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纷纷意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在其科学课程标准或类似的文件中都对技术内容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而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稿)》也同样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并增设“技术与工程”领域目标,这一领域可以让学生通过技术的体验获得动手做的乐趣,让学生意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被技术及技术产品包围的时代,技术素养将会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科学技术;技术时代;技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2-0009-03
【作者简介】俞琴,浙江省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浙江宁波,315830),二级教师。
科學和技术存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过去,人类依靠自然生存,自然提供什么条件,人类就怎样生存,比如采集农业就是这样的。近代以来,人类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生存,特别是技术,人类利用技术把自然界没有的东西制造出来。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18世纪后半期蒸汽机的改进和使用,19世纪后半期电的大规模运用,20世纪后半期原子能和计算机的使用等,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有了新的科学技术,人类就有了新的生存方式。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别是技术与科学的紧密联系。技术与语言、宗教、社会准则、商业、艺术一样是人类文化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现代技术社会中,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正以一种史无前例的速度渗透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电视、电话、计算机、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我们的小学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这个现象。如何让学生适应这个技术社会,并积极融入技术社会,应成为基础教育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国外科学教育标准中的基本观点
当前,世界各国的科学教育纷纷意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的科学课程标准或类似的文件中都对技术教育有明确的要求。他们都认识到科学和技术有着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都对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理应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国,技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中小学法定的、必修的基本课程,它有专门制订的国家标准;《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中指出:“科学与技术的标准确立了自然世界与设计世界的联系,并为学生提供发展决策能力的机会,它们不是技术教育的标准,更准确地说,这些标准强调的是与设计过程有关的能力,强调的是对科学事业及其与技术的各种联系的基本理解。作为对探究的科学标准中能力要求的补充,这些标准号召学生发展在确认和阐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现解决方案和评估解决方案等方面的能力,探究的科学与设计的技术是平行的。”
加拿大安大略省2007年颁布的《1~8年级科学与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版》更是对科学与技术的内涵、外延,对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教育目标的联系,学生在探究与设计技能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诠释(见图1)。
二、我国科学课程标准增设“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意义
当然,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修订稿”)也同样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修订稿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该标准新增了一个学习领域——“技术与工程”,提出了培养学生技术意识和工程意识的要求,认为技术设计是把科学转化为技术,进而形成新产品或新工艺的核心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十分重要。因而修订稿在一些科学探究活动中,从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提出了简单教具、仪器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例如:在浙教版《科学》四下“电和磁”单元中有“通过了解电磁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和电磁学发展史中的典型事例,认识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等。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技术内容相对比较忽视。首先对科学、技术没有明显区分,许多地方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甚至具体的内容标准没有一条专讲技术,即使在“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这样对技术不能不谈的内容中也仅仅是把“技术”说成“科技”,这显然是在有意回避“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虽然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出现了相互渗透的趋势,但技术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不同于科学的存在,现代社会,人们发现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轻视技术是不可取的。
其次,该课程标准更忽视设计,特别忽视学生技术设计能力的培养。探究固然重要,但设计也同样重要。设计是技术的灵魂,它既包括在具体实践某一活动之前的详细计划(如要用什么工具,分哪些步骤等),也包括在实践过程中对自身活动的反思、调整,即“再设计”。21世纪的中国正成为世界的技术中心,未来建设者的设计能力理应得到重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在目标上的区别,可以这样说:科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认识自然世界的能力,而技术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改造世界的能力。技术教育在我国目前的科学教育中一直是一个薄弱的部分,这既缘于我们传统文化对技术的轻视,也缘于教师对技术的误解和对技术的畏惧。不能混淆科学与技术,也不能认为学习科学就能提高技术水平和能力,教育要适应技术的飞速发展,应实施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强调合作和参与,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兼容,要把科学教育与当前的社会生活、生产的发展结合起来。希望“技术”在今后的教育中能得到重视,更希望科学教育中的“技术”能有它相应的地位,因为让小学生开展一些具体的操作和简单的设计,不仅可以丰富和补充科学教育的内容,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社会结构及其事业是通过技术之丝编织成网的。因此,青少年需要熟悉技术及其运用,需要了解无所不在的技术与他们将要生活的世界的联系。 技术主要是运用知识、工具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它能放大人的能力。技术最贴切的描述是一种过程,但是更普遍为人所知的还是它的产品及其社会效益。技术通过科学发现而发展,通过工程设计而成型。它由发明者和设计者构想产生,通过企业家的工作变成成果,由社会来推行和利用,但它有时会以一种令人难以察觉的方式进入社会机制,并常常以难以预見的方式带来许多变化。
技术是社会的一部分。技术被用来服务于社会,而社会则通过其私人和公共机构以及个体产生并控制技术。社会影响技术,技术也同样影响社会。因此,人们需要理解技术及其各个领域与社会制度、社会可能运用的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这种相互作用的动力和结果是技术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关键。
技术还是一个技术性过程。它不同于科学,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应用和实施。
科学原理,无论是否被发现,都是构成技术的基础。虽然技术的基础是科学,但技术常常领先于或孕育着科学发现。大多数现代技术,特别是以系统形式来表现的技术,是通过工程技术设计进行组合,并根据社会经济体制有意识的需求进入社会的。因此,学生应当知道一些基本的科学、数学和工程原理及其与技术的联系,他们应当熟悉所采用的重要工具的用途;他们也应当明白,技术与其所服务的社会是分不开的。
技术常可用诸如工作、交流、设计、革新和风险效益等一般概念来说明。可以把技术看成是善良的,因为它可以使生活现代化;也可以把它看成是邪恶的或不是总那么可信的。技术的表现形式和过程常常被描述成奇迹,例如,抗生素的奇迹和从太空探测器上传送遥远行星照片的奇迹。或者,技术也可能成为公众关心和惊恐的源泉之一,例如,如何处理放射性废料问题。
公众通过技术被信息包围着,而大量信息正是技术本身。收音机、电视和报纸时刻释放着未经消化并且有时相互抵触的信息,因此,学生必须具有一个应对的框架标准。这一框架标准的内容应当包括能清楚地认识到技术本身既不好也不坏,最终决定技术是好还是坏,是一种社会风俗和信仰如何利用技术。
技术对世界的发展变化负主要责任。这种变化对于社会生产至关重要,且不可避免。因为现代化的生产要求技术每年都有所发展。青少年不应该认为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或应付技术所带来的一切,而应当成为技术使用的主体。
技术是通过其目前和历史上对人类的贡献以及通过不远的、未来可预见的技术进步来体现的。当然,不容忽视或小看它的不稳定性、模棱两可以及总是可能产生令人意料不到的好的或坏的结果。人类社会的问题用技术方法解决并非奇事,这里不存在正确的答案,我们必须做出选择,而了解并根据其价值进行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技术素养将会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
【关键词】科学技术;技术时代;技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2-0009-03
【作者简介】俞琴,浙江省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浙江宁波,315830),二级教师。
科學和技术存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过去,人类依靠自然生存,自然提供什么条件,人类就怎样生存,比如采集农业就是这样的。近代以来,人类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生存,特别是技术,人类利用技术把自然界没有的东西制造出来。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18世纪后半期蒸汽机的改进和使用,19世纪后半期电的大规模运用,20世纪后半期原子能和计算机的使用等,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有了新的科学技术,人类就有了新的生存方式。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别是技术与科学的紧密联系。技术与语言、宗教、社会准则、商业、艺术一样是人类文化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现代技术社会中,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正以一种史无前例的速度渗透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电视、电话、计算机、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我们的小学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这个现象。如何让学生适应这个技术社会,并积极融入技术社会,应成为基础教育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国外科学教育标准中的基本观点
当前,世界各国的科学教育纷纷意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的科学课程标准或类似的文件中都对技术教育有明确的要求。他们都认识到科学和技术有着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都对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理应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国,技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中小学法定的、必修的基本课程,它有专门制订的国家标准;《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中指出:“科学与技术的标准确立了自然世界与设计世界的联系,并为学生提供发展决策能力的机会,它们不是技术教育的标准,更准确地说,这些标准强调的是与设计过程有关的能力,强调的是对科学事业及其与技术的各种联系的基本理解。作为对探究的科学标准中能力要求的补充,这些标准号召学生发展在确认和阐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现解决方案和评估解决方案等方面的能力,探究的科学与设计的技术是平行的。”
加拿大安大略省2007年颁布的《1~8年级科学与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版》更是对科学与技术的内涵、外延,对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教育目标的联系,学生在探究与设计技能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诠释(见图1)。
二、我国科学课程标准增设“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意义
当然,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修订稿”)也同样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修订稿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该标准新增了一个学习领域——“技术与工程”,提出了培养学生技术意识和工程意识的要求,认为技术设计是把科学转化为技术,进而形成新产品或新工艺的核心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十分重要。因而修订稿在一些科学探究活动中,从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提出了简单教具、仪器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例如:在浙教版《科学》四下“电和磁”单元中有“通过了解电磁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和电磁学发展史中的典型事例,认识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等。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技术内容相对比较忽视。首先对科学、技术没有明显区分,许多地方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甚至具体的内容标准没有一条专讲技术,即使在“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这样对技术不能不谈的内容中也仅仅是把“技术”说成“科技”,这显然是在有意回避“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虽然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出现了相互渗透的趋势,但技术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不同于科学的存在,现代社会,人们发现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轻视技术是不可取的。
其次,该课程标准更忽视设计,特别忽视学生技术设计能力的培养。探究固然重要,但设计也同样重要。设计是技术的灵魂,它既包括在具体实践某一活动之前的详细计划(如要用什么工具,分哪些步骤等),也包括在实践过程中对自身活动的反思、调整,即“再设计”。21世纪的中国正成为世界的技术中心,未来建设者的设计能力理应得到重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在目标上的区别,可以这样说:科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认识自然世界的能力,而技术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改造世界的能力。技术教育在我国目前的科学教育中一直是一个薄弱的部分,这既缘于我们传统文化对技术的轻视,也缘于教师对技术的误解和对技术的畏惧。不能混淆科学与技术,也不能认为学习科学就能提高技术水平和能力,教育要适应技术的飞速发展,应实施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强调合作和参与,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兼容,要把科学教育与当前的社会生活、生产的发展结合起来。希望“技术”在今后的教育中能得到重视,更希望科学教育中的“技术”能有它相应的地位,因为让小学生开展一些具体的操作和简单的设计,不仅可以丰富和补充科学教育的内容,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社会结构及其事业是通过技术之丝编织成网的。因此,青少年需要熟悉技术及其运用,需要了解无所不在的技术与他们将要生活的世界的联系。 技术主要是运用知识、工具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它能放大人的能力。技术最贴切的描述是一种过程,但是更普遍为人所知的还是它的产品及其社会效益。技术通过科学发现而发展,通过工程设计而成型。它由发明者和设计者构想产生,通过企业家的工作变成成果,由社会来推行和利用,但它有时会以一种令人难以察觉的方式进入社会机制,并常常以难以预見的方式带来许多变化。
技术是社会的一部分。技术被用来服务于社会,而社会则通过其私人和公共机构以及个体产生并控制技术。社会影响技术,技术也同样影响社会。因此,人们需要理解技术及其各个领域与社会制度、社会可能运用的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这种相互作用的动力和结果是技术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关键。
技术还是一个技术性过程。它不同于科学,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应用和实施。
科学原理,无论是否被发现,都是构成技术的基础。虽然技术的基础是科学,但技术常常领先于或孕育着科学发现。大多数现代技术,特别是以系统形式来表现的技术,是通过工程技术设计进行组合,并根据社会经济体制有意识的需求进入社会的。因此,学生应当知道一些基本的科学、数学和工程原理及其与技术的联系,他们应当熟悉所采用的重要工具的用途;他们也应当明白,技术与其所服务的社会是分不开的。
技术常可用诸如工作、交流、设计、革新和风险效益等一般概念来说明。可以把技术看成是善良的,因为它可以使生活现代化;也可以把它看成是邪恶的或不是总那么可信的。技术的表现形式和过程常常被描述成奇迹,例如,抗生素的奇迹和从太空探测器上传送遥远行星照片的奇迹。或者,技术也可能成为公众关心和惊恐的源泉之一,例如,如何处理放射性废料问题。
公众通过技术被信息包围着,而大量信息正是技术本身。收音机、电视和报纸时刻释放着未经消化并且有时相互抵触的信息,因此,学生必须具有一个应对的框架标准。这一框架标准的内容应当包括能清楚地认识到技术本身既不好也不坏,最终决定技术是好还是坏,是一种社会风俗和信仰如何利用技术。
技术对世界的发展变化负主要责任。这种变化对于社会生产至关重要,且不可避免。因为现代化的生产要求技术每年都有所发展。青少年不应该认为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或应付技术所带来的一切,而应当成为技术使用的主体。
技术是通过其目前和历史上对人类的贡献以及通过不远的、未来可预见的技术进步来体现的。当然,不容忽视或小看它的不稳定性、模棱两可以及总是可能产生令人意料不到的好的或坏的结果。人类社会的问题用技术方法解决并非奇事,这里不存在正确的答案,我们必须做出选择,而了解并根据其价值进行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技术素养将会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