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教学是指按照科学和美的规律,用模糊、不确定的手法,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积极思考,在“模糊——深思——答辩——明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内在潜力,获得新知。模糊是音乐产生美感的关键所在,音乐的诗情画意汇成一种立体的艺术效果,给学生无穷的回味。
一、模糊教学的实施目标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目标的,现代社会的任何行为过程都应追求效率,所有成功的研究都要有明确的操作定义、预期的目标作为支撑。教学目标具有多向性,由教材内容、学生学习水平、教师教学风格和学习活动展开条件等组成。模糊教学实施目标是音乐教学活动整体构思的起点,是音乐模糊教学设计的灵魂,决定着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学习任务的表述、学习过程展开的方式、评价活动的进行、反馈与纠正活动的标准等。
1.实现音乐教学的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相融合
音乐教学的艺术内容具有模糊美,有着浓厚的情感色彩。教学形式要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才可以让学生深切体味音乐的审美意蕴,更好地领悟音乐的真谛。实施模糊教学,要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之间的融合,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追寻纯粹的模糊感,也不能只讲究内容质量而舍弃必要的教学艺术形式。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用艺术化的教学手段表现和传递艺术的教学内容,是模糊教学要达到的审美目标。
2.实现音乐体验的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相融合
美妙的音乐能激起身体的律动欲望,使生活经验与音乐体验的情感相协调,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身体韵律体验乐曲的节奏和情绪,才能获得完美的音乐体验。“给”知识永远只能给定机械的知识,“导”才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成功的模糊教学由师生共同创造,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引导统一在同一教学目标上,在同一音乐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获取知识探究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师生共同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
3.实现音乐知识的继承认知和再度创新相融合
音乐作为创造性极强的艺术之一,在创作、表演以及欣赏等环节中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它的情感性、不确定性、自由性和模糊性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空间,有利于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音乐教学在培养创新素质方面有极大的优势。但是,音乐知识的传承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他们获取一定知识时,产生的自信心、兴奋感和成就感,反馈到最初的创造动机中,能产生更上一层楼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音乐教学中运用模糊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人类音乐文化的传承,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音乐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时代发展的创新相结合,推动人类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模糊教学的实施原则
模糊教学不是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是没有先入为主、僵硬的教学程式,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因材施教、即兴发挥,这才是模糊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模糊教学艺术要实现音乐教学目标,需要在实施中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适度模糊原则
适度模糊涉及教学内容、时机、程度,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情感,拓展个体思维空间。适度模糊要依据学习内容、学习能力、学习心理、学习方法,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设置模糊的适度性。共性的、规律性的内容来不得半点模糊,允许个性存在的地方适当模糊,在适合模糊的教学契机使用生动的“模糊”。教师讲得少,学生想得多,适度模糊体现在教师“少教”,一些不得不讲的作者介绍、背景资料之类,学生可以自己查阅书刊或者教师印发材料,存有思考领悟的余地。模糊中见清晰,清晰中见模糊,适度的模糊教学才能增强音乐教学的艺术魅力。
2.朦胧解释原则
朦胧解释原则需要明确:不是所有问题都朦胧,涉及到共性的、规律性的内容需要清晰地解释,音乐中的个性体验、感受差异等问题,即“模糊问题”才是朦胧解释的用武之地。模糊教学就是要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对问题的敏感性),激起好奇心和怀疑精神,选择新方法、新途径解决问题,挖掘问题中的创造价值,在允许有学生个性回答、答案多样化的地方模糊性解释,教师对音乐教学中某些问题的表述不能绝对化,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考理解,尊重个性、承认差异。模糊教学艺术不刻意追求详尽周密的答案、处处求全的讲解,适当留些“空白”带些“写意”,稍微模糊的解释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度和充分的思辩空间,主动展开“学”的过程。
3.宽厚等待原则
中国有句古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淡化教育的痕迹,给学生时间、空间,激起自学的心理态势和主体能动的探究精神。模糊教学并不是囫囵吞枣、一带而过、模棱两可,而是改变以往教师包办代替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合适的时间、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在等待学生觉悟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一点“难得糊涂”的思想,少一点直白的讲授,多一些模糊的等待,尊重学生发表意见,延缓对学生的评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模糊教学的实施方法
1.模糊导入,启发想象
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观众,使之产生往下看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前奏一响,“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就可拨动欣赏者心灵的琴弦。课堂教学也同样需要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求知欲,为整堂课的自然和谐发展定下基调。教师一开始就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细致入微,学生只需全盘接受,还需要进行思考、探索,发挥想象力吗?导入是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并抓好课堂教学中导入这个环节,以促进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模糊导入不是让学生在教学开始就坠入云雾当中,不知所云,我们提出的“模糊”导入是形成引人入胜的悬念,在课堂开始就引起学生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促其主动求得而不是被动接受,把学生带入最佳学习状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繁冗的信息不利于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导入仅是教学的开始,模糊导入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技能,要遵循音乐主题展开,明确指向音乐本体,切忌庞杂、繁琐。课前导入是学生兴致高昂,注意力最佳的时期,音乐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激起学生对音乐模糊美的探究欲望,为上好整节课奠定基础。
2.模糊过程,自主探究
音乐教学过程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审美主体(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审美感知状态中,超越理性分析中单纯的解释、论证,在适度的模糊空间用心体会音乐情感,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积极进入审美探索阶段。国画艺术中有一种“计白当黑”的审美表现手法,深得画中三味的画家,在白纸上画一条鱼,则整张纸的空白让人觉得是水,“鱼以实出,水自虚生”,创造出“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从心理学和美学角度来看,空白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同样,音乐教学中过于“实”,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唯有“以实为虚,化虚为实”,提供问题给学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音乐教师亦可借鉴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教学过程中留下余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音乐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惑在于:新课标精神“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但融合在欣赏、歌唱等教学中的音乐理论知识(如节奏、调式等)却需要清晰的讲解,在这些科学的内容中怎能“模糊”,如何“模糊”?确实,教师需要精确、科学地对音乐理论知识进行定义、解释,单纯理论化的讲授可使学生理解其字面意义,但也容易失去兴趣,感到枯燥乏味,无法领悟音乐要素真正的表现作用。忽略音乐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也不能真正透彻地领会音乐的魅力,只有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技能可以量化,而音乐中的情感价值是隐性的,不能用精确的定量,没有枯燥的音乐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
3.模糊拓展,个性创造
中国艺术传统非常讲究“象外之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等,注重以有限追求无限,达到“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的艺术之境。模糊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散开,进行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探求,产生新的审美体验,领悟更多的审美创造。
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带领学生进一步延伸、修改、重视、再创造,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发源地,具有超越精神,以课堂为基点,向生活各领域发展,全方位把音乐学习同生活、社会有机结合。模糊拓展是为了体现教学的广度和灵活度,使教学内容得以系统地概括和深化,便于学生理解;使教学结构更加严密、紧凑,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更能发挥学生个性,诱发求知欲望和积极思维,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责任编辑陈国庆)
一、模糊教学的实施目标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目标的,现代社会的任何行为过程都应追求效率,所有成功的研究都要有明确的操作定义、预期的目标作为支撑。教学目标具有多向性,由教材内容、学生学习水平、教师教学风格和学习活动展开条件等组成。模糊教学实施目标是音乐教学活动整体构思的起点,是音乐模糊教学设计的灵魂,决定着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学习任务的表述、学习过程展开的方式、评价活动的进行、反馈与纠正活动的标准等。
1.实现音乐教学的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相融合
音乐教学的艺术内容具有模糊美,有着浓厚的情感色彩。教学形式要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才可以让学生深切体味音乐的审美意蕴,更好地领悟音乐的真谛。实施模糊教学,要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之间的融合,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追寻纯粹的模糊感,也不能只讲究内容质量而舍弃必要的教学艺术形式。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用艺术化的教学手段表现和传递艺术的教学内容,是模糊教学要达到的审美目标。
2.实现音乐体验的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相融合
美妙的音乐能激起身体的律动欲望,使生活经验与音乐体验的情感相协调,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身体韵律体验乐曲的节奏和情绪,才能获得完美的音乐体验。“给”知识永远只能给定机械的知识,“导”才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成功的模糊教学由师生共同创造,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引导统一在同一教学目标上,在同一音乐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获取知识探究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师生共同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
3.实现音乐知识的继承认知和再度创新相融合
音乐作为创造性极强的艺术之一,在创作、表演以及欣赏等环节中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它的情感性、不确定性、自由性和模糊性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空间,有利于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音乐教学在培养创新素质方面有极大的优势。但是,音乐知识的传承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他们获取一定知识时,产生的自信心、兴奋感和成就感,反馈到最初的创造动机中,能产生更上一层楼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音乐教学中运用模糊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人类音乐文化的传承,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音乐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时代发展的创新相结合,推动人类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模糊教学的实施原则
模糊教学不是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是没有先入为主、僵硬的教学程式,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因材施教、即兴发挥,这才是模糊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模糊教学艺术要实现音乐教学目标,需要在实施中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适度模糊原则
适度模糊涉及教学内容、时机、程度,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情感,拓展个体思维空间。适度模糊要依据学习内容、学习能力、学习心理、学习方法,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设置模糊的适度性。共性的、规律性的内容来不得半点模糊,允许个性存在的地方适当模糊,在适合模糊的教学契机使用生动的“模糊”。教师讲得少,学生想得多,适度模糊体现在教师“少教”,一些不得不讲的作者介绍、背景资料之类,学生可以自己查阅书刊或者教师印发材料,存有思考领悟的余地。模糊中见清晰,清晰中见模糊,适度的模糊教学才能增强音乐教学的艺术魅力。
2.朦胧解释原则
朦胧解释原则需要明确:不是所有问题都朦胧,涉及到共性的、规律性的内容需要清晰地解释,音乐中的个性体验、感受差异等问题,即“模糊问题”才是朦胧解释的用武之地。模糊教学就是要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对问题的敏感性),激起好奇心和怀疑精神,选择新方法、新途径解决问题,挖掘问题中的创造价值,在允许有学生个性回答、答案多样化的地方模糊性解释,教师对音乐教学中某些问题的表述不能绝对化,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考理解,尊重个性、承认差异。模糊教学艺术不刻意追求详尽周密的答案、处处求全的讲解,适当留些“空白”带些“写意”,稍微模糊的解释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度和充分的思辩空间,主动展开“学”的过程。
3.宽厚等待原则
中国有句古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淡化教育的痕迹,给学生时间、空间,激起自学的心理态势和主体能动的探究精神。模糊教学并不是囫囵吞枣、一带而过、模棱两可,而是改变以往教师包办代替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合适的时间、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在等待学生觉悟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一点“难得糊涂”的思想,少一点直白的讲授,多一些模糊的等待,尊重学生发表意见,延缓对学生的评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模糊教学的实施方法
1.模糊导入,启发想象
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观众,使之产生往下看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前奏一响,“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就可拨动欣赏者心灵的琴弦。课堂教学也同样需要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求知欲,为整堂课的自然和谐发展定下基调。教师一开始就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细致入微,学生只需全盘接受,还需要进行思考、探索,发挥想象力吗?导入是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并抓好课堂教学中导入这个环节,以促进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模糊导入不是让学生在教学开始就坠入云雾当中,不知所云,我们提出的“模糊”导入是形成引人入胜的悬念,在课堂开始就引起学生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促其主动求得而不是被动接受,把学生带入最佳学习状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繁冗的信息不利于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导入仅是教学的开始,模糊导入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技能,要遵循音乐主题展开,明确指向音乐本体,切忌庞杂、繁琐。课前导入是学生兴致高昂,注意力最佳的时期,音乐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激起学生对音乐模糊美的探究欲望,为上好整节课奠定基础。
2.模糊过程,自主探究
音乐教学过程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审美主体(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审美感知状态中,超越理性分析中单纯的解释、论证,在适度的模糊空间用心体会音乐情感,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积极进入审美探索阶段。国画艺术中有一种“计白当黑”的审美表现手法,深得画中三味的画家,在白纸上画一条鱼,则整张纸的空白让人觉得是水,“鱼以实出,水自虚生”,创造出“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从心理学和美学角度来看,空白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同样,音乐教学中过于“实”,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唯有“以实为虚,化虚为实”,提供问题给学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音乐教师亦可借鉴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教学过程中留下余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音乐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惑在于:新课标精神“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但融合在欣赏、歌唱等教学中的音乐理论知识(如节奏、调式等)却需要清晰的讲解,在这些科学的内容中怎能“模糊”,如何“模糊”?确实,教师需要精确、科学地对音乐理论知识进行定义、解释,单纯理论化的讲授可使学生理解其字面意义,但也容易失去兴趣,感到枯燥乏味,无法领悟音乐要素真正的表现作用。忽略音乐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也不能真正透彻地领会音乐的魅力,只有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技能可以量化,而音乐中的情感价值是隐性的,不能用精确的定量,没有枯燥的音乐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
3.模糊拓展,个性创造
中国艺术传统非常讲究“象外之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等,注重以有限追求无限,达到“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的艺术之境。模糊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散开,进行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探求,产生新的审美体验,领悟更多的审美创造。
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带领学生进一步延伸、修改、重视、再创造,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发源地,具有超越精神,以课堂为基点,向生活各领域发展,全方位把音乐学习同生活、社会有机结合。模糊拓展是为了体现教学的广度和灵活度,使教学内容得以系统地概括和深化,便于学生理解;使教学结构更加严密、紧凑,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更能发挥学生个性,诱发求知欲望和积极思维,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