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众是传播系统中非常重要、非常活跃的因素。对受众研究的出发点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本文以认知心理学中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重点阐述受众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并分析了受众认知和新闻摄影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特点 认知过程 新闻摄影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区,该学科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展于60年代,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信息学,其实质是把人看成类似于电子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主张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类的内部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在面对外界的信息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对可观察的外显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新闻摄影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和“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方针被逐步认可,新闻摄影的理论研究也得到发展,但是国内摄影理论研究尚未成熟,论文专著的内容大都停留在感性经验的认识和实践操作的说明,使得新闻摄影的研究停留在技术的层面,缺乏理论的指导。而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因此心理学介入新闻摄影传播研究是必然的。传播活动中的某些心理现象可直接应用心理学已有的理论去解释。而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特殊形式——新闻摄影传播中的传受者心理活动过程也当属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范畴。①
一、受者的认知过程(见图1)
1、注意的选择
受者对外界的客观刺激的认知过程和人类的一般认知过程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外界客观刺激物是新闻摄影图片及文字说明。在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中,媒介信息是以图片和文字说明的形式作用于受者的感官。根据主体的需要和媒介刺激的物理特性(是否吸引人),受者从信息流中选择了少量的信息,这些被受者注意的信息以过滤的方式或者衰减的方式进入中心通路。②过滤方式是对外界的信息选择注意的一种方式,比如青年女性对时装模特报道的图片全神贯注,而对篮球明星报道图片毫无察觉;衰减方式则是指受者在同时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信息,对某一种信息的关注更为强烈,而对另一种信息的关注则是比较微弱。上述无论哪一种方式,在一定的时间里,只有少量的信息被受者选择加工。
2、对信息的表征
“表征(representation)”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国内有研究者译成“再现”或“表述”。“在一般心理学上,表征是指将外在的现实世界转化为心理事件的历程”③。认知心理学认为客观世界给予的是物理符号,只有外界信息被转化为心理符号时,才能被人脑加工处理。表征包括信息的搜集,加工过程则是在表征的基础上产生的行为。也就是说某种信息只有被受众顺利和正确地表征,才能让受众接收到信息,理解信息,而后才能会有接受这个行为的产生。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之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④。人们对图片的表征相对于文字来说,不容易产生偏差。这就是为什么一副不配文字说明的国外新闻图片,照样可以被我国的受众理解。新闻摄影是一种国际语言,它没有对受众文化水平、地域范围的限制⑤,但是对于那些主题模棱两可的图片,文字说明对于受众对图片的理解确是十分重要的。
记忆对输入信息的影响。“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当给被试刺激时,他要靠头脑中的经验才能决定作出什么反应。所谓经验,包括机体的状态和记忆存储的内容。因此,刺激和被试当前的心理状态,这二者共同决定着被试作出什么反应。”⑥图片信息被表征后,就会进入信息的加工阶段。为了理解当前的信息,受者需要从以往的记忆存储结构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将之提取到短时记忆里,使其参与当前的认知活动,以帮助认识主体来加工当前的信息。当今大众媒介就是利用受众记忆认知的这一特性,在相同传播时间内增大信息含量,以信息整合的方式增强传播效果。在传播领域内,通常的做法是:通过简洁明晰的解释,让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理解信息,在最短时间内使信息成为受众所熟悉的一部分,以此提高受众短时记忆的效果。
3、思维的调节和控制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客观的反映,对其他的心理活动起到统领、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4、行为输出
受者在理解接受媒介信息以后,付诸于行动,这就是受者的行为输出。
二、受者的认知特点
1、受者认知的主动性
“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作品是单一的,而审美判断却可以因人而异。在传播领域中,也存在着类似现象——在相同的信息刺激下,不同心理的受众会做出不同的认知反应。随着大众传播媒介效果研究的发展,受众的主体意识已逐步被挖掘出来。目前在传播界已形成定论: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已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有选择的媒介内容的使用者。从心理层面讲,这一转变主要源于对受众认知能力的研究和发现。传播学家施拉姆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受众参与传播尤如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多的令受众满意的饭菜(讯息),至于受众爱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爱好。也就是说,受众使用媒介完全是基于自身的需求,受众对媒介的积极参与使用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
2、受者认知的被动性
受者认识的被动性(即依赖性)是指受者认知来源和认知范围的局限性。虽然受众有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但受众认知结构是媒介信息作用于人的心理系统的产物,而所有信息都是大众媒介既定的,构成受众认知来源的信息最终无法逾越大众媒介所建构的“媒介现实”。也就是说,受众有选择信息的主动性,但主动性的范围是依赖于大众媒介的。
在大众传播史中,曾经先后出现过强调传者为中心而忽略受众主观能动性的“魔弹论”,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的“有限效果论”,他们都能反映传者和受者在传播轨迹中的作用,但是他们都带有片面性。只有辩证统一地看待受者主动性和被动性地认知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受众的心理,掌握大众传播的规律。
三、受众的认知特点对媒介传播的反作用
研究受众认知过程和特点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认知心理学这一中介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媒介信息影响下的受众心理如何外化为行为反作用于社会,并最终引起社会的变化。
1、受众认知过程要求媒介努力吸引受众注意力
受众的认知过程首先是选择注意,这是认知过程的第一步,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进入传播市场,什么样的信息能被受众选择注意,进而被顺利表征进行信息加工,最终产生行为输出?这都是新闻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华盛顿邮报》的图片编辑艾尔伯特把图片分为四个档次:(1)信息含量;(2)形象价值;(3)情感因素;(4)亲切感。这种评估方法,简单明了,不仅是图片编辑们工作的诀窍,也是任何进入图片解读评价的有效途径。新闻图片相比较文字更容易被受众顺利地表征,但是对于主题模棱两可的图片需要必要的文字说明。
2、受众认知的主动性要求媒介注重受众的自主意识
目前,传播手段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受众对媒体的使用,对接收、理解媒体所表达信息时的认知参与度和自主意识也不断增强。受众对同一信息源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反应,这就要求媒介走分众化、小众化路线,对不同职业,年龄,区域,收入,文化程度的人传播不同的内容,或者以不同的传播方式传播相同的内容。
3、受众认知的被动性和“议程设置”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是指人们生活在由新闻媒介提供的源源不断的信息流中,新闻媒介也许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人们如何判断和思考,但至少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思考什么、关心什么。现代人已日益浸润在媒介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人们眼中的现实,是媒介有意无意地营造出来的媒介现实,是媒介拟态环境。这就要求媒介要利用这种作用,为公众创造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的积极正面的作用奠定基础。
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但是其强调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观点对于理解大众传播的受众心理还是有一定理论意义的。□
参考文献
①②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45、147
③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55
④吴建,徐沛:《新闻摄影教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2
⑤李培林:《当代新闻摄影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6
⑥[美]司马贺,荆其诚,张厚粲 译:《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5
(作者: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关键词】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特点 认知过程 新闻摄影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区,该学科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展于60年代,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信息学,其实质是把人看成类似于电子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主张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类的内部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在面对外界的信息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对可观察的外显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新闻摄影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和“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方针被逐步认可,新闻摄影的理论研究也得到发展,但是国内摄影理论研究尚未成熟,论文专著的内容大都停留在感性经验的认识和实践操作的说明,使得新闻摄影的研究停留在技术的层面,缺乏理论的指导。而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因此心理学介入新闻摄影传播研究是必然的。传播活动中的某些心理现象可直接应用心理学已有的理论去解释。而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特殊形式——新闻摄影传播中的传受者心理活动过程也当属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范畴。①
一、受者的认知过程(见图1)
1、注意的选择
受者对外界的客观刺激的认知过程和人类的一般认知过程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外界客观刺激物是新闻摄影图片及文字说明。在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中,媒介信息是以图片和文字说明的形式作用于受者的感官。根据主体的需要和媒介刺激的物理特性(是否吸引人),受者从信息流中选择了少量的信息,这些被受者注意的信息以过滤的方式或者衰减的方式进入中心通路。②过滤方式是对外界的信息选择注意的一种方式,比如青年女性对时装模特报道的图片全神贯注,而对篮球明星报道图片毫无察觉;衰减方式则是指受者在同时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信息,对某一种信息的关注更为强烈,而对另一种信息的关注则是比较微弱。上述无论哪一种方式,在一定的时间里,只有少量的信息被受者选择加工。
2、对信息的表征
“表征(representation)”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国内有研究者译成“再现”或“表述”。“在一般心理学上,表征是指将外在的现实世界转化为心理事件的历程”③。认知心理学认为客观世界给予的是物理符号,只有外界信息被转化为心理符号时,才能被人脑加工处理。表征包括信息的搜集,加工过程则是在表征的基础上产生的行为。也就是说某种信息只有被受众顺利和正确地表征,才能让受众接收到信息,理解信息,而后才能会有接受这个行为的产生。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之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④。人们对图片的表征相对于文字来说,不容易产生偏差。这就是为什么一副不配文字说明的国外新闻图片,照样可以被我国的受众理解。新闻摄影是一种国际语言,它没有对受众文化水平、地域范围的限制⑤,但是对于那些主题模棱两可的图片,文字说明对于受众对图片的理解确是十分重要的。
记忆对输入信息的影响。“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当给被试刺激时,他要靠头脑中的经验才能决定作出什么反应。所谓经验,包括机体的状态和记忆存储的内容。因此,刺激和被试当前的心理状态,这二者共同决定着被试作出什么反应。”⑥图片信息被表征后,就会进入信息的加工阶段。为了理解当前的信息,受者需要从以往的记忆存储结构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将之提取到短时记忆里,使其参与当前的认知活动,以帮助认识主体来加工当前的信息。当今大众媒介就是利用受众记忆认知的这一特性,在相同传播时间内增大信息含量,以信息整合的方式增强传播效果。在传播领域内,通常的做法是:通过简洁明晰的解释,让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理解信息,在最短时间内使信息成为受众所熟悉的一部分,以此提高受众短时记忆的效果。
3、思维的调节和控制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客观的反映,对其他的心理活动起到统领、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4、行为输出
受者在理解接受媒介信息以后,付诸于行动,这就是受者的行为输出。
二、受者的认知特点
1、受者认知的主动性
“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作品是单一的,而审美判断却可以因人而异。在传播领域中,也存在着类似现象——在相同的信息刺激下,不同心理的受众会做出不同的认知反应。随着大众传播媒介效果研究的发展,受众的主体意识已逐步被挖掘出来。目前在传播界已形成定论: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已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有选择的媒介内容的使用者。从心理层面讲,这一转变主要源于对受众认知能力的研究和发现。传播学家施拉姆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受众参与传播尤如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多的令受众满意的饭菜(讯息),至于受众爱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爱好。也就是说,受众使用媒介完全是基于自身的需求,受众对媒介的积极参与使用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
2、受者认知的被动性
受者认识的被动性(即依赖性)是指受者认知来源和认知范围的局限性。虽然受众有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但受众认知结构是媒介信息作用于人的心理系统的产物,而所有信息都是大众媒介既定的,构成受众认知来源的信息最终无法逾越大众媒介所建构的“媒介现实”。也就是说,受众有选择信息的主动性,但主动性的范围是依赖于大众媒介的。
在大众传播史中,曾经先后出现过强调传者为中心而忽略受众主观能动性的“魔弹论”,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的“有限效果论”,他们都能反映传者和受者在传播轨迹中的作用,但是他们都带有片面性。只有辩证统一地看待受者主动性和被动性地认知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受众的心理,掌握大众传播的规律。
三、受众的认知特点对媒介传播的反作用
研究受众认知过程和特点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认知心理学这一中介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媒介信息影响下的受众心理如何外化为行为反作用于社会,并最终引起社会的变化。
1、受众认知过程要求媒介努力吸引受众注意力
受众的认知过程首先是选择注意,这是认知过程的第一步,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进入传播市场,什么样的信息能被受众选择注意,进而被顺利表征进行信息加工,最终产生行为输出?这都是新闻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华盛顿邮报》的图片编辑艾尔伯特把图片分为四个档次:(1)信息含量;(2)形象价值;(3)情感因素;(4)亲切感。这种评估方法,简单明了,不仅是图片编辑们工作的诀窍,也是任何进入图片解读评价的有效途径。新闻图片相比较文字更容易被受众顺利地表征,但是对于主题模棱两可的图片需要必要的文字说明。
2、受众认知的主动性要求媒介注重受众的自主意识
目前,传播手段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受众对媒体的使用,对接收、理解媒体所表达信息时的认知参与度和自主意识也不断增强。受众对同一信息源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反应,这就要求媒介走分众化、小众化路线,对不同职业,年龄,区域,收入,文化程度的人传播不同的内容,或者以不同的传播方式传播相同的内容。
3、受众认知的被动性和“议程设置”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是指人们生活在由新闻媒介提供的源源不断的信息流中,新闻媒介也许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人们如何判断和思考,但至少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思考什么、关心什么。现代人已日益浸润在媒介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人们眼中的现实,是媒介有意无意地营造出来的媒介现实,是媒介拟态环境。这就要求媒介要利用这种作用,为公众创造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的积极正面的作用奠定基础。
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但是其强调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观点对于理解大众传播的受众心理还是有一定理论意义的。□
参考文献
①②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45、147
③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55
④吴建,徐沛:《新闻摄影教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2
⑤李培林:《当代新闻摄影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6
⑥[美]司马贺,荆其诚,张厚粲 译:《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5
(作者: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