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三读”教学模式构建单元整体教学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t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2001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正式拉开了现代课程改革的序幕。10多年来,课程改革在探索中取精去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以往教学的回观与思考
  纵观传统教学方式,主要在教学的方式、本体性等方面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
  第一,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学习主体被忽视的现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绝对的主角,是知识的传授者,整个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关注的是学生集体,忽略学生的个体感受,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重视结论,轻视过程,忽略方法。
  第二,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本体性被忽视的问题。现在的语文课堂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课堂上很热闹,但却缺少语文的“味道”。有的课堂上教师在带着学生读故事讲道理,犹如品德课;有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课文中出现的科学知识,犹如科学课;有的课堂重点不明,内容繁杂……这些课堂使语文被边缘化,忽略语文的本体。语文教学的本体性体现在其独有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等方面。语文教学应该以这些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情怀。
  二、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以上思考,结合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摸索出单元整体构架“三读”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强化语文的本体性,建立文本之间的联系,创设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合作的自主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三读”课堂教学模式的解读
  所谓“三读”是指“预读课”“导读课”“自读课”。这种教学模式打破单篇文章学习的方式,做到学科内知识的有效整合。教师首先对教材进行梳理,明确每单元每篇文章的特点,然后根据主题、体裁特点确定每篇课文的突出特色,做到各领重点,相互呼应,互相补充。
  “预读课”是“三读课”的起始课,通过“预读单”进行有效推进。“预读单”整合单元内容、词语教学资源,学生根据“预读单”,集中学习该单元多篇文章的字、词,了解内容并提出质疑。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组内互学,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学习所得,这样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既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又能在交流时进行集体反馈,关注全体,更重要的是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导读课”中学校提出“少教多学”的理念,本着学生能自己学教师不讲的原则,精心选择该单元的一篇课文,注重“读法、学法、写法”的学习,让学生得法于课堂。“自读课”是“导读课”的延续学习,依据在导读课上习得的学习方法,采取学生自学、教师适当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做到知识上的迁移,进行语言运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三读”课堂教学模式的自我审视
  第一,“三读”课堂教学模式整合单元内容,利于把握单元脉搏。首先,从课标的理念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最多的是运用、实践,即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动起来。这种学科内的整合研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把握单元整体脉搏,在内容上建立起文章与文章之间的联系,使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更系统;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的思维、语言得以开发,强调语文能力的习得性,彰显出语文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课程特质。其次,从教材的编排角度讲,教材是按照精读、略读以及语文实践活动来进行编写的。单元构架“三读”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符合教材编排特点,预读、导读、自读是对单元课文内容的梳理,注重知识间的系统性。最后,从学生的学习规律讲,在一个单元中,前面的文章给出典型内容让学生摸索学习方法,后面文章进行自主阅读。“导读课”引导学生从典型课文中触摸方法,而后在“自读课”中运用该方法进行实践,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第二,“导读课”与“自读课”衔接,打开学生关联的视野。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有三面镜,即“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是从一课看到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会不会用这种方法进行迁移、摸索,阅读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放大镜”考查学生能不能从一篇文章中看到作者、看到著作、看到相关的评论及言论等,它是视野的延展;“显微镜”是聚焦的过程,从课文中司空见惯的语言,看到更为深入、延伸的东西,即领会微言大义,从精微的语言领会深奥的道理。用“三面镜”备课带给学生的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一篇篇课文会变得立体、生动。
  例如,五年级“面对错误”单元中,笔者以《迟到》为导读课,以《成吉思汗和鹰》为自读课。《迟到》帮助学生摸索其中的文脉,理出其中的方法,对情节的曲线进行感悟、理解、表达,当迁移到课本中的其他文章中,让学生再次找寻这样一波三折,具有情节发展、情感变化的文章。从“导读课”到“自读课”的过程,是从一篇到一单元,甚至是从一篇到一本,从一本到多部的经历,可以慢慢打开学生宽阔的视野。
  第三,“自读课”还学生大空间,个性生长多元并行。“自读课”要让学生真正“自读”起来,就必须保障学生的自读时间和空间。还以“面对错误”一单元为例,自读《成吉思汗和鹰》时将学习《迟到》时的方法迁移到本课,让学生理出情节发展线索和情感变化的起伏。在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要逐步活跃起来,当你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有思维含量的空间的时候,他们就会还给你一个多彩的世界。
  三、“三读”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变化
  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其带来的变化效果。学校语文课程进行改革的3年里,改革的主体—教师和服务的主体—学生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第一,教师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当“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主持人”。每位教师深知,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动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主动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实践,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二,学生的变化。课程改革中语文“三读”教学模式的实施,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他们专注于课堂学习,自己学习静心,小组交流上心,全班讨论用心。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理有据地争论,而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引发全体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需要的增加和教学要求的变化,学校会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坚守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理念。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
  (责任编辑:任媛媛)
其他文献
<正>直至目前,这一团队并不认为它们可能是或者将会是进行直播视频业务。互联网和诸如iPad之类的大量设备,使它成为了可能;《华尔街日报》在与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和
21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随着电脑的迅速普及,多媒体也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毋庸置疑,语文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信息含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简化板书过程,加快教学进度等。但是,如果为赶时髦而滥用或不恰当使用,就会收效甚微,甚至有害于语文教学。
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民生工程.高校的职业指导主要依靠学生加强自身建设,更需要高校发挥其指导的核心作用.同时,政府也是帮助高校毕业生进行职业规
黄冈地处湖北东部,大别山南麓。独特的地理位置,厚朴的民风民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冈地域文化:名人文化灿烂绚丽,戏曲文化积淀深厚,禅宗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文化进取昂扬,生态
“绕绕涂涂”是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入学初始课,是美术教材的老课目。美术教材虽经历5次大的改编和修订,但该课目一直保留至今,可见其在儿童美术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教材编写的前瞻
网络作为高速信息时代下信息传输的重要媒介,在当今社会已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的生活、学习、娱乐等各个方面早已离不开对网络的应用。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地区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席卷,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由于地震、海啸的严重影响,当地的通信设施一度处于瘫痪状态,使得灾区与外
翻一翻近几年的中考满分作文,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阅卷老师总是偏好有创新有特色的文章。正因为这一点,考场作文如何力求一个“新”字,粘住老师的眼睛,拨动老师的心弦,至关重要。我们可从结构、语言几个方面努力,对考场作文进行创新“包装”。
话题设计:  提示:“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温謦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孝顺的心给父母奉上一缕慰藉;在这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伙伴之谊……
前些天央视某个谈话节目邀请了一个武汉大学四年级学生做嘉宾。她叫王颖,据说她可以把《红楼梦》背出来。在大一的时候她在武大开了一个红楼梦论坛,引起了轰动,甚至连中文系博士生都去听她的讲座……她说还在摇篮里的时候,妈妈把唐诗宋词当摇篮曲,牙牙学语之时已经开始背诵,久而久之,练就了过目不忘的本领……现在她已经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