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高只合诉愁肠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璀璨的诗词长河中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比如“诗酒现象”,酒精的热力可能会催发诗人的灵感,在酒精的刺激下诗人们平时不敢说的话可能也敢说了,所以大量的诗篇在浓郁的酒香中诞生。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杜甫自己呢,也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里再为同学们介绍除此之外的一种文学现象,那就是“愁”常与“楼”结合在一起的现象。
  古人喜欢登楼,而且大多是在忧愁伤感、苦闷失意的时候登上高楼。这种苦闷失意往往和文人们的自身经历和现实处境有很大关系,概括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山河破碎,为国而愁
  
  人们常说命运弄人。老天曾经给一个人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那个人就是李煜。最无野心的李煜偏偏继承了皇位,并且一上台就面对的是一个处于宋朝极大政治压力下的风雨飘摇中的南唐小朝廷。975年冬宋军攻陷金陵,976年1月1日,李煜降宋,由帝王之尊一变而为阶下囚,从此开始了孤独而屈辱的囚徒生活。
  古人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一代词君登上高楼,用自己一生的苦痛吟出那些流传千古的绝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曾经强大的宋朝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地开始走下坡路。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掳走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南宋在临安建立。南宋建立后,有志之士把驱逐金人、收复失地当作自己生平最大的心愿。但是实现理想的道路总是阻碍太多,所以辛弃疾才有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感慨,才有了“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愤懑。山河破碎的苦痛,满腔抱负无处施展的愤然让这些词句掷地有声。
  
  二、仕途失意,愁而登楼
  
  陈子昂在接连受到挫折,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后,登上幽州台,面对苍茫天地,凄怆地喊出了那震撼古今的名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寥寥几句话中包含了诗人多少有才不得尽其用的愁恨啊!
  柳宗元由永州再次被贬到更为荒凉偏远的柳州时,已是42岁,距离诗人离开人世只有三年的时间。这时候,不仅是他自己,他的那一帮朋友都散落天涯,不知何日是归期。他登上柳州城楼,面对那一片漫海远天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饱醮愁情的句子“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而李商隐在仕途失意之际,也和前辈们心有灵犀似的登上城楼,让自己的漫漫愁思播洒在那“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的苍茫天地中。
  
  三、远游在外,思亲而愁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远游在外的人大多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回一次家,所以贺知章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但血浓于水的亲情却让游子们无论走得多远,总是魂牵梦萦着那留在故乡的亲人,也就有了许多文学作品中那凭栏远眺、愁肠百结的凄婉形象。
  范仲淹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纵然是铁血宰相,也自有侠骨柔情,无情未必真豪杰,“相思”如何不丈夫?
  赵嘏说“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秋天来了,大雁都知道往南飞了,可人呢,自诩万物灵长,却不如几只弱小的鸟。
  柳永说“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纵然是归思难收,但落魄江湖,功业未就,已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多情的词人那心中无奈而又辛酸的泪水又有多少人知道?
  
  四、明月高楼,思夫而愁
  
  除了上述两类文人因自身的原因愁而登楼的现象之外,还有一种更充满凄美意境的登楼现象,那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楼上思妇的形象。
  张若虚说“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李璟说“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让多少相爱的人受着思念的煎熬。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胸中揣着沉甸甸的爱和幽怨的女子来到楼台,把自己无限的心事洒向那苍茫的夜空。
  范仲淹的笔下还有另外一种思妇的形象“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豪门朱户的生活,那身陷其中的女子的酸甜酸苦辣岂是一两句话能说得尽的?
  为什么人们在忧愁的时候喜欢登上高楼?究其原因,大体有二:一是高楼可以避开人们的视线,无论悲也好喜也好,不需要再顾及别人的眼光,可以尽情释放心中的悲与喜。二是高楼视野开阔,境界辽远,心怀忧伤的人有了一个无边而又阔大的释放心情的空间。心中的忧伤可以洒向天,洒向地,洒向花草,洒向树木,天地万物都成了倾诉的对象,成了情绪的载体。那一片愁思在这一片苍茫的天地中也就会渐行渐远,直至无迹可寻。
  “愁”与“楼”有着不解之缘,那些已经随着历史渐渐远去的人们,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塑造了一个个或愤怒、或忧郁、或哀怨的愁肠百结的登楼形象。这些形象随着岁月的积淀,在人们的心中却愈发光彩夺目、华光照人。后人在伤心时、快乐时、失意时都可以从中获得精神享受,获得情感共鸣,寻得心灵慰藉。感谢那些已经远去的灵魂,是他们给我们营造了永远的精神家园。■
其他文献
导语也就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讲授新课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白居易诗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弹琵琶如此,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也是如此。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可以凭借寥寥数语,便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来。这就是导语的魅力。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演讲导入  教师可以设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演讲题目,请一位或两位同
在林间人工放菌和挂笼防治光肩星天牛试验的基础上,分离受感染的光肩星天牛白僵菌菌株,对分离的菌株用电泳法进行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用聚类分析法对不同分离株进行分类,并进
本文分析了压阻型压力传感器的零点温产生的原因,并介绍几种补偿技术。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如何在学生的兴趣上“挖潜”,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求得教学的高效呢?  一、“自得”体验,催生兴趣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心理需要,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孟子主张读书“自得”,说:“君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7~9年级学生需“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并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教材中也设置“名著导读”这个环节,每次推荐三本中外名著,从中更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了。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课外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    一、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不足的成因及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教学古诗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夯实学生文化根基具有重要作用。怎样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读中感悟诗情,我们不断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一些具体做法与体会。    一、把握诗眼,读懂诗文    面对一首古诗,老师要带着学生走进文字。通过反复诵读,将诗词作品读通,将诗文读懂。抓住诗中关键字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交流阅读感受,让学生既理解了诗的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为控制害虫的危害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对同翅目害虫具抗虫活性的基因有三种来源,(1)植物:如植物凝集素基因、番茄抗线虫基因Mi等; (2)微生物:如异戊烯转移
介绍了一种新的碲镉汞晶体生长方法(即双相复合生长法)阐述了该方法的生长机理和生长过程,分析了生长过程了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总结了该方法晶体生长的特点,并提出了晶体生长过程
通过平板对峙、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到1株对玉米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菌株ST-87-14。温室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