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与提升,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提出了引导人去做,引导人去想,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的创新教育主张和创新教育实施方法,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列为教育优先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为人类知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调整知识结构,改革课堂模式,把创新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任务,成为一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教育工作者。
1尊重主体地位,营造创新氛围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创设无拘无束、自由愉悦的思维空间,把学生当作学习的真正主人,对学生充满信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使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理解、信任,从而乐于学习、渴望探索。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得出正确的结论。
2创造成功机会,保护创新动机
教师要努力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和表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潜能,都能创造,都会成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增强成功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并通过正确评价和适时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动机。
3鼓励质疑问难,增强创新意识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新之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建构知识、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敢问、善问、会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在质疑、辨论、深化中理解、提高,引发创造性思维。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帮助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研究、探索新情况,发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发展个性品质,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教学目标分层次,教学内容有梯度,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评价看进步。既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又通过评价反馈,鼓舞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保持自信。要把爱、微笑、激励带到课堂,带给学生,相信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评价学生答问时,要使用富有尊重、期盼性、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保持积级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学习。
5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创新热情
教师要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改编成独幕剧、小品、相声等,让学生担任角色、进行表演,再现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领悟教材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制作和使用学具,同教师一起做试验,让课堂内容化难为易,在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问题,获得真知。
6关注社会热点,拓宽创新途径
针对教材中一些容易产生不同意见的内容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明白道理、增长知识,激活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辩论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也可在班级、年级内举办,重大和热点辩题由学校统一组织。
7开展社会调查,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提出专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深入农村、工厂和有关单位,开展调查研究,采访有关人员,了解收集信息,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收集和调查的第一手材料,整理归纳,形成研究性课题、报告、小论文。并进一步要求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本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合理化的建议反映给有关部门,实现课内外、校内外、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实践的互相结合,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学会取长补短、团结合作、开拓思路、激励竞争、启发灵感等心理品质,增强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人才观,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创造让学生自由、自主、独立活动的空间,就能把学生引向创新之路,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造者。
作为人类知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调整知识结构,改革课堂模式,把创新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任务,成为一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教育工作者。
1尊重主体地位,营造创新氛围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创设无拘无束、自由愉悦的思维空间,把学生当作学习的真正主人,对学生充满信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使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理解、信任,从而乐于学习、渴望探索。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得出正确的结论。
2创造成功机会,保护创新动机
教师要努力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和表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潜能,都能创造,都会成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增强成功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并通过正确评价和适时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动机。
3鼓励质疑问难,增强创新意识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新之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建构知识、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敢问、善问、会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在质疑、辨论、深化中理解、提高,引发创造性思维。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帮助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研究、探索新情况,发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发展个性品质,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教学目标分层次,教学内容有梯度,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评价看进步。既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又通过评价反馈,鼓舞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保持自信。要把爱、微笑、激励带到课堂,带给学生,相信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评价学生答问时,要使用富有尊重、期盼性、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保持积级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学习。
5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创新热情
教师要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改编成独幕剧、小品、相声等,让学生担任角色、进行表演,再现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领悟教材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制作和使用学具,同教师一起做试验,让课堂内容化难为易,在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问题,获得真知。
6关注社会热点,拓宽创新途径
针对教材中一些容易产生不同意见的内容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明白道理、增长知识,激活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辩论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也可在班级、年级内举办,重大和热点辩题由学校统一组织。
7开展社会调查,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提出专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深入农村、工厂和有关单位,开展调查研究,采访有关人员,了解收集信息,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收集和调查的第一手材料,整理归纳,形成研究性课题、报告、小论文。并进一步要求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本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合理化的建议反映给有关部门,实现课内外、校内外、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实践的互相结合,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学会取长补短、团结合作、开拓思路、激励竞争、启发灵感等心理品质,增强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人才观,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创造让学生自由、自主、独立活动的空间,就能把学生引向创新之路,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