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朗读教学的再思考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arp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老师总觉得有向学生述不完,道不尽的内容。时下,打造“高效课堂”“学的课堂”,对阅读教学中的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看法,但部分老师教学观点并不能一时随之改变。特别是我们的学生步入中学之后,课文篇幅一下子比之以前长了许多,学生缺少了小学阶段的那一份生动活泼。好多学生对课文朗读失去了小学阶段的那份热情,而“书声琅琅”应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特征。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人们往往忽视朗读教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1 朗读意识的淡化;2 示范指导的薄弱;3 讲风太盛的干扰;4 朗读研究的欠缺。5 功利思想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现状,怎么办?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再次重新审视朗读教学。
  
  一、充分认识朗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是门实践课,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不朗读是难以掌握的。朗读,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既能练发音、学表情、练胆量、练口才,促进语言规范化,又能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既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又能调节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文选》烂,秀才半”,这些古人的教学方法是陈旧的,但也是有效的。我们不能因为考试不考朗读,而忽视对朗读的教学。况且,如今英语早已有口试,语文口试(朗读)不是没有可能。再说,朗读教学搞不好,学生的语文考试势必也是一团糟。
  
  二、真正发挥示范指导作用
  
  学技能的第一步就是模仿,学书法要临帖,学演戏要跟唱,学语文就要朗读,学朗读就要有示范,示范是朗读教学的关键。学生朗读技能的形成,是由模仿开始。学生在模仿中学会正确运用表达技巧,初步获得语感,而教师范读则是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模仿参照过程。作为语文老师都须具备较高水平的朗读技能,能用标准普通话,张弛有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气势,教师通过范读以课文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技能训练,是很重要的步骤。当然,示范不一定全由老师亲自来担当,教师可以鼓励有特长的学生作示范,也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录音,录像资料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补充教师示范的不足。朗读教学要备课,授之以法,加强指导。比如起初,在朗读前可指导学生用笔在课文中注上符号,“不动笔墨不读书”,再根据符号提示朗读,逐步掌握重音、停顿、语调等这些朗读的重点技巧,通过指导,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读会,而且还会读。
  
  三、不断加强朗读能力的训练
  
  语文教师要知道,课文只能“读懂”,是不可能“问懂”、“讲懂”的,要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教师讲不仅要以学生的朗读为基础,学生练也要以朗读为基础,要把朗读作为基本教学环节恰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散读(自由读)、齐读、个读、引读、伴读、轮读、对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等方式,经常性地进行专门的朗读训练,长期坚持,乐此不疲。“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让人读书就是要出声读的,要还“朗朗书声”于课堂,可利用课文朗读的音像资料,也可录下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自己找出不足,还可以组织一些有关朗读的比赛,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学生经过反复朗读便达到了诵读的境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朗读基础上形成的诵读,不仅可以积累优美的词汇、句子,也能积累良好的写作方法,而且还可以熟能生巧,把它们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这种朗读并非死记硬背,如朗读《春》一文中的“春风图”,可指导学生把这小节按触觉、嗅觉、听觉分为三个部分。“触觉”引用诗句打比方,表现风的和煦;“嗅觉”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表现风的芳香;“听觉”用“鸟鸣声”“轻风流水声”“短笛声”表现春风吹送的悦耳声响。了解这一节内在的逻辑顺序,找准上述的一些关键词,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定会事半功倍。
  
  四、深入进行朗读教学的研究
  
  深入进行朗读本身和朗读教学的研究,是当前语文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朗读究竟如何创设氛围组织朗读,如何读准重音、读出标点、掌握停顿、把握节奏,如何读得语气流畅(如陈述、感叹、祈使、疑问句等),如何感情合理、正确掌握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如何根据不同文体来朗读等等,都必须进行认真细致的探讨。对朗读教学的目的性,朗读设计的重要性,朗读方式的有效性,朗读考试的可行性等都必须进行切实的探索。对人们往往不屑一顾的以朗读为主的旧式私塾教育,却培养出了众多学识扎实、才华横溢的文人,对这一不争的事实及其原因也要继续进行深入的探求。
  朗读教学,应当引起我们语文老师足够的重视。“中学里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读的马虎,就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哪怕你旁的方面做得相当好。”(《叶圣陶教育论集》)听听叶老说的这些话,想想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真振聋发聩,催人警醒。我们说:教师如果忽略了朗读教学,那他就是在砸自己的招牌,学生如果忽略了朗读训练,那他终究会从“独木桥”上摔下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给予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指导及训练时间,帮助学生习得良好的语感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从而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其他文献
据说,唐文宗李昂曾召集五位大学士做联句。他出前两句,让五位大学士接出下两句。文宗的上联是:“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夏日联句》)五位学士的作业中,只有柳公权的“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得到皇帝的认可。可见,正是在“夏日长”的时间体验中,文人们品到了“熏风”、“微凉”的妙处。  “夏日长”往往还使诗人产生远离喧嚣,向往清静生活的愿望。如宋代陆游最喜“夏日长”,他在《晨兴》诗中写道:“湛湛一池墨
记叙文也是高考作文的“常用武器”,有的考生往往追求“另类文体”,刻意“求新”,渴求在高考中“一夜暴富”。其实,高考中的“另类文”得高分的只是极少数,许多另类文都被判了低分。所以,你如果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你要规避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剑走偏锋”,写好记叙文也是一个最佳的选择。怎样才能写出令人满意的记叙文呢?    一、描写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    记叙文必须有真情实感,当然真情实感离不开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首诗的题目极其通俗易懂地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邯郸”,今属河北。“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唐代,冬至这一天,朝廷要放假。让官员与家眷共度佳节。民间就更热闹了,大家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诗歌反映了游子思家之
信息化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主导,充分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本文从
刺槐尺蛾属鳞翅目,尺蛾科害虫。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等地。主要危害刺槐、楸树、香椿、臭椿、黄栌、漆树、杜仲、银杏、苦楝、皂荚、白蜡、栎树、杨树等,也可危害苹果、梨、桃
1预防瓜类重茬病水溶肥研制的必要性林下种植在种类的选择上以瓜类作物较为适宜,因为瓜类作物栽培管理用工少,产品市场好,经济效益较高,且瓜类一般根系较浅,上不与林果争光照
作文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把作文修改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作文与修改的全过程,通过明理、激趣、授法、导练等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晓之以理,激发动机  通过晓之以理,使学生明白修改作文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在修改中懂得:好文章不仅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  1.讲故事说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作家都有修改文章的轶闻趣事。唐代大诗人贾岛骑在驴背上“推”“敲
在汉语言这个大观园中,有不少成语都是多义的。其中有些义项为人们所熟知,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而有些义项人们比较陌生,使用的频率也自然比较低。久而久之,那些不常用的义项就逐渐隐去,以至于被人们淡忘,这就出现了成语的“隐义”现象。如“短小精悍”这一成语,它有两个义项:一是形容作品等篇幅简短而有力,二是形容人身材矮小却精明强干。人们对于诸如“这篇散文短小精悍”之类的语句肯定不会陌生,不加怀疑:而对“这个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师在授课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打磨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课堂模式,如“20
很多作者在诗文中运用了“飞”这个词。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解读这个词的丰富内涵,能训练、培养、提高他们创新运用词语的能力。  1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鲁迅《社戏》)  一群小朋友架着白篷的航船去赵庄看戏。作者用一个“飞”字描写船行的快速,突出大家想看到社戏的心情之急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