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月令承应戏戏本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qiuyu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宫的月令承应戏
  
   清初,宫中设教坊司,管理内廷演戏机构。康熙年间,除教坊司演剧之外,又设立南府。乾隆皇帝首倡月令承应戏的编撰,所谓月令承应戏就是一年之内按节令顺序演出的剧目。月令承应戏在南府时期演出都是按照节令,道光七年改为升平署之后,元旦承应、重九承应、腊日承应不再演出,其他剧目则按例进行。自乾隆朝后,演戏不仅是娱乐活动,而且已成为朝廷典仪,为清代历朝所遵循,直至清朝灭亡。现就故宫博物院及其他公私图书馆所藏月令承应戏资料略加介绍。
  


   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又称元旦,也是宫廷中最大的节令。宫廷元旦承应戏剧目有《喜朝五位,岁发四时》、《文氏家庆》、《祥曜三星》、《椒柏屠苏》、《五位迎年》、《放生古俗》等。
   立春:又名打春、正月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春承应剧目有《早春朝贺,对雪题诗》、《春朝岁旦》、《春应风和》。
   上元:又称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夕节、灯节。上元承应戏有《东皇布令,敛福赐民》、《紫姑占福》、《杭城元夜》、《才女出奇》、《玩灯走桥》、《摸钉步月》、《臣民欢共》、《五福降祖》、《村民学艺》、《三元赐福》、《诚献花灯》、《朝元偷谱》、《酒肆传名》、《河东狮吼》、《好梦成虚》、《延庆瞻礼》、《还金积德》、《金吾驰禁》、《上国观光》等。
   燕九:农历正月十九日,是道长长春真人丘处机诞辰日,北阴圣母于此日考察世人功过。剧目有《圣母巡行,群仙赴会》、《齐赴白云》、《圣师显化》、《太平盛事》、《备言社会》、《洞宾下凡》、《道观佳话》、《群仙度世》、《太平民乐》、《丹井幻绩》、《白云道侣》、《寻仙寻梦》、《显异成真》、《庆乐长春》等。
  花朝:民间农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日,是百花诞辰日。剧目有《千春燕喜,百花献寿》、《花台啸侣》、《百花献舞》、《花狮应节》、《司花怜艳》、《山中花事》、《香闺剪綵》、《宝殿承恩》、《士女游春》、《万花献寿》、《花朝蝶会》、《万花争艳》、《万载同春》等。
  浴佛节:浴佛节,又名四月八、佛诞节,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起的宗教节日。剧目有《佛化金身》、《光开宝座》、《六祖讲经》、《长沙求子》、《鹿苑结缘》、《番王礼佛》、《佛诞因缘》、《诸天护法》等。
  端阳:又名端午节、重五、端五、五月五、端节、莆节、天中节、诗人节。剧目有《奉敕除妖》、《祛邪应节》、《灵符济世》、《正则成仙渔家言乐》、《采药降魔》、《蒲剑闲邪》、《阐道除邪》、《混元盒》、《马祖称觞》、《东湖饶饮》、《仙镜呈江》、《洞仙荐卉》、《薰风雅奏》等。
  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演出剧目以连台本大戏为主,如《劝善金科》、《昇平宝笩》、《昭代箫韶》、《十面》等。
  七夕:农历七月七,称七夕节、乞巧节、少女节、女节、女儿节、洗头节、情人节、双星节、双七节、妇女节。剧目有《七襄报章》、《仕女乞巧》、《七夕佳辰》、《双渡银河》、《银河鹊渡》、《绛节传辞》、《柳州乞巧》、《博望乘槎》、《开襟佳话》、《天孙送巧》、《双星佳会》、《仙社奇缘》、《星河幻彩》。
  中元:又名七月十五、七月半、鬼节,举行盂兰盆会。剧目有《佛旨渡魔,魔王答佛》、《迓福迎祥》、《三元显迹》、《仙坛奇遇》、《苔仙得道》、《琴心巧迨》、《金泉悟修》。
   中秋:又名月节、月夕、端正月、八月半、仲秋节、团圆节。剧目有《丹桂飘香,霓裳献舞》、《天街踏月,憨儒拾桂》、《太平胜集》、《广寒法曲》、《会蟾宫》、《祥云捧月》、《天香庆节》、《金山醉月》、《仙坛奇遇》、《锁院良宵》等。
   重阳:又名九月九、重九,民间有登高之俗。剧目有《九华品菊》、《众美飞霞》、《江州送酒》、《东篱啸傲》、《登高览胜》、《仙女降真》、《鹤林仙迹》、《江帆风送》。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即大雪后十五天。剧目有《太仆陈仪,金吾勘箭》、《玉女献盆,金仙奏乐》、《邻女分光》、《野人献曝》、《亚岁迎祥》、《曦车表影》。
   腊日:腊八,又名成道节。民间将十二月初八视为重要节日,传说释迦牟尼在此日成道。剧目有《仙翁放鹤,洛阳赠丹》、《孤山送腊,萧寺寻僧》、《香脂进御》、《纷趋蓝若》、《禾幽报赛》。道光之后改升平署就没有再搬演。
   除夕:又称年三十。剧目有《昇平除岁,彩炬祈年》、《金庭奏事,赐福通明》、《藏钩家庆,瑞应三星》、《如愿迎新》、《贾岛祭诗》、《善门集庆》、《宣扬文德》、《瞎子拜年》、《南山归妹》、《庆贺除岁》、《斯文雅调》、《花仙效灵》、《元微奇遇》、《财源广布》、《大地生春》、《八仙庆岁》、《大吉迎春》、《颁献椒花》、《爆竹遗风》、《除岁言欢》、《登门辞岁》、《五谷丰登》、《瑞应三星》、《图像恩荣》、《福寿迎年》、《馈岁淳风》、《赏灯张乐》、《童耄齐欢》、《预报春魁》、《吴老卖呆》、《绿野引年》、《傻子拜年》、《饶腊迎新》。
  
   清宫月令戏的内容
  
  乾隆年间,由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戏剧空前繁荣,达到了满清入关后第一个鼎盛时期。乾隆皇帝授意词臣对宫中戏剧全面改造,编撰出符合宫廷需要的宫廷化皇家气派的剧目。关于编撰月令承应戏的情形,清宗室昭梿(1776—1829)的《啸亭杂录续录》卷一“大戏节戏”中记述:“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照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各节皆相时奏演。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时,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所说的张文敏即张照,字得天、长卿,号泾南、天瓶居士等,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乾隆七年(1742)迁刑部尚书,兼管宫廷乐部机构。是当时的著名戏曲作家、书画家。
  


  清宫月令承应戏(或称节令承应戏)按照元旦、立春、上元、燕九、花朝、寒食、上巳、浴佛、端阳、赏荷、七夕、中元、中秋、重阳、颁朔、冬至、蜡月、赏雪、祀灶、除夕等节令颁演。民国二十五年(1936)故宫博物院出版的《升平署月令承应戏》载:月令承应戏属承应戏之一。此种承应剧本,原分节令二十余种,每种有数出者,有十余出者,约有二百余册。现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存者:以节令计,十六种。以戏本计,四十七出(见朱家溍《清代内廷演戏情况杂谈》)。另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月令承应》90卷。其他如上海图书馆等单位或私人藏家也藏有《月令承应》戏本。
  下面介绍一下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月令承应戏的版本及内容。
  月令应戏本大多为清张照所撰。无框栏行格。南府抄本。昆弋腔。
  元旦承应戏《喜朝五位,岁发四时》,内容是神仙给皇室拜年。该剧是皇宫中新春第一出戏,开场男女喜神、八方神、侍者各执旗上同唱《天下乐》:“第一韶光,遍人间喜气扬扬。怎着咱向地那方,谁个有身心定向,但东西朔南来邦,可也一般样,盤旋天运转,环列皇居壮,合簇春杖,晴薰赤羽,圣主正当阳。”众神欢庆“喜从天降”,营造出喜气洋洋的气氛。
  立春承应剧目有《早春朝贺,对雪题诗》,内容是在立春日,唐代诗人张九龄朝贺回来与夫人赏雪、题诗。
   上元承应戏《东皇布令,敛福赐民》,清不著撰人名氏,南府抄本。内容是东华帝君降祥散福。
  燕九承应戏《圣母巡行,群仙赴会》,描写八仙蓝采和、韩湘子、铁拐李、张果老、何仙姑相遇,齐集皇城阜成门外白云观赴燕九盛会的场景。
  花朝承应戏《千春燕喜,百花献寿》,描写百花之王牡丹生日,杨玉环来朝贺,花童、催花使者给牡丹花神来庆贺。
  浴佛承应戏《六祖讲经,长乡求子》,其内容都与佛教有关。描写善男信女到长沙寺拜圣母娘娘求子,圣母现出金身,应允了众人求子的请求。
  朔望承应戏《劝善金科》十本,清张照撰,清乾隆年武英殿刻五色套印本。该戏源自佛教故事目连救母剧。描写刘青提对神明不敬,残害生灵触犯天庭,被罚下地狱。其子前往西天,为母恳求佛祖超度其母。佛祖准其所求,将他改名为大目犍连。目连为救母百折不饶,最终感动神明母子重逢,升入天界。
  中元承应戏《佛旨渡魔,魔王答佛》,内容是释迦牟尼弟子目连看见母亲在地狱中受苦,如处倒悬,求佛超度之事。
  中秋承应戏《丹桂飘香,霓裳献舞》,内容是嫦娥等仙女霓裳歌舞,祝皇帝万寿无疆。
  重阳承应戏《九华品菊,众美飞霞》,内容是南极九华仙人感“逢海宇升平”,命催花御史送来十八种菊花。
  冬至承应戏《太仆陈仪,金吾勘箭》,内容是宋仁宗赴南郊斋宫祭祀,太仆卿宋绶被宋仁宗任命为仪仗使,向百官传授典仪。
  腊日承应戏《仙翁放鹤,洛阳赠丹》,内容是太和真人送丹、苏东波访僧等。
  除夕承应吸《升平除岁,彩炬祈年》,内容是民间农村过年的风俗,有“闹新春”、“闹锣鼓”等,并盛赞当今皇帝。
  
  清宫月令承应戏本的特点
  
  月令承应戏戏本以昆山、弋阳腔为主,每出戏本有七种本,即总本、单头本、曲谱、串头、排场、提纲。总本又分库本和安殿本。库本是排演用本,安殿本是恭楷写的,供帝后看戏时用。
  清宫月令承应戏中,神仙鬼怪内容的戏占绝大部分。如元旦承应戏《喜朝五位》有男喜神、女喜神;上元承应《东皇布令》有仙童、东华帝君。少部分表现历史人物,如元旦承应戏《文氏家庆》,表现明代文征明一家共享天伦之乐,立春承应《早春朝贺,对雪题诗》讲述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故事。
  月令承应戏选用很多吉祥曲牌,如《醉太平》、《端正好》等。有时还穿插一些歌舞,如中元承应戏《迓福迎祥》,在重阳承应戏《众美飞霞》中,有众花仙女翩翩起舞的场面。另外,布景非常铺张,服装砌末考究,登场人物众多。“如《敛民赐福》为极短之剧,而登场神仙有二十个左右;《金庭奏事》中登场的神仙则更多,计有真君、内侍十二、众玉女、五谷神五、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城隍、四渎神四、五岳神五、高禖、南极老人、众天官、众值殿官将、左辅右弼、玉帝等等”(徐扶明《元明清戏曲探索》,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总之,月令承应戏内容多是感谢皇恩,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空洞乏味缺少戏曲性,只是喜庆热闹而已。
其他文献
李安忠曾任职于宣和画院,南渡后复职画院。《竹鸠图》钤有宋徽宗“大观”印(残半),右下角署“武经郎李安忠画”,钤“陇西郡记”印。李安忠曾被授武经郎一职,未见文献记载,可补画史不足。陇西为李氏郡望,此印为李安忠画印。宣和院画署款带有职衔并钤画家私印,可证画家地位之提高。此图画法,鸟之头、身、尾皆有细密的丝毛,丝毛效果从写实向装饰过渡,已下开南宋新风,试与李迪《雪树寒禽图》相比,立鸟都是作全侧面表现,但
期刊
景德镇环城高速公路南环段北起于境内的陈家畈,经盈田、黄泥头、湖田、历尧、吕蒙、徐坊,终于丽阳镇的毛坂上,全长30.05公里。这条高速公路基本上沿着南河南岸行进,沿途古窑址较多,附近较闻名的有黄泥头、盈田、湖田等,这些窑址早年先后进行过调查和考古发掘,其中湖田窑进行过多达十几次的发掘。为了配合南环段高速公路的基本建设,2006年2月至10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汇同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浮梁县博物馆分别
期刊
2006年4月10日,在香港会展中心苏富比拍卖公司举行的“宝腾隆盛——乾隆珍宝及德安堂白玉收藏专拍”中,一把玉柄金桃皮鞘的腰刀掀起了整个拍卖会的最高潮。此刀估价800万至1200万港币,450万港币起拍, 在场人士热烈竞投,叫价迅即冲破1000万元,竞拍至1600万元时,一位场外买家通过电话加入竞投,与现场后排一位内地人士轮流竞价。耐心的拍卖师给予双方充裕的考虑时间。现场竞投者叫价4100万元,电
期刊
浙江安吉原属故鄣之地,背倚天目山脉,境内峰峦叠翠,修竹连绵,西苕溪流贯其间。其历史悠久,名贤辈出,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如此清丽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位令世人瞩目的骄子——一代宗师吴昌硕先生。昌硕先生在安吉度过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并从这负笈出游,走向湖州、杭州、苏州、上海等地,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最终把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形成了雄视古今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海上画派”的领军人物。
期刊
应该说自毛笔产生的那一天,笔架就会随之产生。最早起着架笔功能的是笔格。格者支架也。唐代陆龟蒙在《和袭美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诗中写道:“自拂烟霞安笔格,独开封检试砂床。”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编》中也专门叙述笔格。上述年代的笔格实物虽不能见,但通过文献可以得知,笔格就是现在仍在使用的笔挂(图一)。有的书中说笔架亦称笔格,但根据两者造型之差异,确切地说二者不能“亦称”。笔架为石质,因质地坚硬而得以传世;笔
期刊
清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天国运动波及景德镇,御窑厂毁于战乱。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在御窑厂旧址重修堂舍,御窑厂开始恢复生产,至光绪时已能为清王朝宫廷烧制精美的瓷器了,长期不景气的制瓷业开始复苏。这一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为慈禧特别烧制的瓷器占相当大的比例。清光绪黄地粉彩福寿图花盆即为一例证。    此件花盆来源于中国嘉德2007春季拍卖会,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相仿(参见《故宫
期刊
中国书画向来是有同源之说的,但在晋唐宋元时期,书法和绘画的关系并没有我们现代人所想象的那样亲密。书法和绘画除了所使用的毛笔是相同的之外,在具体技法上真正可以沟通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有人说六法中的骨法用笔不是和书法中的八法相同吗?是有点相似,但也不完全相同。我们从见过一位书法家临摹过范宽的雨点皴或是黄公望长披麻皴。也没有见过一张画中完全用王羲之〈〈兰亭叙〉〉的笔法画了一棵树的。书和画在唐、宋时期的人物
期刊
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香港苏富比于2007年6月29日晚在中环丽嘉酒店举办了“世纪归程——香港回归十周年慈善拍卖”,现场座无虚席,竞投激烈。拍卖成交总额达50,139,997港元。其中成交价最高的拍品为马保中的《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经过数分钟竞投,由何鸿燊博士以1712万港元通过电话标得。此外,由路璋、陈国力、张志强、路昊合作的《世纪大典》,经过由2位电话投标者及3位现场投标者近10分钟
期刊
2006年华辰秋拍影像专场在市场激起波澜,也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启了国际化可能。在2007年的华辰春拍中,国际知名摄影师作品第一次规模性地进入了中国影像艺术收藏市场:摄影大师尤素福·卡什(Yousuf·Karsh)1941年12月拍摄的温斯顿·丘吉尔是世界艺术史、摄影史上著名、重要的影像;20世纪伟大的摄影家、著名街头抓拍大师亨利·布勒松(Henry·Cartit·Bresson)的《河边》,体现了
期刊
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就是资金。成立于1992年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以筹措文物保护基金,资助文物保护项目,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弘扬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社会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为宗旨。特别是理事会在2005年改组后,影响日盛。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先生。曾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的马自树先生对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难了解透彻,也为中国文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