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再婚十六字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seh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年再婚有其成功规律,归纳起来为16个字:求实择偶、明确约定、理性磨合、安全降落。
  “求实”不是一层意思,而是四层意思。第一层是择偶者本人要对自己“求实”,自己既不是一朵鲜花,也不是没用处的豆腐渣,自己对再婚老伴是有价值的。第二层是对择偶对象要“求实”,不能要求对方十全十美,能相依相伴就行。第三层是对子女要“求实”,无论是多子女、少子女还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有自己的事业、家庭和生活,能给点精神慰藉就足够,要求他们照料就是奢望了。第四层是对社会要“求实”,社会只能给予法律和政策关爱,具体的精神关怀、生活照料是做不到的,唯独再婚老伴才能相伴到老。
  老年再婚的本质是什么?老年再婚就是夫妻共创人生第二春,耄年再婚就是夫妻相携到终年。所以我们说老年再婚的本质不是“婚”,而是“养”。如果说原配夫妻是居家夫妻养老的第一棒,再婚的老人就是居家夫妻养老的第二棒。
  现在,人们的寿命延长了,丧偶后再婚的要求就出现了。大城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近80岁,如果一方丧偶后不再婚,个人独身将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可见,老年丧偶后再婚也是寿命延长的要求。
  再婚同样是先走的另一半的愿望。结发夫妻从年轻时结婚,共同生活了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结下深厚的夫妻情谊。丢下伴侣走人,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从对伴侣的爱心、责任心出发,认为自己不能陪伴老伴了,心里对老伴的晚年生活放心不下,他(她)是希望有个人接下自己的责任,陪伴老伴走到生命的终点的。这是要走的人的内心愿望。
  单身老人的子女们出于孝顺,也是希望老人再婚的。有些子女反对父母再婚,是因为财产问题没有约定清楚,父母就要稀里糊涂地再婚。只要财产问题约定清楚了,大多数子女是支持父母再婚的。这种再婚可以大大减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照料负担,对子女来说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哪有反对之理!
其他文献
父亲今年101岁了。自打他90岁起,每当夏日来临,我们姐弟四家总要聚在一起,开个会,讨论一下父亲的避暑问题。预案总是很多,比如去外地住上一阵子,比如请三个月的全天候保姆,又比如用空调在室内保持恒温,等等。但每次都被父亲一一否决:外地不去的,保姆不用的,空调不开的。父亲说,人老了,最怕的就是生活的变动。一切如常,以不变应万变,乃最好的养生长寿之道。百岁是硬道理,他说的话是不能不听的。  父亲的话说得
期刊
我还是幸运  时至今日,父母健在  这个世上,还有人叫我孩子  还有种种叮咛和嘱咐  尽管,那些话基本多余  早已丧失了应用功能  父母大人,都比盛年时  小了整整一圈  挺拔的不复挺拔  窈窕的不复窈窕  此时,就坐在我的面前  却是逐渐变远的样子  父亲母亲,如今  想到他们就有些心酸  我知道,他们已经分别  写好了遗嘱,不用看  我知道那文字里的内容  他们会把那有限的  用工资存起的钱,
期刊
老经验越来越不值钱  按照《衰老与老龄》一书的作者波斯纳的说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老年的价值、老人受到尊敬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在原始社会,因为没有多余的食物,已经没有生产能力的老人,很可能被抛弃或杀死。日本电影《楢山节考》描绘的就是这样一种习俗:在日本信州一个贫困的小山村里,老人一到70岁,不论身体健康与否,都要被子女送上山等死。  在农业社会中,老人的地位比狩猎采集社会要高。农业社会流动少,不
期刊
2015年4月30日,敬一丹主持完她职业生涯中最后一期《焦点访谈》,正式退休。第二天,她的新作《我遇到你》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敬一丹在央视任职了27年。4月29日,她首次不以《焦点访谈》主持人的身份亮相电视节目,和观众畅谈“退休”这个话题。有观众问敬一丹:“您这样突然退休,会不会有些落寞?今后,您又该怎么去适应退休生活?”  敬一丹笑着回答:“我写了一本书,对自己已有交代。该说的我说了,该回
期刊
一直以来,我和老伴分工明确,她主内,我主外。她负责洗衣做饭,而我只管工作挣钱。我称她为“后勤部长”,她送我外号“搂钱筢子”。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各司其职,她这个“后勤部长”十分称职,把日子打理得有滋有味。我家能有今天,老伴功不可没。  然而,老伴不能与时俱进,家庭经济条件变好了,她却仍以原来的生活方式经营家庭。比如,她看电视不开灯,家里的灯很少有两盏同时亮的时候;上街买蔬果,她很少关注那些质量
期刊
多子女的家庭,常常有一个孩子是父母最依赖的,他们吃住在一起。父母辞世,常常引起子女们的遗产纠纷:一方认为自己与父母同住,出力最多,操心最多,理应多分遗产;另外一拨则针锋相对:你已经被父母照顾最多,占便宜最多,还想多分?  那么,与父母同住,到底是尽的赡养义务多还是属于“啃老”呢?  陪伴慰藉很重要  一直与老母亲共同居住的赵东没想到,近日自己竟被大姐告上了法院,还说他并非“赡养”,而是“啃老”,所
期刊
2014年盛夏时节,66岁的上海退休教师王建华,驾着一辆他所谓的“房车”,从上海出发,开始“中国西南之行”。车上还有他已过花甲的老伴儿和四岁的外孙女。  在长达29天、行程6000多公里的长途旅游中,王建华驾着这辆车,穿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重庆、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市。  高质量穷游  2009年夏天即将退休的王建华便带着老伴儿尤立,开了一辆手动挡的别克车首次长途自驾,游玩了东北三省及
期刊
家属不理解是最大难题  创建于1987年的北京松堂医院,是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在医院的三层小楼里,几乎每间病房都住满了老人。每间病房外都有一张卡片,记录着老人是否可以交谈、是否需要安静等信息。老人大多在安然入睡,或者静静地望着窗外。  和这座永远向前奔跑的城市不同的是,这个院子里的人们早已甩开了快节奏的生活,安静地等待生命最后一刻的到来。这家不起眼的医院,已经为两万多位老人带去了诚挚的关怀和帮
期刊
现在,生命对我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我揪住了生命舍不得放手,我只会叫我自己都觉得可笑。  ———苏格拉底  你必须思考死亡  人老了,必须思考死亡。蒙田说:“你的死亡是宇宙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的生命的一部分。”如此圣美,焉能不庄严面对!以不做寿、避谈岁数,消极地规避死亡,是不智的。对一个享有丰寿的老人而言,死亡,已不是敌人身份,是挚友;死亡,不仅是完整生命的一部分,更可视作一篇文章的精彩结尾。这结尾,必
期刊
父亲和母亲退休前都是教师,在乡下算得上识文断字的“先生”,能读书看报。再加上父亲勤劳,除了每天晨练之外,还在院子里种了一块小菜地,老两口经常吃过饭就去菜地里忙碌,所以退休后的生活还算是多姿多彩,乐在其中。  半年前,父亲晨练时扭伤了脚踝,虽然很快痊愈,但是年纪大了,精力大不如前,再也不能打理菜地。为安全起见,晨练也是能免则免,生活一下子寂寞许多。  父亲和母亲开始轮流给我们兄妹四人打电话,内容无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