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吴正宪老师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11“绿城之秋”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活动的会场上。在此之前,我在网络和报刊杂志上“认识”了这位名师已久,仰慕不已。
当我们走进2011“绿城之秋”的会场时,吴正宪老师从座位上站起来,热情洋溢地与我们握手。看着她热情谦和的面容,初次见面的局促感顿时消散。这一刻我想起了每次吴正宪老师上完课后,学生们久久都不愿离开的场景。这,便是吴正宪老师的魅力吧。正如她独特的儿童数学教育一样,在课堂里滋养着每个学生,盛开温润的生命之花。
“我不想下课”——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今,吴正宪经历了时代的阴霾与曙光,40年的光阴匆匆流过,在她的教育生涯中,处处充满着一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书育人这一神圣事业的不倦追求。
吴正宪友善地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尊重每一位学生,用她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智慧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她帮助学生实践了“想学—爱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多年来她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创造了孩子们喜爱的数学课堂,成为了孩子们真诚的朋友。
2011年11月5日,应“绿城之秋”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之邀,吴正宪来到南宁讲学。她站在会场上,对滨湖路小学三(1)班的同学们说:“你们是觉得玩有意思,还是上课有意思?这个问题不急着回答,四十分钟后,再告诉吴老师答案好不好?”
在这节观摩课上,吴正宪给滨湖路小学的孩子们上了一节课——《搭配》。从上课开始,她并没有给学生讲如何搭配的问题,甚至连课题都没有特意写出来,而是让学生动脑,“用自己能看懂,别人也能明白的方法,去表示出上衣与下衣不同的‘穿’法”。
在整节课过程中,吴正宪的讲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搭配种类—搭配方法—什么方法记录搭配更合理—练习、思考、提高……用熟悉的解释陌生的,用具体的解释抽象的,让孩子们得到数学活动的经验,发现搭配的规律。她在课堂中不断以辩论、对比、比较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课堂尽在掌握,节奏行云流水。学生在思考中完成学习,在乐趣中得到成长,加上她温暖友善的声音,自始至终,充满着微笑与亲切,与孩子们仿佛朋友一样的态度,怎么不令孩子们喜欢呢?
吴正宪说,教师应该是孩子们人生中的一位重要朋友,是孩子们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她说:“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的;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
40分钟的课上完了,让我们听听学生们的感受吧:“吴老师您真和蔼,我喜欢您,喜欢上您的数学课!”“吴老师我会永远记住您的,一直记到老!”“我还想上您的课,我不想下课!” 有个小男孩还抓起话筒大声地说:“吴老师,您的QQ号码是多少,我回去加您为好友!”
这一声声真切的呼唤,一张张纯真的笑脸,还有那微微发红湿润的眼睛,这不正是老师们苦苦追求的教育的幸福吗?
生命的课堂——儿童喜爱的数学课
这种教育的幸福,吴正宪已追寻了多年。
课改初期,吴正宪曾对北京市近千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收集了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困惑的资料,并将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研究。她发现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
面对调研结果,回想着学生说的“数学就是没完没了地算题,一点意思都没有”等发自内心的话语,吴正宪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创设儿童喜爱的数学课堂,为儿童积极主动、可持续的发展注入活力?
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吴正宪意识到:“聪明的教师不是那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老师,而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和爱,能给予学生智慧和愉悦的‘立体’老师。”
吴正宪以“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三维教学目标为依托,为学生创造喜欢的数学课堂。
11月5日下午,吴正宪来到天桃实验学校中学部,作了一场题为“‘创建儿童喜爱的数学课堂’的实践探索”的报告,与现场的老师们交流经验。谈及儿童该学什么样的数学,吴正宪给出四点建议。
一是学“与儿童经验对接”的数学。吴正宪倡导要让孩子学习与儿童经验对接的数学,关注经验积累,利用经验辅助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考、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在她的《搭配》这节课中,选择了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穿衣服”“吃早饭”“ 走路上学去”等搭配问题,真实地再现儿童生活,与儿童经验对接。
二是学儿童能听得懂的数学。数学是抽象的,而儿童却是以直观思维为主。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吴正宪在课堂中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她倡导让儿童学能听得懂的数学,在她的课堂中,自始至终,充满着微笑与亲切。用儿童的话语系统解读数学,说儿童能懂的话,让儿童说自己的话。通过直观的语言,直观的手势,直观的图形,学儿童能听得懂的数学。
三是学动手做的数学。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新课标也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吴正宪的课堂中,随处可见的是让孩子们动手做数学,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四是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吴正宪非常重视数与形的结合,在探索不同的搭配方案时,她让孩子们独立思考,动手写出不同的搭配方法。孩子们有的用画简笔画的方法,有用文字表述,有用符号表示,方法不尽相同。从实物图片,到文字表述,再到符号表示,这一符号化、抽象化的过程,走得无痕,印得深刻。
在吴正宪的眼中,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既有潜力又尚未成熟。在她的课堂中,孩子们得到了尊重、理解、善待,她让每个儿童(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于是,在她的课堂中,多了一点读懂,多了一份期待。 这种充满对学生主体的关注、滋润每个学生生命成长,仿佛充满生机的课堂,便是生命的课堂。生命课堂特别关注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以让师生主体“和谐共长”、生命得到健康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它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更是教师生命活动与学生生命活动的有效交往,能够帮助学生发展生命、张扬生命,优化生命质量,绽放生命的精彩。
一个也不能少——她的儿童数学教育观
不可否认,孩子们喜欢吴正宪老师的课堂,除了她的个人魅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她创建了一种儿童所喜爱的数学课堂,孩子们乐在其中,在乐中学。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观念。在教学中学生思想出现的火花要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要及时引导。吴正宪认为包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也是一笔很好的资源,教师要及时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从迷惑中主动去探求,以达到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等目的。
在本次观摩课的上课过程中出现一个有趣的片断:工作人员不小心把答案放在了投影机上导致不少学生提前看到了答案。对于课堂突然生成的问题,吴正宪老师处理得相当好。她不慌不忙地说:“同学们,刚才这叔叔帮了你们一个大忙,你们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得到了答案。那好,我们能不能回顾一下,刚才没看到这个答案的时候,你们是怎么想的?把你们刚才的思考过程写下来给我。”
学生知道了结果,那么这些问题就没有价值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吴正宪巧妙地引导学生不去想答案,而是回想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锻炼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能力,想办法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本身的思考中去。这样的问题处理,不可谓不巧妙。
有一个细节相信有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吴正宪提问的大多数是那些不主动举手、不积极回答、很少发言的“边缘化”孩子。吴正宪说,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教师必须做到“心里有生”。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一个都不能少,所以要多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
在《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体现了她是怎样的“一个都不能少”。
那是一次规模很大的教学研讨会上,容纳一千多人的礼堂座无虚席。上课前吴正宪发现礼堂门口有个男孩的身影在晃动,就悄悄地问来上课的同学:“他是谁?”几个学生几乎异口同声:“他是我们班的差生。” 一个学生补充道:“老师没选他来上课,是他自己跟着我们队伍后面偷偷跑来的。”吴正宪的脸上掠过一丝凝重,心想小小的年纪就被戴上了“差生”的帽子,以后漫漫的人生路该怎么往下走啊!吴正宪生怕这不经意的举动伤害了孩子,她走过去亲切地问:“你想做什么?”这位同学抬起头看着她小声地说:“我也想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吴正宪毫不犹豫地牵起孩子的手走进了教室。她知道这是一棵受了伤的小苗,于是课堂上给了他特别的关照,多次请他回答问题并及时鼓励。让他第一次感到在众人面前挺起了胸脯,感受到了“我也能行” !吴正宪还特意拉着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合了影。下课了,吴正宪与这位学生谈了许久……一年过去了,吴正宪收到了这位同学的“一封特殊来信”——一张得了100分的试卷,上面清晰地写着教师的评语“进步真大!”看着孩子的变化,吴正宪由衷地感到欣慰。
“一切为了孩子”是吴正宪教育思想的核心,“创造孩子们喜爱的课堂”是她多年来努力的目标。吴正宪正是这样把她对孩子们充满真诚的爱化成为教育活动的不竭动力,几十年来用每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与学生真诚的交流中诠释着这一教育理念。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校长徐元生说,吴正宪老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先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放在首位,学生是老师的第一资源,老师是课堂上的第51位学生。教育课堂应该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每一个个体之间,他们进行的是一种生命的互动,是感情的沟通,是思想的碰撞。这样的课堂就是生命课堂,是幸福的课堂。
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专家张梅玲教授这样评价吴正宪:吴老师的成功不仅仅来自她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能力,更源于她的人格魅力。是的,当一个老师挚爱教育,用生命上课,不但你感动,大家都会感动。
“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这是温家宝总理对广大教师的希望。吴正宪老师正是这样一位情系教育,心系学生,用真诚传播着友善,温暖着他人,受学生欢迎、教师尊重、专家认可的教师,她用行动实践了党和国家对特级教师的要求——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责编 韦 力)
当我们走进2011“绿城之秋”的会场时,吴正宪老师从座位上站起来,热情洋溢地与我们握手。看着她热情谦和的面容,初次见面的局促感顿时消散。这一刻我想起了每次吴正宪老师上完课后,学生们久久都不愿离开的场景。这,便是吴正宪老师的魅力吧。正如她独特的儿童数学教育一样,在课堂里滋养着每个学生,盛开温润的生命之花。
“我不想下课”——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今,吴正宪经历了时代的阴霾与曙光,40年的光阴匆匆流过,在她的教育生涯中,处处充满着一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书育人这一神圣事业的不倦追求。
吴正宪友善地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尊重每一位学生,用她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智慧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她帮助学生实践了“想学—爱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多年来她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创造了孩子们喜爱的数学课堂,成为了孩子们真诚的朋友。
2011年11月5日,应“绿城之秋”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之邀,吴正宪来到南宁讲学。她站在会场上,对滨湖路小学三(1)班的同学们说:“你们是觉得玩有意思,还是上课有意思?这个问题不急着回答,四十分钟后,再告诉吴老师答案好不好?”
在这节观摩课上,吴正宪给滨湖路小学的孩子们上了一节课——《搭配》。从上课开始,她并没有给学生讲如何搭配的问题,甚至连课题都没有特意写出来,而是让学生动脑,“用自己能看懂,别人也能明白的方法,去表示出上衣与下衣不同的‘穿’法”。
在整节课过程中,吴正宪的讲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搭配种类—搭配方法—什么方法记录搭配更合理—练习、思考、提高……用熟悉的解释陌生的,用具体的解释抽象的,让孩子们得到数学活动的经验,发现搭配的规律。她在课堂中不断以辩论、对比、比较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课堂尽在掌握,节奏行云流水。学生在思考中完成学习,在乐趣中得到成长,加上她温暖友善的声音,自始至终,充满着微笑与亲切,与孩子们仿佛朋友一样的态度,怎么不令孩子们喜欢呢?
吴正宪说,教师应该是孩子们人生中的一位重要朋友,是孩子们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她说:“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的;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
40分钟的课上完了,让我们听听学生们的感受吧:“吴老师您真和蔼,我喜欢您,喜欢上您的数学课!”“吴老师我会永远记住您的,一直记到老!”“我还想上您的课,我不想下课!” 有个小男孩还抓起话筒大声地说:“吴老师,您的QQ号码是多少,我回去加您为好友!”
这一声声真切的呼唤,一张张纯真的笑脸,还有那微微发红湿润的眼睛,这不正是老师们苦苦追求的教育的幸福吗?
生命的课堂——儿童喜爱的数学课
这种教育的幸福,吴正宪已追寻了多年。
课改初期,吴正宪曾对北京市近千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收集了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困惑的资料,并将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研究。她发现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
面对调研结果,回想着学生说的“数学就是没完没了地算题,一点意思都没有”等发自内心的话语,吴正宪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创设儿童喜爱的数学课堂,为儿童积极主动、可持续的发展注入活力?
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吴正宪意识到:“聪明的教师不是那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老师,而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和爱,能给予学生智慧和愉悦的‘立体’老师。”
吴正宪以“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三维教学目标为依托,为学生创造喜欢的数学课堂。
11月5日下午,吴正宪来到天桃实验学校中学部,作了一场题为“‘创建儿童喜爱的数学课堂’的实践探索”的报告,与现场的老师们交流经验。谈及儿童该学什么样的数学,吴正宪给出四点建议。
一是学“与儿童经验对接”的数学。吴正宪倡导要让孩子学习与儿童经验对接的数学,关注经验积累,利用经验辅助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考、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在她的《搭配》这节课中,选择了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穿衣服”“吃早饭”“ 走路上学去”等搭配问题,真实地再现儿童生活,与儿童经验对接。
二是学儿童能听得懂的数学。数学是抽象的,而儿童却是以直观思维为主。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吴正宪在课堂中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她倡导让儿童学能听得懂的数学,在她的课堂中,自始至终,充满着微笑与亲切。用儿童的话语系统解读数学,说儿童能懂的话,让儿童说自己的话。通过直观的语言,直观的手势,直观的图形,学儿童能听得懂的数学。
三是学动手做的数学。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新课标也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吴正宪的课堂中,随处可见的是让孩子们动手做数学,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四是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吴正宪非常重视数与形的结合,在探索不同的搭配方案时,她让孩子们独立思考,动手写出不同的搭配方法。孩子们有的用画简笔画的方法,有用文字表述,有用符号表示,方法不尽相同。从实物图片,到文字表述,再到符号表示,这一符号化、抽象化的过程,走得无痕,印得深刻。
在吴正宪的眼中,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既有潜力又尚未成熟。在她的课堂中,孩子们得到了尊重、理解、善待,她让每个儿童(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于是,在她的课堂中,多了一点读懂,多了一份期待。 这种充满对学生主体的关注、滋润每个学生生命成长,仿佛充满生机的课堂,便是生命的课堂。生命课堂特别关注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以让师生主体“和谐共长”、生命得到健康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它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更是教师生命活动与学生生命活动的有效交往,能够帮助学生发展生命、张扬生命,优化生命质量,绽放生命的精彩。
一个也不能少——她的儿童数学教育观
不可否认,孩子们喜欢吴正宪老师的课堂,除了她的个人魅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她创建了一种儿童所喜爱的数学课堂,孩子们乐在其中,在乐中学。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观念。在教学中学生思想出现的火花要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要及时引导。吴正宪认为包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也是一笔很好的资源,教师要及时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从迷惑中主动去探求,以达到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等目的。
在本次观摩课的上课过程中出现一个有趣的片断:工作人员不小心把答案放在了投影机上导致不少学生提前看到了答案。对于课堂突然生成的问题,吴正宪老师处理得相当好。她不慌不忙地说:“同学们,刚才这叔叔帮了你们一个大忙,你们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得到了答案。那好,我们能不能回顾一下,刚才没看到这个答案的时候,你们是怎么想的?把你们刚才的思考过程写下来给我。”
学生知道了结果,那么这些问题就没有价值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吴正宪巧妙地引导学生不去想答案,而是回想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锻炼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能力,想办法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本身的思考中去。这样的问题处理,不可谓不巧妙。
有一个细节相信有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吴正宪提问的大多数是那些不主动举手、不积极回答、很少发言的“边缘化”孩子。吴正宪说,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教师必须做到“心里有生”。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一个都不能少,所以要多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
在《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体现了她是怎样的“一个都不能少”。
那是一次规模很大的教学研讨会上,容纳一千多人的礼堂座无虚席。上课前吴正宪发现礼堂门口有个男孩的身影在晃动,就悄悄地问来上课的同学:“他是谁?”几个学生几乎异口同声:“他是我们班的差生。” 一个学生补充道:“老师没选他来上课,是他自己跟着我们队伍后面偷偷跑来的。”吴正宪的脸上掠过一丝凝重,心想小小的年纪就被戴上了“差生”的帽子,以后漫漫的人生路该怎么往下走啊!吴正宪生怕这不经意的举动伤害了孩子,她走过去亲切地问:“你想做什么?”这位同学抬起头看着她小声地说:“我也想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吴正宪毫不犹豫地牵起孩子的手走进了教室。她知道这是一棵受了伤的小苗,于是课堂上给了他特别的关照,多次请他回答问题并及时鼓励。让他第一次感到在众人面前挺起了胸脯,感受到了“我也能行” !吴正宪还特意拉着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合了影。下课了,吴正宪与这位学生谈了许久……一年过去了,吴正宪收到了这位同学的“一封特殊来信”——一张得了100分的试卷,上面清晰地写着教师的评语“进步真大!”看着孩子的变化,吴正宪由衷地感到欣慰。
“一切为了孩子”是吴正宪教育思想的核心,“创造孩子们喜爱的课堂”是她多年来努力的目标。吴正宪正是这样把她对孩子们充满真诚的爱化成为教育活动的不竭动力,几十年来用每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与学生真诚的交流中诠释着这一教育理念。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校长徐元生说,吴正宪老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先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放在首位,学生是老师的第一资源,老师是课堂上的第51位学生。教育课堂应该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每一个个体之间,他们进行的是一种生命的互动,是感情的沟通,是思想的碰撞。这样的课堂就是生命课堂,是幸福的课堂。
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专家张梅玲教授这样评价吴正宪:吴老师的成功不仅仅来自她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能力,更源于她的人格魅力。是的,当一个老师挚爱教育,用生命上课,不但你感动,大家都会感动。
“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这是温家宝总理对广大教师的希望。吴正宪老师正是这样一位情系教育,心系学生,用真诚传播着友善,温暖着他人,受学生欢迎、教师尊重、专家认可的教师,她用行动实践了党和国家对特级教师的要求——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责编 韦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