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先队是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形成优良的品德,并自觉遵守纪律和法律,学校少先队应依据“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精神,组织多样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开展“争章”活动,提高法制教育实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引导学生争做守法标兵。
【关键词】少先队;法制教育;法制意识
邓小平同志说过:“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教育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现象却日益加重,犯罪呈低龄化、暴力型、团伙犯罪趋势。可见,对成长在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应该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先进组织。少先队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育队员的素质,它在队员的思想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少先队抓起,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十分必要。
一、组织多样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现行的一些法律和法律现象所持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掌握、运用程度,对权利、义务的认识。学校少先队可以围绕“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以学生的法制教育为主体,以教育活动为载体,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熏陶,以激励、号召青少年学生,激起他们的时代使命感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少年儿童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其理性思维能力比较弱。少先队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的特征,在校内通过组织各种法制教育活动,如升旗仪式、文艺汇演,征文演讲比赛、小记者招待会等队员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讓队员在体验中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强化法制观念。在每周的中队课中,组织各种各样的法律教育形式,更能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各中队可以各显其能,分别以“法律在我身边”“法律法规伴我成长”“学法、懂法、用法”等主题开展活动。辅导员还可以组织队员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从审判长、审判员、陪审员、书记员到被告、原告,通过“模拟法庭”让队员感受法庭、法律的威严,增强法律观念。除了校内活动,校外辅导员也可以组织开展各种校外法制教育活动。如让交警大队的辅导员带领队员走上社会,参加“交通文明月”活动,队员在交警叔叔的指导下,发宣传手册,用规范的手势指挥来往车辆,及时劝阻违规车辆、行人。带领队员走进军区,参观军营,看军事演习,听军事讲座,学习《国防法》等。队员亲自参与这些活动,感受法律的作用,增强法制观念。
二、开展“争章”活动,提高法制教育实效
“雏鹰争章”活动是“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具体内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鼓励少年儿童从日常生活及学习的具体环节入手,通过定章、争章、考章、颁章、护章,不断为自己确立新的目标,发现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雏鹰行动自推出以来,在培养队员的创新精神、提高队员的实践能力、丰富队员的学习生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少先队工作的法制教育也可以通过开展“雏鹰争章”活动,促使队员更积极地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知识学习的实效。
确定好各年级所争的法律奖章,如“消防章”“交通章”“国防章”“国旗章”“遵守学生守则章”“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章”等,然后通过红领巾广播、国旗下讲话等形式,让学生明确获得各种奖章的标准。要求每个队员认真实践,为争奖章做准备。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在教室里设置“雏鹰争章角”栏目,公布本学期的法律章目及争章要求,时时刻刻督促少先队员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平时,各中队的“雏鹰争章角”及时提供队员的争章信息,提高队员的积极性。期末,辅导员出题考章,如119、110、120等特殊号码的用途,说出五种以上交通安全的标志,说出家庭、学校地址和当地邮政编码,遇溺水、中暑、烫伤、毒虫咬伤、煤气中毒、农药中毒,应该怎么处理?通过严格考章决定是否给该队员颁章。颁章形式应多种多样,但都要隆重、热烈,让队员体会成功的喜悦。通过“雏鹰争章”活动,少先队员不仅学会了技能,而且增加了一份自信,加强了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引导学生争做守法标兵
如今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势在必行。遵纪守法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一种资源。而要学习法律,增强是非判断能力,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首先,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形式,因此,在少先队养成教育工作中,要注意把民主法制教育渗透其中。如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为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国旗意识,大队部每学期都要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国旗法》,让学生懂得升国旗是一项非常庄严的仪式,有法律规定,从而使其在升旗仪式时能做到严肃、认真。又如对学生进行《中小学生守则》和校规、班规教育时,能与学习《交通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相结合,教育学生在校要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要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做个好公民。少先队组织充分利用阵地向学生明确提出哪些行为是不能做的。比如过马路不能闯红灯,不能打扰别人休息,不能破坏文物,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不能大声喧哗等等。让队员知道有很多看来不起眼的小事,像随地吐痰、乱闯红灯,还有携带管制刀具等,实际上很容易触犯法律。针对队员中出现的不良苗头,经常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法规并开展讨论,引导队员认识违法犯罪与违反校规之间没有鸿沟,小错不改就会酿成大错,使学生明辨是非,防微杜渐,自觉告别不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要严格要求,进行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法律与道德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法律目标与道德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等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学生校外的法律与道德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这些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并渗透到学生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被养成。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法律与道德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优良品德,并自觉地遵守纪律和法律。
参考文献
[1]沈英.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探析——兼谈对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米占青.提高法律意识 预防青少年犯罪[J].法制与社会,2007(09).
【关键词】少先队;法制教育;法制意识
邓小平同志说过:“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教育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现象却日益加重,犯罪呈低龄化、暴力型、团伙犯罪趋势。可见,对成长在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应该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先进组织。少先队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育队员的素质,它在队员的思想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少先队抓起,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十分必要。
一、组织多样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现行的一些法律和法律现象所持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掌握、运用程度,对权利、义务的认识。学校少先队可以围绕“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以学生的法制教育为主体,以教育活动为载体,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熏陶,以激励、号召青少年学生,激起他们的时代使命感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少年儿童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其理性思维能力比较弱。少先队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的特征,在校内通过组织各种法制教育活动,如升旗仪式、文艺汇演,征文演讲比赛、小记者招待会等队员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讓队员在体验中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强化法制观念。在每周的中队课中,组织各种各样的法律教育形式,更能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各中队可以各显其能,分别以“法律在我身边”“法律法规伴我成长”“学法、懂法、用法”等主题开展活动。辅导员还可以组织队员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从审判长、审判员、陪审员、书记员到被告、原告,通过“模拟法庭”让队员感受法庭、法律的威严,增强法律观念。除了校内活动,校外辅导员也可以组织开展各种校外法制教育活动。如让交警大队的辅导员带领队员走上社会,参加“交通文明月”活动,队员在交警叔叔的指导下,发宣传手册,用规范的手势指挥来往车辆,及时劝阻违规车辆、行人。带领队员走进军区,参观军营,看军事演习,听军事讲座,学习《国防法》等。队员亲自参与这些活动,感受法律的作用,增强法制观念。
二、开展“争章”活动,提高法制教育实效
“雏鹰争章”活动是“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具体内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鼓励少年儿童从日常生活及学习的具体环节入手,通过定章、争章、考章、颁章、护章,不断为自己确立新的目标,发现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雏鹰行动自推出以来,在培养队员的创新精神、提高队员的实践能力、丰富队员的学习生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少先队工作的法制教育也可以通过开展“雏鹰争章”活动,促使队员更积极地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知识学习的实效。
确定好各年级所争的法律奖章,如“消防章”“交通章”“国防章”“国旗章”“遵守学生守则章”“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章”等,然后通过红领巾广播、国旗下讲话等形式,让学生明确获得各种奖章的标准。要求每个队员认真实践,为争奖章做准备。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在教室里设置“雏鹰争章角”栏目,公布本学期的法律章目及争章要求,时时刻刻督促少先队员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平时,各中队的“雏鹰争章角”及时提供队员的争章信息,提高队员的积极性。期末,辅导员出题考章,如119、110、120等特殊号码的用途,说出五种以上交通安全的标志,说出家庭、学校地址和当地邮政编码,遇溺水、中暑、烫伤、毒虫咬伤、煤气中毒、农药中毒,应该怎么处理?通过严格考章决定是否给该队员颁章。颁章形式应多种多样,但都要隆重、热烈,让队员体会成功的喜悦。通过“雏鹰争章”活动,少先队员不仅学会了技能,而且增加了一份自信,加强了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引导学生争做守法标兵
如今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势在必行。遵纪守法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一种资源。而要学习法律,增强是非判断能力,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首先,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形式,因此,在少先队养成教育工作中,要注意把民主法制教育渗透其中。如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为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国旗意识,大队部每学期都要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国旗法》,让学生懂得升国旗是一项非常庄严的仪式,有法律规定,从而使其在升旗仪式时能做到严肃、认真。又如对学生进行《中小学生守则》和校规、班规教育时,能与学习《交通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相结合,教育学生在校要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要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做个好公民。少先队组织充分利用阵地向学生明确提出哪些行为是不能做的。比如过马路不能闯红灯,不能打扰别人休息,不能破坏文物,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不能大声喧哗等等。让队员知道有很多看来不起眼的小事,像随地吐痰、乱闯红灯,还有携带管制刀具等,实际上很容易触犯法律。针对队员中出现的不良苗头,经常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法规并开展讨论,引导队员认识违法犯罪与违反校规之间没有鸿沟,小错不改就会酿成大错,使学生明辨是非,防微杜渐,自觉告别不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要严格要求,进行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法律与道德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法律目标与道德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等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学生校外的法律与道德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这些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并渗透到学生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被养成。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法律与道德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优良品德,并自觉地遵守纪律和法律。
参考文献
[1]沈英.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探析——兼谈对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米占青.提高法律意识 预防青少年犯罪[J].法制与社会,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