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形势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实现育人目标,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针对传统数学观念下,数学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单纯传授数学结论的教学现象,笔者作出了在新课程标准下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一些思考.分别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把握教育时机、激发学生兴趣、区别教学层次几方面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数学交流;数学创新;师生互动
数学传统教学存在这样的现象:在许多教师的观念深处,常常是把学生当成了知识接收的容器,一味要求学生认真听自己的讲和问,却很少实质上顾及学生的议和答,学生的真实思维不是被打断,就是被教师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阻隔了师生心灵对话的通道,失去了相机诱导的良机.我认为面对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教师只有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实现与学生的真正沟通、交流,师生之间的知识和感情层面才能产生碰撞和共鸣,形成实质上的互动,那么,师生互动如何去实现呢?新课程标准把师生间的互动作为学生能力和素质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谈谈笔者对数学课堂实践师生互动的一些看法.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互动氛围
我国师生关系自古以来讲求“师道尊严”.学生对老师唯言是从,不关注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这种关系下的课堂气氛沉闷、单调、乏味,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激发,思维放不开,能力得不到发展.创新教育下的师生互动,是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实现这种教学形式,学生需要心理的安全和自由,这就需要教师从“师道尊严”的台阶上走下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識;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理解学生,树立朋友意识.
二、把握教育时机,引导互动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两个互动的主体.学生的“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但基于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没有老师的参与引导,很难动得自如、动得深刻、动出创新.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看书自学遇到难点、疑点时,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不断点拨,适当提出一些“爬坡”性问题,引导、启发、解惑.
(2)求异、探新、延伸遇到困难时,提建议导向诱思,提供信息“铺路架桥”,教给方法,开拓思路.
(3)学生因一时成功而自满时,及时设置障碍,然后让他们探索冲破障碍.
(4)学生遇挫感到气馁时,提供通向成功的信息,帮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激发互动的教学时机多数情况下靠自己创设,因此,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的互动,教师需要在备课时根据所要讲授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对如何互动作出精心的设计.
三、激发学生兴趣,乐于互动
“教学互动的根本在于善教与乐学.”善教才能使学生乐学,善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教学艺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分,它是渴望获得知识而积极参与的意向活动.”这种意向使得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情绪稳定,意志坚韧.数学蕴含许多引人入胜的兴趣因素,只要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把它融会于教学之中,便能产生激趣的效果.
1. 疑能引思,思则生趣
比如:同学们了解了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后,老师适时出示一正方体,让学生帮助小蚂蚁从正方体的点A处如何沿正方体的表面走最近路线到达点B.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正方体平面展开图中找到这两点,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连接这两点线段的长度就是最短距离.通过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能顺利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启迪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教学三角形时可以按下述方法来教学,每名学生拿出一把同样长短牙签,首先从中拿出三根,你能在平面内把它们首尾相接地摆成一个三角形吗?能摆成不同的三角形吗?摆成什么样的三角形?现在,再拿出四根牙签,并完成以上同样的问题后,再拿出五根牙签、六根牙签等等,并完成以上同样的问题,再帮助学生整理他们试验得出的数据.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发现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活动也巩固了三角形按边或按角的分类.
3. 有意“误导学生”
教师应适时给学生设置陷阱,给学生暴露知识缺陷和解题漏洞的机会,再检查,找漏洞,从反面加深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4. 教师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态势,或一筹莫展,或逐步尝试,或遭困受挫,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走出困境的途径
如让学生观察多媒体上呈现的某公园门口或高速公路两边的护坡上,用三角形或正六边形铺成地面,为什么这些形状的瓷砖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换一些其他的形状行不行呢?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走出困境.
四、区别教学层次,广泛互动
教学中,应该依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等情况,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本着使全体学生互动的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层次策划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对程度较差的学生,采取“小步子,慢速度,多台阶”的教学原则;对程度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比较放开走.(2)落实知识分层,相同的知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 例如,找规律教学,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只要求在一些常见的图中找出即可,对程度中等的学生应作出适当的变化;对程度好的学生则要求较复杂的图形背景,引申拓展.(3)点拨分层,在问题讨论、探究性问题等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针对性地点拨,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主要是从知识生长点及疑点、难点处进行较为详细的辅导,而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偏重于算理的点拨和学法指导.
【关键词】 数学交流;数学创新;师生互动
数学传统教学存在这样的现象:在许多教师的观念深处,常常是把学生当成了知识接收的容器,一味要求学生认真听自己的讲和问,却很少实质上顾及学生的议和答,学生的真实思维不是被打断,就是被教师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阻隔了师生心灵对话的通道,失去了相机诱导的良机.我认为面对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教师只有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实现与学生的真正沟通、交流,师生之间的知识和感情层面才能产生碰撞和共鸣,形成实质上的互动,那么,师生互动如何去实现呢?新课程标准把师生间的互动作为学生能力和素质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谈谈笔者对数学课堂实践师生互动的一些看法.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互动氛围
我国师生关系自古以来讲求“师道尊严”.学生对老师唯言是从,不关注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这种关系下的课堂气氛沉闷、单调、乏味,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激发,思维放不开,能力得不到发展.创新教育下的师生互动,是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实现这种教学形式,学生需要心理的安全和自由,这就需要教师从“师道尊严”的台阶上走下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識;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理解学生,树立朋友意识.
二、把握教育时机,引导互动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两个互动的主体.学生的“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但基于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没有老师的参与引导,很难动得自如、动得深刻、动出创新.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看书自学遇到难点、疑点时,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不断点拨,适当提出一些“爬坡”性问题,引导、启发、解惑.
(2)求异、探新、延伸遇到困难时,提建议导向诱思,提供信息“铺路架桥”,教给方法,开拓思路.
(3)学生因一时成功而自满时,及时设置障碍,然后让他们探索冲破障碍.
(4)学生遇挫感到气馁时,提供通向成功的信息,帮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激发互动的教学时机多数情况下靠自己创设,因此,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的互动,教师需要在备课时根据所要讲授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对如何互动作出精心的设计.
三、激发学生兴趣,乐于互动
“教学互动的根本在于善教与乐学.”善教才能使学生乐学,善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教学艺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分,它是渴望获得知识而积极参与的意向活动.”这种意向使得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情绪稳定,意志坚韧.数学蕴含许多引人入胜的兴趣因素,只要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把它融会于教学之中,便能产生激趣的效果.
1. 疑能引思,思则生趣
比如:同学们了解了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后,老师适时出示一正方体,让学生帮助小蚂蚁从正方体的点A处如何沿正方体的表面走最近路线到达点B.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正方体平面展开图中找到这两点,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连接这两点线段的长度就是最短距离.通过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能顺利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启迪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教学三角形时可以按下述方法来教学,每名学生拿出一把同样长短牙签,首先从中拿出三根,你能在平面内把它们首尾相接地摆成一个三角形吗?能摆成不同的三角形吗?摆成什么样的三角形?现在,再拿出四根牙签,并完成以上同样的问题后,再拿出五根牙签、六根牙签等等,并完成以上同样的问题,再帮助学生整理他们试验得出的数据.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发现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活动也巩固了三角形按边或按角的分类.
3. 有意“误导学生”
教师应适时给学生设置陷阱,给学生暴露知识缺陷和解题漏洞的机会,再检查,找漏洞,从反面加深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4. 教师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态势,或一筹莫展,或逐步尝试,或遭困受挫,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走出困境的途径
如让学生观察多媒体上呈现的某公园门口或高速公路两边的护坡上,用三角形或正六边形铺成地面,为什么这些形状的瓷砖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换一些其他的形状行不行呢?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走出困境.
四、区别教学层次,广泛互动
教学中,应该依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等情况,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本着使全体学生互动的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层次策划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对程度较差的学生,采取“小步子,慢速度,多台阶”的教学原则;对程度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比较放开走.(2)落实知识分层,相同的知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 例如,找规律教学,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只要求在一些常见的图中找出即可,对程度中等的学生应作出适当的变化;对程度好的学生则要求较复杂的图形背景,引申拓展.(3)点拨分层,在问题讨论、探究性问题等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针对性地点拨,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主要是从知识生长点及疑点、难点处进行较为详细的辅导,而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偏重于算理的点拨和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