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行的考试体制下,大多数教师基本上都是按部就班的演示课本上的现有实验,而课外增设做实验的教师已经很少,在教学中讲实验的多,做实验的少,特别对课本上的习题实验关注的甚少,实际上,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增加一些课外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课本;实验习题;增设;课外实验;兴趣;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0
【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十三页习题五,是一道实验探究题,是对催化剂的考察,题目如下:
(1) "把二氧化锰加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与"把过氧化氢溶液缓缓加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的实验现象是否相同?哪种方法可以得到平稳的氧气流?
(2)设计制取氧气和试验其性质的实验方案(下表可供参考,你也可以利用一些其他代用品自行设计其他方案),征得老师同意后实施你的方案,试验后进行小结。
目标
寻找新的催化剂
制取氧气
试验氧气性质
仪器、药品
方案(可画简图)
步骤
结论
第一问考查的是做实验时"先固后液"还是"先液后固"的问题,这是实验基本操作,应该让学生记住"先固后液"的原则即可,然后演示实验让学生比较观察,从现象中对"先固后液"还是"先液后固"问题的理解与记忆。
第二问考察的是催化剂的有关知识,根据课本上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催化剂是二氧化锰,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在课本第三十八页也有这么一句话"硫酸铜溶液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可见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备氧气的催化剂并非只是二氧化锰,像本题中的红砖粉末也能做催化剂。
依据以上的实验习题所提供的信息,如果老师能及时增设课外实验,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增强学生对催化剂的进一步理解。正因如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增设一些课外实验可以拓宽学生的化学知识面,提高化学成绩。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适当拓宽知识面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品德,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1.有关催化剂的选择问题--初中化学中的"催化剂"
(1)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催化剂除过二氧化锰外,还有:硫酸铜、氯化铁、氧化铜、三氧化二铁等过渡金属的盐溶液或氧化物;红砖粉末、过氧化氢酶(可在肝脏中提取);其中过氧化氢酶效果最佳(生物催化剂的高效性)。
(2) 用氯酸钾制氧气:催化剂除过二氧化锰外,还有:氧化铁、氧化铜、三氧化二铬;三氧化二镍、三氧化钛、氧化镁、玻璃粉;另外以0.5克香烟烟灰代替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催化效果也很好。
当然能做催化剂的物质还很多,但催化效果最好的是二氧化锰,如果在做题过程中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可以选择一种催化剂与二氧化锰做一个对比试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催化剂的理解。
2.学会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实验的能力--初中化学中的"喷泉实验"
教材上的实验大都是传统实验经多年使用或稍加改进而成的,多数都较成熟、较完善。由于教育改革的需要或是因仪器药品不全没办法按原方案進行实验时,经常需要对一些实验做些改动。为此,化学教师应具备创造条件改进实验或重新设计实验的能力。
从课内、课外的角度来看,教师可以从实验习题设计和课外的生产、生活中选取实验。借助实验教学,迎合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教学法的一贯主张。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可见"耳闻",特别是"目睹"在认知过程中作用之大。这就要求化学教师除做好教材中所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外,对教材中未要求的,能做的实验也应尽量演示给学生看。初中化学中的"喷泉实验"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木炭的吸附性:
教师可设计"木炭吸附氨气的喷泉实验"。实验开始时,将木炭粉放入充满氨气的烧瓶中,不振荡,打开烧瓶与水相连接导管的止水夹,再打开止水夹,可见美丽的红色"喷泉"即刻形成。
(2) 氢气的溶解性:
根据氢气难溶于水,教师可设计"氢气喷泉"。在广口瓶内盛满水,在气体发生器中放入锌粒和稀硫酸,并塞紧橡皮塞。连好实验装置,不久即可看到一股水柱从尖嘴玻璃管喷出,形成美丽的喷泉。
(3)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
在500ml烧瓶中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小心地加入10ml40%的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用带玻璃尖嘴管的胶塞塞紧。轻轻摇动烧瓶,待充分反应后,打开插入盛有红色水溶液烧杯中玻璃管上的止水夹,即可形成喷泉。
(4)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用向上排气法将氧气收集在容积为500毫升的的圆底烧瓶中,将红磷放入"专用"的燃烧匙中。点燃后将红磷迅速放入有氧气的圆底烧瓶中,塞紧橡皮塞。立即可看到,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呈现黄色火焰并产生浓厚的白烟。待烧瓶冷却到室温后,将烧瓶倒置固定在铁架台上,把导管放入盛有石蕊溶液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可见紫色石蕊溶液立即喷入烧瓶中并呈现红色喷泉。
(5)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放出氧气的反应
取两支具支试管,用乳胶管将两支管连接起来,在一支试管内放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管口用带分液漏斗的胶塞塞紧,分液漏斗中装10%的过氧化氢溶液,另一支试管内装约2/3体积的红色溶液,管口用带玻璃尖嘴的胶塞塞紧,玻璃管的另一端插入试管内溶液的底部,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一次性放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关闭分液漏斗,过氧化氢分解放出的氧气进入另一试管,将试管内红色溶液压出形成红色喷泉。
通过喷泉实验,不仅可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由此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成功设计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用心去挖掘课本、钻研课本,才能发现许多让教师、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不必一味苛求的去寻找课外的一些资料,初中化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性即可。当然,教师要转变观念,千方百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上好化学课,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关键词】课本;实验习题;增设;课外实验;兴趣;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0
【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十三页习题五,是一道实验探究题,是对催化剂的考察,题目如下:
(1) "把二氧化锰加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与"把过氧化氢溶液缓缓加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的实验现象是否相同?哪种方法可以得到平稳的氧气流?
(2)设计制取氧气和试验其性质的实验方案(下表可供参考,你也可以利用一些其他代用品自行设计其他方案),征得老师同意后实施你的方案,试验后进行小结。
目标
寻找新的催化剂
制取氧气
试验氧气性质
仪器、药品
方案(可画简图)
步骤
结论
第一问考查的是做实验时"先固后液"还是"先液后固"的问题,这是实验基本操作,应该让学生记住"先固后液"的原则即可,然后演示实验让学生比较观察,从现象中对"先固后液"还是"先液后固"问题的理解与记忆。
第二问考察的是催化剂的有关知识,根据课本上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催化剂是二氧化锰,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在课本第三十八页也有这么一句话"硫酸铜溶液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可见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备氧气的催化剂并非只是二氧化锰,像本题中的红砖粉末也能做催化剂。
依据以上的实验习题所提供的信息,如果老师能及时增设课外实验,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增强学生对催化剂的进一步理解。正因如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增设一些课外实验可以拓宽学生的化学知识面,提高化学成绩。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适当拓宽知识面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品德,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1.有关催化剂的选择问题--初中化学中的"催化剂"
(1)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催化剂除过二氧化锰外,还有:硫酸铜、氯化铁、氧化铜、三氧化二铁等过渡金属的盐溶液或氧化物;红砖粉末、过氧化氢酶(可在肝脏中提取);其中过氧化氢酶效果最佳(生物催化剂的高效性)。
(2) 用氯酸钾制氧气:催化剂除过二氧化锰外,还有:氧化铁、氧化铜、三氧化二铬;三氧化二镍、三氧化钛、氧化镁、玻璃粉;另外以0.5克香烟烟灰代替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催化效果也很好。
当然能做催化剂的物质还很多,但催化效果最好的是二氧化锰,如果在做题过程中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可以选择一种催化剂与二氧化锰做一个对比试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催化剂的理解。
2.学会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实验的能力--初中化学中的"喷泉实验"
教材上的实验大都是传统实验经多年使用或稍加改进而成的,多数都较成熟、较完善。由于教育改革的需要或是因仪器药品不全没办法按原方案進行实验时,经常需要对一些实验做些改动。为此,化学教师应具备创造条件改进实验或重新设计实验的能力。
从课内、课外的角度来看,教师可以从实验习题设计和课外的生产、生活中选取实验。借助实验教学,迎合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教学法的一贯主张。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可见"耳闻",特别是"目睹"在认知过程中作用之大。这就要求化学教师除做好教材中所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外,对教材中未要求的,能做的实验也应尽量演示给学生看。初中化学中的"喷泉实验"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木炭的吸附性:
教师可设计"木炭吸附氨气的喷泉实验"。实验开始时,将木炭粉放入充满氨气的烧瓶中,不振荡,打开烧瓶与水相连接导管的止水夹,再打开止水夹,可见美丽的红色"喷泉"即刻形成。
(2) 氢气的溶解性:
根据氢气难溶于水,教师可设计"氢气喷泉"。在广口瓶内盛满水,在气体发生器中放入锌粒和稀硫酸,并塞紧橡皮塞。连好实验装置,不久即可看到一股水柱从尖嘴玻璃管喷出,形成美丽的喷泉。
(3)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
在500ml烧瓶中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小心地加入10ml40%的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用带玻璃尖嘴管的胶塞塞紧。轻轻摇动烧瓶,待充分反应后,打开插入盛有红色水溶液烧杯中玻璃管上的止水夹,即可形成喷泉。
(4)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用向上排气法将氧气收集在容积为500毫升的的圆底烧瓶中,将红磷放入"专用"的燃烧匙中。点燃后将红磷迅速放入有氧气的圆底烧瓶中,塞紧橡皮塞。立即可看到,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呈现黄色火焰并产生浓厚的白烟。待烧瓶冷却到室温后,将烧瓶倒置固定在铁架台上,把导管放入盛有石蕊溶液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可见紫色石蕊溶液立即喷入烧瓶中并呈现红色喷泉。
(5)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放出氧气的反应
取两支具支试管,用乳胶管将两支管连接起来,在一支试管内放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管口用带分液漏斗的胶塞塞紧,分液漏斗中装10%的过氧化氢溶液,另一支试管内装约2/3体积的红色溶液,管口用带玻璃尖嘴的胶塞塞紧,玻璃管的另一端插入试管内溶液的底部,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一次性放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关闭分液漏斗,过氧化氢分解放出的氧气进入另一试管,将试管内红色溶液压出形成红色喷泉。
通过喷泉实验,不仅可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由此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成功设计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用心去挖掘课本、钻研课本,才能发现许多让教师、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不必一味苛求的去寻找课外的一些资料,初中化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性即可。当然,教师要转变观念,千方百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上好化学课,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