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髓,短小精悍却蕴含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思想内容及情感。在我国教育事业得到更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诗歌鉴赏教学内容必然也要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文集中对高中诗歌教学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有效的方法,对指导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有可资借鉴之处。
【关键词】高中 诗歌教学 思考尝试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高中新课程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正式开设,全国还没有先例,没有可参考的案例。如今,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朝着素质教育方向努力,毕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树立符合社会及个人要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笔者将从教学目的着手探讨教学诗歌美育的方式。
理解诗歌语言教学的目的。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是历年来语文高考中一直坚守的题目,同时检测难度也在不断提高,从以往的选择题在向简答题转变。这就需要学生自身独立地提出对诗歌的理解,并通过文字进行表述。这既是对诗歌鉴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检测。学生不仅仅需要弄懂诗歌,更加需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保证句子的表达通顺与使用语言的准确。高中生作为接受基础教育的最终阶段成员,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后,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表达与鉴赏能力,这都为高中生能够正确的理解诗歌打下了基础。但由于诗歌创作的时代大部分已经久远,诗人在表达自身情感时往往也采取较为隐晦的方式,情感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诗歌表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要求学生在语文高考的较短时间里正确理解诗歌并将其通顺表达。针对这样的要求,学生应在日常的学习中,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情感敏感度,通过对诗歌的不断了解,总结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要不断借鉴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出正确的逻辑性,将自己的理解能够准确,快速地表达出来,实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进行诗歌语言美育的教学方式探究
针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为目的,根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美学能力作为目标,结合对诗歌理解与鉴赏的更高要求,进行诗歌语言美育教学的如下探索:
首先,注重对背景的简单介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吟。一般而言,诗歌创作是个人际遇的有感而发。因此,想要鉴赏诗歌语言,对作者背景的了解必不可少。诗歌因其特殊的体裁,即篇幅较短,对仗讲究,注重意象表达等,而对诗歌的表达存在一定的模糊度。所以学生想要更好、更准确地鉴赏诗歌,就需要在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前提下进行,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达到更高的学习要求。如在鉴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时,应注重把握其背景,该词词创作于词人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的她深深思念着丈夫,正值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而带来的伤怀之感外化为动人的哀伤。对比其《如梦令》,就应注重到其背景的不同,还是少女的诗人醉酒归家,误入莲花塘深处,本应是烦恼之事,作者却因看到了“一滩鸥鹭”这别样的景色而流连忘返,心中不胜欢喜,针对这样的表达,只有对作者背景进行了解,才能发现作者因年龄的原因,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的表达方式。针对同一位作者的不同情感传达,通过对其背景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情感。
其次,通过朗诵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诗歌语言的最为突出的特色即是讲究押韵,具有音乐美,这是诗歌语言所特有的,也是对诗歌语言学习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别样音乐美,不能仅仅是通过老师一味地讲解,更加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自身的通过朗读来得到的感受。这时,教师应当教授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如齐读、范读、配乐等来更好地感受诗歌语言美,体现出音韵的美感,节奏的运用方式,韵脚的搭配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形成大致印象,为教师进一步讲解诗歌语言内在美打下基础。如在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既要体现出祖国大好江山壮丽景观的豪迈,雄壮,也要体现出成吉思汗等英雄君王随岁月逝去的伤怀。
再次,读透诗歌,琢磨内容,通过意象感受意境美。不同的诗歌借助不同的意象描写有着不同的意境,只有将诗歌的意象结合所感受到的作者情感才能更好地感受意境。通过对诗歌浅在意象的感受,即作者所描绘的具体景物,结合诗歌特有的音韵感受,来发掘诗歌的独特意境,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如菊花是清高人格的写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的清高。而梅花是高洁人格的写照:“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陆游的高洁。懂得同一意象可能有着不同的意境。如在李白的《将敬酒》与杜甫《客至》中都有着相同的意象,即“水、酒、杯、肴”等相同的意象,但《将敬酒》体现的是故人相聚的欣喜,而《客至》体现的是故人相聚的惊喜,一个指的是山珍海味,一个指的是粗茶淡饭,这同样的意象体现出的是不同的意境所在。
最后,是懂得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诗歌语言博大精深,学生想要通过教材书上的有限诗歌与课堂上简单的了解,就学好诗歌,这明显是不可能的。想要学好诗歌,需要学生主动地在课下学习,一者要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技巧,进行诗歌学习的总结;一者,需要自身的创新,这既是要求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创新,也是希望学生能够自己创作诗歌,从而实现对诗歌更好掌握的目的。教师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实现学生的自主积极学习性。教师应对自己有着更好的角色定位即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实现让学生更好学习诗歌语言的目的。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引导和教会学生涵泳诗歌,领会诗歌的美丽,不只是考场斩获较高分数的必要,更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教师的工作也因此而格外美丽!
【参考文献】
[1]阎淑蓉.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尝试.甘肃科技纵横.2013.8
[2]韦柳钰.浅析课改后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内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4
[3]罗建红.浅谈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2.9
【关键词】高中 诗歌教学 思考尝试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高中新课程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正式开设,全国还没有先例,没有可参考的案例。如今,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朝着素质教育方向努力,毕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树立符合社会及个人要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笔者将从教学目的着手探讨教学诗歌美育的方式。
理解诗歌语言教学的目的。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是历年来语文高考中一直坚守的题目,同时检测难度也在不断提高,从以往的选择题在向简答题转变。这就需要学生自身独立地提出对诗歌的理解,并通过文字进行表述。这既是对诗歌鉴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检测。学生不仅仅需要弄懂诗歌,更加需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保证句子的表达通顺与使用语言的准确。高中生作为接受基础教育的最终阶段成员,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后,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表达与鉴赏能力,这都为高中生能够正确的理解诗歌打下了基础。但由于诗歌创作的时代大部分已经久远,诗人在表达自身情感时往往也采取较为隐晦的方式,情感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诗歌表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要求学生在语文高考的较短时间里正确理解诗歌并将其通顺表达。针对这样的要求,学生应在日常的学习中,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情感敏感度,通过对诗歌的不断了解,总结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要不断借鉴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出正确的逻辑性,将自己的理解能够准确,快速地表达出来,实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进行诗歌语言美育的教学方式探究
针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为目的,根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美学能力作为目标,结合对诗歌理解与鉴赏的更高要求,进行诗歌语言美育教学的如下探索:
首先,注重对背景的简单介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吟。一般而言,诗歌创作是个人际遇的有感而发。因此,想要鉴赏诗歌语言,对作者背景的了解必不可少。诗歌因其特殊的体裁,即篇幅较短,对仗讲究,注重意象表达等,而对诗歌的表达存在一定的模糊度。所以学生想要更好、更准确地鉴赏诗歌,就需要在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前提下进行,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达到更高的学习要求。如在鉴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时,应注重把握其背景,该词词创作于词人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的她深深思念着丈夫,正值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而带来的伤怀之感外化为动人的哀伤。对比其《如梦令》,就应注重到其背景的不同,还是少女的诗人醉酒归家,误入莲花塘深处,本应是烦恼之事,作者却因看到了“一滩鸥鹭”这别样的景色而流连忘返,心中不胜欢喜,针对这样的表达,只有对作者背景进行了解,才能发现作者因年龄的原因,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的表达方式。针对同一位作者的不同情感传达,通过对其背景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情感。
其次,通过朗诵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诗歌语言的最为突出的特色即是讲究押韵,具有音乐美,这是诗歌语言所特有的,也是对诗歌语言学习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别样音乐美,不能仅仅是通过老师一味地讲解,更加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自身的通过朗读来得到的感受。这时,教师应当教授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如齐读、范读、配乐等来更好地感受诗歌语言美,体现出音韵的美感,节奏的运用方式,韵脚的搭配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形成大致印象,为教师进一步讲解诗歌语言内在美打下基础。如在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既要体现出祖国大好江山壮丽景观的豪迈,雄壮,也要体现出成吉思汗等英雄君王随岁月逝去的伤怀。
再次,读透诗歌,琢磨内容,通过意象感受意境美。不同的诗歌借助不同的意象描写有着不同的意境,只有将诗歌的意象结合所感受到的作者情感才能更好地感受意境。通过对诗歌浅在意象的感受,即作者所描绘的具体景物,结合诗歌特有的音韵感受,来发掘诗歌的独特意境,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如菊花是清高人格的写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的清高。而梅花是高洁人格的写照:“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陆游的高洁。懂得同一意象可能有着不同的意境。如在李白的《将敬酒》与杜甫《客至》中都有着相同的意象,即“水、酒、杯、肴”等相同的意象,但《将敬酒》体现的是故人相聚的欣喜,而《客至》体现的是故人相聚的惊喜,一个指的是山珍海味,一个指的是粗茶淡饭,这同样的意象体现出的是不同的意境所在。
最后,是懂得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诗歌语言博大精深,学生想要通过教材书上的有限诗歌与课堂上简单的了解,就学好诗歌,这明显是不可能的。想要学好诗歌,需要学生主动地在课下学习,一者要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技巧,进行诗歌学习的总结;一者,需要自身的创新,这既是要求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创新,也是希望学生能够自己创作诗歌,从而实现对诗歌更好掌握的目的。教师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实现学生的自主积极学习性。教师应对自己有着更好的角色定位即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实现让学生更好学习诗歌语言的目的。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引导和教会学生涵泳诗歌,领会诗歌的美丽,不只是考场斩获较高分数的必要,更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教师的工作也因此而格外美丽!
【参考文献】
[1]阎淑蓉.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尝试.甘肃科技纵横.2013.8
[2]韦柳钰.浅析课改后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内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4
[3]罗建红.浅谈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