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乡路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guang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薄的轻雾飘荡在山间,一行行碧绿的茶树顺着山坡延展,坑坑洼洼的小路便从茶道间穿过。茶树刚冒出的新芽,像细细的绣花针浅浅地绿着,摘一两根放进嘴里慢慢嚼,淡淡的清香,一年中,最好的茶便是这毛尖。
  走过茶山便进入一片松林,小道隐没在林间。灌木、茅草、蕨苣覆盖了山路,鸟儿在树上欢快地鸣叫。拨开草木,脚下的松针金灿灿的,踩上去软软的,踩碎细枝,便发出轻轻的脆响。童年时,我们背着背篓在这山间割柴,或追野兔、抓山鸡、采蘑菇,像松鼠一样爬上松树荡秋千,摘了松果当手榴弹玩打仗。山林间回荡着我们的笑声、叫声,受惊的白鹤叫着腾空飞起。
  出了松林是一面山坡。退耕还林后,所有的土地都种了树苗,村里人却又大多进城,没人打理,蒿草便疯长到两米多高。枯干的蒿草倒伏在地上,一片金黄,一直铺展到我家院子。
  祖祖辈辈走过的小路早已不见了。我们凭着记忆,穿行在厚厚的蒿草地,淹没在一片金黄里。穿出这片金子地,就到了院子,此时满身金色,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公路依以前大路修建的,把村里每一个院子连接起来。从以前的鱼塘、稻田、菜地穿过,铺满了细细的石子。而我们家的多数田地都在以前的大路边,现在修了路,只剩很少的边角了。我们家考上大学的有三兄妹,还有着农村户口在城里打工的也有三个哥哥姐姐,每次回乡都深深叹息,以后老了,在城里没有了工作,回到乡里来做什么呢?
  我们院子里现在只有两户有人留守。我家西院那边的姓唐,大儿子的儿子在建筑工地从楼上摔下不幸身亡,媳妇就用赔偿的21万元在城里买了房子,开了小茶馆谋生,供儿女读书;二儿子两口子养着两匹马,给村人托运东西,女儿职高毕业进了工厂。东院住的黄家两兄妹,先后两年黄大姐的二弟和女婿在煤场出事不幸亡去,弟媳带着两个女儿和补偿的25万元改嫁到老院子去了。失去丈夫的女儿精神出了问题,早年守寡的黄大姐因儿媳长年都在外务工,便带着孙子去了保合与女儿一起生活。侧院李家两兄弟,老大在外偷了东西坐牢了,老二得了怪病,40多岁就死了,老婆带着女儿也随着城里修车的儿子一家生活。北院的杨家儿媳都在城里打工,留下父母和90岁的奶奶在家种地;周家的两个女儿合伙在城里承包了街道清洁,就把父母接去干活了,两个儿子也在城里念书。这一个小院,浓缩了农村几十年的兴衰史啊。
  我们家上下院的两幢房子常请人维修,88岁的母亲说,老家有房子,才有根,落叶都得归根啊。上院的房頂花园只剩芦荟顽强地活着,一层一层地堆积着,随风零乱。后院的几百棵柑橘树、桃李树只剩三两株还存活着,树老了不再开花结果了。站在老屋前,忆起一家人曾坐在院坝,赏着月亮闻着花香,父亲放着古老的留声机,讲着远古的传说,那情景历历在目。不觉鼻子一酸,泪便来了。
  父亲因病去世已25年,故乡也没了记忆中的样子。而今,院里人去楼空,良田荒芜,河流干枯。祖祖辈辈盼的公路修好了,走了一辈又一辈人的乡路却消失了。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母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她的行走注定也是普普通通的。几十年来,她大多默默行走在老屋内、老宅上以及老家的田间地头,身姿、脚印、一切的一切,都是最普通不过的那种。  母亲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就撇下他的三个女儿,早早地撒手西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三姐妹中排行老大的母亲,不得不用柔弱的肩膀,和我外祖母一起扛起了家庭重担。做家务,干农活……伴着日升日又落,伴着月亮走过夜空,母亲一步步艰难行走在崎岖不
期刊
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跨过一道梁又一道梁,我们在深山老林中穿行,汗流浃背,饥渴难忍,我累了,靠在路旁一棵大树上休息。  早上起床天还没亮,昨晚夜宿的那户老农让我们吃了早饭再走,老张说今天路程遥远,害怕耽搁时间,所以,我们出发时没吃早点。  刚歇一会儿,老张催我起身,说天黑前必须出山。走到枫坪已是下午,村支书汪武留我们吃饭,老张说时间不早了,晚上还想返回乡上,于是我们在他家喝点茶水,稍作歇息,继续赶路
期刊
一  每次乘坐飞机,我总喜欢靠窗的位。  飞机从地面滑行,然后一跃而起,那个瞬间,身心突然脱离熟悉的地面,有种无法掌控自我的不安。  我透过小小的舷窗往外看,树木矮下去,高楼矮下去,山峰矮下去,地面被切割成一块一块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星罗棋布,青色的河流蛇一样蜿蜒其间。我睁大眼睛去搜寻自己居住的建筑,它连同旁边高耸着红色十字架的教堂,都变成了一个模糊的点,微小如尘。  我哑然失笑,那个点可是我近十
期刊
我出生在70年代的农村。那时,人们的生活贫困艰辛,十有八九,少吃缺穿。  在我记事的时候,母亲给我的印象是一年到头都在忙碌不停。尽管是冬天她也闲不下来,除了做家务还要给全家人做鞋。六口人,每人两双。小时候,我穿的鞋,不是单布鞋,就是厚布鞋,全是母亲一针一线为我做的。  我八岁时,因数不到一百而上不了学。母亲为此很是担心。有一天,她对我说:“翻过年,你又长大一岁了,再不上学可就迟呐!这个冬天,你就待
期刊
冬天的雾在田野上升腾,弥漫出瑟瑟寒意,雾缠绕着大地,包围着村庄。下车以后,站在雾中还真有点分不清方向。十多年在外漂泊,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原乡人变成了一个十足的故乡的过客,把老屋丟在了时光深处。  这次回乡,看看老屋。大哥打电话说老屋塌得不成样子,让我先回来看看。踩在十多年没有踩过的大地上,陌生、旷远,心飘浮着。土地萧瑟在寒冬里,丰盈季节过了,只好把赤裸的身体羞涩地展示给冬季。一股泥腥味冲入鼻孔。这是
期刊
张骞、班超、苏武三人在西域成就大业,然,他们身后的女人却鲜为人知。  班超之妻为疏勒贵族,张骞和苏武之妻,则为匈奴女子。此三位西域女子,或精于谋略,或骑术过人,或擅长射箭,虽未在史上留下名声,但对丈夫的支持,却坚如磐石,从未动摇。  班超之妻是疏勒女子,内能相夫教子,外能协助班超料理军务,是班超不可或缺的贤内助。某一年,班超有一名叫李邑的部下,其心胸褊狹,嫉妒班超才能,将班超诬告到朝廷,朝廷断定其
期刊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每逢五月下旬,来自甘肃陇东定西、陕西商县的成千上万条汉子,他们头戴草帽,用镰架子挑着铺盖卷儿,告别妻儿老小,带着叮嘱,带着希望,奔赴即将麦收的关中。他们从潼关一路向西,歷时一月,一路风餐露宿,在炎炎的烈日下,躬身于麦田挥汗如雨,用勤劳的双手换取薪酬。  这些麦客,三三两两结伴同行,徒步撵着成熟的麦子。他们之中有乡邻、有父子、有兄弟,也有夫妻。饿了,掬几捧凉水灌饱肚子;困了,摘下
期刊
对你的相思,从春天出发,到了冬天就飘成了雪花。  那就从遥远的地方寄给你吧,让你存下,好慢慢融化。相思煮茶,相思煮茶,煮一杯我未讲出口的话。再寂寞的寂寞又能怎样?你会是我轻轻撩起的长发。  给我的痴恋,早奔赴天涯,最后留你眼里一抹晚霞。  那就把心底的柔情寄給你吧,午夜时分,用相思煮茶。相思煮茶,相思煮茶,煮一方只属于我们的家。再幸福的幸福不去想它,我只想有你的春秋冬夏。  责任编辑:蒋建伟
期刊
我记得第一次照相时的情景。  春天,一天,父亲突然将我从枯燥的拼音课堂里叫出来,将我带到了幼儿园后的大槐树下。正在读六年级的二姐早已在那里等着。接着来了一个阿姨,胸前挂着一个沉甸甸的黑黝黝的东西,她叫我和二姐站在一起,又要二姐牵住我的手。她刚举起那个感觉很沉的东西,又放下,迅速地跑到旁边的油菜地里,掐下几枝花穗,要我和二姐每人拿一束。“咔嚓”一声,一道白光在我眼前迅疾地闪耀而过。二姐对我说,这就是
期刊
1994年秋天,我读小学四年级。  一个上午,家在镇上的蔡宁同学带来了一本硬皮彩页的《伊索寓言故事》,这本书是她读研究生的叔叔从南京带来的。这本寓言故事的到来,在班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同学都想看。下课的时候,她的座位前就挤了很多人,黑压压的一片脑袋,你推我挤围成了密不透风的围墙。个子矮小又在外圈的我,根本看不见任何一个字,我挤出了人群,默默坐回座位,听着他们或高或低的惊叹、评论,眼睛盯着数学作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