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地不断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了"读",却也存在着一种追求"读"的功利化、形式化的现象。我们要力求做到--"静"、"实"、"活",针对具体课文,使读有目标,读有指导,要让学生读出语文的味儿来。静心地读,是心脑并用的过程,是理解、揣摩与体验的过程。只有读与思的紧密结合,我们的课堂上的读才是高效的"读"。语文课不仅要上得情意浓浓,而且要上得扎扎实实。我们应在教学中把功夫放在"扎扎实实地读原文上"。既重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又重视实实在在的思维训练。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只有充满着学生的个性体验,才会是 "鲜活"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才会是"鲜活"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快乐中,安安静静地读,扎扎实实地读,有滋有味地读,让学生读出语文的味儿来!
【关键词】语文;读出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基本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随着新课改地不断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了"读",琅琅的读书声回荡于课堂,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然而,在这种热闹的朗读声中,却也存在着一种追求"读"的功利化、形式化的现象:学生的"读"在形式上以齐读居多;而且学生的"读"大多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
虽然教师在"读"上花了不少时间,但学生与文字、与母语最原始的亲近有多少?学生用心灵去触摸作者心灵的时间又有多少?
对此,我不禁深思:为什么读?读什么?该怎样读?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读。既然如此,自然不能只追求读的数量、形式,更应讲究读的质量。在教学中,对于"读",我们要力求做到
--"静"、"实"、"活",针对具体课文,使读有目标,读有指导,要让学生读出语文的味儿来。
静心地"读"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种多重对话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走进文本,感受、理解、体味文本情感与意蕴的过程。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直接参与,使学生把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获得对文本的情感与意蕴,产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体验。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
如:在教学《荔枝》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这段话时,我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默读这段文字,标出表示母亲动作的词语--"不停地抚摸"、"划破"、"小心翼翼地剥开"、"托着";然后引导学生揣摩这些动词的意思--用自己的动作表示,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比对;最后,再让学生静静地默读--读出"动词背后所蕴涵着深深的母子亲情。"这里的读,不一定只有出声的朗读,更有静心的默读。
静心地读,是心脑并用的过程,是理解、揣摩与体验的过程。只有读与思的紧密结合,我们的课堂上的读才是高效的"读"。
所以,我们课堂上的读,既要有高声朗诵,字正腔圆,掷地有声;更要有默读品味,"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扎实地"读"
语文姓"语",小学姓"小",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语文课不仅要上得情意浓浓,而且要上得扎扎实实。我们应在教学中把功夫放在"扎扎实实地读原文上"。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书不读熟不解意,字不读准不开讲。"
短的文章要让学生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可选取重点部分、精彩章节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消化吸收;浅显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顺畅流利;深奥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明白,读出滋味。
教师要十分重视三个层次的朗读训练,一要重视感知性的读。初学课文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要学生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
二要重视理解性的读。即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把课文读懂、读畅、读出见解节奏感来。
三要重视品味性的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课文内在的情感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收到审美效果。同时还要在读书中开动脑筋,能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能为了解答提出的疑问而再回到课文中去读书,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甚至通过对文章标点的体味,寻找问题的答案。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仍一直未回。"短短一段话,16个字,却有4个句号。时间被拉长了,那么在指导学生读此句时,让学生通过对标点的体味,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那一种急切与失落。
作为语文教师既重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又重视实实在在的思维训练,那么它们就如鸟之双翼,使之飞翔!
鲜活地"读"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只有充满着学生的个性体验,才会是 "鲜活"的。
如:在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前,我设计了一个填空练习:谁能在横线上加一个词,爸爸是怎样说的?(爸爸 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学生读完以后,是这样填的--
"我填'严肃',爸爸严肃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爸爸,今天你怎么变得这么严肃?平常你可不是这样子跟我说话的。(众笑)
生:因为你没到规定时间钓到大鲈鱼,所以你得放了它。
师:不就差两小时吗?你把表拨快点,不就行了……
生:那怎么行,没到就是没到!
师:爸爸,又没人看见,这事天知地知,爸爸知,我知,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
生: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得遵守规定。要自觉遵守的!(众赞赏)
师:一定得放?
生:得放!
师:哎,只好放了……(作可惜状)好一个严肃的爸爸,好一个自觉遵守规定的爸爸!这个"严肃"填得好!还可以填什么?
生:爸爸严厉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生:爸爸低沉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生: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才会是"鲜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如我在一次研修课--《北京的桥》教学中,在让学生自由读文时,有同桌的俩位同学竟相互击掌,故意拖长了声音唱读--"北京的桥啊,千姿百态。北京的桥啊,瑰丽多彩。……庐沟桥的狮子啊,最奇怪。"一下子,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有的觉得好玩,也跟着读起来……看到此景,当时我就请这俩位同学,上台展示读。读完,我问大家:"这种读法好玩吗?想不想也试试?不过除了这样读以外,还能怎样读?"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有拍着桌子边打节奏边读的,有摇头晃脑朗诵的,有边唱边读的……不过出乎意料的是,不一会儿,大部分学生竟会背诵了!
这次偶然所得的"鲜活",是以"学生的快乐"为核心的。也让我知道了--语文课堂上的读,要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要与学生的天性合作。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快乐中,安安静静地读,扎扎实实地读,有滋有味地读,让学生读出语文的味儿来!
作者简介:徐继承,汉语言,专科,小学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在2008年省第三届"教坛新星"评选中,荣获"省教坛新星"荣誉称号,在2006年省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获省一等奖,经常担任县级观摩课、示范课教学任务;多篇论文获县、市奖项
【关键词】语文;读出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基本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随着新课改地不断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了"读",琅琅的读书声回荡于课堂,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然而,在这种热闹的朗读声中,却也存在着一种追求"读"的功利化、形式化的现象:学生的"读"在形式上以齐读居多;而且学生的"读"大多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
虽然教师在"读"上花了不少时间,但学生与文字、与母语最原始的亲近有多少?学生用心灵去触摸作者心灵的时间又有多少?
对此,我不禁深思:为什么读?读什么?该怎样读?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读。既然如此,自然不能只追求读的数量、形式,更应讲究读的质量。在教学中,对于"读",我们要力求做到
--"静"、"实"、"活",针对具体课文,使读有目标,读有指导,要让学生读出语文的味儿来。
静心地"读"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种多重对话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走进文本,感受、理解、体味文本情感与意蕴的过程。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直接参与,使学生把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获得对文本的情感与意蕴,产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体验。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
如:在教学《荔枝》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这段话时,我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默读这段文字,标出表示母亲动作的词语--"不停地抚摸"、"划破"、"小心翼翼地剥开"、"托着";然后引导学生揣摩这些动词的意思--用自己的动作表示,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比对;最后,再让学生静静地默读--读出"动词背后所蕴涵着深深的母子亲情。"这里的读,不一定只有出声的朗读,更有静心的默读。
静心地读,是心脑并用的过程,是理解、揣摩与体验的过程。只有读与思的紧密结合,我们的课堂上的读才是高效的"读"。
所以,我们课堂上的读,既要有高声朗诵,字正腔圆,掷地有声;更要有默读品味,"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扎实地"读"
语文姓"语",小学姓"小",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语文课不仅要上得情意浓浓,而且要上得扎扎实实。我们应在教学中把功夫放在"扎扎实实地读原文上"。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书不读熟不解意,字不读准不开讲。"
短的文章要让学生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可选取重点部分、精彩章节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消化吸收;浅显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顺畅流利;深奥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明白,读出滋味。
教师要十分重视三个层次的朗读训练,一要重视感知性的读。初学课文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要学生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
二要重视理解性的读。即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把课文读懂、读畅、读出见解节奏感来。
三要重视品味性的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课文内在的情感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收到审美效果。同时还要在读书中开动脑筋,能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能为了解答提出的疑问而再回到课文中去读书,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甚至通过对文章标点的体味,寻找问题的答案。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仍一直未回。"短短一段话,16个字,却有4个句号。时间被拉长了,那么在指导学生读此句时,让学生通过对标点的体味,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那一种急切与失落。
作为语文教师既重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又重视实实在在的思维训练,那么它们就如鸟之双翼,使之飞翔!
鲜活地"读"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只有充满着学生的个性体验,才会是 "鲜活"的。
如:在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前,我设计了一个填空练习:谁能在横线上加一个词,爸爸是怎样说的?(爸爸 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学生读完以后,是这样填的--
"我填'严肃',爸爸严肃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爸爸,今天你怎么变得这么严肃?平常你可不是这样子跟我说话的。(众笑)
生:因为你没到规定时间钓到大鲈鱼,所以你得放了它。
师:不就差两小时吗?你把表拨快点,不就行了……
生:那怎么行,没到就是没到!
师:爸爸,又没人看见,这事天知地知,爸爸知,我知,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
生: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得遵守规定。要自觉遵守的!(众赞赏)
师:一定得放?
生:得放!
师:哎,只好放了……(作可惜状)好一个严肃的爸爸,好一个自觉遵守规定的爸爸!这个"严肃"填得好!还可以填什么?
生:爸爸严厉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生:爸爸低沉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生: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才会是"鲜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如我在一次研修课--《北京的桥》教学中,在让学生自由读文时,有同桌的俩位同学竟相互击掌,故意拖长了声音唱读--"北京的桥啊,千姿百态。北京的桥啊,瑰丽多彩。……庐沟桥的狮子啊,最奇怪。"一下子,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有的觉得好玩,也跟着读起来……看到此景,当时我就请这俩位同学,上台展示读。读完,我问大家:"这种读法好玩吗?想不想也试试?不过除了这样读以外,还能怎样读?"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有拍着桌子边打节奏边读的,有摇头晃脑朗诵的,有边唱边读的……不过出乎意料的是,不一会儿,大部分学生竟会背诵了!
这次偶然所得的"鲜活",是以"学生的快乐"为核心的。也让我知道了--语文课堂上的读,要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要与学生的天性合作。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快乐中,安安静静地读,扎扎实实地读,有滋有味地读,让学生读出语文的味儿来!
作者简介:徐继承,汉语言,专科,小学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在2008年省第三届"教坛新星"评选中,荣获"省教坛新星"荣誉称号,在2006年省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获省一等奖,经常担任县级观摩课、示范课教学任务;多篇论文获县、市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