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汉字书写 传承民族文化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u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状
  
  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坛上已经历了30多年,可近年来,我越来越觉得中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书写潦草,字迹难以辨认;二是笔划顺序不合书写规范;三是错别字较多;四是随意简化、生造汉字;五是不会写毛笔字,连最基本的执笔方法都不懂。根据本人所教学生的现状,我觉得这种状况较为普遍。说得确切点,100个学生中,找不出5个书写规范美观的。每当我改学生作业时,心里总会有一种怒其不争的滋味。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二、原因
  
  一是语文教学有缺失。在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都重视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加之班级人数多,忽视了写字指导,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致使学生没有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常识,没有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二是教师本身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学生的启蒙老师。三是学生自己重视不够,学生作业量大,课程内容多,加之中考、高考的压力,只顾学习任务的完成,不重视书写的规范。四是各科任教师不同程度地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以及网络语言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五是学生书面交流渐少,随着网络和手机的普及,同学之间、亲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用书写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少,学生失去了展示自己书写才能和赏析他人书写的机会,从而形成在汉字书写上的问题。
  
  三、看法
  
  1、写好汉字,终身受益
  钢笔字是全世界人类的应用字,它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写好钢笔字能体现一个人的形象与素质,并将终身实用得益。就近而言,作为学生,作业甚至升学考试答卷,如果书写是信手乱涂,潦草难辨,那么可想而知,这些学生的作业等级及考试成绩会如其所愿吗?2008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出炉语文写作中每错一个字扣一分。值得关注的是,语文在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加了一个注解,即每错一个字扣一分,重复不计。还有中考试卷上也有明确的规定:语文试卷卷面150分以外视书写规范、整洁与否加减3分。这些规定势必使那些书写不规范的学生丢掉应得的分数。所以,写好汉字十分重要。
  2、写好汉字,培养性情
  首先,从汉字的特点看,我们不应忽略正确书写汉字和掌握汉字笔画的重要性。汉字是象形、会意文字,而非拼音文字,汉字的字形和字意密切相关,而且笔画要求较严谨,多一笔、少一笔,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传承至今,每一个汉字都积淀着中华文化精髓。常言道“字如其人”,写好汉字,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可以培养一个人耐心、细心的优秀品质,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化品味和精神素养。因为有很多地方还需要手写体。掌握正确的汉字书写笔划,不仅可以陶冶性情,锻炼意志力,还可以提升个人亲和力。
  3、写好汉字,从小做起
  在小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这为语文教学在汉字书写上进行了规范。写字是一件“细活”,写字并非朝夕之功,一蹴而就,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家长、教师要从小培养孩子认真写字的习惯。
  (1)欣赏名人书法,激发练写志趣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研习、欣赏书法,可以增加对书法的兴趣,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中的附录,七(上)有硬笔书法、七(下)有颜真卿的楷书、八(上)有王羲之的书法欣赏等,每册课本上都有名人书法欣赏。这就说明了新课标引领我们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书法欣赏。欣赏名家书法,可以揣摩、领会名家书法的美感形象、审美价值。凡是供临摹的名家书法都值得认真欣赏,但值得欣赏的名家书法,不一定都要求我们拿来临摹。
  (2)坚持天天练写,培养良好习惯
  写字是学生认字的必要巩固手段,对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促进学生高效完成各科作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练字过程中往往要戒除浮躁、好动的心理,静心于“点、横、竖、撇、捺”之中去,这就是“书法能使人致静”的效果,而浮躁、好动正是青少年的通病。写字的过程比较枯燥、乏味、艰难。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给学生设计练写的环境。一方面我们可以每天专门安排15分钟的写字课,并要求学生人手准备一本字帖,每天练好一个字;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安排每周一节美术书法课,配有专业的书法教师指导。同时,强调各任课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严格督促学生认真书写。
其他文献
一、在条件上,不要把什么都拿来小组讨论,不要每节课都小组讨论,我想一节课是否要采取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其前提条件应该是只有多人合作的效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或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或这一问题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答案,能互相启发。否则,就没有必要制造学生互相打搅的机会。   二、在准备上,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做好合作和讨论的准备。有些老师刚刚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转过身去讨论,这就意味着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是一个难点。中考语文试卷中,古诗词阅读是必考的一个内容,而把握好诗词的思想感情是一个必考的题型。所谓情感即诗词中所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态度、价值观等。  那么,如何把握古诗词中所蕴涵的情感呢?  首先,熟悉古诗词中常见的情感类型。  古诗词中的情感表现各不尽同,要准确地判断出诗词的情感,必须先熟悉有哪些情感类型,做到有的放矢。初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情感类型主要有
期刊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的感觉。描写人物不仅要仔细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还要善于抓住这些方面的变化精雕细刻,让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欲然纸上。  一、肖像变化,凸显命运  在文章中,肖像描写可以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期刊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也是在语文教学中最常用和基本的方法。它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单读和师生合读等。这是一个眼、脑、口协同活动的过程,它能充分发挥感知的积极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它还能加深理解课文,提高思维能力,语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近几年重问轻读,偏论贱读的现象比较严重,更不用说朗读了。语文课呼唤“朗读”的回归。  那么如何搞好朗读呢?在此 ,我想谈一谈自
期刊
一、激发阅读兴趣,由“不得已”变“主动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都是最大的动力。同样,学生只要有了阅读的兴趣,就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饶有兴致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轻松地接受自己要学的知识。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1、课内课外相结合,由已知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不需要教。”这正表现了他对学生思维、启动学生学习动力的深刻见解,也是我们当下新课改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观。  新课堂意味着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意味着教师角色从根本上的转变。需要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
期刊
一、倡导自由品读、激发创新思维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在学生读课文前,就把学习目标和问题点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处于被追问的状态之中,思维的火花就会被熄灭,老师可以先不设置任何问题,学生亦不借助任何资料信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在享受读书乐趣的同时把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游离于学习目标之
期刊
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一是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以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二是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
期刊
许多成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解决疑难问题,提高学习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预习上给予学生以恰当的指导。预习的实质是学生最大限度地依靠自己的努力,在教师讲授以前。使自己的理解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预习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训练和提高,是形成自学习惯的重要途径。我认为有效的预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读入手,明确文
期刊
一、读什么  首先要读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是新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指导思想,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估教学改革的基础,因而,教师只有把握好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精髓,才能在教学改革中自觉地开展丰富的有效的双向教学活动。其次要读好教材。这里,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就是课本;广义的教材则是“教学材料”的简称,它从浩瀚的语文课程资源中来,体现了生活是语文的源泉,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