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 顺学而教

来源 :天府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dfgh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在新课标中是列为选学内容的,虽然明确指出不作为考试要求,但是任课老师们都没有忽略该内容,而是不约而同的进行教学。因为这一内容在数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即:韦达定理)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内在联系,并且掌握好韦达定理能有效深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1]。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笔者参考了很多,发现多数以解方程填表作为引入,让学生填完表后思考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来讲是很困难的,学生会很困惑,找不到思考的方向,不知道哪种关系是自己需要关注的;甚至有些设计里在表格中就直接给出了,这样设计对学生来讲这节课的知识更是显得突兀,学生根本不清楚为什么要研究根与系数的这种关系,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仅如此,在韦达定理的证明上一般都是基于求根公式的,这种证明并不是一种好的证明,这一点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中已经明确指出了:“这种基于求根公式的证明不是一个好的证明。”鉴于课堂教学要讲究自然而然,讲究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流畅,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能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引发他们的数学思考,使之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2]。笔者基于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认识,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进程,顺势而为、顺学而教为宗旨,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目的,重新构思了本内容的教学设计。
  问题1:解方程:(1)(2)(3) .
  追问1:对比(1)、(2)、(3)三个方程的根,你有什么发现?
  追问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由什么决定?根与系数的关系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解三个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帮助学生复习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通过追问1,引导学生发现一次项系数符号变了,根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而且两根仅仅是符号发生了变化;常数项变了,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变与不变”的思想,也让学生体会到方程的根和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有关系.通过追问2,引起学生的回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反映的就是根与系数的一种关系,并帮助学生复习了这种关系.
  问题2  解方程:
  追问1:你能不能再写出一个根为1、-4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方程有几个?应该怎么表示?
  追问2:你能不能写出所有根为的一元二次方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解方程,发现它的根与问题1中的方程(3)的根完全相同,引发学生思考和它们同根的方程有多少个?该怎样表示?经过思考学生会联想到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之一——因式分解法.通过因式分解法的启发学生能自己写出同根方程的一般形式:。问题2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一元二次方程中的第二个“变与不变”——根发生变化,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系数也随之而发生变化.通过追问2,把问题一般化,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易于学生理解,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
  问题3  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对比一元二次方程方程的一般形式你有什么发现?(知道方程的两根,是怎样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系数确定下来的?)
  追问1:如何证明你的发现?你有哪些方法?(学生分组讨论)
  追问2:根据方程根的意义,得到和,能否进一步得到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追问3:能否用文字叙述两个根、的和、积与一元二次方程系数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3,让学生思考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是如何反过来确定各项系数的,从而让学生发现根与系数的关系之二:这里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这种关系并不是像以往那样让学生提出猜想,那样是很困难的,而且在内容的理解上也很牵强,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只研究和与积而不研究其它的关系。在这里是让学生通过合情推理,利用多项式的相等的知识,发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系数可以由两根确定,进而顺其自然的发现根与系数的这种内在联系。这种发现过程也为后续韦达定理的证明提供了一种思路.通过追问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易得到如下的证明:设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根,则该方程就一定可以写成如下形式:.因此,将上式左、右两边变形得[3] ,再由“多项式相等”的概念容易得到韦达定理。这种证明方法便于学生从本质层面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而且为学生今后探讨一元高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科学研究思路,真正挖掘了这种证明方法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科学方法,与“理解数学”的要求相呼应[2]。通过追问1、追问2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方法推理根与系数的关系,发展学生代数推理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多样性。通过追问3,让学生尝试用语言叙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韦达定理的理解。
  例1 求下列方程两根的和与积:
  设计意图:不解方程,求两根的和与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韦达定理的简便性,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思.在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要特别注意方程有实数根的条件,即,再直接利用结论解决问题。
  例2 若方程的一根为1,求它的另一个根和m的值.
  设计意图:韦达定理的应用比较灵活,学生在解这道题时可能有不同方法,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比讨论,让学生在解题中进一步体会韦达定理的灵活之处,加深对理解根与系数内在联系的理解[4]。
  小结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是什么?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數的关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把握本节课的核心,体会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发展学生的归纳和概况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探究韦达定理合适的梯子,让学生经历深层次的思考,真正理解韦达定理的生成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额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各个环节上力求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发现真理,提高学生精神世界的自我满足感.好的课堂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师通过设置好的问题引导,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的向目标靠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知识,获得优秀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今天的教育并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要遵循自然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不能刻意而为,要顺势而为、顺学而教,回归教育本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7.
  [2]邹楚林 甘哲.基于三个理解 创新教学设计【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6):63-65.
  [3]严士健.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46-47.
  [4]南京市教研成果丛书编委会.课程标准的教学解析和实施建议【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16.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建设的融合,促使各学段学科教育面临着改革需求。这表示小学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小讲师”的表现机会,而教师应用云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构建学习生态。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小讲师”活动的基本流程,以云技术为依托,提出了几点“小讲师”培养实践策略。  关键词:云技术;小学数学;小讲师  引言:  数
期刊
摘 要:构造法在高中数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指出构造法是高中数学中一种常见的解题方法,可以有效地突破中档或压轴小题,对提高学生解题效率有很大的作用,并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高中数学;构造法;特殊法;数学模型  高中数学是高中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对物理、化学的学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解答数学问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知識整合能力,若能进一步运用构
期刊
近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各地的模拟考试,利用“辅助函数”求解函数压轴题屡见不鲜,辅助函数意识也因此成了解决函数压轴題的一种重要解题意识.本文将以2020年新高考数学山东卷第21题为载体,结合几道“辅助函数”问题,谈谈辅助函数在解题中的应用。  5. 结束语  以上构造的几种函数仅仅是“商型”、“积型”、“和型”的典型代表,笔者希望它们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读者在解题时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证明可
期刊
摘 要:通过挖掘、构造基本图形,让学生积累数学解题经验。通过对中考题进行适度的变式、引申、拓展、整合,让学生发现这类问题的本质规律,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本质方法并体会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基本图形;一题多解;本质  以2020年温州中考卷第10题为例,本道题以勾股图为模型,主要考查勾股图中的线段关系,利用图形间的联系,考查正方形的性
期刊
摘 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素材有机渗透,要巧妙运用书本习题或改编习题筑牢所学数学思想,同时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课堂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
期刊
摘 要: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运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手段提升学生的多种数学思维与综合能力。“一题多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显著地对学生的多种思维实施训练,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文对初中数学一题多变思维训练的策略展开了探究,以期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一题多变;思维训练;策略探析  引言:  “一题
期刊
摘 要:三角函数的积分计算在整个高等数学中的积分计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以往的学习中,比如求弧长、二重积分、曲线曲面积分。甚至反常积分、Fourier级数等都涉及到了三角函数的积分。因此掌握其积分技巧,会使我们的计算效率事半功倍。  关键词:三角函数;积分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 数学分析.上冊[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期刊
引言  为了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实效,教师应回归教育的本质,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变,帮助学生适应分层教学课堂中的知识学习模式,使学生可在系统性、关联性、综合性的知识分析中,得到各项能力的综合发展。其次,分层教学方法应该是更注重知识分层、能力分层、个体差异分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在数学分层课堂,落实自身的学习目标,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并且使自身的思维习惯逐渐变
期刊
摘 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多个学科科目的重要教学方式,由于问题导学学习方式的大范围的运用,所以非常有必要对问题导学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分析。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交流,问题导学能够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教师运用直观性、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培养自主探究能力;运用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培养数学理解能力;运用互逆性问题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融合,为数学课堂提供了更深、更广阔的空间.利用“几何画板”这一个“脚手架”,把动点的运动轨迹、运动路径等变化过程形象、直观、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动点最值问题的轨迹有迹可循,使得繁杂的几何图形有了共同的“根”.通过“几何画板”这辅助学习,不但可以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实现思维减负,也可以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  关键词:“几何画板”;动点;最小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