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通过以下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素养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我们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人格的养成。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通过以下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素养的。
1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1.1 創设悬念情境,激发好奇情绪
即为学生制造悬念,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探究的问题,激发其兴趣,促使学生到教材中去寻找答案。在教学《跳水》一文时,一位教师让学生只看录像,不看课文。 学生们个个看得聚精会神,入情入境。 当看到船长下令“一、二……”要小孩子跳水,气氛十分紧张时,教师马上断电关机,问:“小孩的命运如何?”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答案多种多样。 有的学生早就忍不住了, 翻书偷看结果。这下,时机已成熟,教师让学生打开课本,他们如饥似渴,快速把课文读了一遍,几笔勾画出结果,“嗨! 原来如此。 ”可见教师抓住时机,制造悬念,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 创设趣味情境,增添学习情趣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趣味性很浓,尤其是低级段的课文,如《会走路的树》《猴子种果树》《狐假虎威》等。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采用看图、放录像、演示实物、听音乐、讲故事、猜谜语、配乐表演等方法妙解课文, 增强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定向,迅速地展开对新课的学习和探索。
2 优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学生主体参与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有效的参与是以个体对正直和尊严的渴望,以采取主动的行为为先决条件的。学生能否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并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关键在于教师。如果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 鼓励者和引导者,那么将会对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提供很好的动力。
(1)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有位青年教师在小结《麻雀》一课时说:“读完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受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学生马上举手,大声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写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 ”这位教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 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同学们经过热烈讨论,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不仅锻炼了思维,提高了能力,而且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愉快的情绪,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2)特别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对那些主动参与意识差的学生,教师要热情鼓励他们,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帮助他们改进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方法,使他们及时走出学习和发展的困境,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经历几次负面的评价,就会形成胆怯、退缩的心理,不敢再积极参与。因此,教师要坚持“无错原则”, 认真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多种错误,从发展的角度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将重点放在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和如何改正上。教师要适时运用同学们的掌声,并以自己恰当的肯定话语、会意的微笑、赞许的点头等积极的暗示,激励学生努力进取。
(3)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师要运用“倾听原则”、“反馈原则”、“交互原则”等教育心理原则,对学生的参与活动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要注意给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 使他们感到:老师在期待我。同时引导学生不仅要表现自己,还要倾听别人,从而引发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从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参与中感到“我能行! ”。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品质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需要各门学科诸多环节的协调。 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小学阶段, 应该注重的不是创造成果,而是创造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即创造品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钻研的意志力。 探求创造的最优秀品质之一就是对问题的钻研充满信心,意志坚强。所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还仅仅是创造力培养的初始阶段,要使之持续下去,就必须培养学生创造的意志力,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精心设计。如教完《乌鸦喝水》一文,一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几篇和课文题材相同、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聪明的公鸡》《狼医生》《小兔伯尼》《狐狸妈妈》,让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阅读了这些扩展资源,对小动物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见解。老师追问:你还能帮故事中的小动物想出哪些更好的办法?说一说,然后写下来,送给你最喜欢的小动物。让学生与小动物对话,并把想说的写下来,这样的(下转第53页)(上接第51页)迁移, 顺应了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规律,不但保证了学生说、写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把思维中的创新火花记录下来。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让学生不断地想象、写作,也是一种培养创造意志力的方法。
(2)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 敏于发现,勤于发现,善于发现,养成发现的习惯,是创造品质的又一表现。 在课堂教学中,高明的教师往往把发现权交给学生,适当地给学生以暗示,创设发现情境,从而使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 在教学《春蚕》一文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学生提出疑问:题目是《春蚕》,按道理应写春蚕,为什么写的却是“我”的母亲?很多学生都觉得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他们的思维因疑而动,大家各抒己见,终于明白了题目与中心的关系。 事情到此还不能结束。认识到本文题目的作用固然是一个收获,但更大的收获还是认识今天的“认识”。今天发现的启发意义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应该深入挖掘的问题。这个问题搞明白了, 对于学生自觉养成发现习惯,培养发现的“敏感”大有益处。师生讨论的结果是:豍发现文章题目与内容“不符”是问题的“苗头”。这是凭借以往学过的记叙文知识而生成的 “敏感”, 非常重要。 发现不是凭空的捕风捉影,而是拿着知识的钉锤在具体的文章中进行勘察。豎发现“苗头”后,要进行多角度思考,不断拓宽分析的路子,这样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3)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力。 有关创造过程机制的研究表明,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不仅是靠逻辑推断发现的,它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就是在头脑中突然出现的直接顿悟。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 勇于异想天开、 标新立异。
总之,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来对待,积极探索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以积极认真、科学求实的态度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我们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人格的养成。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通过以下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素养的。
1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1.1 創设悬念情境,激发好奇情绪
即为学生制造悬念,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探究的问题,激发其兴趣,促使学生到教材中去寻找答案。在教学《跳水》一文时,一位教师让学生只看录像,不看课文。 学生们个个看得聚精会神,入情入境。 当看到船长下令“一、二……”要小孩子跳水,气氛十分紧张时,教师马上断电关机,问:“小孩的命运如何?”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答案多种多样。 有的学生早就忍不住了, 翻书偷看结果。这下,时机已成熟,教师让学生打开课本,他们如饥似渴,快速把课文读了一遍,几笔勾画出结果,“嗨! 原来如此。 ”可见教师抓住时机,制造悬念,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 创设趣味情境,增添学习情趣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趣味性很浓,尤其是低级段的课文,如《会走路的树》《猴子种果树》《狐假虎威》等。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采用看图、放录像、演示实物、听音乐、讲故事、猜谜语、配乐表演等方法妙解课文, 增强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定向,迅速地展开对新课的学习和探索。
2 优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学生主体参与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有效的参与是以个体对正直和尊严的渴望,以采取主动的行为为先决条件的。学生能否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并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关键在于教师。如果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 鼓励者和引导者,那么将会对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提供很好的动力。
(1)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有位青年教师在小结《麻雀》一课时说:“读完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受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学生马上举手,大声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写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 ”这位教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 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同学们经过热烈讨论,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不仅锻炼了思维,提高了能力,而且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愉快的情绪,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2)特别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对那些主动参与意识差的学生,教师要热情鼓励他们,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帮助他们改进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方法,使他们及时走出学习和发展的困境,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经历几次负面的评价,就会形成胆怯、退缩的心理,不敢再积极参与。因此,教师要坚持“无错原则”, 认真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多种错误,从发展的角度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将重点放在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和如何改正上。教师要适时运用同学们的掌声,并以自己恰当的肯定话语、会意的微笑、赞许的点头等积极的暗示,激励学生努力进取。
(3)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师要运用“倾听原则”、“反馈原则”、“交互原则”等教育心理原则,对学生的参与活动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要注意给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 使他们感到:老师在期待我。同时引导学生不仅要表现自己,还要倾听别人,从而引发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从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参与中感到“我能行! ”。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品质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需要各门学科诸多环节的协调。 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小学阶段, 应该注重的不是创造成果,而是创造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即创造品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钻研的意志力。 探求创造的最优秀品质之一就是对问题的钻研充满信心,意志坚强。所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还仅仅是创造力培养的初始阶段,要使之持续下去,就必须培养学生创造的意志力,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精心设计。如教完《乌鸦喝水》一文,一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几篇和课文题材相同、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聪明的公鸡》《狼医生》《小兔伯尼》《狐狸妈妈》,让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阅读了这些扩展资源,对小动物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见解。老师追问:你还能帮故事中的小动物想出哪些更好的办法?说一说,然后写下来,送给你最喜欢的小动物。让学生与小动物对话,并把想说的写下来,这样的(下转第53页)(上接第51页)迁移, 顺应了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规律,不但保证了学生说、写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把思维中的创新火花记录下来。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让学生不断地想象、写作,也是一种培养创造意志力的方法。
(2)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 敏于发现,勤于发现,善于发现,养成发现的习惯,是创造品质的又一表现。 在课堂教学中,高明的教师往往把发现权交给学生,适当地给学生以暗示,创设发现情境,从而使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 在教学《春蚕》一文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学生提出疑问:题目是《春蚕》,按道理应写春蚕,为什么写的却是“我”的母亲?很多学生都觉得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他们的思维因疑而动,大家各抒己见,终于明白了题目与中心的关系。 事情到此还不能结束。认识到本文题目的作用固然是一个收获,但更大的收获还是认识今天的“认识”。今天发现的启发意义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应该深入挖掘的问题。这个问题搞明白了, 对于学生自觉养成发现习惯,培养发现的“敏感”大有益处。师生讨论的结果是:豍发现文章题目与内容“不符”是问题的“苗头”。这是凭借以往学过的记叙文知识而生成的 “敏感”, 非常重要。 发现不是凭空的捕风捉影,而是拿着知识的钉锤在具体的文章中进行勘察。豎发现“苗头”后,要进行多角度思考,不断拓宽分析的路子,这样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3)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力。 有关创造过程机制的研究表明,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不仅是靠逻辑推断发现的,它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就是在头脑中突然出现的直接顿悟。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 勇于异想天开、 标新立异。
总之,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来对待,积极探索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以积极认真、科学求实的态度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