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明之根却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农村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绵延几千年,是中国文明的主流载体。传承历史画面、丰富人文视野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应有之意。因此,语文课堂要借助古典诗文,通过涵泳揣摩、联想想象,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实现农耕文化寻根之旅。
1.课堂回放
在浩如烟海的诗文典籍中,最有三农(农民、农村、农业)色彩的要数田园诗了。其中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于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意味,几乎是农耕时代中国社会图景的微缩和典型。本诗的教学过程就是一次身心回归的过程。
师:大家先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生: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师:要读准诗歌的字音、停顿:黍、轩、圃、还。再读一遍,想象诗中的画面。
(全体师生共读)
师:说说看,你从第一联诗中看到了什么?
生:我的老朋友,准备了一些饭菜,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大意是对的。这是接到邀请。再细想一下,什么是鸡黍?
生:鸡肉和黄米饭。
师:那为什么是鸡黍呢?
(思考沉默)
师:这就是中国古代农村的最常见的待客之礼,也是最好吃的饭菜,鸡是菜,黍是饭,春秋时期的《论语》中就有记载:“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生:还有《桃花源记》中的“设黍杀鸡作食。”
师:很好,知识面真广。
生:说明老朋友是盛情邀请。
师:那“盛情”说明老朋友是怎么样的人呢?
生(纷纷):淳朴、大方、热情、厚道、善良。
师:都很好,这些意思都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什么意思呢?
生:只见村子旁边围绕着许多绿色的树木,村子的外面,也有青色的山峦横在那里,起伏绵延。
师:这是来到村边,看见有山、有树,也许还有水,说明这户农家的地理环境如何?
生(纷纷):优美、宁静、宜人、宜居,适合生活和生产。
师:中国古代的居住环境选择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的,我们现在经常评比“宜居城市”,其实古人早已经实践了这一理念。
师:现在来看看第三联。结合注释,怎样理解这两句的意思?
生: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桑麻。
师:这是做客的主要环节——喝酒吃饭。是不是先“开轩”看外面,后“把酒”聊天?
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师:这是律诗颔联和颈联常用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就是上下两句,看似各说一件事,实际上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生:就是“面场圃”的同时也在“话桑麻”。
师:对。但是场圃、桑麻是本文理解的重点,是这首田园诗最大的特征,也是古代农家最典型的生产生活场景。说说看,这四个字包含了哪些信息的?
生:打谷场、菜园、桑树、麻。
师:古代农家的屋前屋后都会开辟出一块土地,铲平压实,作为收获时节的晒谷场和打谷场;而桑麻分别是生产丝织品和麻织品的农作物,这里用来代指庄稼,也泛指一切和农业生产有关的事情。场圃与男耕有关,桑麻与女织有关,结合起来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
生: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和农家生活有关的话题。
师:很好。试想一下,如果你就是前来做客的孟浩然,坐在窗前朝外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窗下,打谷场上有小鸡跑来跑去;场地外,是碧绿的菜园;再远处,桑树和麻等庄稼长势正旺;村边是树林;然后最远处是青山。
师:这就是田园诗,是中国古代天下太平时期农村老百姓过日子的画面。
师:再看看最后一联是如何告别相约的?
生:等到重阳节的时候,我还会再来喝酒赏花,还会来做客的。
师:诗的开篇是主人相邀,诗的结尾是主客相约,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已经升华了。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人情伦理的表现,是淳朴热情的熟人社会和“人性的家园”。
2.案例分析
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引路,就是引领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展示了中国古代乡村的环境风貌,农家饷客的传统饮食,还有房前屋后的生产格局,以及“看天吃饭、因季制宜”的生活内容,将风景、事件、感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诗歌的学习过程,就是穿越到古代现场,看看那里的人事物景情,讓学生在参透作品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储存记忆,让大都市里的孩子完成一次文明寻根之旅。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
1.课堂回放
在浩如烟海的诗文典籍中,最有三农(农民、农村、农业)色彩的要数田园诗了。其中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于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意味,几乎是农耕时代中国社会图景的微缩和典型。本诗的教学过程就是一次身心回归的过程。
师:大家先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生: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师:要读准诗歌的字音、停顿:黍、轩、圃、还。再读一遍,想象诗中的画面。
(全体师生共读)
师:说说看,你从第一联诗中看到了什么?
生:我的老朋友,准备了一些饭菜,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大意是对的。这是接到邀请。再细想一下,什么是鸡黍?
生:鸡肉和黄米饭。
师:那为什么是鸡黍呢?
(思考沉默)
师:这就是中国古代农村的最常见的待客之礼,也是最好吃的饭菜,鸡是菜,黍是饭,春秋时期的《论语》中就有记载:“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生:还有《桃花源记》中的“设黍杀鸡作食。”
师:很好,知识面真广。
生:说明老朋友是盛情邀请。
师:那“盛情”说明老朋友是怎么样的人呢?
生(纷纷):淳朴、大方、热情、厚道、善良。
师:都很好,这些意思都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什么意思呢?
生:只见村子旁边围绕着许多绿色的树木,村子的外面,也有青色的山峦横在那里,起伏绵延。
师:这是来到村边,看见有山、有树,也许还有水,说明这户农家的地理环境如何?
生(纷纷):优美、宁静、宜人、宜居,适合生活和生产。
师:中国古代的居住环境选择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的,我们现在经常评比“宜居城市”,其实古人早已经实践了这一理念。
师:现在来看看第三联。结合注释,怎样理解这两句的意思?
生: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桑麻。
师:这是做客的主要环节——喝酒吃饭。是不是先“开轩”看外面,后“把酒”聊天?
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师:这是律诗颔联和颈联常用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就是上下两句,看似各说一件事,实际上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生:就是“面场圃”的同时也在“话桑麻”。
师:对。但是场圃、桑麻是本文理解的重点,是这首田园诗最大的特征,也是古代农家最典型的生产生活场景。说说看,这四个字包含了哪些信息的?
生:打谷场、菜园、桑树、麻。
师:古代农家的屋前屋后都会开辟出一块土地,铲平压实,作为收获时节的晒谷场和打谷场;而桑麻分别是生产丝织品和麻织品的农作物,这里用来代指庄稼,也泛指一切和农业生产有关的事情。场圃与男耕有关,桑麻与女织有关,结合起来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
生: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和农家生活有关的话题。
师:很好。试想一下,如果你就是前来做客的孟浩然,坐在窗前朝外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窗下,打谷场上有小鸡跑来跑去;场地外,是碧绿的菜园;再远处,桑树和麻等庄稼长势正旺;村边是树林;然后最远处是青山。
师:这就是田园诗,是中国古代天下太平时期农村老百姓过日子的画面。
师:再看看最后一联是如何告别相约的?
生:等到重阳节的时候,我还会再来喝酒赏花,还会来做客的。
师:诗的开篇是主人相邀,诗的结尾是主客相约,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已经升华了。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人情伦理的表现,是淳朴热情的熟人社会和“人性的家园”。
2.案例分析
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引路,就是引领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展示了中国古代乡村的环境风貌,农家饷客的传统饮食,还有房前屋后的生产格局,以及“看天吃饭、因季制宜”的生活内容,将风景、事件、感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诗歌的学习过程,就是穿越到古代现场,看看那里的人事物景情,讓学生在参透作品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储存记忆,让大都市里的孩子完成一次文明寻根之旅。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