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埃及当代作家巴哈·塔希尔的小说《日落绿洲》以19世纪后半叶埃及发生的奥拉比反英反封民族革命为历史背景,以西部边陲小镇锡瓦绿洲为空间场域,细致描述了历史上真实人物马哈茂德·阿兹米上校跌宕起伏的一生。本文通过分析马哈茂德与瓦斯菲的分歧以及神庙的象征意义,探寻作者对于阿拉伯人面对全球化浪潮中的民族、种族的复杂心态与观点,进而研究当代阿拉伯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面前的诉求。
关键词:沉湎过去;立足现实
第一章 作者与小说《日落绿洲》简介
有“阿拉伯的哈代”之称的埃及当代著名作家巴哈.塔希尔(Baha Taher,1935 ~)生于开罗郊区的吉萨省,毕业于开罗大学历史系。小时候随父母回到家乡上埃及卢克索,在附近的一个村庄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在卢克索乡下,不识字的母亲给他讲述了许多关于神殿、法老、古埃及诸神的神秘传说,以及当地族裔间充满爱恨情仇的故事。母亲的这些“失乐园”的故事却成为日后他充满历史性思考的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1958年大学毕业后不久,塔希尔就参与创作了埃及广播电台文化频道的节目,并开始从事戏剧研究。于1981年被迫离开埃及,前往瑞士,他在联合国组织担任翻译工作,一直待到1980年代后期,才回到埃及并恢复文学活动。
海外流亡的生涯非但没有使塔希尔沉沦,反而让他得到了思想解放。坎坷的人生经历、深厚的历史素养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赋予了他能够驾驭宏大、复杂、深刻的历史题材以进行文学创作的能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表小说至今,主要为:《婚约》、《昨夜我梦见了你》、《朵哈在诉说》、《 我的姨妈索菲亚和修道院》、《爱在流亡地》、《日落绿洲》等。2007 年出版了优秀小说《日落绿洲》,受到阿拉伯文坛和国际文坛的一致好评。次年,作者凭借该小说荣获首届“阿拉伯小说国际奖(IPAF)”,获奖理由是“通过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刻的主题内涵,思索始终缺失的人性真谛,最终凝聚为一位小说家的言说:坚持对话,坚持认同,反对宗派主义,反对思想封闭”。
第二章不愿醒来的辉煌旧梦
一、埃及人瓦斯菲眼中的埃及社会
瓦斯菲与马哈茂德同样是被埃及当局受命委任的绿洲长官,但他们由于年龄和阅历上的不同,在许多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
尤其在面对埃及历史时,对于奥拉比革命两人的看法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马哈茂德认为奥拉比革命是正义伟大的,而瓦斯菲认为奥拉比革命是叛乱,而且他几乎在英国占领埃及做辩护。并且瓦斯菲对于埃及文明十分的崇拜,“我是试着去了解祖国和祖先们的历史,研究他们的遗迹和举世瞩目的伟大,以便以他们为榜样。如果我手里有权,我一定要开设古埃及历史和古迹的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学习,他们会明白当时的埃及国力强大,政府治理有方,我們应该像他们那样强大起来,光复昔日的荣耀”[巴哈·塔希尔:《日落绿洲》,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p234 ]。瓦斯菲一直是站在强者这一边,他立足于埃及辉煌的过去以及依赖于英国殖民者的埃及傀儡政府,却并没有真正的从埃及的现实出发,探索救国救民的实际方法。
作者也是想通过瓦斯菲这个人物来代表当下的年青一代,“人们膜拜过去,把过去视为未来的最佳典范”[阿卜杜拉·阿卜杜·戴伊姆:《当代阿拉伯思想观照 下的阿拉伯思维》,载科威特《阐明》(Albayan)杂志,2002 年 9 月刊,第 18 页。],悠久的历史遗产能给人们带来自豪,冲淡现代落后引起的焦灼与痛苦,但也能消蚀他们改变现状、创造未来的危机感与紧迫感。[薛庆国.当代阿拉伯人的文化心态透视[J].阿拉伯世界,2003(02):24-28]要真正解决埃及的危机,必须要从过去中站起来,迈出来,从现实出发去寻求真正的解决之法。
二、神庙的象征
绿洲里的神庙,“顶部饰以满天星斗,类似天穹,地基便是埃及的厚土;画在廊柱上的植物枝繁叶茂,而廊柱本身象征着尼罗河三角洲生长的修长挺拔的纸莎草”,[巴哈·塔希尔:《日落绿洲》,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p233 ]即使庞大的石柱倒落变成了一堆废墟,上面的花纹也让人赞叹做工的精美,其承载的古埃及文明也令人沉醉。神庙在文本中对于不同的人,象征也各有不同。
第三章作者诉求
作者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两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着一种东西,我称它为——埃及梦,它不同于美国梦,因为这是一个集体的梦,这是一个寻求更好生活的梦。两个世纪以来埃及人民都在积极地创造一个民主、公正、自由的社会,但在他们的道路上,挫折和倒退比胜利要多得多。为什么我们不能实现这个梦? 有人说这是因为总遭遇西方的占领或支配。而西方欢迎本国的独裁者们,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这样的梦想埃及人民一直在为之努力,但一直没有成功,除了仍有人在沉湎于过去的辉煌文化无法自拔之外,还有便是大国层面的过度依靠美国,但这并不是长久之策,经济上日趋依附,政治上不断矮化,国际地位日趋低下,[ 田文林.埃及“强国梦”受挫的深层根源[J].现代国际关系,2017(01):38-44.]埃及的境况会日益尴尬。所以,有识之士除了要在思想上解放出来,还要立足于埃及的现实,依靠自己的力量谋取国家未来。
结语
本篇论文对巴哈·塔希尔的《日落绿洲》进行了浅显探究,笔者仅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冲突等方面,来探究作者想要向埃及人民揭露出当下埃及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复杂的心理状态,以及作者希望阿拉伯人民在迈向追寻救国强国的道路之前,能够睁开眼睛,拨开眼前的富丽堂皇的迷障,认真看清当下埃及的现实,真正从辉煌的过去中挣脱出来,从而依赖自己的力量实现埃及的振兴。
关键词:沉湎过去;立足现实
第一章 作者与小说《日落绿洲》简介
有“阿拉伯的哈代”之称的埃及当代著名作家巴哈.塔希尔(Baha Taher,1935 ~)生于开罗郊区的吉萨省,毕业于开罗大学历史系。小时候随父母回到家乡上埃及卢克索,在附近的一个村庄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在卢克索乡下,不识字的母亲给他讲述了许多关于神殿、法老、古埃及诸神的神秘传说,以及当地族裔间充满爱恨情仇的故事。母亲的这些“失乐园”的故事却成为日后他充满历史性思考的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1958年大学毕业后不久,塔希尔就参与创作了埃及广播电台文化频道的节目,并开始从事戏剧研究。于1981年被迫离开埃及,前往瑞士,他在联合国组织担任翻译工作,一直待到1980年代后期,才回到埃及并恢复文学活动。
海外流亡的生涯非但没有使塔希尔沉沦,反而让他得到了思想解放。坎坷的人生经历、深厚的历史素养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赋予了他能够驾驭宏大、复杂、深刻的历史题材以进行文学创作的能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表小说至今,主要为:《婚约》、《昨夜我梦见了你》、《朵哈在诉说》、《 我的姨妈索菲亚和修道院》、《爱在流亡地》、《日落绿洲》等。2007 年出版了优秀小说《日落绿洲》,受到阿拉伯文坛和国际文坛的一致好评。次年,作者凭借该小说荣获首届“阿拉伯小说国际奖(IPAF)”,获奖理由是“通过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刻的主题内涵,思索始终缺失的人性真谛,最终凝聚为一位小说家的言说:坚持对话,坚持认同,反对宗派主义,反对思想封闭”。
第二章不愿醒来的辉煌旧梦
一、埃及人瓦斯菲眼中的埃及社会
瓦斯菲与马哈茂德同样是被埃及当局受命委任的绿洲长官,但他们由于年龄和阅历上的不同,在许多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
尤其在面对埃及历史时,对于奥拉比革命两人的看法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马哈茂德认为奥拉比革命是正义伟大的,而瓦斯菲认为奥拉比革命是叛乱,而且他几乎在英国占领埃及做辩护。并且瓦斯菲对于埃及文明十分的崇拜,“我是试着去了解祖国和祖先们的历史,研究他们的遗迹和举世瞩目的伟大,以便以他们为榜样。如果我手里有权,我一定要开设古埃及历史和古迹的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学习,他们会明白当时的埃及国力强大,政府治理有方,我們应该像他们那样强大起来,光复昔日的荣耀”[巴哈·塔希尔:《日落绿洲》,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p234 ]。瓦斯菲一直是站在强者这一边,他立足于埃及辉煌的过去以及依赖于英国殖民者的埃及傀儡政府,却并没有真正的从埃及的现实出发,探索救国救民的实际方法。
作者也是想通过瓦斯菲这个人物来代表当下的年青一代,“人们膜拜过去,把过去视为未来的最佳典范”[阿卜杜拉·阿卜杜·戴伊姆:《当代阿拉伯思想观照 下的阿拉伯思维》,载科威特《阐明》(Albayan)杂志,2002 年 9 月刊,第 18 页。],悠久的历史遗产能给人们带来自豪,冲淡现代落后引起的焦灼与痛苦,但也能消蚀他们改变现状、创造未来的危机感与紧迫感。[薛庆国.当代阿拉伯人的文化心态透视[J].阿拉伯世界,2003(02):24-28]要真正解决埃及的危机,必须要从过去中站起来,迈出来,从现实出发去寻求真正的解决之法。
二、神庙的象征
绿洲里的神庙,“顶部饰以满天星斗,类似天穹,地基便是埃及的厚土;画在廊柱上的植物枝繁叶茂,而廊柱本身象征着尼罗河三角洲生长的修长挺拔的纸莎草”,[巴哈·塔希尔:《日落绿洲》,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p233 ]即使庞大的石柱倒落变成了一堆废墟,上面的花纹也让人赞叹做工的精美,其承载的古埃及文明也令人沉醉。神庙在文本中对于不同的人,象征也各有不同。
第三章作者诉求
作者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两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着一种东西,我称它为——埃及梦,它不同于美国梦,因为这是一个集体的梦,这是一个寻求更好生活的梦。两个世纪以来埃及人民都在积极地创造一个民主、公正、自由的社会,但在他们的道路上,挫折和倒退比胜利要多得多。为什么我们不能实现这个梦? 有人说这是因为总遭遇西方的占领或支配。而西方欢迎本国的独裁者们,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这样的梦想埃及人民一直在为之努力,但一直没有成功,除了仍有人在沉湎于过去的辉煌文化无法自拔之外,还有便是大国层面的过度依靠美国,但这并不是长久之策,经济上日趋依附,政治上不断矮化,国际地位日趋低下,[ 田文林.埃及“强国梦”受挫的深层根源[J].现代国际关系,2017(01):38-44.]埃及的境况会日益尴尬。所以,有识之士除了要在思想上解放出来,还要立足于埃及的现实,依靠自己的力量谋取国家未来。
结语
本篇论文对巴哈·塔希尔的《日落绿洲》进行了浅显探究,笔者仅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冲突等方面,来探究作者想要向埃及人民揭露出当下埃及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复杂的心理状态,以及作者希望阿拉伯人民在迈向追寻救国强国的道路之前,能够睁开眼睛,拨开眼前的富丽堂皇的迷障,认真看清当下埃及的现实,真正从辉煌的过去中挣脱出来,从而依赖自己的力量实现埃及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