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教师只有在课堂提问中转变观念,优化提问方法和技巧,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高效,才能真正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效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课堂提问 有效教学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作为体现生本主体教育、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普遍形式,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在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成了当前教学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课堂中,问题的提出既包括老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提问。下面,笔者就从这两个方面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要精心设置有效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间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积雪的艺术,精彩的提问能使教学有声有色。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1.要注重提问的价值,所提问题要体现教学的启发性。
不要为提问而提问,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晶,是学生思维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能力,因此教学中涉及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使问题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那么,如何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
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要求,确定教学重难点。好的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情感为前提的。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通过调查、作业情况的反馈等途径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水平,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学前认真分析课标、教材,分析学生。本节内容需要学生重点掌握什么,哪些内容学生是了解的,哪些内容学生是困惑的,哪些困惑学生是能够自己解决的,哪些内容学生是自己解决不了的。抓住教学重点、难点所在,设计重要的提问,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探究知识。例如,有位教师在上《母亲河──长江》一课时,进行这样的提问:
讲到长江流经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时,问:河水在穿山越岭时会形成什么样的特征?学生很自然能理解到多峡谷急流;接着话锋一转:江水穿行在峡谷间,落差非常大,可见长江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什么资源?学生很快就能意识到是水力资源。又如,为了让学生理解防洪是长江十分重要的任务时,这样提问: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并且南北支流密布,有些年份,南北支流同时涨水,长江就特别容易出现什么灾害呢?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知道是洪涝灾害,也就理解了防洪是综合治理好长江的首要任务。
这些问题的提出符合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同时也需要他们思考、分析和联系现实的能力。由于提问深度恰到好处,学生反映积极,气氛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的热情,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更加理解了学习目标。
2.要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把握时机适时提问。
一堂课中,提问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过多的提问会使得问题琐碎,学生没时间思考。问题提出之后,应给学生动脑筋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或阅读课文,认真思考分析;或合作探讨,努力寻找答案。比如在上八年级下册“郑和下西洋”一课时,有位老师在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后来停止了?”应该说这是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讨论、分析。比如从远航的目的来看,只是为了宣扬国力,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没有持续远航的动力;从统治者的角度,当时的清王朝统治集团没有开放的世界意识,没有进取的精神;从当时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来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但是,这位老师在提出问题后,在没有给学生充足思考时间的情况下,就直接进行引导:“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情况下,还有没有持续远航的动力?”这样的处理,使本来很有深度的探究性问题变成没有探究价值的填空题或判断题了。如果给学生一点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讨论、探究,那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很好地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二、巧妙引导学生自主有效提问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指出:“要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来教学,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历史与社会老师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所提问题为载体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引导学生自主有效提问的要求
1.给学生营造“问”的氛围。
教师需要给学生营造“问”的氛围,创造提问的情景。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同时,新课程提倡情景教学,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所以,在宽松的环境中,辅以有效地情境启发,是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的前提。
2.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要有一定的价值,要能围绕教学目标,促成学习目标的達成;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或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中不懂得问题进行提问,以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惑;或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进行提问,以培养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的问题要基于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3.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要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提问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这方面,还需要老师平时多给学生进行提问的示例。
(二)引导学生自主有效提问的方法
1.对课本的节题、标题进行提问。现行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课本的节题、标题以及引言、导语,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它们言简意赅,往往体现课文的重点。老师引导学生把课文章、节、目的标题转变为问题,并告诉学生提问的基本方法──一问原因、二问过程或内容、三问结果及影响──就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上九年级《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课,就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它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等等问题。
2.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处设问。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后,已经认识到蒋介石对中国红军、中国革命所犯下的罪行,但“为什么在西安事变中,中国共产党却主张和平解决呢?”这种由新旧知识矛盾所产生的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进行假设性提问。例如,“西安事变如果不和平解决,中国现代的历史又会怎样?”这类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4.在对同类问题的比较中提问。比如,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常常对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在进行比较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问。例如,上八年级《从维新到革命》一课,在引导学生把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作比较时,我们可以先介绍比较方法的操作步骤:先确定比较点,即从基本历史要素入手进行比较,如原因、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或内容、结果及影响;然后思考两个历史事件异同。让学生围绕上述要点,再利用课本及相关资料,学生就能提出──“戊戌变法失败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教训?”“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等等有价值的问题了。
总之,课堂提问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每位老师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就得在课堂提问中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优化提问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顺县第三中学)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课堂提问 有效教学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作为体现生本主体教育、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普遍形式,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在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成了当前教学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课堂中,问题的提出既包括老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提问。下面,笔者就从这两个方面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要精心设置有效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间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积雪的艺术,精彩的提问能使教学有声有色。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1.要注重提问的价值,所提问题要体现教学的启发性。
不要为提问而提问,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晶,是学生思维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能力,因此教学中涉及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使问题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那么,如何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
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要求,确定教学重难点。好的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情感为前提的。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通过调查、作业情况的反馈等途径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水平,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学前认真分析课标、教材,分析学生。本节内容需要学生重点掌握什么,哪些内容学生是了解的,哪些内容学生是困惑的,哪些困惑学生是能够自己解决的,哪些内容学生是自己解决不了的。抓住教学重点、难点所在,设计重要的提问,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探究知识。例如,有位教师在上《母亲河──长江》一课时,进行这样的提问:
讲到长江流经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时,问:河水在穿山越岭时会形成什么样的特征?学生很自然能理解到多峡谷急流;接着话锋一转:江水穿行在峡谷间,落差非常大,可见长江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什么资源?学生很快就能意识到是水力资源。又如,为了让学生理解防洪是长江十分重要的任务时,这样提问: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并且南北支流密布,有些年份,南北支流同时涨水,长江就特别容易出现什么灾害呢?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知道是洪涝灾害,也就理解了防洪是综合治理好长江的首要任务。
这些问题的提出符合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同时也需要他们思考、分析和联系现实的能力。由于提问深度恰到好处,学生反映积极,气氛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的热情,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更加理解了学习目标。
2.要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把握时机适时提问。
一堂课中,提问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过多的提问会使得问题琐碎,学生没时间思考。问题提出之后,应给学生动脑筋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或阅读课文,认真思考分析;或合作探讨,努力寻找答案。比如在上八年级下册“郑和下西洋”一课时,有位老师在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后来停止了?”应该说这是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讨论、分析。比如从远航的目的来看,只是为了宣扬国力,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没有持续远航的动力;从统治者的角度,当时的清王朝统治集团没有开放的世界意识,没有进取的精神;从当时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来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但是,这位老师在提出问题后,在没有给学生充足思考时间的情况下,就直接进行引导:“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情况下,还有没有持续远航的动力?”这样的处理,使本来很有深度的探究性问题变成没有探究价值的填空题或判断题了。如果给学生一点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讨论、探究,那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很好地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二、巧妙引导学生自主有效提问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指出:“要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来教学,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历史与社会老师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所提问题为载体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引导学生自主有效提问的要求
1.给学生营造“问”的氛围。
教师需要给学生营造“问”的氛围,创造提问的情景。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同时,新课程提倡情景教学,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所以,在宽松的环境中,辅以有效地情境启发,是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的前提。
2.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要有一定的价值,要能围绕教学目标,促成学习目标的達成;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或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中不懂得问题进行提问,以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惑;或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进行提问,以培养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的问题要基于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3.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要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提问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这方面,还需要老师平时多给学生进行提问的示例。
(二)引导学生自主有效提问的方法
1.对课本的节题、标题进行提问。现行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课本的节题、标题以及引言、导语,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它们言简意赅,往往体现课文的重点。老师引导学生把课文章、节、目的标题转变为问题,并告诉学生提问的基本方法──一问原因、二问过程或内容、三问结果及影响──就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上九年级《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课,就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它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等等问题。
2.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处设问。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后,已经认识到蒋介石对中国红军、中国革命所犯下的罪行,但“为什么在西安事变中,中国共产党却主张和平解决呢?”这种由新旧知识矛盾所产生的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进行假设性提问。例如,“西安事变如果不和平解决,中国现代的历史又会怎样?”这类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4.在对同类问题的比较中提问。比如,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常常对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在进行比较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问。例如,上八年级《从维新到革命》一课,在引导学生把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作比较时,我们可以先介绍比较方法的操作步骤:先确定比较点,即从基本历史要素入手进行比较,如原因、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或内容、结果及影响;然后思考两个历史事件异同。让学生围绕上述要点,再利用课本及相关资料,学生就能提出──“戊戌变法失败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教训?”“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等等有价值的问题了。
总之,课堂提问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每位老师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就得在课堂提问中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优化提问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顺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