我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市里的一所重点中学。报到后,老师将我安排在了206号寝室。寝室里一共有六名同学,分别来自各州县。在大家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时,我发现除我之外,其他五名同学都来自城市,父母要么是政府的公务员,要么是教师或医生,唯独我来自农村,是农民的儿子。  16岁是一个多梦而又有着强烈自尊心和虚荣心的年龄,我生怕同学知道我是农民的儿子而小瞧我。于是,当同学问起我的父母是做什么的时候,我鬼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