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人生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che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七巧和繁漪是张爱玲和曹禺笔下两个杰出的人物形象,因为悲剧的深刻和典型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业史上独树一帜的两位悲剧女性。从作品诞生到现在,对曹七巧和繁漪悲剧命运的争论和研究从未停止过。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两个典型人物的悲剧成因进行探究和评析,成为文学史上一道经久不衰的风景。
  
  一、嫁错人、爱错人的错位开端
  
  嫁给不该嫁的人是曹七巧与繁漪悲剧的第一步。七巧因为低微的出身,一进门便受到歧视。说到底,她终究是戴着少奶奶桂冠的服侍人的丫头。而繁漪虽然是这个家庭的主妇,却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一切都得听从周朴园的安排,受到周朴园严厉的压制和管束。七巧嫁入姜家是由于其兄嫂贪图钱财,而繁漪的出嫁则由于周家的贪财。曹七巧和繁漪各自在婚姻和家中的状况,决定了她们对自己的丈夫不抱有任何希望了。曹七巧在拼命地为钱挣扎,而繁漪则万念俱灰,准备等死。
  嫁错人是她们悲剧的第一步,偏偏,曹七巧与繁漪又都爱上了不该爱的人,姜季泽和周萍。而这种爱的结局将她们推向了疯狂以至报复的深渊。曹七巧爱上姜季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姜季泽浑身上下都透着一种厚实的生命力。而姜季泽纵使风流,却“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人”。至此,七巧为了情欲的满足,对爱情所做的一次追求终以失败收场。与丈夫相差二十岁的繁漪嫁入周家,注定她与周朴园之间毫无感情可言。周朴园又是个极度专制主义的人,什么都他说了算,把她折磨得失去了生的希望。周萍同情她的遭遇,安慰她,使他成为繁漪在周家唯一的知己。
  曹七巧和繁漪的行为都是由于外在压迫与内心渴求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引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女性自觉不自觉地反抗压迫,试图冲出男性话语樊篱的一种努力。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她们只能以一种错误的方式去反抗。在摆脱了一个男性后,又迫不及待地渴望进入另一个男性的怀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局限所在,也是女性在无奈之中的无奈之举。
  
  二、遭欺骗、被抛弃的悲惨命运
  
  曹七巧爱上姜季泽,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果。然而,十年后,当姜季泽找上门来,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七巧时,她沉醉在爱的欣喜中,没想到还有今天。然而在细细盘问后,才发现姜季泽是为了钱而来。可怜的七巧,换来的是欺骗,而且骗她的人偏偏是她所爱的姜季泽,骗的又是她用半辈子辛苦换来的财产。繁漪也遭到被抛弃的命运。随着周萍在周公馆的时间愈长,他逐渐消解了对周朴园的恨,他渐渐地为这种不正当关系而觉得对不起他的父亲。
  曹七巧和繁漪,一个遭欺骗,一个被抛弃,她们一心追求的爱情到最后都没有开出花朵来。曹七巧和繁漪的遭际可以说仍旧是封建男权社会层层压迫的后果。女性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夫权、父权等枷锁把女性牢牢锁住,反抗不得。姜公馆摧毁了七巧的婚姻幸福,姜季泽又在多年后,抓住了七巧作为一个单身母亲的难处及其情欲的渴求企图骗走她唯一拥有的财产。同样,周朴园毁灭了繁漪的婚姻生活,而周萍又破灭了她的爱情理想。两父子最后都用封建伦理纲常来压制她,以她作为一个妻子、母亲的身份来挟迫她。男性犯了罪却可以不管不顾,说走就走,而女性却永远都无处诉说,只能自吞苦果。女性永远处于弱者的地位,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在封建社会中,只能是面临遭欺骗、被抛弃的命运。
  
  三、由受迫害到害人者的人性蜕变
  
  “女性作为被动的受虐者,是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塑造,而作为承载文化的女性个体本身,又将这种恶俗传递、转移,从而进行着从受虐者到施虐者的现实转换”。在长久的压迫和抑制下,曹七巧和繁漪起而反抗了,并进而殃及到他者,成为一个害人者。虽然曹七巧和繁漪都进行了反抗和报复,但是两者反抗的态度、手段和程度又有明显的不同。一个审慎机智,一个歇嘶底里;一个如闪电,一个似雷鸣;一个苍凉,一个悲壮。
  曹七巧的变态行为的对象并不是姜季泽,而是长白和长安。她不能容忍自己的女儿享有爱情,对自己的儿子又有一种畸形的关爱,最后,自己也陷入了几近疯狂的可悲境地。当年傅雷先生在评论《金锁记》时也说道:“情欲的作用,很少像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她(曹七巧)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情欲在她心中偏偏来得嚣张。已经把一种情欲压倒了,缠死心地来服侍病人,偏偏那情欲死灰复燃,要求它的那份权利。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不得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曹七巧悲剧的深刻性就在于此,她不但自己成为了压迫者,同时又自觉地成为了男性文化的刽子手,由受迫害转向了迫害人的角色。繁漪则在被周萍抛弃后,“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了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但这条路也引到死亡”。此时此刻,繁漪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她的反抗如雷鸣一般,响彻宇宙,震撼人心。
  “女性敢于走出空洞的婚姻,但女性却走不出女性的自我框定。女性的自信似乎来自男人,而缺少了男性的女性的精神能否真正存在?显然这一切与传统文化伦理对女性的浸染有关”。曹七巧和繁漪,选择了不同的反抗方式,但最后都酿成了无法弥补的悲剧。那不光是社会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是在社会、家庭双重压迫下,造成的人性的缺失,心理的变态。
其他文献
文章主要是以拉萨市两所重点小学优秀语文教师为个案,通过他们的课堂表现,探讨西藏基础教育中智慧型教师的培养与塑造,希望能对西藏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也是智慧养成与发展的演练场。正如教学智慧研究的专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讲的:“一位智慧的教育者认识到要跨过街道走过来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教师必须知道‘孩子此刻在哪儿’‘孩子是怎样观察事物的’,这个学生从他本身
期刊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四凶(同时也是指共工,獾兜,三苗与鲧),也就是四大魔兽,分别是:饕餮,浑沌,穷奇和木寿杌。      饕餮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钅句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号鸟,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号鸟即是指饕餮。《神异经
期刊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同为轴心时代所生,但其精神进境却大异其趣,儒家讲入世行道,修、齐、治、平;道家求归隐求道,清静、无为,“与天地之精神独往来”。但在现实生活中,儒道互补,儒道圆融,道家的境界之道和儒家的伦理之道,共同构成了中国人进退自如、和谐理想的人生境界。    一、孔子的思想底色及儒家的精神境况    1 孔子的思想底色。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礼就是规范、秩序、等级,非礼勿视,非礼勿
期刊
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它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寝室文化的内涵、揭示了学生寝室文化的现状,并对加强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途径进行了认真的初步探讨。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用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摇篮,如何在二到三年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学会过硬的专业知识,学会生存的本领,从而奉献社会,回报社会,一直是我们高职院校教育工作
期刊
苗族是一个勤劳、淳朴善良、热情豪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苗族人民在这块秀丽的土地上辛勤的耕耘,过着男耕女织勤劳淳朴的生活,在劳动中不仅创造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精神财富——苗族音乐。其中以“飞歌”最具代表性。苗族飞歌之所以能“飞”出大山,“飞”进人们的心里,让越来越多的人接收它、喜爱它,与其自身的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本文从“
期刊
一九四七年七月以后,我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正确指挥下,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阶段,各个战场捷报频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为期不远了。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我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灭亡,国民党军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崩溃。五月二十日,我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乘胜解放了西安及关中地区,华北十八、十九兵团奉命入陕作战,参加解放大西北。七月十一日,我军发起以扶风、
期刊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萨氏的话揭示了语言与文化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萨丕尔在这里所说的“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的这种文化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谓的那种大而化之的文化范畴,而是一种具体化的,或者说狭义话的文化——民俗文化。民俗是大
期刊
大学生一直是被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群体。近年来,有关女大学生付出高昂代价整容美容的报道经常见诸于媒体,女大学生拥有化妆品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成都被誉为美女之都,在美女如云的成都,女大学生化妆行为和化妆意识更值得关注和研究。  古有“女为悦己者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说法,现代女性与古代女性处于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条件下,自然对容貌的看法也有着千差万别。那么,当代的女大学生,她们和普通的女性相比,受
期刊
“症候式分析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原理,以文本的各种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现象为突破口考察作家创作中的无意识趋向,把作家没有明确察觉或察觉到了又不便言说的东西阐发出来,从而越过艺术虚构的屏障,直探作家创作的真实意义或作家创作中的无意识深层动因”,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寻找这些现象的意义。我运用这一解读方式探讨《家》的诗学叙事和人性问题。    一、诗学叙事    巴金的语言平易直白,但不是不注意
期刊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诸多问题的文化反思,具体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其核心就是如何正确处理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异质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整合不断凸现出来,面对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我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似乎有点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