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藏于讽刺背后的深意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a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吐温蜚声于美国文坛,他以轻松诙谐却又不乏辛辣讽刺的文风,在增添文章趣味性、娱乐读者的同时,也辛辣地嘲讽了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在《致青年人的建议》一文中,他以貌似严肃的口吻给青年人提出了六条老生常谈的建议,初看言之凿凿,有理有据,但仔细挖掘,其真实意图却与表面所言截然相反。本文主要分析马克?吐温隐藏于其黑色幽默与讽刺背后的真实目的以及他对青年人真正的期望。
  关键词:马克·吐温 讽刺 《致青年人的建议》禁酒运动
  马克?吐温是一位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誉的作家,也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之父”。他的语言轻松诙谐,同时又不乏反语、夸张、讽刺和滑稽等手法。他的作品妙趣横生,娱乐读者,却又以辛辣的笔调嘲讽了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而在《致青年人的建议》一文中,他那卓越的幽默讽刺才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表面上,他似乎提出了六条言之有据,无可非议的建议,青年要尊重父母,敬爱长辈,早睡早起,切勿说谎,切莫随便摆弄枪支,要多读好书。但当我们结合其文章背景与细看钻研其字里行间的蕴意时,不难发现, 马克?吐溫用他的黑色幽默,反讽,正话反说提出了他对青年真正的期望与建议。
  一、禁酒运动
  马克?吐温发表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是我们全面理解《致青年人的建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881年,美国堪萨斯州成为美国第一个将禁酒令纳入宪法的州,而在此之前,出于宗教原因和社会原因,美国于19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了禁酒运动。美国人向酒宣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本质上是一个清教徒国家。 《圣经》新约中也如是告诫,“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荡,乃要被圣灵充满。”清教徒的道德优越感以及“力主敬畏上帝、清廉度日”的教义让他们成为禁酒令的一大主力军。[1]另一个原因则是女权主义者的妇女运动。男性酗酒不可避免地带来家庭暴力,为了保护家庭中相对弱势的妇女,美国女权主义者于1860年发起了禁酒运动。在这种社会浪潮之下,酒被舆论界看成是犯罪和贫穷的根源,而禁酒令则被视为具有维护社会道德、纯洁公民思想的作用。但现实却与其初衷恰好相反,人们无法根除喝酒的欲望和需求,秘密酒馆取代了合法酒馆,酒的走私活动由于获益甚丰,日渐猖獗,各种矛盾空前激化,而这些都成为马克?吐温在《致青年人的建议》一文中批判权威、教育青年学会独立思考、不要循规蹈矩的一个重要因素与背景。
  二、对权威的讽刺
  马克?吐温在文中列举了两个日常生活中最典型的权威形象,父母以及上司。“永远服从你的父母”“对待上司要尊重”,当我们初看这两句话时,或许会觉得“永远”过于绝对,但总体上符合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但下文中的“他们非要你服从”以及“迁就那种迷信的话”却又一语道破了青年人真实的心理。对于上位者而言,一名优秀的青年应当永远对权威持有敬畏之心,服从上级的安排,但对于青年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这个社会能倾听他们的声音而非一味地顺从、遵守与逆来顺受。让我们再看这一句话,“况且,永远要避免动武,处于这个仁慈和和睦的时代,此类举动的年代已经过去了。”[2]当把这句话放在禁酒运动、女权运动的年代里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了。除此之外,马克?吐温对“早起”这个经典的话题也抛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观点。对于权威者而言,跟着太阳,抑或是其他一样早起的事物是被广泛接受与认同的观点。但马克?吐温则认为,权威者所谓的跟着某样早起的事物起床只是为了获得一个绝佳的名声。青年要尊敬权威,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需要父母和上级的教导、批评与纠正。但我们更不能否认,对于正处于从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或许更需要学会拥有自己的思想和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而当我们将目光脱离这篇文章,放之于那个时代时,或许更能窥见其辛辣的讽刺意味。美国社会的权威阶层一方面主张简单、实在、朴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清教徒生活,限制一切纵欲、享乐,一方面却又打压外来移民以及贫富差距的愈发悬殊,让整个社会充满了动荡与不安。尤其是当统治者自身无法抵御世俗的诱惑,却一味地要求百姓遵守清教徒的思想时,他们的这种言行不一致便不可避免地充满了讽刺意味。
  三、对传统观念的颠覆
  对一些传统观念的嘲讽与批判是马克?吐温在《致青年人的建议》一文中最辛辣也是最精彩的一部分。当他谈及说谎问题时,将说谎比喻成了一门了不起的艺术,青少年如果要掌握这门绝佳的艺术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素质:耐性,勤奋,细致入微。这个比喻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我们固有的传统观念——说谎是有害的,甚至是有罪的。西方《圣经》中,亚当、夏娃因为偷食禁果向上帝说谎,被逐出伊甸园,其中的“你们不可偷盗,不可欺骗,也不可彼此说谎” [3]也成为了说谎者的墓志铭。孔子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4]当东西方针对同一个话题站在统一的角度上时,马克?吐温引用了一句前辈大师的格言“真理是强大的而且终将取胜”,然后笔锋一转,再一次反驳说,“一个真理不难扼杀,一个说得巧妙的谎言则经久不衰。”表面上看,马克·吐温似乎在说谎这一话题上显得有些立场摇摆不定,他似乎一方面赞同传统的观念,认为我们应该拒绝说谎,拥抱真理,但另一方面,他却又多次用到“outlast, outlive, outnumber, outweigh, outperform” [5]这些词语似乎是说学会说谎这门艺术更能让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马克?吐温炉火纯青的讽刺艺术,他再一次用他的黑色幽默和读者开了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用其高超的反语技术讽刺了那个荒诞的社会。
  枪支问题一直是美国社会的一大焦点问题,而马克?吐温也用其看似荒诞不经、实则一针见血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真实的社会现状。当谈及美国枪支管理问题时,浮现在人们脑海里的是校园枪杀案、枪支泛滥等问题,所以教育青年人慎用、少用甚至不用枪支,似乎是社会传统教育的主流。而马克?吐温针对这个问题,为我们讲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一个小孙儿在家里玩弄枪支,把枪贴到了他祖母的胸口,并扣动了扳机,因为他以为枪里没子弹。他也幸运地猜对了——没装子弹。这个故事的结局似乎与传统的随意摆弄枪支,伤害甚至杀死亲人、朋友的故事大相径庭。而马克?吐温在之后的语句中也犀利地讽刺了关于“切勿随意摆弄枪支”这一传统观念。他嘲讽地写道:“三刻钟内用加特林机枪在三十码处不能击中一个大教堂的年轻人,却可以站在百米开外,举起一把空膛的旧火枪,把祖母当靶子击倒。”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白,马克?吐温不是在号召青年们去玩弄枪支,作为一篇写给青年们的建议书,他在摆脱常规议论文那种刻板的模式时,将更多的侧重点放在了如何能让青年们在开怀大笑的同时,又能不留痕迹、潜移默化地接受他的观点——作为一名青年,在面对荒诞无稽、不合逻辑的谬论时,应当学会保持自己理性、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对理性思考的推崇
  在明褒实贬了一系列老生常谈的建议之时,马克?吐温用一条线将通篇文章贯穿起来,这根暗线隐藏于文章的角角落落,时隐时现,却将其最本真的思想流露于字里行间。无论是对父母、上级这些权威者的暗贬,对早睡早起这些陈词滥调的嘲讽,抑或是谈及阅读好书时,“青年只读罗伯逊的《布道书》,巴克斯特的《圣者的安息》和《去国外的傻瓜》的这些书就够了”,都进行了讽刺。他在嬉笑怒骂的同时,也在教导新一代的青年應在这个动荡的社会中学会保持自己理性的思考。正如大背景之下的禁酒运动,它站在了道德与社会舆论的制高点上,但隐藏于浮华与喧闹背后却是“真理的靴子尚未穿上,谎言就跑遍世界”。作为青年,应当学会理性地去看待其利与弊,而非一味地赞成与反对。如果只是单纯的鹦鹉学舌,人云亦云,青年便失去了活力与朝气,而这个社会也终将变成一潭死水,失去了向前流淌的动力。只有当青年学会用理性的思考去认识、看待这个世界时,他们才会成为一个个独一无二、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才会发出“自己”而非“舆论”指引下的呐喊声。
  马克?吐温的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又不失精悍,寥寥数语幽默讽刺,让他的读者——青年这一群体在捧腹大笑的同时,又不忘反思个体及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讽刺、娱乐与说教的完美结合,既暗讽了禁酒运动的虚伪,不现实,引起青年这一“叛逆”群体的共鸣,又结合了“尊重父母,敬爱长辈,早睡早起,关于说谎,处置枪支和多读好书”这六大老生常谈的建议,向青年传递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他的文字初看字字珠玑,鞭辟入里,语惊四座,但当我们回过头来反复阅读品味时,褪去这篇文章犀利、尖酸、讽刺的外在,它或许便露出了其最本真的柔软的内在。他提及的六条建议尽管千篇一律,老生常谈,又充满尖锐的讽刺,却又实实在在,真切朴实,如同中国哲学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马克?吐温的文章初读或许只能读到其最表面浅薄的一面,再读看到的便是辛辣犀利的讽刺,但当我们洗去其外表的讽刺伪装之后,留下的便是真真切切、发自肺腑的人生哲理。
  参考文献:
  [1] 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禁酒令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知乎 [EB/O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45989.
  [2] [美]马克?吐温. 致青年人的建议[A].美国文化选本[C].杨自伍,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中英双语英皇钦定本圣经:利未记[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15.
  [4]论语[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5] Mark Twain. Advice to Youth[M].The Norton Reader,1882.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工业大学“阅读与思辨”教学和考核模式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陈洁,女,西北工业大学本科在读)(责任编辑 徐文)
其他文献
游园  静水无痕曲柳连,莺歌百转小桥悬。  三秋醉享浓妆伴,独惹心扉叙旧缘。  后庭花破子?莲  静立水中仙,盈开月下妍。  晴雨从容笑,幽香沉碧泉。  自逢缘,素心静好,此生独爱莲。  望梅花?琴缘  琴伴心泉春叩,玉指摇弦歌奏。  月下知音谁执手?梦境烟消难逅。  花谢泪凝明月瘦,孤影梅前空守。  朝玉阶?江南情思  帘卷微寒二月天,岸随晨雾起,雨清涟。  窗前不见燕翩翩,长亭幽巷远、望经年。
期刊
忆终南  城林巷宇一字天,八里村落往来繁。  氤氲天际伴新雨,满城灯火似云烟。  只身豪言谈笑客,他人宠辱静如潭。  欲归山野空幽处,忘却红尘赴秦关。  终南行  险巇抵太白,畅游寒雪山。  沁赏太平峪,憾止九龙潭。  又到沣桥下,袅袅野炊烟。  抃舞周至雨,俯耳道楼观。  隐终南  独坐深涧里,静思复长宵。  清茗茶如玉,幸得琴相瑶。  茅亭竹林逸,流光觅苍蒿。  心恬淡如水,风尚七贤高。  深
期刊
麦子黄了  麦子黄了  五月的故乡  着上了收获的颜色  没有哪一种弥漫的香味  如此令人陶醉  母亲闭上眼睛  任麦浪炽热的情感包围  站在烈日风口  父亲把脸上的褶皱  折叠成喜悦的花朵  父亲的小梦想又一次泛出  亮闪闪的光  犁地播种撒肥打药  经过一个寒冬的蕴蓄  父母精心书写的文章  也该收尾了  漂洋过海来看你  飘洋过海来看你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女子  有这样的执著和勇气  为了见
期刊
观雪  心悅琴音好,  无弦奏尾桐。  探缘推禹步,  问路指坡东。  青韭停杯少,  黄柑对酒丰。  蹇驴终没雪,  天地雾中笼。  腊月朔日寺中进香忆旧游  萧寺早闻钟。  林深露正浓。  微风惊雾夜,  落日动盘松。  山隐扁舟迹,  云追楚客踪。  年年河上望,  谁见有游龙。  与萧易同游泉州开元寺  辞却长安雪,  疏寒到鲤城。  老榕孤日影,  古塔碧波声。  盟鸽无心怯,  撩香有
期刊
有一种爱  有一种爱,是母亲纳的千层底儿  一针一线,缝进的,是细密的爱  一底一面,绣出的,是浓烈的情  有一種爱,是母亲送别时的凝望、蹒跚  一颦一笑,寄出的,是殷切期盼  一步一印,留下的,是牵肠挂肚  有一种爱,是父亲威严的管教  一笔一划,写入的,是尊长谆谆教诲  一张一弛,授出的,是顶天立地  有一种爱,是父亲无微不至的呵护  一汤一匙,传递的,是深切关心  一手一足,彰显的,是坚强无
期刊
巨变(组诗)  ——赞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老百姓穿的衣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题记  那盏昏黄的灯挂在窗前  我想起母亲在灯前穿针引线  昏花的两眼眯成一条缝  她要让每一道针脚密匝平展  穿着上百个补丁的衣裤  站在人前也不会扫了父母颜面  一样的颜色并不光鲜  一样的款式无须亮眼  一样的人均一丈五尺七寸布票  无论大人小孩身高身短  只要能穿上涤卡灯芯绒  那就能证
期刊
摘要:当研究西方的文学、宗教与历史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阅读并理解这样一种古典的文学创作形式“epic”,即涉及西方上古神话传说与诸神的故事,中文翻译为“史诗”。由于中文翻译的模糊性,导致许多西方文学的研究者误将“史诗”认定为文学形式的历史记载,因而忽略了其本身所应该具有的文学的“神话性”。本文试图对于这种误读性做出纠正与解释。  关键词:史诗 误读性 神话性  对于史诗当中宏大的场面与故事,我们总
期刊
摘要:汪曾祺小说《大淖记事》以平淡朴实、诗性浪漫的笔调记述了大淖之畔的爱情故事。其中刘号长对巧云的侵犯,以及后来锡匠帮的顶香请愿是小说中唯一的冲突点。作者在冲突中呈现两种不同的文化立场,并非停留在两者的矛盾对立,而是以民间视域观照民族的文化根源、生命力量,形成文化视角下的冲突叙事。  关键词:冲突 和解 民间立场 权力文明  一、权力结构中的刘号长  在汪曾祺的《鲍团长》中对鲍崇岳这个保安队长有着
期刊
摘要:2007年版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是话剧史上“票房与艺术成就双赢”的典型代表,本文对其舞台空间、配乐、台词、服饰搭配、思想内核几个方面进行解析,对艺术的商业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话剧 《红玫瑰与白玫瑰》 双赢  田沁鑫导演的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在编剧罗大军的改编下,极大地丰富了张爱玲原著的结构,在华美的舞台上同时呈现 “两个振保四朵玫瑰”,精巧地刻画人物之间的关系与心理,表现张爱
期刊
《人民的名義》,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读之思虑万千,感慨不已。  刚正不阿、砥砺前行的侯亮平,洁身自好、作风硬朗的李达康,刚柔并济、勇于担当的沙瑞金……还有那些无名英雄,让人对他们的敬佩油然而生。可那些以权谋私的贪官也着实让人生恨,两面人生的赵德亮,见利忘义、同流合污的祁同伟,老谋深算、阳奉阴违的高育良,等等。在这正邪较量的同时,一块默默无闻的“老石头”——陈岩石的形象跃然纸上,如同筑起共和国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