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派出所名称: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郫都区分局唐昌派出所。
建所时间:1949年。
辖区概况:唐昌镇原名崇宁县,已有1300多年历史,面积74.5平方公里,地处郫都、彭州、都江堰三地接壤中心和成都市府南河上游生态保护区,是连接绵阳、彭州至都江堰的交通要道,共辖22个村(社区),实有人口约8.2万人。
警力配备:现有民警20人,辅警15人。
荣誉:2020年荣获四川省“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称号;2019年荣获四川省公安机关“最强党支部”。
历史上的“温郫崇新灌”被称作成都的“上五县”,其中的“崇”是指崇宁县,县城位于现在郫都区唐昌镇。如今,崇宁县早已撤销,战旗村成了唐昌镇的新地标,唐昌布鞋更是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网红。面对旧习俗和新潮流的交织和碰撞,唐昌派出所是如何守护平安,如何护航乡村振兴的呢?
近年来,唐昌派出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战旗村考察时对乡村振兴要“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深情嘱托,发扬一针一线“守初心、铸匠心、執恒心”成就“非遗”的“布鞋精神”,立足“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以实施“一所一品”警务战略为载体,传承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党建+共治”的“一核多元”基层治理体系,全方位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取得违法犯罪警情“连年降”、矛盾纠纷“零上交”、服务群众“暖人心”的良好成效,以平安和谐稳定为全域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2020年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派出所与村民同心同向,“亮起党建红、擦亮公安蓝”,夺取了辖区疫情防控“零输入、零感染、零扩散”的成绩,为辖区平安贡献了公安之力。
传承“三心”,确保党建见实效
派出所把党建作为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根本保证,将千年古镇传统文化积淀形成的“守初心、铸匠心、执恒心”的“布鞋精神”作为立所之本,融入队伍血脉,开展党建“333”活动,落实所长、党员社区民警“进班子”,着力锻造最强支部。
“三问三亮”守初心。将所支部划分为4个党小组,以“三问三亮”引领开展“最强支部”“最优党小组”创建活动,以党支部聚光、党小组发光、党员闪光的“灯塔”效应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疫情期间,全所党员民辅警以最强担当一线战“疫”,帮助民工解决临时住房、救助迷路花甲老人,社区群众为民警义务理发、送爱心物资……
“三比三评”铸匠心。瞄准管理精细、业务精湛、作风精良,开展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党员评、群众评、领导评“三比三评”活动,每月“亮晒比促”锻造人民满意过硬警队。队伍连续多年实现“零违纪”,涌现出四川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雍飞、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陶燃等一批工匠典型。
“三固化四包干”执恒心。常态化开展“三固化四包干”活动,听民意、解难题,以久久为功的恒心践行“一日从警、终身为民”的铮铮誓言。涌现出23年扎根一个社区,被群众誉为“活地图”“大管家”的社区民警段朝阳等亲民爱民典型。
聚力护航,确保平安不出事
派出所把群众平安作为最大目标,改革运行“一室两队”警务机制,以传承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最广泛平安共同体,切实维护“一域一安”,有力提升群众平安指数。
“三张网络”筑牢“平安墙”。以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为“大脑”打造高效警务管理中枢,接入全镇“天网”“人脸识别”“雪亮工程”等200余个感知源,将九大警种海量资源汇聚派出所,与案件办理队捆绑作战和实施两级合成,牵头“警种融合”,实现派出所与辖区交巡警力量融合治理,有效提升了街面见警率和管事率。为社区民警配齐3支专职警务辅助力量,将社区警务队与社区合署办公,绑定就近处警等六大职责,确保社区民警有90%以上的工作时间沉在社区,依托“六进六边”“百万警进千万家”等活动深耕基础,同时“制服委员”“制服副书记”牵头整合镇村两级300余名条块分散的治安巡逻、综合执法“两大员”,培育以“战旗大妈”“先锋护村队”为代表的22支共600余人的乡村义警,深化“1+3+N”专群联动,织密“一警多员人防网”“实时可视技防网”“要素集成信息网”三张网络护航乡村平安。2020年以来,以战旗为中心的“一片三村”实现“零发案”,22支乡村义警协助破案13起,疫情期间涉疫重点人员排查实现“零遗漏”“无盲区”。
“小喇叭”喊出“大平安”。针对乡村地域广、农业人口占比大、群众收入单一、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多,诈骗、盗窃等侵财案件易发的实际,派出所依托“村村通”广播在23个村社开通警务“小喇叭”,以传播迅速、覆盖广泛、接收便利的优势发挥应急宣传“大作用”,消除农村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接收安全防范信息存在的盲区,压降了突出警情。2020年以来,违法犯罪警情489起,同比下降9%,入盗、黄赌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40%、21%,效果明显。疫情期间,“小喇叭”每天发出“最强音”,稳定了民心、凝聚了人心。
“村民自治”力推“微治理”。唐昌镇村级组织合并调整后,为切实消除“新村民”之间的隔阂,增强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构建平安和谐的美丽新农村,派出所主动与各村(社区)对接,出谋划策,以各村(社区)党支部名义开展“为村民平安办件好事”活动,深化“村民自治”大力推进“微治理”,集腋成裘夯实社会治理基础。譬如:柏木村“我为大家点亮一盏灯”,动员家家户户晚上自愿在家门口为大家点亮一盏灯,照亮乡间回家的路;锦宁村“慧眼工程”,由村上统一采购监控摄像头,借助村民家中的电源,在全村各关键节点、出入要道架设监控点位100余处,确保技防无盲区、无断点。通过这些微小工作,以点带面,潜移默化,有效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切实增强了群众安全感。
“两进两讲”提高“免疫力”。开展所长村村讲、社区民警户户讲活动,并将讲座搬到群众经常扎堆的老茶馆、村公所、小公园,在面对面“唠嗑”中为群众打好安全“预防针”,提高“免疫力”,易感人群出事率大幅降低。 创新善治,确保矛盾不上交
针对乡村群众诉求多元化特点创新实施“社情指数”治理机制和“田间调解法”,确保了乡村和谐稳定。
“社情指数”撬动“大治理”。运行以110接报警、网络理政、信访投诉、网格员发现事件为主要内容,以前端响应、中端回访、后端研判“三环”一体衔接和响应、处置、满意“三率”指标评价的“社情指数”治理机制,推动构建“党政主导、综治协调、源头防范、多元共治”的大治理格局,以暢通群众诉求渠道、对端解决问题,确保“微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非警务警情大幅减少。2020年以来,网络理政“零投诉”,推送处置非警务警情840余起,民警日均处警量同比下降14.7%,取得治理增效、民警减负、群众满意的“多赢”效果。
“田间调解”促进“大和谐”。坚持“三调三治”融合,派出所牵头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法庭运行“三所一庭”矛盾纠纷联调机制,落实“镇—村—村民小组”三级调解制,明确22个村社主要领导兼任治保调解主任,落实法律顾问“村村配”和发动“战旗大妈”“古镇义警”“先锋护村队”“老高调解室”等平安调解组织,走进田间地头,第一时间在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并指导村社制定“打平伙·九斗碗”村规民约,确保矛盾不出村。2020年以来,联调矛盾纠纷210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
以民为本,确保服务不缺位
派出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群众满意作为追求目标,积极探索全方位服务新机制,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
“一中心多支点”服务格局便民需。设立战旗、先锋、古镇、唐元、平康5个“四位一体”警务室(站),在派出所和警务室(站)建立24小时警务自助服务区,推行“一站式”服务和警务室7×24小时值守制,将六大类26项公安服务下沉社区,交警、户政等警种安排专人每周一天时间入驻警务室(站),在国家农业大公园组团建立项目企业警官制,以构建派出所为中心、警务室(站)为支点的全方位服务格局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让村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警务服务。2020年以来,前置服务为群众办理户籍业务1500余笔,为游客、群众提供帮助500余次,深受好评。
爱心服务暖民心。联合街道、社区建立“乡村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结对帮扶、田间服务、慰问走访等公益活动,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提供与在外务工亲人视频通话、微信转账等暖心服务,以“从警周年一小事”为载体深化“走亲联心”,确保了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建所时间:1949年。
辖区概况:唐昌镇原名崇宁县,已有1300多年历史,面积74.5平方公里,地处郫都、彭州、都江堰三地接壤中心和成都市府南河上游生态保护区,是连接绵阳、彭州至都江堰的交通要道,共辖22个村(社区),实有人口约8.2万人。
警力配备:现有民警20人,辅警15人。
荣誉:2020年荣获四川省“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称号;2019年荣获四川省公安机关“最强党支部”。
历史上的“温郫崇新灌”被称作成都的“上五县”,其中的“崇”是指崇宁县,县城位于现在郫都区唐昌镇。如今,崇宁县早已撤销,战旗村成了唐昌镇的新地标,唐昌布鞋更是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网红。面对旧习俗和新潮流的交织和碰撞,唐昌派出所是如何守护平安,如何护航乡村振兴的呢?
近年来,唐昌派出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战旗村考察时对乡村振兴要“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深情嘱托,发扬一针一线“守初心、铸匠心、執恒心”成就“非遗”的“布鞋精神”,立足“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以实施“一所一品”警务战略为载体,传承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党建+共治”的“一核多元”基层治理体系,全方位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取得违法犯罪警情“连年降”、矛盾纠纷“零上交”、服务群众“暖人心”的良好成效,以平安和谐稳定为全域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2020年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派出所与村民同心同向,“亮起党建红、擦亮公安蓝”,夺取了辖区疫情防控“零输入、零感染、零扩散”的成绩,为辖区平安贡献了公安之力。
传承“三心”,确保党建见实效
派出所把党建作为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根本保证,将千年古镇传统文化积淀形成的“守初心、铸匠心、执恒心”的“布鞋精神”作为立所之本,融入队伍血脉,开展党建“333”活动,落实所长、党员社区民警“进班子”,着力锻造最强支部。
“三问三亮”守初心。将所支部划分为4个党小组,以“三问三亮”引领开展“最强支部”“最优党小组”创建活动,以党支部聚光、党小组发光、党员闪光的“灯塔”效应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疫情期间,全所党员民辅警以最强担当一线战“疫”,帮助民工解决临时住房、救助迷路花甲老人,社区群众为民警义务理发、送爱心物资……
“三比三评”铸匠心。瞄准管理精细、业务精湛、作风精良,开展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党员评、群众评、领导评“三比三评”活动,每月“亮晒比促”锻造人民满意过硬警队。队伍连续多年实现“零违纪”,涌现出四川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雍飞、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陶燃等一批工匠典型。
“三固化四包干”执恒心。常态化开展“三固化四包干”活动,听民意、解难题,以久久为功的恒心践行“一日从警、终身为民”的铮铮誓言。涌现出23年扎根一个社区,被群众誉为“活地图”“大管家”的社区民警段朝阳等亲民爱民典型。
聚力护航,确保平安不出事
派出所把群众平安作为最大目标,改革运行“一室两队”警务机制,以传承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最广泛平安共同体,切实维护“一域一安”,有力提升群众平安指数。
“三张网络”筑牢“平安墙”。以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为“大脑”打造高效警务管理中枢,接入全镇“天网”“人脸识别”“雪亮工程”等200余个感知源,将九大警种海量资源汇聚派出所,与案件办理队捆绑作战和实施两级合成,牵头“警种融合”,实现派出所与辖区交巡警力量融合治理,有效提升了街面见警率和管事率。为社区民警配齐3支专职警务辅助力量,将社区警务队与社区合署办公,绑定就近处警等六大职责,确保社区民警有90%以上的工作时间沉在社区,依托“六进六边”“百万警进千万家”等活动深耕基础,同时“制服委员”“制服副书记”牵头整合镇村两级300余名条块分散的治安巡逻、综合执法“两大员”,培育以“战旗大妈”“先锋护村队”为代表的22支共600余人的乡村义警,深化“1+3+N”专群联动,织密“一警多员人防网”“实时可视技防网”“要素集成信息网”三张网络护航乡村平安。2020年以来,以战旗为中心的“一片三村”实现“零发案”,22支乡村义警协助破案13起,疫情期间涉疫重点人员排查实现“零遗漏”“无盲区”。
“小喇叭”喊出“大平安”。针对乡村地域广、农业人口占比大、群众收入单一、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多,诈骗、盗窃等侵财案件易发的实际,派出所依托“村村通”广播在23个村社开通警务“小喇叭”,以传播迅速、覆盖广泛、接收便利的优势发挥应急宣传“大作用”,消除农村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接收安全防范信息存在的盲区,压降了突出警情。2020年以来,违法犯罪警情489起,同比下降9%,入盗、黄赌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40%、21%,效果明显。疫情期间,“小喇叭”每天发出“最强音”,稳定了民心、凝聚了人心。
“村民自治”力推“微治理”。唐昌镇村级组织合并调整后,为切实消除“新村民”之间的隔阂,增强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构建平安和谐的美丽新农村,派出所主动与各村(社区)对接,出谋划策,以各村(社区)党支部名义开展“为村民平安办件好事”活动,深化“村民自治”大力推进“微治理”,集腋成裘夯实社会治理基础。譬如:柏木村“我为大家点亮一盏灯”,动员家家户户晚上自愿在家门口为大家点亮一盏灯,照亮乡间回家的路;锦宁村“慧眼工程”,由村上统一采购监控摄像头,借助村民家中的电源,在全村各关键节点、出入要道架设监控点位100余处,确保技防无盲区、无断点。通过这些微小工作,以点带面,潜移默化,有效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切实增强了群众安全感。
“两进两讲”提高“免疫力”。开展所长村村讲、社区民警户户讲活动,并将讲座搬到群众经常扎堆的老茶馆、村公所、小公园,在面对面“唠嗑”中为群众打好安全“预防针”,提高“免疫力”,易感人群出事率大幅降低。 创新善治,确保矛盾不上交
针对乡村群众诉求多元化特点创新实施“社情指数”治理机制和“田间调解法”,确保了乡村和谐稳定。
“社情指数”撬动“大治理”。运行以110接报警、网络理政、信访投诉、网格员发现事件为主要内容,以前端响应、中端回访、后端研判“三环”一体衔接和响应、处置、满意“三率”指标评价的“社情指数”治理机制,推动构建“党政主导、综治协调、源头防范、多元共治”的大治理格局,以暢通群众诉求渠道、对端解决问题,确保“微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非警务警情大幅减少。2020年以来,网络理政“零投诉”,推送处置非警务警情840余起,民警日均处警量同比下降14.7%,取得治理增效、民警减负、群众满意的“多赢”效果。
“田间调解”促进“大和谐”。坚持“三调三治”融合,派出所牵头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法庭运行“三所一庭”矛盾纠纷联调机制,落实“镇—村—村民小组”三级调解制,明确22个村社主要领导兼任治保调解主任,落实法律顾问“村村配”和发动“战旗大妈”“古镇义警”“先锋护村队”“老高调解室”等平安调解组织,走进田间地头,第一时间在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并指导村社制定“打平伙·九斗碗”村规民约,确保矛盾不出村。2020年以来,联调矛盾纠纷210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
以民为本,确保服务不缺位
派出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群众满意作为追求目标,积极探索全方位服务新机制,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
“一中心多支点”服务格局便民需。设立战旗、先锋、古镇、唐元、平康5个“四位一体”警务室(站),在派出所和警务室(站)建立24小时警务自助服务区,推行“一站式”服务和警务室7×24小时值守制,将六大类26项公安服务下沉社区,交警、户政等警种安排专人每周一天时间入驻警务室(站),在国家农业大公园组团建立项目企业警官制,以构建派出所为中心、警务室(站)为支点的全方位服务格局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让村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警务服务。2020年以来,前置服务为群众办理户籍业务1500余笔,为游客、群众提供帮助500余次,深受好评。
爱心服务暖民心。联合街道、社区建立“乡村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结对帮扶、田间服务、慰问走访等公益活动,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提供与在外务工亲人视频通话、微信转账等暖心服务,以“从警周年一小事”为载体深化“走亲联心”,确保了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