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电视节目以其多样性、时代性和共享性等特征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资源,它有利于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提供了很多教法上的启示。只要使用得当,电视节目就会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桥梁”。
关键词:电视节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曾几何时,家长和教师把电视当成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大“公害”,怕学生看电视占用太多的时间,或者受到不良影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事物都有两面性,笔者认为,电视节目是一个大型知识资源平台,它把世界变小了,把人与知识的距离拉近了,双方接触频率增多了。在此,笔者不想对具体的电视节目做过多的探讨,只关注电视节目能牢牢吸引人的原因。这对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有很大的启迪。反观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的场景。如果我们有选择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上或课下使用或借鉴一些电视节目,则能有利于增强讲授内容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某些观点的理解。如果在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将电视节目和所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电视节目的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电视节目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看,它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多样性。新闻纪实类电视节目往往对时效性要求较高,在时空结构上一般按事件的线性逻辑组织、延伸和展开。而其他类电视节目则将满足观众的“第一需要”作为节目的基本要求,以信息团块为单位,进行非线性的串接和组合,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成为节目组织和结构的重要元素。具体地讲,电视谈话类节目在内容上更注重对各种不同声音、观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强调彼此之间的对话和交锋;在节目形态上更注重现场的反馈和互动、观众参与的情绪和程度,强调谈话过程的开放性。社教专题类节目在内容上更强调全方位的综合与多角度的开掘;在节目形态上更注重叙述结构的多层次性,叙述逻辑的完整性。电视纪录片在内容上更强调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真实纪录,强调社会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在节目形态上更注重故事性,注重平实、质朴的叙述风格。生活服务类节目在内容上注重强调知识性、教育性;在节目形态上注重把日常生活场景电视化,强调与观众心理、文化需求的贴近性。信息资讯类节目在内容上更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在节目形态上强调简练明快、通俗易懂的叙述风格;等等。
电视节目的多样性特征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可以广泛使用于本课程的前六章;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中常插播的《道德镜》之类的短小精悍的节目则非常具有说服力;《道德观察》栏目则针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内容作专题报道;《鲁豫有约》中的相关内容则比较容易与大学生们碰撞出火花……
2.时代性。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的日益加快,再加上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已成为电视传播活动的核心理念,成为电视栏目、频道整体策划和风格定位的基本依据。以新闻栏目为例,中央电视台各新闻栏目在着重突出其全国视角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栏目内容和形式与观众的贴近性。各省、市电视台新闻则集中围绕发生在其区域内观众身边的新闻事件和人物进行全方位的新闻资源开发与利用,大力强化其电视传播的本土化、区域化特色。
电视节目的时代性则能保证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正是他们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样,大学生就能够更加直接地从中受到教育。比如,在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绪论”部分时,电视节目《鲁豫有约:大学初体验》就引起了大学生的强烈共鸣,因为节目中大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也正是大一新生们感到困惑的,因此节目中大学生采取的应对措施正好能为刚入学的大学生提供借鉴和参考。
3.共享性。现在的电视节目借助于网络媒体传播得非常快,往往是电视台刚播出,网上就有人提供这些资源的欣赏与下载,这就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收集资料提供了便利。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思想政治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9人,还有多名兼职教师,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整体提高全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水平,教研室实行了集体备课制度,统一进度、统一课件、统一教案。但事实上,同一教案和课件并不一定能保证整体质量。所以,教研室要求在电视节目案例教学上实行统一,不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同一节目,而且要求教师提出相同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由于电视节目具有传播性和可保存性,这一资源的共享有力地保证了这门课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电视节目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1.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简单地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些理论无疑都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但同时它们又是抽象的,大学生往往会在吃力的理解中失去学习兴趣。而电视节目的使用则能有效地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能够在理论的抽象与具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比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二章“爱国主义”部分内容的时候,多少文字的讲解也不如电视节目《走近科学——钱学森》的效果来得实在,在大学生观看了有关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电视节目后,他们对爱国主义有了更深层次、更具体的理解。再比如,笔者在讲到“有爱国之心,不一定有爱国之效”这一观点时,许多大学生持怀疑态度,但在他们观看了《天天运动会,请不要做体育场上的“爱国贼”》这一节目后,马上认同了这一观点。这就是“桥梁”的作用。
2.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按照人们以往的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在台下恹恹欲睡。教师在课堂上要么不提问,要么提问后无人应答。整个课堂沉闷而无生气,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电视节目的介入则使这一状况大为改观:首先,这些精选的电视节目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因此在观看节目时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其次,在观看这些节目之前,教师往往设置有问题,使学生边看边思考;最后,由于节目的主题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又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所以看后的讨论也就非常热烈,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3.单一的教法多元化。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主持人的风格也千变万化。这就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主持人能够把一个节目的现场渲染得或热烈、或感人、或严肃,我们教师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进一步说,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否从中借鉴一些呢?答案是肯定的。笔者所在学校的几名教师近年来试行的“主持人教学法”就赢得了专家和学生的好评,其主要做法就是根据课堂的需要调整教师角色,以不同的风格“主持”教学。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和积极的反映者;学生是具有情感、个性和尊严的学习主体。电视节目中的许多主持人正是在这种平等、交互式的活动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实话实说》《幸运52》以及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等综艺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其原因就是由于这些节目巧妙的编排、新颖的创意设计、观众的现场参与、良好的竞赛氛围。笔者认为,这些经验至少在我们的讨论课中是可以借鉴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上使用电视节目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电视节目具有上述特征,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效果的取得是以正确使用为前提的。如果在课堂上滥用或误用电视节目,非但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且还会影响教学效果。根据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使用电视节目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对电视节目时长的把握。电视节目内容浩如烟海、时间长短不一。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是有限的,如果经常长时间在课堂上播放较长的电视节目,那就不是教学而是“放电视”了。这样做,一方面教学任务完不成,另一方面学校的相关部门也不会允许。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使用电视节目要有一个时长的把握问题。笔者认为,在课堂上使用电视节目的时长一般以5~10分钟为宜,最长不超过15分钟。如果时间太短,往往缺乏完整性;如果时间太长,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这就需要用视频切割软件对较长的电视节目进行再加工,使其变成时长合适、内容匹配、结构完整的可用资源。如果说节目过长,本身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不放完就达不到效果,怎么办?笔者认为,可以与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看,并写出观后感。
2.注意电视节目与所讲内容的相关性。在思想政治课课堂上,教师使用电视节目的目的是改善教学效果,而不只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这就需要相关教师在选择电视节目时,一定要紧扣所讲内容。比如,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往往是连在一起的,虽然每个人的事迹都很感人且具有一定的示范教育意义,但并不一定都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每一章的教学需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每一章的内容来确定所需的事迹材料。再如《今日说法》,每天都有一个主题案例,但一个案例能否在第七章和第八章中都使用就需要仔细斟酌,因为这两章都是对法律问题的概述,过于详细的案例反而不能说明问题。
3.注意电视节目使用的时机选择。有时,同一电视节目不同教师的使用效果也不一样,这除了教师个人的操作能力外,对节目使用的时机把握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谓的使用时机是指在什么时间来使用电视节目,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是在课堂开始时还是在讲课过程中,或者是在课时快要结束时。一般来讲,如果是用来导入新课的节目,多用于课堂的开始。比如,在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五章“社会公德”时,教师先放几段《公德镜》,让学生看到一些发生在身边司空见惯但又见怪不怪的公德问题,则能起到引发其思考的作用;用来帮助解释某些抽象理论的,则应放在理论的讲解之后;如果看完以后还要讨论的,则注意一定要留下充足的讨论时间;若要留作业,就放在课时快要结束时,或课下组织学生观看。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而要想圆满地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努力发掘一切有效形式,提高其教学质量。电视节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只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得当、运用自如,就一定会大大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编:路童
关键词:电视节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曾几何时,家长和教师把电视当成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大“公害”,怕学生看电视占用太多的时间,或者受到不良影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事物都有两面性,笔者认为,电视节目是一个大型知识资源平台,它把世界变小了,把人与知识的距离拉近了,双方接触频率增多了。在此,笔者不想对具体的电视节目做过多的探讨,只关注电视节目能牢牢吸引人的原因。这对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有很大的启迪。反观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的场景。如果我们有选择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上或课下使用或借鉴一些电视节目,则能有利于增强讲授内容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某些观点的理解。如果在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将电视节目和所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电视节目的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电视节目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看,它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多样性。新闻纪实类电视节目往往对时效性要求较高,在时空结构上一般按事件的线性逻辑组织、延伸和展开。而其他类电视节目则将满足观众的“第一需要”作为节目的基本要求,以信息团块为单位,进行非线性的串接和组合,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成为节目组织和结构的重要元素。具体地讲,电视谈话类节目在内容上更注重对各种不同声音、观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强调彼此之间的对话和交锋;在节目形态上更注重现场的反馈和互动、观众参与的情绪和程度,强调谈话过程的开放性。社教专题类节目在内容上更强调全方位的综合与多角度的开掘;在节目形态上更注重叙述结构的多层次性,叙述逻辑的完整性。电视纪录片在内容上更强调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真实纪录,强调社会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在节目形态上更注重故事性,注重平实、质朴的叙述风格。生活服务类节目在内容上注重强调知识性、教育性;在节目形态上注重把日常生活场景电视化,强调与观众心理、文化需求的贴近性。信息资讯类节目在内容上更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在节目形态上强调简练明快、通俗易懂的叙述风格;等等。
电视节目的多样性特征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可以广泛使用于本课程的前六章;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中常插播的《道德镜》之类的短小精悍的节目则非常具有说服力;《道德观察》栏目则针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内容作专题报道;《鲁豫有约》中的相关内容则比较容易与大学生们碰撞出火花……
2.时代性。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的日益加快,再加上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已成为电视传播活动的核心理念,成为电视栏目、频道整体策划和风格定位的基本依据。以新闻栏目为例,中央电视台各新闻栏目在着重突出其全国视角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栏目内容和形式与观众的贴近性。各省、市电视台新闻则集中围绕发生在其区域内观众身边的新闻事件和人物进行全方位的新闻资源开发与利用,大力强化其电视传播的本土化、区域化特色。
电视节目的时代性则能保证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正是他们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样,大学生就能够更加直接地从中受到教育。比如,在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绪论”部分时,电视节目《鲁豫有约:大学初体验》就引起了大学生的强烈共鸣,因为节目中大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也正是大一新生们感到困惑的,因此节目中大学生采取的应对措施正好能为刚入学的大学生提供借鉴和参考。
3.共享性。现在的电视节目借助于网络媒体传播得非常快,往往是电视台刚播出,网上就有人提供这些资源的欣赏与下载,这就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收集资料提供了便利。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思想政治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9人,还有多名兼职教师,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整体提高全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水平,教研室实行了集体备课制度,统一进度、统一课件、统一教案。但事实上,同一教案和课件并不一定能保证整体质量。所以,教研室要求在电视节目案例教学上实行统一,不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同一节目,而且要求教师提出相同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由于电视节目具有传播性和可保存性,这一资源的共享有力地保证了这门课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电视节目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1.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简单地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些理论无疑都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但同时它们又是抽象的,大学生往往会在吃力的理解中失去学习兴趣。而电视节目的使用则能有效地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能够在理论的抽象与具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比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二章“爱国主义”部分内容的时候,多少文字的讲解也不如电视节目《走近科学——钱学森》的效果来得实在,在大学生观看了有关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电视节目后,他们对爱国主义有了更深层次、更具体的理解。再比如,笔者在讲到“有爱国之心,不一定有爱国之效”这一观点时,许多大学生持怀疑态度,但在他们观看了《天天运动会,请不要做体育场上的“爱国贼”》这一节目后,马上认同了这一观点。这就是“桥梁”的作用。
2.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按照人们以往的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在台下恹恹欲睡。教师在课堂上要么不提问,要么提问后无人应答。整个课堂沉闷而无生气,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电视节目的介入则使这一状况大为改观:首先,这些精选的电视节目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因此在观看节目时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其次,在观看这些节目之前,教师往往设置有问题,使学生边看边思考;最后,由于节目的主题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又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所以看后的讨论也就非常热烈,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3.单一的教法多元化。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主持人的风格也千变万化。这就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主持人能够把一个节目的现场渲染得或热烈、或感人、或严肃,我们教师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进一步说,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否从中借鉴一些呢?答案是肯定的。笔者所在学校的几名教师近年来试行的“主持人教学法”就赢得了专家和学生的好评,其主要做法就是根据课堂的需要调整教师角色,以不同的风格“主持”教学。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和积极的反映者;学生是具有情感、个性和尊严的学习主体。电视节目中的许多主持人正是在这种平等、交互式的活动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实话实说》《幸运52》以及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等综艺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其原因就是由于这些节目巧妙的编排、新颖的创意设计、观众的现场参与、良好的竞赛氛围。笔者认为,这些经验至少在我们的讨论课中是可以借鉴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上使用电视节目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电视节目具有上述特征,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效果的取得是以正确使用为前提的。如果在课堂上滥用或误用电视节目,非但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且还会影响教学效果。根据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使用电视节目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对电视节目时长的把握。电视节目内容浩如烟海、时间长短不一。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是有限的,如果经常长时间在课堂上播放较长的电视节目,那就不是教学而是“放电视”了。这样做,一方面教学任务完不成,另一方面学校的相关部门也不会允许。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使用电视节目要有一个时长的把握问题。笔者认为,在课堂上使用电视节目的时长一般以5~10分钟为宜,最长不超过15分钟。如果时间太短,往往缺乏完整性;如果时间太长,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这就需要用视频切割软件对较长的电视节目进行再加工,使其变成时长合适、内容匹配、结构完整的可用资源。如果说节目过长,本身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不放完就达不到效果,怎么办?笔者认为,可以与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看,并写出观后感。
2.注意电视节目与所讲内容的相关性。在思想政治课课堂上,教师使用电视节目的目的是改善教学效果,而不只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这就需要相关教师在选择电视节目时,一定要紧扣所讲内容。比如,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往往是连在一起的,虽然每个人的事迹都很感人且具有一定的示范教育意义,但并不一定都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每一章的教学需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每一章的内容来确定所需的事迹材料。再如《今日说法》,每天都有一个主题案例,但一个案例能否在第七章和第八章中都使用就需要仔细斟酌,因为这两章都是对法律问题的概述,过于详细的案例反而不能说明问题。
3.注意电视节目使用的时机选择。有时,同一电视节目不同教师的使用效果也不一样,这除了教师个人的操作能力外,对节目使用的时机把握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谓的使用时机是指在什么时间来使用电视节目,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是在课堂开始时还是在讲课过程中,或者是在课时快要结束时。一般来讲,如果是用来导入新课的节目,多用于课堂的开始。比如,在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五章“社会公德”时,教师先放几段《公德镜》,让学生看到一些发生在身边司空见惯但又见怪不怪的公德问题,则能起到引发其思考的作用;用来帮助解释某些抽象理论的,则应放在理论的讲解之后;如果看完以后还要讨论的,则注意一定要留下充足的讨论时间;若要留作业,就放在课时快要结束时,或课下组织学生观看。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而要想圆满地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努力发掘一切有效形式,提高其教学质量。电视节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只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得当、运用自如,就一定会大大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编: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