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村庄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72369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天的雾在田野上升腾,弥漫出瑟瑟寒意,雾缠绕着大地,包围着村庄。下车以后,站在雾中还真有点分不清方向。十多年在外漂泊,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原乡人变成了一个十足的故乡的过客,把老屋丟在了时光深处。
  这次回乡,看看老屋。大哥打电话说老屋塌得不成样子,让我先回来看看。踩在十多年没有踩过的大地上,陌生、旷远,心飘浮着。土地萧瑟在寒冬里,丰盈季节过了,只好把赤裸的身体羞涩地展示给冬季。一股泥腥味冲入鼻孔。这是回家吗,不知道。家在哪里,不知道。没有一个熟悉的乡音在耳边滑过,只有雾在四周徘徊。低头看看面前的河流,河床已干涸,不知是哪年哪月失去了生机。河卵石孤立着,光滑的容颜在岁月里渴望着什么。不知这些石头来自哪里,在这里等待什么,等待了多久 ,我猜不透石头的心事。离开那年,小河充沛,浩浩荡荡一路出发,以水的姿态奔向里程、远方。也许,我来得不是时候,看不到河的仪表,水的灵魂。
  天阴沉着,阵阵寒冷侵蚀着我,打乱我没有整理好的思绪。走进生活了十多年的老屋,我跌进了毫无生息的凄凉中,老屋破败、孤独,整个院子都丢失了往昔乡村的生机。这种丢失,不知发生在哪年、哪月。一个十多户人家的院子,找不出人的气息。一种说不出的苍凉在我心头凝固。房屋或垮或陷。风依旧带着寒意索检着家家户户的春夏秋冬。地坝里长出的野艾,自然、原始,枯了又长,长了又枯。是否在忠实地等待那家主人的回归,太阳浅浅淡淡地挂在天空。光阴在房前屋后徜徉,几许苍凉,几许破败。家家户户的门或锁或闭,锁着的锁锈迹斑斑。门上岁月留痕风雨沧桑在时光的长河里游弋。我伫立这里,心开始动荡和徘徊,坍塌的房顶,青瓦悬挂,房梁裸露,蛛网纵横。这一切,那一眼落下去不是伤感。院子空了,故乡老了。一茬一茬走出去的人再也没有回来,老了的,永远地沉睡了下去,再也不会理会院子里的风霜雨雪。搬出去的,也只会偶尔回来看看,面对那衰老的家慨然一叹。记得离开那年,老屋人丁兴旺,父母、七公、八叔、张婶、王妈,一双双大脚板黄胶鞋风风火火。忙农事、处家务、侍弄张家李家的婚、丧、嫁、娶。挑粪、锄草、栽秧、打谷。家长里短的是是非非,日子中的磕磕碰碰,滋味丰厚的农家院落的鸡毛蒜皮,日日都在院子里酝酿。这一切,哪一样没有日子中的味道。那时,院落常有六畜走动的痕迹。村庄有人气养着,院中有孩童嬉闹,山上的柴火有人去砍伐。山上的野花、野果有顽童去攀爬、采摘。田间地头的野草有牛羊去啃食。父老乡亲遵循生存法则,与大地签订着生存契约。一年年,一代代,各家把日子过得夯实滋润。如今,地荒屋空,人们纷纷抛弃土地或家园去外谋生。庄稼和院落已不再是他们唯一的守望。丟掉了根本,他们是否忘记悠远的乡土之源。
  收拾起失落的情绪,转身向上院子走去,几个孩童在院坝里守望,用自言自语的嬉闹来填满童真,像是在等待家人从远方或田间归来。感谢岁月,上院子几个年迈的老人还能喊出我的名字,他们外表安宁,内心孤独。日复一日在自己的世界中反复咀嚼,凭吊着彼此的过往。东拉西扯的语言,觉得他们像是在和岁月对话。记住往昔的每一个细节,年老而彼此更亲近。猜不透他们心中的念想,但他们一起守候村庄,守候岁月,守候日子。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重复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浑浊的眼睛能照出彼此的影子,影子中,他们能读懂对生命的感悟,从容、淡定、释然。村庄让我这个向往者迷失,它安静、孤独。传统的东西消失了,乡村农耕时代的文明在一点点颓败、稀释。这一切,都丢在了老人的语言和孤独的背影里。我再也触摸不到乡村真实贴切的画面。那安静的田野,何时能看见莊稼汉披蓑戴笠,左手扬鞭,右手扶犁的场景,何时能听见那田野里蛙声起伏,何时能闻到豆麦水草的香溢在空气中流淌。收获时令,何时能传出庄稼汉那沉甸甸的欢笑。这空空的老屋何时能容满孩童的追逐和嬉闹,那皓月当空,何时能有人摇着蒲扇,坐着板凳在院坝里乘凉、赏月、讲古论今。那冬雨缠绵,张家大妈,李家大婶坐在自家门前缝缝补补,扯着龙门阵家长里短。失去的永远失去了,村庄再也没有重焕生机的可能,它只会在岁月中慢慢变老。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小区隔壁是一家准五星级酒店,于是,毗邻马路三幢楼房间的空坪和煤房就被酒店租赁做了停车场。  作为小区的住户,几经交涉,酒店终于应允,只要停车场有空位,我随时可择位泊车。早出晚归,取车泊车,我自然与停车场的保安混了个脸熟。但说实话,也仅是脸熟而已,彼此是叫不出名字的。  大概知道我是小区的住户,每每我驾车进入停车场,一些值守的保安在热情地提示我是否有空位后,往往就远远地看着我将车泊好。只有那些新来的
期刊
鞋掌,现在的小孩可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而我们读高中时,被林老师的鞋掌声聒噪得不行。教师办公室在教室与宿舍之间,间隔不远,只要离了办公室,从“咔嚓、咔嚓”的鞋掌摩擦地面声音的轻重就能够断定老师离教室的远近。林老师就这么一双黑皮鞋,鞋帮已经拿到皮匠铺里修补过了,他要求修鞋师傅在鞋跟打了块和鞋跟一样大小的铁鞋掌,不至于鞋跟磨坏,“咔嚓、咔嚓”的声音磨得人心烦。其实,如果鞋头坏了,是否也有在鞋头打掌的,不
期刊
12年前,我高中毕业,与大学擦肩而过,本想重读,但只读了月余,就因为家庭经济的拮据,加之内心的苦闷,便痛下决心,离开了学校。先是在一个地板块厂打杂,后又去了一家涂料厂,但都没有做多长时间,最后,跟了一家公司欲赴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做事。费了一番周折,办下了护照,就一行几个人奔赴俄罗斯了。  我们在绥芬河过的关,因为携带的东西不合要求,所以,我们费了许多的口舌,简直就在磕头作揖,最后才上了火车。安顿
期刊
至今我都想不明白,当年我这个懵懵懂懂对足球一窍不通的小女孩,怎么就会鬼使神差地看起了1982年的世界杯?  巴西队的济科、苏格拉底、法尔考,法国队的普拉蒂尼,联邦德国队的鲁梅尼格,意大利队的罗西、佐夫,英格兰队的基岗,苏联队的普加乔夫,阿根廷队的肯佩斯等等球星都成了我最喜爱的球星。而白净秀气儒雅的济科则是我的最爱。他出色的脚法、完美的动作、浅浅的笑容和高尚的球风都让我着迷。贝利认为只有济科最像他,
期刊
一踏进普洱市城区近郊的佛莲山,便身跌静谧,被禅意浓浓的意象所包裹。  九座山峰,如同莲花一瓣一瓣,散落于此,相传是佛祖弹出的缕缕莲花之光所化。九座山峰,相互随意一抱,便抱出了255公顷的朗朗乾坤。东、南、西、北的圆峰,在各自的位置生机勃勃,如同实践盘古创世就信守的承诺:比翼奋进,盎然佛蓮山。天地之间,从密密麻麻、或粗或细的根须上就可感受到植物群落比翼奋进的坚强品质和不懈追求,它们不辜负灼热阳光的温
期刊
儿子的房子装修,听说泥工师傅进场,我特地赶到现场看看。  打开门,屋内3个泥工师傅正干得热火朝天,阳春三月,乍暖还寒,我穿着毛线衣还嫌冷,他们都穿着单薄的工作服,一位戴眼镜的年轻人还穿着短袖,头上冒着腾腾热气。尘土飞扬中,他们熟练地拌和着水泥沙子,嚓嚓嚓嚓,一铲接着一铲,将地板打平,颇有节奏,不嫌脏和累。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呛人的灰尘味。  年纪大的是一对夫妇,五十来岁,男的叫陈健生,衡南县云集
期刊
母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她的行走注定也是普普通通的。几十年来,她大多默默行走在老屋内、老宅上以及老家的田间地头,身姿、脚印、一切的一切,都是最普通不过的那种。  母亲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就撇下他的三个女儿,早早地撒手西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三姐妹中排行老大的母亲,不得不用柔弱的肩膀,和我外祖母一起扛起了家庭重担。做家务,干农活……伴着日升日又落,伴着月亮走过夜空,母亲一步步艰难行走在崎岖不
期刊
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跨过一道梁又一道梁,我们在深山老林中穿行,汗流浃背,饥渴难忍,我累了,靠在路旁一棵大树上休息。  早上起床天还没亮,昨晚夜宿的那户老农让我们吃了早饭再走,老张说今天路程遥远,害怕耽搁时间,所以,我们出发时没吃早点。  刚歇一会儿,老张催我起身,说天黑前必须出山。走到枫坪已是下午,村支书汪武留我们吃饭,老张说时间不早了,晚上还想返回乡上,于是我们在他家喝点茶水,稍作歇息,继续赶路
期刊
一  每次乘坐飞机,我总喜欢靠窗的位。  飞机从地面滑行,然后一跃而起,那个瞬间,身心突然脱离熟悉的地面,有种无法掌控自我的不安。  我透过小小的舷窗往外看,树木矮下去,高楼矮下去,山峰矮下去,地面被切割成一块一块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星罗棋布,青色的河流蛇一样蜿蜒其间。我睁大眼睛去搜寻自己居住的建筑,它连同旁边高耸着红色十字架的教堂,都变成了一个模糊的点,微小如尘。  我哑然失笑,那个点可是我近十
期刊
我出生在70年代的农村。那时,人们的生活贫困艰辛,十有八九,少吃缺穿。  在我记事的时候,母亲给我的印象是一年到头都在忙碌不停。尽管是冬天她也闲不下来,除了做家务还要给全家人做鞋。六口人,每人两双。小时候,我穿的鞋,不是单布鞋,就是厚布鞋,全是母亲一针一线为我做的。  我八岁时,因数不到一百而上不了学。母亲为此很是担心。有一天,她对我说:“翻过年,你又长大一岁了,再不上学可就迟呐!这个冬天,你就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