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里的斗牛舞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3202004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省会同县连山、团河、高椅一带,至今流行着一种人扮牛打架的舞蹈,这种舞蹈是当地的人们祈求农作物丰收或庆祝农作物丰收的原生态图腾舞蹈,在中国南方的农耕文化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点,观赏过会同斗牛舞表演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会同斗牛舞是极为特别的神农炎帝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会同的一部分文化工作者对斗牛舞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如今,会同斗牛舞不仅纳入湖南省民间舞蹈集成,还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会同连山的杜登喜老人成为会同斗牛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起源:侗族先人崇牛信仰
  会同斗牛舞俗称“牛打架”,这种图腾舞蹈与当地四月初八的牛王节有关。《绎史》卷四引《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会同的侗人认为,牛王菩萨是炎帝神农的化身,牛是自己氏族的祖先。
  会同侗寨把农历的四月初八定作“牛王节”,四月初七下午,寨里的头人就会围绕寨子喊话:“明天牛王节,女人不要进菜园,不能抬水……”当天天快亮时,头人再次敲锣提醒寨人。每到这一天,牛要停止使役,农人把牛厩收拾得干干净净,垫上厚厚的软草,给牛吃稀饭、喝米酒。寨民抬一只牲猪由巫师带队围绕寨子走一圈,最后到祠庙里举行祭祀,祈求牛王菩萨护佑寨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会同连山、团河、高椅等侗寨祭拜牛王菩萨和跳斗牛舞的风俗习惯最为常见,在祭拜牛王菩萨的典礼中,上述侗寨主持祭祀典礼的巫师们有着内容大同小异的古老的佩带款词。这些款词来源于当地流传久远的牛王菩萨的传说故事,反应出当地侗民崇拜牛王菩萨的古老性和虔诚性。
  人扮牛打架的舞蹈
  会同斗牛舞最初是一种表现原生态农耕和谐文化的简易舞蹈,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演形式,且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会同斗牛舞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用人扮演牛,这种既是祭祀又是娱乐的原生态舞蹈,注重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侗人把生物的生命价值放在第一位,斗牛舞与其他充满暴戾、血腥的椎牛祭祀相比较,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
  会同斗牛舞的另一个特点是表演时有套路,但不十分固定,灵活性较强。
  会同斗牛舞的表演有三个程序。
  首先是拜祭牛王。一阵激昂而急促的锣鼓声响后,祭拜牛王的仪式开始了。一个戴牛头面具的巫师带领八个举着排灯的演员走到场中,这几人装扮成原始农夫模样,头扎棕制“冲天炮”,身披棕衣,打着赤脚。排灯上标明“太极图”图样,分别写着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组符号,这八组符号分别代表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类自然物象。舞台中间伫立着一尊神气威严的牛王菩萨,拜祭牛王菩萨时,巫师诵念起祭神词:“天茫茫、地茫茫,盘古开天出三皇。燧皇教人取火种,羲皇教人渔猎忙,神农教人种地忙,尝了百草救凡人哪,羲皇神农创八卦,取名皆为《连山》易,五帝之功建华夏,中华统一盖世上,三皇五帝居上世啊,后人思念泪汪汪……”台上的“农夫们”跟着巫师伏身虔诚膜拜。
  接着是穿行连山八卦阵。拜祭牛王菩萨礼毕,八头由十六人扮演的牛逐一上场,展现牛走路、牛吃草、牛洗澡、牛犁田等生活习性。之后“八头牛”听从巫师的号令围成一个八卦图,巫师装扮成牛王菩萨穿行八卦。只见巫师穿进穿出,口中念念有词。连山巫师穿行的是连山先天八卦,这种八卦与传说中神农炎帝首创的连山易中的八卦卦象完全吻合,充分体现了“以农业为主、以时间为主”的神农炎帝时代农耕文化特征。
  最后是“牛打架”。先天八卦穿行完毕,就进入“牛打架”的表演环节。斗牛舞的表演人数为四至六人不等,有牧童二人,另有四人穿牛衣扮演两头牛,一人舞牛头,一人演牛身、牛尾。也有三人表演的——两人执牛头格斗,一人扮罗汉。扮演“牛打架”的演员们舞姿丰富,动作灵活,注重舞蹈队形与场面的变化。舞蹈动作主要是摹拟牛的生活习性和格斗的形态,如表演牛吃草、嚼草、恋凼、弹腿、挨背、驱蚊等;格斗时的对角、拗角、勾、绊、撞、踢等战术,显示出牛的勇猛习性。表演时配上大锣、大鼓、大拨,气氛更加热烈,牛格斗的每个情节一环套一环,紧紧相连,粗犷而细腻的斗牛场景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扣人心弦。精彩表演进入高潮时,观众们掌声雷动,欢声如潮。逼真的牛的生活习性模仿和格斗场景模拟、牧童夸张的神态表演(如拖牛尾、牵牛鼻子、用火攻牛、忽左忽右、忽前忽后等),以及适时传来的古朴悠长的牧牛山歌、清脆婉转的吹木叶声,使得整个舞蹈充满了浓郁的远古农耕文化气息。
  简便却富有表现力的道具
  会同斗牛舞与其他舞蹈一样离不开道具,表演中的道具与服饰以及伴奏乐器是动态形象传承文化的组成部分,斗牛舞的表演者们利用这些道具表现动态形象的美,增强舞蹈的表现力。
  道具简便。牛头——略小于真牛头,一般用老杉树蔸雕制而成,连山大坪、宝田苗寨、高椅古村等地的雕刻匠们雕刻技艺相当精湛,能把“牛头”的眼、嘴、鼻、耳、角雕刻得栩栩如生。牛衣——用白布仿照牛身形状剪裁缝制,染成灰黑色,“粘上”牛毛,八头牛的扮演者脚上穿的是用灰黑色绒布仿照牛脚做成的“鞋”。赶牛鞭——用一根三尺长的小竹子,把一头劈成数块。火把——用干枯的葵花树杆子或干稻草制作而成。农具——铁犁、铁耙。
  服饰古朴。男牧童——头戴树藤、树叶编制的草帽,身披用稻草编成的蓑衣,脚穿草鞋;女牧童——头扎羊角辫,身穿彩便服,脚穿布鞋;农夫——戴斗笠,有的将头发扎成“冲天炮”,也有的头戴大头罗汉面具,身披用稻草编织成的蓑衣,或用棕和麻绳做的麻衣,光脚或穿草鞋。
  重放光彩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会同斗牛舞这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会同民众在新春佳节、喜庆丰收的娱乐活动中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表演节目之一。“文革”时期,会同斗牛舞被视为“四旧”而遭禁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会同斗牛舞的声誉和地位又得以恢复,重新进入民众文化生活,并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的关注,也越来越散发出她迷人的光彩。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智慧和深邃,不仅记录在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等各类名家的论著之中,就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皆可领悟和触摸到。文章从数字和字词两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出热爱和弘扬中华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信 日常生活  之前看了《参考消息》转载的一篇西班牙记者发表的“中国年轻一代缺乏文化认
期刊
陈汉军旗单鼓舞是满族陈汉军旗人在祭祀活动时使用的一种特殊民俗舞蹈,原生本色,粗犷豪放,察玛们唱的神歌更是古朴空灵,意境神秘,是汉军旗传统文化的珍贵遗存。可以实事求是地说,汉军旗祭祀活动很大程度上有取乐于神、娱人娱神、人神同乐的成分,特别是今天,更与其原始意义渐行渐远,举办烧香仪式的人家不亚于过大年,会招七邻八村的人来争相观看,热闹非凡。然而,汉军旗烧香祭祀文化原本不是太平盛世的产物,我们历史的、客
期刊
现在已少有人穿家做的布鞋了,因此人们对纳鞋底也渐渐陌生了。  上世纪60年代,正是实行供给制时期,好象一直是服装、日用品等物资奇缺,家家生活差不多,都不富裕,穿新衣服、新鞋子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在春节的时候。而新鞋的样式也不多,除了解放胶鞋、反毛皮鞋(当时人们那样称谓),更多的是家做的布鞋。  那时,几乎家家会做布鞋。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妇人,长年累月地做着针线活,做出的布鞋美观耐穿。春节前,给全家
期刊
中国人对神明一直怀有崇敬之情,很多人在世的时候德行高尚,死后逐渐被人传为神明,一直供奉并在民间沿袭下来。今天列举的这6位,都是在广东广为人知并崇拜的神明,北方人信仰的较少,甚至有些都没听说过。  天后  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民间称天后为“妈祖”,她是航运女神。城乡海河,随处都建有天后庙。从清代到民国时期,每年三月二十三被定为天后的正诞日。广州最具规模的天后庙,在市西兰胡里,抗战时毁于火
期刊
绵远河俗称绵水,源于九顶山南麓,她轻吟在山谷,途经城市,流入沱江,汇入长江,奔向大海。绵水之滨翠竹丛生,绵水之源的城市被称为绵竹。正可谓“绵水养绵竹,绵竹生绵纸,绵纸出绵画”,绵画就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绵竹年画源于北宋,明末清初繁盛。现在,绵竹有专职画师1000余人,学年画成为中小学课程内容,并于2002年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画作远销欧美等50多个国家或地区。绵竹年画已成为四
期刊
宋朝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云:“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诗中“银丝”说的就是线面。  线面是福州民间传统食品,以精面粉为原料,辅以精盐、薯粉、食油、鸡蛋等,调匀拌搅后,手工拉制晒干而成,面条细如丝线,所以叫“线面”,亦称“长面”、“索面”。  传说:九天玄女传手艺  关于福州线面,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王母娘娘寿诞,其心爱的女儿九天玄女为了祝贺母寿,
期刊
“小巷庙会”即浓缩版的“广府庙会”,沿袭“广府庙会”的传统,重在进社区、近距离向街坊展现广府民间民俗文化。2016年2月24日下午,在广州市大塘街秉政社区文化广场,众街坊相聚迎来越秀区民协具体承办的第二届广府“小巷庙会”。  在这次小巷庙会上,除醒狮、歌舞、咏春拳及广东音乐演奏及猜灯谜、宫灯展示、鉴宝与现场挥毫,还由广府民间工艺大师李定宁、罗昭亮、梁秀玲、许恩福及他们的传承人带来各自的代表作走近街
期刊
日常生活中时常会接触到各类成语、俗语,但这些成语、俗语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常见、甚至在地图上找不到坐标的地方。“不越雷池”,“雷池”在哪?“阳关道”为啥是大道?“东海”“南山”在哪里?  “雷池”曾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常言道:“不越雷池一步”,本指原地坚守,不要越过雷池地界,引申为做事不超过一定界限。“雷池”究竟在哪里?  据史书记载,雷池由雷水积地而成。古雷水从今湖北省黄梅县东流,经今安徽宿松县
期刊
我国很多地方,将立春称为“打春”,原以为这不过是一句俗语,是一个地方方言。翻开古籍一看并非如此,原来在古代的迎春活动中,本身就有“打春”这一项,而且还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  从周代开始,人们就把立春作为一个重要节日了。立春这天,上至朝廷天子,下至府县官员,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礼记·月令》记载:“天子率公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后汉书·礼仪志》上也说:“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
期刊
立体艺术叹观止,传至今朝更精妍  三汇彩亭数百年,艺人加工代代传  热闹场景真壮观,红男绿女人如沸  三月十八亭子会,四方客人莅三汇  该诗将“三汇彩亭”表演时间,艺术魅力,热闹场景等细悉描述,笔者近日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汇彩亭会代表性传承人王安大(1934年8月生)先生及弟子,听他给我们讲述“三汇彩亭”的前世今生。  渠县三汇彩亭会(民间叫亭子会)距今己有300多年历史,在全国都属独一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