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主体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所谓主体式教学就是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空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呢?现联系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情感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
心理学家指出:“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观点、信念之间的关系。情感对事物的反应则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所涉及到的某些事物与自己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 ,便对它们产生不同的体验,抱有不同的好恶态度,呈现不同的张弛状态等。”这就是说情感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是学生学习知识需要的中介,它会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也直接反映教师的情感,师生之间的情感互为作用。教师具有健康的情感就会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由“要我学”变“我要学”,由“学会知识”变“会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从情感入手,积极创设愉快、和谐、向上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看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是亲密的合作者,从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让学生主动地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说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先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联想、归纳、分析主动参与,自立学,自悟学,自能学。当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受到障碍时,教师进行点拨,点关键,点方向。课堂上不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提问老师,让学生大胆地问,勇敢地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小学数学第八册》中的“数据整理”时,学生对这种课觉得枯燥无味。我抓住重点,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提出问题:“老师决定这个周末到每个同学家去家访,那我先去谁家呢?这样吧,我按座位顺序去家访,请你们按顺序说出自己家的住址。”待同学说完住址后,我说:“先去新兴小区,再去巴虎屯,再去北宁里……”使学生看到了这种方法很不简单,因为新兴小区在学校的南边,巴虎屯在学校的东边,而北宁里在学校的西边。于是,我及时激情:“你们说这样走好吗?为什么?那你们给老师出个好主意。”通过老师的激情,使学生主动参与了进来,纷纷为老师出主意。通过讨论,找到了方法:先统计每片住址人数,再分片家访。我及时的表扬并感谢了同学们,激发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点拨所得到的启示:做什么事都不能盲目,要先统计,再行动。学生的热情高涨了,都主动地参与进来了,这是,我在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归来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在归纳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注重成功反馈,焕发新的参与动力
当学生获得知识,取得成功之后,他们的最初表现是高兴、快乐、满足。儿童们的最初表现是高兴、快乐、满足。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定的情绪、情感是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因此,学生的这样表现就是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可令学生增强信心,促进其新的活动动机。所以,师生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体会掌握知识的成功感,应用知识的成就感。并对优等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使其有新的学习需求;对后进生耐心帮助,对点滴进步给予鼓励,使他们都有成功的反馈,焕发新的参与动力。
总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从情感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同时,还要注意反馈,焕发新的参与动力,这样学生的身心潜能,心理素质,各种能力必将得到和谐、生动的发展。
一、情感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
心理学家指出:“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观点、信念之间的关系。情感对事物的反应则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所涉及到的某些事物与自己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 ,便对它们产生不同的体验,抱有不同的好恶态度,呈现不同的张弛状态等。”这就是说情感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是学生学习知识需要的中介,它会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也直接反映教师的情感,师生之间的情感互为作用。教师具有健康的情感就会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由“要我学”变“我要学”,由“学会知识”变“会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从情感入手,积极创设愉快、和谐、向上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看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是亲密的合作者,从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让学生主动地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说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先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联想、归纳、分析主动参与,自立学,自悟学,自能学。当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受到障碍时,教师进行点拨,点关键,点方向。课堂上不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提问老师,让学生大胆地问,勇敢地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小学数学第八册》中的“数据整理”时,学生对这种课觉得枯燥无味。我抓住重点,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提出问题:“老师决定这个周末到每个同学家去家访,那我先去谁家呢?这样吧,我按座位顺序去家访,请你们按顺序说出自己家的住址。”待同学说完住址后,我说:“先去新兴小区,再去巴虎屯,再去北宁里……”使学生看到了这种方法很不简单,因为新兴小区在学校的南边,巴虎屯在学校的东边,而北宁里在学校的西边。于是,我及时激情:“你们说这样走好吗?为什么?那你们给老师出个好主意。”通过老师的激情,使学生主动参与了进来,纷纷为老师出主意。通过讨论,找到了方法:先统计每片住址人数,再分片家访。我及时的表扬并感谢了同学们,激发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点拨所得到的启示:做什么事都不能盲目,要先统计,再行动。学生的热情高涨了,都主动地参与进来了,这是,我在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归来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在归纳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注重成功反馈,焕发新的参与动力
当学生获得知识,取得成功之后,他们的最初表现是高兴、快乐、满足。儿童们的最初表现是高兴、快乐、满足。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定的情绪、情感是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因此,学生的这样表现就是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可令学生增强信心,促进其新的活动动机。所以,师生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体会掌握知识的成功感,应用知识的成就感。并对优等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使其有新的学习需求;对后进生耐心帮助,对点滴进步给予鼓励,使他们都有成功的反馈,焕发新的参与动力。
总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从情感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同时,还要注意反馈,焕发新的参与动力,这样学生的身心潜能,心理素质,各种能力必将得到和谐、生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