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经典,练就佳作的现实指向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awang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多年参加高考阅卷的作文总复查,在高分作文尤其是满分作文的甄别和遴选过程中发现,不管命题形式如何,有一类佳作特别引人注意,我们姑且称之为文化作文。这类作文一般充满文化内涵,其特征是植根于文化的土壤,在经典的文学作品、经典的文化、经典的艺术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记叙文在深刻剖析题意的基础上,应用经典艺术或经典成功人物的经历等构思情节,准确地表达文意。议论文也是应用经典文化或艺术材料,将论题和情思指向幽微之处,引向人心世事的核心方面。在考场急就的作文中,“文化作文”显得卓尔不群,令人神往。有鉴于此,笔者觉得有必要探寻文化作文的写作艺术,追踪作者阅读的现实指向,这对我们的高中作文教与学不无启示。文化作文的核心是“经典”二字,那么经典从何而来?本文的读解与论述主要以近年来江苏卷出现的佳作为例,认为经典主要源自三方。
  
  一、研读经典名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的都是经典篇目。除此之外,随着阅读面的拓展,学生还可以根据兴趣接触更多的经典文学作品,只有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才是写作教学之上策。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领悟写作样式、技巧,行文展开的思路、结构,描写的方法、表达的艺术等。许多观点与思想、独到而丰富的素材、遣词造句的匠心,大多来自平时的阅读与领悟,甚至有时为文的风格、创作的灵感都可以在阅读中获得。只有长期阅读,才能在高考中厚积薄发。曾经的一篇《赤兔之死》轰动文坛,令人拍案惊奇,小作者在熟悉《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采用拟人手法,编写了“赤兔之死”的感人故事。更难能可贵的是通篇采用纯熟的古白话,如“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又如“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这些语言明白晓畅,文采飞扬,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体现了《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2008年以“好奇心”为话题的作文,有佳作活用了庄子的《逍遥游》,以鲲与学鸠为主人公,一个对“天边的一轮圆盘”背后是否通向南冥,那里是否“春水连天,春色如波”,是不是一个“鸟语花香的绿色世界”充满了好奇。而另一个则安逸享乐,充满了惧怕,最终鲲“撕开北冥的天空,六月的风从裂缝中一拥而入”“紧闭双目,纵身一跃,化为展翅九万里的大鹏,扶摇羊角,翻转腾挪,驾着长风,穿过那射出令我好奇的七色光芒的圆盘……”“被绿色拥抱……南冥……春暖花开……”,文章大气,端庄,色彩凝重,成为今年高考作文中的拔尖之作。
  
  二、接触经典文化、经典艺术
  
  在当代社会中,经典文化、经典艺术能提高人们的境界,丰富人生内涵。经典艺术之所以是人生的艺术,就是因为它们超越了当时有限的艺术功能,深入到人生世界的深刻处,引导人们切身体验和领悟人生的内在价值,领悟自我与世界的本原统一,从而获得人生定位。鉴于这样的艺术功能,学校可以开设以介绍中华文化为核心的课程,而我们学习者更要主动去了解,或是儒、道、阴阳、法、墨等文化总汇的中国传统文化,或是书法、国画、古典音乐、建筑、坊间工艺等传统艺术,或是以民族或地域为特征的住宅、服饰、节日等组成的民俗文化,或是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及伦理文化、饮食文化、教育文化、武术文化、养生文化等。此外,西方文化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影响、冲击,我们民族文化主体逐渐消亡的现状,也应该有所了解。引用这些素材,将会让考场作文具有独到的让人赞叹的且无法仿效的特色。例如2005年佳作《艺术之境妙在合》谈的是艺术的境界,表达的是“所有的艺术品拥有一个好的结尾的重要性”这样一个主旨,显然小作者涉及的是艺术美学领域,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但是从文章内容来看,纳入作者视野的有叔本华、亚里士多德、欧·亨利、李渔这些哲学、文学、戏剧艺术大师。文章从美学的高度,首先对艺术作品的巧妙结尾给予宏观的、本质的审视和把握。在这基础上,再由面到点,抓取比较典型的能代表欧·亨利式结尾的作品《警察与赞美诗》进行微观的透析,用灵动流畅的笔触展示这篇小说的基本美学风貌,来印证自己的见解。最后又由点到面,将音乐、美术等其他门类一笔带过,以“豹尾”有力概括全篇。2007年的“怀想天空”,也有针砭文学“天空”时弊的议论文,坚信暂时的阴霾终究遮不住蔚蓝纯净的文化“天空”,某些粗俗的流行文化终究替代不了有强盛生命力的高尚情操,中国的文化“天空”定会阳光普照,表达了青年学子鲜明的爱憎之情。再说怀想音乐的天空,这样的选材比怀想文学的天空似乎又显得稀有一些。今年的又一篇满分记叙文选材于“青花瓷的形成”,他的好奇心源于一个小男孩的好奇,打开了未到时间未到火候的瓷炉,从而窥探到了一种横绝古今的“碎瓷”的诞生。当然这些素材的积累,工夫在平时,且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仅读一些皮毛或一知半解是不行的。
  
  三、仰慕经典人物
  
  这里的经典人物指古今中外各行各业一切有成就的人物,可以是文化人物,也可以是政界、艺术界、商界、体育界人士。对经典人物的崇拜,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性格。对一个民族来说,只有伟大人物得到普遍的尊重信仰,这个民族才会形成自己的精神性格和力量。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正是那种对古代先贤的迷恋和崇拜,才会有后人的追随和思考,从而产生出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思想领袖。正是因为这种对伟大和崇高的信仰,才使人类变得高尚和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人物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在高考中有相当一批佳作就是运用经典人物来演绎话题,表达对经典人物的崇拜仰慕之情。2004年以“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为话题的佳作,有用中华民族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人物周恩来来阐述话题的,总理灵动又沉稳的性格非常契合话题,而且很有人格魅力。在2005年的佳作《华丽缘》中,痴情张爱玲的小作者在考场娴熟自如地把握和驾驭自己喜爱的、熟悉的文化储备,以华章丽调显品位,使人眼前一亮。2006年的“人与路”则更多,每一个经典人物都有一条与众不同的且极有借鉴意义的人生之路,如阮籍、嵇康、庄子、诸葛亮等。2007年“怀想天空”同样如此,每一位经典人物都有一个怀想的天空,小作者们进入他们的内心,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从而滋润心灵,获取感悟,在他们的笔下,每一位经典人物都被读活了。2008年的“好奇心”,笔者遴选出一篇以“武则天”为素材的满分作文,获得专家组的一致好评,文章通过对武则天的深刻解读,以“无字碑”为主人公,用世人对无字碑的好奇以及无字碑对主人武则天的好奇这两条线索贯穿全文,写一代女皇纷繁复杂、争论不休的人生历程,这些作品都为阅卷老师击节赞叹。
  总之,对写作教学来说,经典是一种视角,是一种路径,也是一种方法。经典将是考场作文取之不尽的宝藏。
其他文献
【摘 要】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着一定的交叉,并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基于对实践课程的理解,在开发“《走进圆明园》实践课程”时,我们形成了自己的思考:1.因地制宜,发掘本地教育资源;2.课程驱动,以研究提升专业素养;3.知行合一,以课程研究反哺教学。总之,学校和教师都应该重视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形成自己的特
最近,有不少人关注北大、清华等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我听到不少来自农村或偏远省份的学生在抱怨:对这种考试,仅会做题不灵啦!我们学到的知识落后啦!我们无法和大城市的学生去“比赛”呀!  每每听到这些话,心里都很纠结。一方面,我对各校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因为这种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鉴赏能力、学习能力的考题,可以推动所有的学校改革教育教学方
龙应台并不是教育家,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也不是教育学专著,而是饱含母子亲情的生活散文。但是,从那细腻而又干净利索的语言中,从那充满生活情趣的真实细节中,我们却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教育理念。请看下面一段摘录:  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看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捏着细细的草绳。……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看这个眼睛清
已经出台的《纲要》为我们的教育勾画了宏伟的蓝图,如何把这幅蓝图变为现实,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构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与完善。《纲要》第十七章明确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可谓切中肯綮。  教育,首先
“陌生化”理论源自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该理论认为,文学艺术创作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才能给读者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将该理论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从教师“教”的角度而言,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对那些看起来“一读就懂”的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在新的视角、新的层面上发现超越于学生的浅层理解的新问题、新思考,并将这些问题与思考引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
作为新中国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之一,吴式颖先生非常重视外国教育史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吴先生教书育人,甘之若饴,言传身教,令人敬仰。先生在教学中倡导教学与研讨并行、学生学习与研究合一,引领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带领学生感悟理解人类教育的历史。一、教学与研讨并行:先生教我们如何学习人类教育的历史  1973年11月,先生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工作。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恢复招收研究生,先
我高一时的语文老师,姓梁,当年刚从师专毕业就给我们上语文课。他说语文不需教,全在个人悟——他写了个大大的“悟”字在黑板上:“我心,靠自己的心去领会理解。”在课上,他让我们自己走上讲台,讲解课文,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颇有改革气势。  梁老师的课讲得也跟别人不一样。比如,他讲《伐檀》是青年男女的爱情表达。《伐檀》起首三句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他说,大家想一想,如果是奴隶们
一、题型把脉    所谓半命题作文,就是限定一半的内容,留出一半的内容由学生填写的作文形式。由于它处在“命”与“非命”,“限制”与“非限制”之间,考生对题目还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考生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还相当大。对于考生来说,这种命题形式比全命题作文的灵活度要大得多,从本质上说它只限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组织、结构的自由留给了考生。如“假如我是_____
师:中国幅员辽阔,美景颇多,而且每一处名胜都与文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譬如寒山寺、黄鹤楼,譬如白帝城。人们之所以不远万里苦苦寻觅而去,不过是因为萦绕于心头的那几句熟悉的诗文。庐山之所以名扬天下,也是因为在其山脚曾住过一位辞官归隐的文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陶渊明于庐山脚下写就的诗歌《饮酒》。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上展示的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下?  生:(边看大屏幕边读
编者按:为了解和适应新课程高考要求,贯彻新课程高考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精神,海南省教育厅发出通知,在全省高中学校高三年级举行2007年新课程高考调研测试,并请有关考试管理部门审核试题。现将该省语文调研测试题刊登如下。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  甲 必考题    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