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美育渗透策略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音乐课堂作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品质和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阵地,对于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审美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综合素质有效培养的重要性,美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并且以音乐课堂作为重要的培养方式。美育素养的有效提升,需要从初中音乐课堂入手,积极地更新、建立新的教学观念,创新、调整教学方法,致力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育。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课堂;美育渗透
  美育是我国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支撑,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美育做出了新的阐述。初中音乐课堂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强调对学生审美思维、审美品格、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新时期初中音乐课堂不仅教授歌唱技巧,而且更加专注于学生思維能力的培养,更加专注于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有效提升。初中音乐教学应当有效渗透审美元素,致力于促进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形成,推动学生审美素养、音乐素养的提升。
  一、美育渗透于初中音乐课堂的价值意义
  (一)美育具有增强学生音乐体验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为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开阔人们精神视野,开朗人们心绪的重要途径。传统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通过僵硬讲授知识和歌唱训练的方式开展音乐课堂,这种僵硬的说教形式并不能让学生们切实地感受到音乐课堂的趣味和价值。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很好地把握了学生的情感、内心体验,为学生创造了更丰富的欣赏音乐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有效的美育渗透,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和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音乐课堂中的艺术之美。
  (二)美育具有增强学生创造性的作用
  音乐是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反映,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具有心灵感知的能力,因而具有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音乐的韵律、歌词内容等展开联想。受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首歌曲的感受、体会不同,这是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生活体验与价值观的差异。美育的渗透,旨在适应每个学生的审美需求,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例如在欣赏《青藏高原》时,以草原故事为切入点,一边感受《青藏高原》这一乐曲豪迈、壮阔的情感,一边展开联想,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力和体验力。
  (三)美育有助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建立
  审美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既要有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审美天赋,也要具备有效的审美教育的引导。音乐课堂融合美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较为清晰的审美品味,增强学生与音乐在情感、精神层面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与音乐内容的共鸣,进而能够有助于学生的精神陶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健康的审美观念。
  二、现阶段初中音乐审美教育存在的缺陷
  (一)音乐教育对于美育的认知不够深入
  尽管目前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加强美育教育,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实际的教育培养的过程中,音乐课堂与美育的融合并不够深入,也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育培养模式。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与家长对于音乐课堂的重视并不够,课堂中并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部分音乐教师对于美育的认知和学习不够深入,对于音乐课堂的教学评价设置较为简单,尚未建立起科学、高效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案。
  (二)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初中阶段音乐课堂美育的渗透,需要通过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音乐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音乐应用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因此,要求初中音乐教师积极地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配合音乐理论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目前初中阶段音乐课将主要精力放置在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培养上,相对而言,音乐主题的实践活动安排并不丰富,进而导致目前初中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不高,审美能力得不到有效应用。除此之外,目前初中阶段开展的音乐主题活动主要是大合唱、歌舞剧等,相对而言这种形式有些单调,不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初中音乐课堂中美育渗透的具体策略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良好的美育课堂氛围
  教师要把握好自身定位,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义务。教师要肩负起构建良好的美育课堂氛围的重要职责,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感受美、欣赏美的课堂环境。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音乐内容、音乐文化的主动感受,启发学生对音乐美的深入感知,启发学生对音乐美的主题的切实把握。教师可以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组织学生在音乐欣赏、感知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舞蹈动作,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深入认知和理解。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选择不同题材的音乐展开比较,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加强对不同类型的音乐美的切实感受。例如,可以选择《好汉歌》《让世界充满爱》两首歌曲,借助多媒体播放歌曲视频MV,多种感官、多种角度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通过构建良好的美与环境,让学生能够在音乐课堂中保持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除了课堂中美育氛围的有效构建之外,教师还需要认识到课堂外美育氛围建设的必要性。校园环境的建设和课间活动的建设,对于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审美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构建音乐主题课间活动,在课间播放经典优秀名曲,同时借助广播简单地对音乐进行介绍,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音乐的机会的同时,帮助学生释放身心压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饱满的精神状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积极分享和表达自身对音乐美的个人感受。以音乐为主题的日常活动种类应当丰富,要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避免出现难以引起学生审美共鸣的情况出现。
  (二)切实把握和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加强美育渗透   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需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美、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学生在课堂中不能被动接受,教师提供的音乐审美教育也坚决不能一刀切。教师需要关注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到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性。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探究和感受的空间,充分地发展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感受力,要养成学生主动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良好习惯。以《青春舞曲》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展示新疆的秀美风景,展示具有新疆风格的新疆舞蹈、新疆特产、民族服饰等等,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为学生创造充足的思考和体验空间,有助于学生展开思维联想。根据歌曲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身对歌曲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以自身的视角和思维展开思考和体验,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感受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创造充足的自我展示的空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发挥有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局限学生的思维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价值的表达,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感知和体会乐曲之美。通过听觉、视觉等的多种刺激,充分地调动学生探究、感受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中通过演奏乐器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丰富音乐課堂教学手段
  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创新发展,为初中音乐课堂提供了更充分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师应当将音乐课堂构建在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中,除了现代化教具之外,还需要有丰富的乐器、麦克风等设备。教师要通过互联网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内容丰富、氛围浓厚的音乐课堂环境。帮助学生更迅速、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音乐美,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学生音乐美的联想与想象提供充足的动力资源,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育。
  四、结语
  美育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渗透,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做好自身的科学定位,充分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审美能力、审美品格的发展给予推动。
  参考文献:
  [1]文杰.浅谈初中音乐学科中美育的实施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9(19):72-73.
  [2]黄柳岳.美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7(9):14-15.
  [3]李颖.如何在初中音乐课堂上体现美育的策略[J].大众文艺,2016(14):234.
  作者单位:
   常州市教科院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以萩原朔太郎的《夜行列车》一诗为主要的分析对象,旨在明晰《夜行列车》中展现出的独特的列车车窗风景以及这样的风景是如何通过知觉的支配形成的,并探究这样独特的乘车风景可被归纳于怎样的常见风景中及其在时代的风景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关键词:萩原朔太郎;车窗风景;《夜行列车》  《夜行列车》一诗刊载于大正二年五月的杂志《朱欒》,原名《道行》。至今为止关于《夜行列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详
为了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各个学校不断创新各种教学模式,这些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在加强教育者和学生的联系方面充分发挥了作用.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主要考察的是初中生的欣赏能
在西方艺术史发展历程中,追求作品真实性成为一种现象.在绘画领域,具象绘画通常被艺术家赋予主观感受,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表现与描述,阐述艺术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将情感传递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进入了快节奏、强压力的生活中.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社会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冲击着它.而在我们的艺术界中也出现许多空洞乏味的艺术品,只有躯壳没有灵魂,徒
摘 要:《倾城之恋》是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作品语言通俗易懂而又精致独特,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尤其是作品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新奇而又具有创意。文章根据作品中出现的比喻、比拟、对照和排比这四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大体把握作品的语言特色,欣赏它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倾城之恋》;比喻;修辞手法;语言特色  在《倾城之恋》这部作品中,作家张爱玲讲述了白流苏和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新时期小学音乐教师素质对于教学的意义,总结新时期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关爱学生的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素质以及高超的教学艺术,进而提出通过更新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等途径,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新时期;音乐教师;教师素质;职业素质  一、新时期小学音乐教师素质对于教学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
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amer-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4,OCT4),是POU转录因子家族的一员,对于维持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细胞)的多能性和自我更新具有十分重
摘 要:小学美术课堂对绘画素材进行资源化整合,能够提升小学生美术审美情趣和素养。考虑到绘画素材的多样性、学生个性的差异性,要搭建充足、适切、趣味、多样的绘画素材资源平台,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对学生美术兴趣的激发,打破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结合地域文化性、自然性、社会生活性、网络虚拟性等资源,来丰富学生的绘画体验。  关键词:小学美术;绘画素材;资源化整合  注:本文系2019
B7家族是最重要的共刺激分子,在调节T细胞的活化和免疫耐受的动态平衡中起重要调节功能。B7-H4(B7X,B7S1),是B7家族的新成员之一。人的B7-H4基因含有5个内含子和6个外显子,位
摘 要:“物哀(もののあはれ)”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学者本居宣长在分析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时提出的文学理念。20世纪40年代后被诸多学者认定为审美形态进行研究。“物哀”的释义为“主体对客观自然万物的直观感受”,在日语构词体系中“物”与“哀”都可作动词,分别释义。作为审美形态来讲,理解“物哀”一词最重要的是有“知物哀”之心。  关键词:物哀;物哀美学;知物哀  一、什么是“物哀”  “物哀”出自《土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