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让苏\张治国\张小云等14位学者

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ml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审核上确保公共娱乐场所内部装修的安全质量贴别是隐蔽装修工程的安全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根据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于公共娱乐场所内部装修的审核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核原建筑物
  《消防法》第十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白依法取得施工许可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将消防设计文件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因此要首先审核公共娱乐场所所在的原建筑物的消防审核和验收手续,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另外还要审核原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公共娱乐场所“宜设置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内的首层、二层或三层的靠外墙部位,不宜布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或尽端。”从其措词来看,此款规定可作为一般性的要求而非强制性条文。
  (二)审核楼层及建筑面积
  对公共娱乐场所所在楼层及建筑面积进行审核,主要涉及到排烟设施、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的设置,因此非常关键。“设置在地下、半地下或地上四层及四层以上或设置在建筑的首层、二层和三层且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300m”的地上公共娱乐场所(游泳场所除外)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m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公共娱乐场所应设置排烟设施;“设置在地下、半地下或建筑的地上四层及四层以上”的公共娱乐场所要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三)审核安全出口、疏散楼梯
  首先公共娱乐场所安全出口及各房问疏散门的数量不能少于2个且必须经过计算确定,只有内建筑面积小于等于五十平米的方面才可设置一个出口。而且安全出口与疏散门的净宽度不能小于0.9米,且必须经过计算确定。其次疏散楼梯的数量也不能少于2个且必须经过计算确定。设置有公共娱乐场所所且建筑层数超过2层的建筑应采用“封闭楼梯问(包括首层扩大封闭楼梯问)或室外疏散楼梯”,另外室外疏散楼梯还要满足第7.4.5条所规定的相关要求。第三,公共娱乐场所房问疏散门不能采用推拉门、卷帘门、吊门、转门等而必须采用平开门且必须向疏散方向开启,两相邻疏散门最近边缘水平距离必须大于等于5米。
  (四)审核防火分隔
  附设与建筑中的公共娱乐场所应用不燃烧墙体(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与楼板(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与其他场所隔开,如需开门如设置乙级防火门。
  (五)审核装修材料
  处于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三层(不含)以上的公共娱乐场所,内部装修的顶棚装修材料需采用A级,其它部位装修材料不能低于B1级;设置在建筑地下一层的公共娱乐场所,内部装修的顶棚与墙面材料要采用A级,其它部位装修材料也不能低于B1级。如果公共娱乐场所位于首层、二层或三层时,其内部装修材料性能等级的相关规定需符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表3.2.1的要求。四、公共娱乐场所内部装修防火审核难点问题
  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5.3.5条第4款规定,公共娱乐场所所在建筑超过2层需采用室内封闭楼梯问或室外疏散楼梯;第8.5.1条第6款规定设置在建筑首层、二层和三层且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300IIl2的公共娱乐场所需采用自动灭火系统。对于前款规定,如果公共娱乐场所仅位于建筑的3~5层之间时,按照规定需在整个建筑中设置封闭楼梯问,这在现实中很难行得通,为了便于改造和增加安全性,笔者认为可在安全出口处设置白闭式乙级防火门。对于后款规定如果公共娱乐场所仅占某一层局部,如果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既不经济也难发生效用,笔者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放宽对那些处于首层、二层和三层且任一层建筑面积小于300m~的公共娱乐场所的要求。
  五、结语
  为了迎合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要,公共娱乐场所内部装修一味追求豪华气派,往往大量采用可燃易燃的装修材料,再加上人群聚集,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且防火灭火技能差,一旦发生火灾往往会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安全事故。消防监督管理机构和机制必须切实发挥效用,加强对于公共娱乐场所内部装修的防火审核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责任编辑:文森)刘让苏教授简况
  刘让苏,男,1935年生。汉族,湖南省衡阳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专业。曾在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从事金属材料、超导材料的研制工作。1979年调入湖南大学任教,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遴选为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湖南大学功能材料物理研究所所长、国际材料智能加工与制造会iK(IPMM)学术委员会委员(已连续六届)。19905~1992年初赴加拿大Waterloo大学物理系,进行高访研究。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刘教授长期从事金属物理、位错理论、相变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特别专注于“非晶态合金”和“液态金属凝固过程”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己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和部、省级科研课题14项。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晶态金属结构形成及其相变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液态金属凝固过程中母体微结构遗传特性的跟踪研究”、“液态金属微结构遗传的选择性与导向机理及控制途径研究”、“金属凝固过程中纳米团簇结构的形成、演变及控制机理研究”、“液态、非晶态金属结构中大团簇结构的识别、表征的模拟研究”、“金属凝固形成纳米团簇、纳米晶粒的不同形核演变机制的识别与表征研究”和“过热金属熔体行为与非晶形成能力”等7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非晶态高稳定精密合金箔式电阻器”1项,处于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特别是他1992年从加拿大作高访研究回国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持续资助下,在国内率先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液态金属的凝固过程及非晶态金属的微观结构转变机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计算机模拟跟踪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液态金属凝固过程的模拟研究方面正在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他的研究工作在国内也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该研究方向,已连续7次给予资助。他两次应邀出席由中国科学院主办、在北京香山召开的我国高层次的科学研讨会之一——香山科学会议。即以“材料科学中的超常热物理问题”为主题的第117次国际学术讨论会(1999年6月)和以“凝固科学技术与材料发展”为主题的第211次学术讨论会(2003年9月)。他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14人,硕士研究生17人。
  万永,1940年8月生,男,北京市人。退休前就职与首钢冶金研究院,现更名为北京北冶功能材料有限公司。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金属学会会员,国家863计划课题评审专家库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3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专业,1982~1984在日本长崎大学材 料物理研究室进修两年,1990年在北京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主要工作:大学毕业以来,长期从事金属永磁材料的研发应用以及有关的相变理论研究工作。1970年前,工作的重点为铸造铝镍钴系永磁合金。1970年后工作重点转向稀土永磁合金。期间还开展了多种可加工永磁材料诸如铁钴钒合金、铁锰合金、铁铬钴合金、不锈永磁合金等方面的研发工作。此外曾参与了铸造铝镍钴车间,稀土永磁实验室并为国家重点工程及国防工业提供了诸多品种的永磁材料。较为深入的研究了稀土钴永磁合金和其他一些永磁合金的相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元合金自由能统计理论的一般处理模式。
  主要成果:在工作期问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和省部级等课题16项。这里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有些成果当属国内首创,如1965年首次在我国获得了制备高性能柱状晶Alnic08永磁合金的工艺技术;1970年参加冶金部主持的会战中首次在我国制备出了高性能Smco永磁产品;1996年首次研制出了具有耐蚀性的可加工永磁材料等。所研究的课题受国家、省部级奖励7次,两项研究被推选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获发明专利一项。个人曾荣获国家经委授予为稀土推广应用做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称号和国防科工委授予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撰写论文70余篇,专著有“铸造铝镍钴系永磁合金”、“二元合金自由能的统计理论”等参与译著3部,并参与了几部大型工具书的编写工作。
  一、点粪成金,资源共享
  蚕沙(粪)历来作为塘鱼饲料,效益较低。首先发展蚕沙提取叶绿素作为突破口。1957年,研究蚕粪提取叶绿素的技术,又制成叶绿素铜钠盐,供治疗肝炎1100例,效果良好。但只能发表几篇论文而束之高阁。1972年,日本从广东引入大量蚕沙,生产叶绿素。当时引起广东省长陈郁的关注,要求顺德县组织生产叶绿素出口创汇。我们通过技术合作,先后在沙窖、容奇、龙江及勒流等公社建成叶绿素厂。科研成果与企业结合形成生产力,出口创汇年逾1000万美元。
  1980年,与广州市星群药厂合作,开发叶绿素铜钠盐治疗肝炎的新药,得到广州市卫生局的批准。我们以技术转让的模式与山东益都县蚕种场合作。1981年建成年产1000公斤叶绿素铜钠盐的工厂,保证新药“肝宝”的投产。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我国建成年产1000公斤叶绿素铜钠盐车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型”。羊城晚报称“点粪成金的美誉”。
  在这基础上,先后在江苏、浙江、四川及湖北省建成蚕粪提取叶绿素工厂,研制了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新药“胃甘绿”、“胃康U”及治疗贫血及白血病新药“肝血宝”及“生血灵”投放市场,年产值4亿元。
  二,抗菌肽代替抗生素是创新的亮点
  上世纪40年代,青霉素等抗生素是风行全球的新药。近年来由于滥用而导致耐药性病菌出现,以及药物残留等影响人的健康,寻求新的抗感染药物受到人们的关注。抗菌肽(cecropin)是来自昆虫的免疫多肽,具有广谱杀菌作用,独特的杀菌机理,对人体安全无毒副作用,有潜在的发展前景。1981年,我们首先从柞蚕中分离到抗菌肽,设计合成其基因,转化酵母中表达。发表了多篇论文等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1998年,广东省科技厅的支持。下达成果孵化项目“抗菌肽生物技术产品试产”。投入100万元的资金及专利技术等向市场寻求企业合作。结果与深圳市艺鹏实业有限公司合资500万元,成立深圳市艺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抗菌肽的生产。1999年,第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上,与深圳风险投资公司签订3000~-元的风险基金,使科研成果能与企业的资金、管理及市场的优势结合,向产业化迈进,以抗菌肽开发新型饲料添加剂为攻关突破口,代替抗生素饲养肉鸡、肉猪及对虾,获得良好效果。能预防疾病,提高成活率,增加体重,降低料肉比,获得农业变批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在广东、山东及海南省推广应用,畜产品可以安全出口创汇。2009年,项目验收,年产值达2890~-元,同时获得发明专利4项授权。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企业。科研成果经历企业生产和市场的考验,能更为充实和提高,并能创造经济效益。
  三,“华桑”化妆品,抢占新市场
  目前,我国化妆品的生产和销售,多由外国的名牌占领市场,年产值超200亿。1998年,创办广州市华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综合自主原料及新的配方,生产新型化妆品,抢占新市场。以抗菌肽(又名施乃兴)细胞生长因子及叶绿素等三种主要原料为依托,唯我独有的知识产权,生产8大类100多个品种推向市场。积十年的艰辛经营,“华桑”品牌,占有一席之地。2008年,年销售产值达3000万元,销售点遍布全国20个省市。主要是发挥科研成果的特点。经过企业综合提升。脱颖而出。打造“华桑”的品牌。
  四、军地合作,相得益彰
  1990年,我们发现抗菌肽具有细胞毒理作用,能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对哺乳动物无毒副作用,我们选择与解放军第一医科大学、大连水产药厂(前身为大连海军药厂)及解放军421医院合作。首先突破抗菌肽制备药物原料的关键,同时通过中国医科院的动物模型试验,确认柞蚕抗菌肽能抑制鸭乙型肝炎病毒DNA增殖的作用。选准配方完成临床试验,研制了新药“肾肝宁”,先后由大连水产药厂及广州市光华药厂试产,最终获得国药准字21021794号批文。“肾肝宁”药性温和除治愈肝炎外,对调整慢性肝炎患者的蛋白代谢障碍(A/G倒置)有积极效果。
  进一步合作与421医院研究抗菌肽对多种肿瘤细胞杀伤机理及建立抗菌肽口服治疗大鼠胃肠癌的动物模型。先后获得总后两次奖励。现正合力开发抗菌肽抗癌的新药而努力。我们与企业为依托有以下的体会
  首先,科研要有明确目标,包括短期的及长远的规划,瞄准市场新亮点进行突破,才有生命力,企业也容易接受。
  其次,要抓紧机遇,包括政府的政策,市场的动向。同时成果本身的质量要适应企业的特点,才能更快形成生产力,抢占市场。
  再次,依靠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和营销的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推向市场,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建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
  陈国阶,研究员。男,1940年5月出生,广东普宁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现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顾问,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系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兼生态环境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区域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曾任四川省政府环境保护委员会科学顾问,四川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国土经济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三峡项目》专家组成员,山地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学术指导委员 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委会、长江分会副主任,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乐山师院等兼职教授;曾被聘为四川省“十一五”、“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咨询专家,成都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咨询专家,四川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顾问。
  主要业绩:1965年至今一直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氟的污染与防治、人类生态与疾病演化、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环境评价、区域持续发展等。1981~1983年公派到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地理系作访问学者。先后主持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和省部委重大或重点、国际合作等课题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10篇,科普文章40多篇,主编《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系列专著(8本,250万字,科学出版社)。曾主持“七五”国家攻关课题“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并合作主持、完成国家下达重大任务《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近年,所写科学报告和社会调查咨询报告中(含主持多人合作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人批示的两份,得到省委书记批示的三份,得到省长、副省长批示的七份。还有两篇登在新华社《内参》上,多份登在国务院和中国科学院内部刊物上。几十篇论文被全国各种文集、媒体转载、重载(200余篇次)。关于“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论文、成果和论点,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先后有美、加、德、澳、英、挪威等国学者和媒体来商讨或报道。已培养毕业硕士生7名,培养国外博士生3名(法、澳、挪威),已毕业的国内博士生19名。
  科研成果中“金沙江下游地区国土开发综合规划”、“川西北地区国土综合开发规划”、“三峡库区及长江沿江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与优化研究”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成都二十一世纪议程”、“岷江上游生态恢复与重建”分别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前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研究”分别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三等奖;《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系列专著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先后获“四川省环境保护先进工作者”(198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1990、1994两届)、“四川省自然科学界精神文明标兵(1990)”、“四川省劳动模范(2000)”等称号。个人传略栽入《中国环境年鉴》(1990首批)、《中华环保金铭榜》。
  张天明,主任医师,男,1955年11月出生,内蒙古包头人,中共党员。1979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现在呼市结核病防治所所长。
  长期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他深深地爱着自已的事业,在防痨战线上默默地为患者服务。作为一名领导视所为家,作为一名医生视患者如亲人。近几年来,他多次被评为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1995年被卫生局命名为结核病优秀学科带头人;1996年、2000年和2005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工作者;1995年以来带领全所职工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卫生局综合治理各项指标,受到了表彰;1997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卫生先进工作者;1998年被中国防痨协会评为优秀工作者。1999年被自治区卫生厅授予卫生工作先进个人。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抗击“非典”二等功臣称号。1986年结防所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至今。他担任中国防痨协会内蒙古副理事长,中国防痨协会呼和浩特市防痨分会理事长,《内蒙古预防医学》编委。他主持完成了1986年呼市6个流行病学调查点的任务,受到了内蒙古结防所的好评;1998年主持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结核病、流行病学呼市三个点的任务;1990年、2000年主持完成了全国第三次、第四次结核流行病学调查任务,受到卫生部的嘉奖。2005年呼市结核病项目工作被评为自治区先进集体。由于长期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对一些特殊、疑难病例进行了潜心研究,先后在《中国防痨杂志》、《中国民族医药》、《内蒙古防痨》,《内蒙科技》等多家杂志上发表了三十余篇论文,其中《1990年内蒙古托克托县结核防治实施现状与疫情动态研究》;《肝太乐、联苯双脂防治抗结核药物致肝功损害的对比研究》以及《蒙药、西药结合治疗淋巴结核120例研究》均获得了主管部门的嘉奖;《雷米封加百日咳灵治疗百日咳》一文被第四届中西结合学术论坛文集录用,并荣获“华人医学卓越”成就奖。个人先进事迹曾以《以所为家视患者如亲人》为题,被编入中国城市发展出版的《领导与决策——中国优秀基层领导纪实》一书中。
  白秉哲,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同时兼任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常务理事,金属学会相变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核心期刊《稀有金属》副主编及《金属热处理》、《锻压技术》、《RareMetals》、《材料热处理学报》等刊物编委。
  白秉哲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在清华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贝氏体钢、贝氏体相变、材料超塑性等。他负责的多项课题已通过鉴定,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
  “973”、“863”、部委项目等。他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机械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杜邦科技创新奖等多项奖励。
  在超塑陛研究中,白秉哲教授始终把量大面广的工业合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工业合金往往不具备经典超塑性理论为“超塑性材料”规定的“均匀、稳定、等轴、细晶”的组织条件,而为实现这样的组织条件所采用的繁杂的细化、等轴化处理会提高成本、浪费材料。白秉哲教授在研究中发现,许多工业合金在供货态条件下,虽然不能完全满足均匀等轴细晶的组织条件,但是也可以具有良好的超塑性(Ti-6A1-4V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这样不用或少用细化处理工艺,可以大大提高超塑性技术的经济性。然而,由于供货态工业合金不能完全满足超塑性材料的组织条件,或是晶粒较粗大,或是不等轴,或是分布不均匀,其在超垫陛变形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变形不均匀、各向异性等)。这样,研究非理想超塑性材料的超塑性变形特征,掌握缺陷形成的机理并通过控制变形参数抑制缺陷的产生,用低成本的材料超塑性成形出高质量的零件,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他首先提出了“非理想材料超塑性”的研究方向,并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在超塑性变形各向异性、非均匀性的规律及控制、超塑性变形中材料显微组织变化规律等方面取得进展。他首先提出并研究了超塑性变形中显微组织“动态平衡”规律。这些方面的研究得到美、俄、印度等国超塑性专家的合作和认可。实验和理论方面的进展,已在超塑性成形中得到应用,在钛合金、铝合金等的超塑性成形中降低成本,提高成品率和成形件质量。成形零件在航天、航空等领域得到应用。
  白秉哲教授在清华大学承担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课程包括材料加工、超塑性、材料力学性能基础等,授课 中注重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他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名。
  佟永昌,高级农艺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1984年被评为区先进工作者,1985年被评为沈阳市农业推广先进个人和农业局先进工作者,1987~1990年连续3年被沈阳市评为五好站长,1993年被辽宁省政府评为农业综合推广技术二等奖,1999年获辽宁省科技开发进步一等奖,2(H)1年他所培育的“9618”黄瓜杂交种获沈阳市农业国际博览会银奖,2002年被国家科委聘为“国家级特约研究员”。
  20多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佟永昌在农业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温室黄瓜杂交种的选育成功是我国温室黄瓜育种的重大突破,成为北方温室栽种的主要品种。他自1982年担任李相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以来,带领全镇农民走科技创新的道路,健全了当地农业科技网络体系。编写了有研究参考价值的《科学种田服务》,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科技学习平台。在他的带领下,共完成省、市、区各项试验推广项目55项,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完善推广体系,形成完善的对农民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系统,为李相地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同时,佟永昌在市委、市政府的帮助下,建成了永昌果菜种子研究所,经过几年的建设,研究所现有土地300亩,山林13(H)亩,育种大棚100栋,育苗温室4亩,深水井一眼,贮水池4亩,高压电源30千瓦,安装滴灌100亩,各种配套机具10件,仓库、工作室400平方米,职5-18人(大专以上9人),其中教授、高级农技师7人,负责种子生产5人,负责销售4人,年项目总投资100余万元。1998年,他研制培育的杂交黄瓜“9618”问世,它的高抗病性,较强的抗低温性等综合性状和生理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在通过了沈阳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后,申报了专利。在推广“永昌9618”黄瓜品种的同时,历时12年时间、成功的培育出了“昌田一号”薄皮甜瓜F1代新品种,并在2004年7月8日通过了市、区科技局组织的专家组认定,这一品种从抗病、品质、产量等综合评价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毕汝昌感受和建议:如何快速提高我国的科技研究水平
  本人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回国后就一直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从事蛋白质晶体学及相关生物技术的研究工作。自己确实经历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复杂历程。在我国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科学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为了提高贡献的水平,还必须科学地解决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影响我国科技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作为一个已经退休的老科研人员,本人想与同样关心的同志进行交流和探讨,希望大家为促进我国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一科技创新水平的快速提高做出重要贡献。
  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虽说毛泽东时代的生活贫困,但广大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还是在不断提高,大家真正能够为国家利益而团结奋斗。在中科院,虽然生活和工作都比较困难,但科研人员还是能为获得科研成果而艰苦奋斗。自上个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蛋白质晶体学已经成为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最值得提起的一个亲身体会是我国60年代开展的对一重要蛋白质一一胰岛素的深入研究。虽然那时的研究条件比现在落后很多,但包括回国的科研专家在内的和来自不同科研单位的相关研究人员,为国家利益开展了长时间的密切合作研究,使我国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胰岛素的人工合成。遗憾的是丧失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本人参与的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还与其他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密切合作,成功测定了我国第一个蛋白质(猪胰岛素)的三维结构。那时候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已经超过了日本,而现在多个方面的研究水平却比日本低得多。那个时代的我国科研工作都展示了毛泽东时代的高尚科研道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毛主席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各类人员的道德素质水平,不应该让个人名利成为不少人的追求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更多高水平的业绩,这也是我国富强起来和持续发展下去的关键因素。
  除了按中科院的研究计划开展具体研究工作,中科院一些研究组织还根据自己的特长参加了国家制定的科技发展计划研究项目,并展示了开展基础研究的优势,还为我国相关科技研究做出重要贡献。本人就参加了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发展计划的相关研究。1986年诞生的国家863计划的总体目标是为我国经济和社会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同年本人参加了863计划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除了自己负责的蛋白质结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外,并做为生命科学领域蛋白质工程专家组成员,与大家研讨如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80年代后期本人还提出并承担了空间蛋白质晶体生长研究项目。通过合作研究,我国相关科研人员成功为返回式卫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空间蛋白质结晶实验装置,并在返回式卫星上完成了几次空间实验,还获得了具有中国特性的研究成果。随着多个863计划项目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本人体会到863计划不仅使我国科学研究实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而且能够促使相关各类行业发展,进而使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本人荣幸地参加了该工程的一期工程
  921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并负责属于空间生物技术研究的空间生物大分子晶体生长项目。在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组织下,我们与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一研究组人员密切合作,成功研制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空间蛋白质结晶实验装置,并在神舟三号飞船上用多个国内外研究单位提供的蛋白质样品成功完成了空间实验,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还与加拿大相关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就空间蛋白质晶体生长获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另外,由92l工程支持的细胞学、微生物学和植物学等方面的空间实验和研究也取得了有特色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也都为我国将建立的空间实验室成功运行奠定了相关的实验基础。通过参加上述两个重大的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研究,本人亲身体会到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和中科院为此做出的重要贡献。遗憾的是,这类研究成果还是模仿西方东西较多,创新水平较低,很难在科技发展上站优势。这与我国计划型的科研体制密切相关,而且科技界的官僚作风也比较严重,因此难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智慧,这样就很难提高创新研究水平和为科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体制改革和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遗憾的是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加大,其原因除了缺乏科学的监管外,这是因为社会上只讲赚钱而不讲道德。虽然我国科技界变革还存在诸多问题,但由于获得 的经费支持越来越多,科研条件在不断改进,我国科技研究也在不断发展,而且确实取得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中科院的进展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随着科研条件的不断优化,获得的研究成果在不断增多。当然,本人负责的研究组也为此做了点贡献,指导多名研究生在不同的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些研究论文,而且协助我组的一名博士后回国后开展重要的蛋白质结构研究工作,使其在“自然(Nanure)”刊物上发表一篇重要研究论文。进入21世纪后,我国科研人员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越来越多,不久前在世界的数量排名中已经位于仅低于美国的第二位。但是,要把我国科技研究水平提高到国外先进国家的水平,特别是要获得高创新水平的科研成果,例如展示基础研究水平的诺贝尔科学奖,我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作为我国科研界的中心结构,虽然中科院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也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科研人员却难以获得较高水平的创新研究成果,在获得国家某些自然科学奖方面甚至还不如我国教育界高校。经过长时间考虑,本人认为:为了快速提高我国科技研究水平,必须从我国经济改革开放成功吸取经验和教训,要提高我国科技研究的自由度和公平性,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各类研究人员的道德素质水平。提高我国科研水平的关键应该是:要让各类科研人员能够充分发挥智慧和积极性,因此必须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科研人员才能够在顺应科学发展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优势较自由地开展长时间的研究工作。为此,必须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教训,创新改革我国的科研体制和机制,当然也不能过度地仿照西方的某些模式。应该避免科研工作受少数人控制的局面,否则只能按他们的意思开展科研工作,出了科研成果和奖励由他们享受,而出了问题则由搞研究的人员负责。被国外科学家称为政治科学家的我国学者就属于这类人。我国的院士制度也不科学,根本不只是终身的荣誉称号,他们不但获得一些特权,即便年岁老到智能减退的时候,还能获得足够的经费和对手下研究人员的指挥权。本人曾经在英国和加拿大做过合作研究工作,并多次访问一些外国科学家,确实感到国内研究环境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异。我曾经访问德国一位科学家的研究室,他因为首次完成膜蛋白分子三维结构测定而获得诺贝尔奖。我访问时他手下的一位研究人员正在自由地测定膜蛋白结构,没想到这个研究员也分享了诺贝尔奖。这种的情况在我国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只能由相关科研领导人享受高级奖励。另外,我们必须对一些不科学的科研机制进行改革,例如将绩效评估和奖励机制进行科学化改革,以避免只产生一些急功近利的研究成果,真正为开展深入的探索性研究和相关学科的合作研究建立科学的环境。遗憾的是中科院上一届领导班子在上述方面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科学改革,未能建立真正的科学研究环境,而且在某些方面的改革还不如教育界。
  总之,我国科技界人士和相关领导应该真正遵守胡锦涛主席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做到为人民和靠人民,要认真总结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教训,创新改革相关体制和机制,进而在科学监管和服务条件下,充分调动各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智慧。只有这样,我国的科技研究才能获得快速发展,不但能够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而且距离国内科研人员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日子也就会越来越近了。作为已经退休的老科研人员,我们期望中科院在新一届院领导的带领下能够创造出我国科技发展的奇迹。知名计算机教学专家袁开榜教授
  自1980年涉足社团工作以来,于1984年领导创建了重庆计算机用户协会,1987年领导创建了重庆计算机学会,1988年领导创办了重庆电子工程学院(现改名为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1989年又领导创建了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2001年又参与创建了重庆正大软件学院,现在仍任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重庆计算机学会、重庆计算机用户协会等三会的理事长和法人代表。还担任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中国科技研究交流中心理事,中国国际名人协会理事,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理事,香港国际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长期研究员,湖南省东方名人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曾经担任过中国计算机学会5、6、7三届理事,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第5届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常务副主任,西南计算机学会、四川省计算机学会、四川省计算机用户协会三会副理事长、重庆电子学会第4、5两届常务理事兼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主任、第6届荣誉会员,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第4届委员,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第2届常务委员等30余个社团领导职务,是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华成功者研究会会员。2004年6月21日,又被世界教科文卫组织吸收为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2005年3月,又受聘担任中国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2005年12月28日出任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评比评测委员会主任和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评比评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2006年1月13日,被授予为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皇室文化研究会同时颁发了爵位证书。2007年5月30日,受聘担任中国国际专业人才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2009年1月8日受聘担任决策者杂志社荣誉理事。
  自1958年参加我国第一代计算机研究以来,研制和调试过MNi型模拟计算机,CDiol、CDi11等型数字计算机,1960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期间参加过工业电视主要部件研究。讲授过无线电发送设备、工业电子学、模拟计算机、计算机基础、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机接口及应用等课程,教学效果显著。担任《重庆大学工程教育研究》、《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1993配套教材》、《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系列教材》、《计算机科技丛书》、《计算机继续教育丛书》、《计算机等级考试教程系列教材》、《跟我学电脑丛书》、《重庆指南》、《中国社会发展战略丛书》、《2l世纪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系列教材》、《新世纪计算机系列教材丛书》、《计算机教育》杂志等12个编委会的主编、副主任或编委。还被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等6家出版社聘为特约顾问编委或科技顾问。在2003~2004年学术调研活动中被评为优秀作品并荣获优秀科研、学术成果特等奖。筹备和主持全国性学术会议60余次,任主席。连续4届2006(厦门)、2007(武汉)、2008(开封)、2009(南宁)担任“新科技与计算机教育国际学术会议”总主席, 以主任名义主持2005(北海)、2006(青岛)、2007(北京)、2008(北京)、2009(北京)五届全国计算机课件评比评测大会,提出并在全国推动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认证项目,主持和参加鉴定项目110余个,任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为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和科技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多次被评为学会先进工作者、优秀教育工作者。获得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民办高等教育创业奖,首届东方名人成就奖,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奖,2005年度改革先锋,2006年度中国十大新锐人物等荣誉各种称号、奖状及优秀论文证书30余件,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小团队的献礼——多分层试井仪单井试验成果
  马建国教授
  在科研这条清苦而寂寞的道路上,需要过人的毅力,您从地层测试研究已有多年,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对待科研工作,那么,当初是什么原因促使您选择这一行业呢?又是什么让您一如既往地付出了这么多年?
  您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增产新技术与地层测试新技术的开发上,以研制油气生产井、勘探井、水平井的油气藏动态参数直接测量技术为目标。在这些方面您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那么在科研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请您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西安精实信公司测试队与延长油田股份公司测井大队组队,对川口采油厂2077井两个射孔压裂段实施了分层地层测试测井。于6月30日下午,成功测取到了该井长61油层的压力恢复数据,测到了地层静止压力为1.34MPa。这是国内测井界的一件新闻,也是国内油藏工程界的一个喜讯。
  分层测试使用的仪器是“多分层试井仪”,是西安石油大学和西安精实信石油科技开发公司联合研发的样机。从立项、申请专利,到现在进行油田应用,已逾十年。研发团队历经险阻,战胜各种技术难题,终于首获成功。这是研发应用小团队、延长油田川口采油厂、测井大队,以及延长油田许多相关部门同志共同努力,密切配合的结果,这也是大家对党的90周年献出的一分礼品。
  “多分层试井仪”是一种用于油气生产井的、机电一体化的地层测试专用仪器。是实用新型专利“套管井地层动态测试器”的实施样机。它适用于对射孔段地层进行多次分层段地层精细动态特性测量:该层段地层静止压力,地层温度,地层有效渗透率,地层表皮系数,地层采液指数。多次座封和解封,即可完成油气井各分层段的动态参数测量,对于厚油层,可以准确测定气油、气水、油水界面位置,判断各分层地层流体是油、气还是水。
  该仪器设计精巧、简约,每口生产井的不同阶段都需要进行这项逐孔段地层动态测试。凭借其测取的油藏分层动态资料,就可以确切地实时、就地认识油层和各个分层的动态特性,以做出最好的油田开发及各项后续工艺设计,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它是油藏工程的战略武器,对石油工程的技术进步很有意义。
  该仪器与国际、国内同类技术相比较优势是分层细、测量时间短、测试数据准确、费用大大降低,但不能获取流体样品。
  “多分层试井仪”样机研制完成并首次测井成功,填补了国内测井界的一项重要空白,也极大地增强了研发和应用团队的信心,他们将不断改进仪器的不足之处,并作出新的努力。
  电缆地层测试技术是石油测井技术中,唯一一种可以进行油藏动态特性测试的仪器品种,也是所有石油工程井下作业技术中,唯一一种可以获取油藏真实流体样品的绝门武器,以其无可替代性和价值崇高性,早已成为国外先进油气勘探业主每口井必测项目,并且越来越受重视。
  我们不能消极等待,我们应该在学习、引进、消化、吸收、仿制、改进、创新的道路上一路奋进,研制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各种新型电缆地层测试器。本人为国家电缆地层测试技术的发展发愁、思考、研究、研发逾38年,在电缆地层测试器领域获得的的几个专利及相应项目,以及其它预研的系列产品,均为国内外首创技术,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将是我国石油工程的重大变革性技术。这些油气生产井、勘探井的油气藏动态参数直接测量仪器产品,均为高度自动化、数控化的机、电、液压一体化的大型仪器,一口井经过它的测试,将使我们的油田开发地质师、油藏工程师、采油工程师面对的油气藏,不再是含混不清、似是而非、假定加猜想,而是全部使用实时的就地的地层动态特性数据和流体特性参数所描述的油藏,凭借这种实事求是的认知做基础,他们就会高产、高采收率、高效益的开发油气田。著名免疫生化专家张治国教授专家档案
  张治国,男,1941年生,籍贯江苏省江宁县。南京农业大学免疫生化研究所所长、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1959年毕业于南京市一中,]964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动物生理与兽医专业,1967年微生物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无锡生化制药厂技术厂长、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室主任,兼任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西结合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无锡市劳动模范、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工作者、农业部科技产业优秀工作者称号。负责研制的出口产品,多次获国家外贸部、商业部优质产品金奖。
  张治国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免疫生化所所长、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1959年南京市一中毕业、1964年南京农学院动物生理一兽医专业毕业、1967年微生物研究生毕业,曾任无锡生化制药厂技术厂长,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室主任。1989年以来任南京农业大学免疫生化所所长、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兼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南京市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负责出口肝素钠、尿激酶的生产与精制新工艺研究以及我国第一条生产线的设计、投产,填补国内空白、产品质量与出口量居世界领先地位;并受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委托,向全国技术推广,使我国的肝素钠(海普林)产品迅速占领国际市场,每年为我国换取大宗外汇。屡获外贸部、商业部出口优质产品金奖,获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无锡市劳动模范称号。
  负责三角帆蚌大面积死亡病因研究(省重点攻关课题),首次阐明病因是由于一种新的病毒传染病,病原是一种脊椎动物病毒一嵌砂样病毒,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依据并具较高学术价值。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负责微生态制剂“康大宝”的菌种选育与工业化生产工艺研究,保护活菌通过胃屏障、益生菌存活期提高到二年以上并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获新兽药证书,江苏省畜牧局审定为防治“家畜瘁死症”的首选药物。
  1985年以来对蚯蚓活性物质 及其药理的系统研究与应用,居国内外领先地位;龙舒泰胶囊1995年上市以来对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对中老年保健的确切效果,在国内外得到普遍赞誉。近些年完成的抗肿瘤、冠心病治疗、抗肝纤维化等新药研究和发明,基因工程药一强镇痛肽的发明等,在疗效和药理机制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突破、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张治国教授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身处顺境逆境、数十年如一日对学术和事业执着追求,不随大流、不赶潮流,始终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学术和技术上思路开阔、善于创新,工作上精打细算、高效、务实。他负责研究的新产品和工艺技术,富于创新性并具有可靠的生产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他熟悉并擅长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的全过程,凡实验室研究成果可顺利实施产业化并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工作者、农业部科技产业优秀工作者称号。深圳大学张小云教授专家档案:
  张小云教授1964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海洋生物专业(五年-制)获学士学位,曾工作于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并于1980~1983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作访问学者。1989.1至今于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曾任系主任、书记兼副院长。1992年被评为国务院特贴专家,1993年为深圳市劳动模范,1994年广东省劳模,199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1996年全国教育标兵。
  承担的国家课题主要为:从海绵、水螅、涡虫研究神经肽和神经系统的进化关系、4T以下恒磁场对生物体生理功能正负影响的系统研究、两栖类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肽和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原生动物棘尾虫神经肽的分离和测序、磁场特性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抑制效应和机理研究、强弱磁场对细胞再生的影响等。
  近年来发表相关论文部分:论文“Effectsof0.4TROtaryMagneticField Exposure onDensity,Strength,CalciumandMetabOiism0fRatThighBones、Effectsofrotarymagneticfieldonbonecalciummetabolizeofratswithovariotomy、旋转强磁场治疗骨质疏松机制的研究、对磁场治疗骨质疏松中钙分布影响之探索、4T超导恒定强磁场对大鼠急性毒性作用的探索、旋转磁场对去卵巢大鼠骨钙含量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在国内外相关领域重要期刊发表。
  主要成就为,开创交叉学科磁细胞学、磁生物学和磁分子生物学研究,系统地探索磁生物效应的机理。张教授二十年来进行了以下几个阶段的研究:
  在第一阶(1985~1989)段磁细胞生物学研究中,通过对细胞水平的研究,研究了各类(恒定、电脉冲、旋转)、不同强度(从0.05-23T)和频率对细胞产生的各种影响。明确了磁疗的分子基础和细胞生物学机理,确定了对生物体最佳的磁源形式为低频旋转强恒定磁场。
  在第二阶段(1989~1993),将理论研究的成果结合工程设计,研制了世界上首台“低频旋转永磁体强磁场治疗装置”,获得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专利号分别为:2L93118017.1、5.667.469),与企业合作开发出KE骨复康治疗仪,已在多家医院通过了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临床测试。临床检测合格后获得”三证”已形成产业化开始小批量生产销售,并出口创汇。
  第三阶段(1g94至今),对该装置的适应症展开治疗机理研究,把适应症的病理与磁疗的生物学效应相结合。从基础理论出发,获得相关可靠证据,从而阐明治疗机理,支持和解释治疗效果。目前已对危害极其广泛的老年性疾病“骨质疏松症”和严重致残又无有效治疗方法的“股骨头坏死症”展开研究。已在多家医院对骨质疏松症进行广泛使用,治疗近千例患者均取得显著疗效,其治疗机理的相关研究论文已获2004年国际骨质疏松大会获优秀论文奖,并为国内外杂志接受。在股骨头坏死方面亦取得很好的疗效,从2003年开始在中日友好医院和小汤山医院利用该装置对五十余例患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进行实验性治疗,发现有很好的疗效,凡经该旋转恒定强磁场治疗仪治疗的患者大部分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无一例恶化到必须手术治疗,其机理目前仍在研究中。
  张小云教授的第二个研究领域是关于神经系统的进化方面,首次报导原生动物棘尾虫中存在多种神经肽样物质,开辟了低等动物细胞神经生物学领域研究的方向。并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1)低等动物进化过程中,先有神经肽后出现神经系统,进而神经肽进入神经系统共同承担生物体的协调作用;(2)低等动物的外膜有一由微管和神经肽组成的感觉系统,当神经系统出现了,这个感觉系统才逐渐消失等新论点,这些工作均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黄志农
  黄志农,男,1951年出生,湖南华容人,研究员,中共党员。1976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湖南省长沙植物保护研究所昆虫室主任,湖南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当代中国人才库》名誉主编。
  植物保护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保护农作物高产优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昆虫室主任黄志农,在三十多年的植物保护研究工作中,以严谨务实、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和执著的科研精神,无私奉献,刻苦钻研,顽强拚搏,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1976年参加工作至今,黄志农研究员一直从事植保领域内的科学研究,长期参加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了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996~2000年黄志农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课题,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主持完成的三熟制双季稻超高产栽培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2000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完成的优质食用稻“三高一少”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同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熟制双季稻超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同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优质食用稻农药残留综合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2002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进入新世纪以后,黄志农研究员以创造良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生产安全优质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为重点。把研究方向转向到国家“十五”项目中南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课题,其中主持完成了浏阳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题,2008年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湖南稻田生物灾害生态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中,他主持完成了蔬菜瓜类——优质晚稻病虫害生态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题,推广应用面积1OO多万亩,节省农药费用达7020.0万元,2005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黄志农研究员目前正在进行国家和省“十一五”项目的研究,主要有南方菜地污染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其中负责蔬菜病虫防控与农药减量及残留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题;主持洞庭湖区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与控防技术研究;超级杂交稻关键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湖南稻区水稻螟虫防控技术体系研究等多项课题。
  黄志农研究员从参加工作至今,己获得10多项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己发表研究论文90多篇,获得奖励荣誉无数。1977至1980年他开始进行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研究,1985年获湖南省农科院成果一等奖;并参加稻纵卷叶螟迁飞规律研究(全国协作组),1982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二等奖。1981~1986年他研究制订的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化学防治指标直接用于大面积生产,1986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参与获得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奖。1987至1990年“七五”洞庭湖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研究,1993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至1995年“八五”洞庭湖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完成综防示范面积10万亩,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为保护洞庭湖区商品粮基地的千顷良田万亩绿色作出了贡献。
  章淹教授长期从事暴雨理论与应用开发的研究与教学,主要致力于数量化、精细化降水机理和预报的研究与实践,为新中国水文气象交叉学科的创建与开拓者之一。对暴雨、中国梅雨及其与我国洪旱灾害和南水北调等的关系进行了系列研究,2007年1月还发表了她对我国近代史上伤亡损失最惨重的特大雨洪——《1931年江淮异常梅雨》研究。在暴雨预报这一世界性难题领域做出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对我国大量兴起的水利建设及长江三峡等重大工程所特需的暴雨数量化预报及当时国内外尚无的气象保障问题开展研究。1958年首次提出我国客观化的大范围定量降水预报;发表《降水客观预报》综论上、中、下三篇。改革通行的经验性定性降水预报,全国推广。经过科研与国内外的大量调查,20世纪50年代后期,章淹提出改革气象观测站单一进行观测而增加预报业务的方案,为他们研制预报方法,为长江三峡坝区以上沿江七省的69个气象台站举办讲习班和讲课,推动大、中、小各级台站共同开展降水的研究和预报,在试点工程中应用,获减灾兴利效益,受到全国三峡科研大会表彰。在国内广泛推广和改进此项预报中,她主持的“太平洋高压与降水预报研究”1978年集体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经多年研究,章淹提出“致洪暴雨”新概念及其数学表达式。“七五”期间,她主持了此项目的国家重点研究,揭示了致洪暴雨与一般暴雨的区别及其成因特点,从而研制出几种新的预报方法。她与湘、皖、浙等气象及水文台站合作,开展梅雨,旱涝与增加雨水资源等新的研究;提出气象与水文结合的多种预报方法及其理论基础,包括暴雨与警戒水位和洪车等相结合的长期预报,雨季结束期中,长期预报及汛末大~暴雨中期预报方法等,提高了雨洪预报的能力与准确率,为洪旱预防的提早安排提供信息。先后获国家气象局及省气象局科技进步奖各一项。
  1978~1985年章淹主持“长江流域暴雨及预报”重点项目的科研工作,有31个单位的气象与水文工作者参加合作,她举办讲习班等,推动该项工作在国内外已有工作的先进基础上,开展我国特点的研究。通过精细探查,她提出中国暴雨雨团发展的研究以及地形作用,天气系统“迭合共振效应”和“高压东阻”等对暴雨形成的作用,从而设计并合作建立了多种(后期达三十种以上)暴雨预报方法,促进暴雨学科水平及预报准确率的显著提高,预报的能力也大幅度增加,过去未能做出的有些防、抗雨洪的预报已可提供服务,曾先后获多项不同地方的科技奖,在多次抗洪抢险中,为保障安全及提前转移数十万民众等重大决策提供气象依据,为国家建设和防灾减灾做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85年后,拓展国际合作,章淹三次任国际合作长江流域暴雨科研中方首席科学家,为国际组织中我国第一位中尺度精细气象委员,“中国暴雨”访美学术代表团团长,并应邀到丹麦等地讲学,出席在欧洲和日本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其论文先后在中、瑞典、西德、美、日、丹麦等刊出或交流。
  章淹教授曾先后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气象系统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先进教师、北京市先进科技工作者、先进科普工作者、三次评为北京市科协最佳理事长等。章淹有14项成果分别获国家、中央部委及省科技奖,独(或合)著有《长江三峡致洪暴雨中期预报》、《中尺度暴雨分析预报》和《暴雨预报》等专著3本,编著论文集9册,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60余篇,1991年被评为国家有特殊贡献的科教工作者。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阐述了现阶段化学法处理油田污水中细菌技术,选取CIO:作为强氧化剂进行“氧化一沉降一杀菌一控制”的新型废水处理思路,从而解决油田废水中的含有的污泥残渣、细菌等问题,力争为我国油田废水处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SRB;二价铁离子;缓蚀效率;cIO(sub)2(/sub)法;油田污水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8-0128-02  
期刊
摘要:文章基于工作实践,分析了当前城市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并着重介绍了工业生产中应该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减少和切断重金属污染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鼓励清洁能源的应用和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等措施,降低重金属在城市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含量,降低重金属污染程度。希望有关人员加以借鉴和思考,探究更加有效的治理方案,维持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城市环境;汽车尾气排放
期刊
摘要:文章运用荷载一结构计算方法,把隧道衬砌简化成合理的计算力学模型,并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值内力计算,对其进行了结构分析。该计算方法计算精度可靠,过程简单明了,避免了结构力学计算法中内力集中的缺点。  关键词:荷栽一结构;隧道衬砌;有限元;内力计算  中图分类号:U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07-0016-02
期刊
摘要:高位生活水箱是最久远的给水方式之一,由于它具有很大的调节水量、水压的能力,因其供水安全、稳定、节能、节水等诸多优点而被保留下来。《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2009年版)中规定生活饮用水箱水箱与其他用水水箱并列设置时,应有各自独立的分隔墙。文章提出与之不同的说法,即一定要对水箱的构造和用水量进行分析才能决定是否要有各自独立的分隔墙,并予以证明。  关键词:分格式高位水箱;分隔墙;给水系统  中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深海油气田水下生产系统中油气分离和计量的技术要求,文章从T型三通的相分离原理出发,根据T型管分支管路流量低于临界值时,分流系数与入口两相流干度呈线性关系的规律,结合传感器、单片机和串口通讯技术提出了一种进行混相计量的方法,并初步设计了基于T型管分相的油气计量系统。  关键词:分相技术;T型三通;混相流;混相计量;油气计量系统  中图分类号:TE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冀东油田老爷庙联合站自2008年5月建站以来,污水处理系统已经持续运行两年半的时间。其末端处理设备即纤维束过滤罐运行效果有所下降,滤料截污效果和自身结构存在的弊端及问题已逐步显露。为了进一步提高纤维束过滤罐的过滤效果及回注水水质,从过滤罐结构及滤料选择等方面对纤维束过滤罐提出了相关的改造工艺。  关键词:纤维束过滤罐;纤维球过滤罐;滤料;反冲洗;回注水  中图分类号:TE25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水电站节能已经成为能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中小型水电站的综合特点,对中小型水轮发电机组综合自动化保护系统的设计原则、功能配置、以及功能实现等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水轮发电机;综合自动化保护系统;继电保护;中小型水电站  中图分类号:TM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07-0068-03    全球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像煤等非再生资源开发速
期刊
摘要:当前发电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与更好地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必须进一步加强劳动工资统计队伍建设,加强劳动工资统计基础性工作,探索更为先进的劳动工资统计调查方式,完善与电力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系统,文章论述了提高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质量,真正体现劳动工资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智能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发电企业;劳动工资统计;人力资本;统计指标系统  中图分
期刊
摘要:文章从会展设计的构思和情节、设计理念、会展设计师人才匮乏等不同方面系统论述了会展设计随时代发展的重要性,及会展设计人这个新的艺术人群体的需求关系;并探讨了运用艺术形式转达信息、进行商业交流的具体细节和重要性。  关键词:会展设计;展览设计;信息传递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07-0137-02    一、概述      在第三届中国会展
期刊
摘要:文章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中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了“收入靠岗位,岗位靠竞争,竞争靠素质,素质靠学习”导向,以及通过管理制度让技能人员主动学习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技能人才;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07-0155-02    在大型石油化工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