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家发现并确认 中国最大恐龙足迹点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e_xiao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外古生物学家携手合作,发现并确认四川省昭觉县三比罗嘎恐龙足迹点二号点为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恐龙足迹点,面积超过9000平方米,足迹至少有933个。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地质学期刊《地学前缘》上。
  四川昭觉的恐龙足迹发现于一处铜矿内,位于白垩纪早期飞天山组碎屑岩中的多个陡倾的岩面上。昭觉二号足迹点的恐龙足迹非常丰富,包括61道行迹和7个孤立足迹,共代表了68个造迹者。研究人员表示,如此丰富的足迹记录为研究该地区白垩纪恐龙动物群古生态学提供了绝佳的普查样本。(來源:《光明日报》)
其他文献
4月24日,国家卫健委官网一则《彭丽媛给结核病防治专家马玙教授回信》的消息,让90岁高龄仍然坚守临床一线、默默奉献的老人越入人们的视野。  从业六十余载,初心不改  一副老花镜,一支小教鞭,手拿放大镜,仔细查看患者的每一张CT影像……从1955年至今,66个年头,结核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主任医师马玙扎根结核病防治一线,见证了中国结核病防治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1932年,马玙出
期刊
为传播贵州省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晚晴》与贵州省博物馆联合打造“档案”专栏,传承文化之美,共享文化之乐。  招果洞遗址是贵州考古历史上第七个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这七个发现中,洞穴遗址占有三席,其中之一便是距招果洞遗址大概5公里的牛坡洞遗址。那么,与牛坡洞遗址相比,招果洞遗址的发掘有何新突破呢?  贵州中部是洞穴遗址的集中分布区,特别是以贵安新区为中心的贵州中部地区,洞穴遗
期刊
化屋明湖水湛蓝,笋岩独柱擎云天。  笙歌悠悠绕苗寨,绣裙飘飘舞岸边。  江风阵阵送凉意,艳阳冉冉照蓬船。  人游画中若梦境,半壁淡嵐看八仙。  碧波千里入长江,春风几度绿黔山。  当与三峡相媲美,画廊百里多娇颜。  苗家酒香扑鼻来,山河同醉同陶然。  长空几行晚归雁,明月江畔照客还。
期刊
1958年6月16日,我十多岁的时候,随父母从武汉乘坐绿皮火车,带上简单陈旧的家什,到达了贵州都匀。整个列车上都是来自武汉钢铁公司建筑一公司的职工及家眷,是转战贵州、参与贵州铝业基地的建设者。人们席地坐在随身携带的行李上,稍作休息后,在贵州铝业公司筹备处驻都匀接待转运站的安排下,大家有条不紊地爬上都匀汽车运输公司的大卡车。  1958年8月20日,这是令人难忘的一天。  清晨,父亲穿上新工作服,戴
期刊
南湖盟誓惊九霄,砸碎乾坤重铸造。  前仆后继血如海,改天换日红旗飘。  鸭绿江边显身手,祁连山下传捷报。  屹立东方如椽笔,改写贫弱无外交。  艰难不坠青云志,自立更生共劬劳。  磐石何惧风雨骤,浴火重生分外娇。  解放思想天地阔,改革开放逞英豪。  千帆竞渡弦上箭,万马奔腾争分秒。  碧海神舟往来急,墨子问天情未了。  嫦娥千梭织北斗,东风万里一步遥。  航母大驱核潜艇,列舰犹如下水饺。  高铁
期刊
近日的一项研究首度表明,大气氧含量在宜居星球并非永远不变。该研究指出,地球的富氧大气将在约十亿年后回到一种贫氧、富甲烷的状态。这一结论对人类寻找地外生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判断行星是否存在生命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可探测到的富氧大气,这显示了植物和光合作用的存在。地球目前高度含氧的大气正是地球生物圈的一大特征。不过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并不确定地球大气中这些基于氧气的生物特征有多长的寿命。  地球目前
期刊
(一)  十月革命炮声响,马列主义指方向。  一轮红日东升起,建立中国共产党。  上海召开第一大,南湖红船订党纲。  百年奋斗践初心,前赴后继铸辉煌。  (二)  伟大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勇擔当。  人民至上为根本,理想信念作支撑。  唤起工农千百万,推翻头上三座山。  波澜壮阔百年路,人间奇迹达小康。  (三)  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华夏新中国。  百年奋斗兴盛世,十亿神州享太平。  党和人民心
期刊
在家附近的南明河畔散步,常會经过路口处的一片小花园。早年,这里只是一片荒芜的空地,前几年在一系列的开发建设下,有了精心设计的景观环境和地面铺装,种上了观赏乔灌木和花草,布置起一排排座椅、运动设施和挂鸟笼的杆子,小小的荒地俨然变成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微型公园。渐渐地,来这里休闲的老人们多了起来,小花园里满溢着欢快的歌声和鸟鸣。每当路过此处,不由得停下脚步,为小花园中“夕阳红”的美好图景所深深触
期刊
从上海的石窟门  到嘉兴的红船  从遵义到延安  从西柏坡到新华门  历史的长河  转眼百年  举锤镰  红旗漫卷  初心如始  百年不变  我在您的阳光照耀下成长  从孩童到老年  沐浴著你的雨露  把我养育成人  祝福您呀  亲爱的党  感恩您呀  慈祥的母亲!
期刊
在中国文化中,“灯”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照明工具,而且已成为一种文学意象和符号,成为一种象征和隐喻。说起照明用具的发展历程,历史可就长了。  “炬”  自从几十万年前人类能够使用、制造火源之后,用火照明成为了自然而然的选择。最初,人类在住所中特定的地方燃起火堆,这个地方被称为“火塘”。火塘可照明、可取暖、可炊煮,可谓一物多用,但也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不能移动。于是,为了方便,先民晚上外出时会手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