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件“活”的皮草?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txwd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正在进行一种新的艺术尝试:无害系列——希望在以人类为中心的社会活动中,找到一种方法,将生与死、无害与开发的理念调和到一起,打造一个无害乌托邦。
  
  人类有没有可能在不杀害动物的前提下穿戴皮革?以色列科学家兼艺术家奥兰·卡特斯和埃纳特·祖尔夫妇用一件“活”的皮革向我们证明:完全可以。
  今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举行的“设计和弹性思维”展览上,最奇特的展品要数一件用老鼠和人体细胞培养而成的微型夹克。在一个圆形透明的生物反应器里,一件精巧的无缝皮衣悬在当中,长约5厘米,宽约3.5厘米。反应器周围有几根细细的软管,连接着盛有营养液的玻璃瓶,为皮衣的“生长”提供养分。这套装置明确无误地告诉展览参观者:这里面培育着生命体,确切地说,是半生命体。
  不过,到了5月份,博物馆高级管理员宝拉·安东里尼不得不对“活衣服”宣判死刑。由于细胞增殖得太快,容纳皮衣的反应器快被堵住了,所以在与“衣服”的制造者卡特斯商量后,安东里尼中断了营养液的供给,她觉得这么做很残忍:“这是展览中唯一有生命的展品,真的是很神奇。”
  但是,卡特斯并不感到十分惋惜,反而赞同博物馆的做法:“这样恰好在作品的最后阶段提醒人们,它们曾经是有生命的,我们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对生命体系是负有责任的。”
  
  孕育“半生命体”
  
  在不断细化的科学领域中,生物艺术是一片相对新鲜的土地,而39岁的卡特斯和37岁的妻子祖尔便是开路先锋之一。
  他们曾经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组织工程和器官制造试验室的研究人员。现在,两人在西澳大利亚大学SymbioticA实验室进行科学艺术创作。卡特斯回忆说:“我们对生物艺术的兴趣始于1995年,当时我负责一项产品的设计。我把生物技术和产品设计结合到一起,想创作一件环保产品。我天真地想,应该改变现代社会消费者的观念,使他们更关注产品本身,而不光是买来用掉或浪费扔掉。”
  当时,媒体正好在宣传组织工程科学家成功将人耳移植到老鼠背上的新闻,对普通大众来说,这似乎是对人类基因工程的一种威胁;而在卡特斯看来,这意味着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将使培养立体组织成为可能,那么为何不把技术利用起来呢?
  1996年,一项名为“组织培养与艺术”的计划在SymbioticA实验室正式启动,卡特斯担任主任。这项计划以组织培养技术为载体,让大众体验到了一种另类艺术——半生命体。
  简单来说,半生命体的孕育分为这样几步:首先用特殊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立体的器官模型,然后在模型上覆盖一层取自某种动物的细胞。整个培养体被放在一个生物反应器中,为了维持其生命,科学家必须模拟原生物细胞的生长环境,提供营养、适宜的温度、空气,并且保证它处于无菌状态。
  人类总是从其他生命体系中获取可利用资源,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满足提高生活质量的欲望。在运用新技术提高开发资源能力的同时,人类也疏远了自己和其他生命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当动物沦为人类开发中的“受害者”时,人类视之理所当然。
  卡特斯夫妇和他们的同事认为,创造半生命体就是为了更好地阐释人类对待生命的态度。半生命体用生物和非生物材料混合培育而成,它们与手工建造的物体或人工养育的动植物有相似又有不同。它们取材于生物,但经过了人工再设计,并且在技术手段下生长、保持着生命力。
  这样的生物艺术,对传统文化是一种冲击。
  
  无害乌托邦
  
  2000年,卡特斯和祖尔曾异想天开地要为猪安一对翅膀。就在他们着手培育翅膀的时候,提供经费的基金组织却因无法接受这样的作品而要求他们停止试验。
  这并不能让他们停止新的艺术尝试:无害系列(Victimless Series)——希望在以人类为中心的社会活动中,找到一种方法,将生与死、无害与开发的理念调和到一起,打造一个无害乌托邦。第一块用未出生羊羔的细胞培育而成的硬币大小的“无害肉”便在这种理念下诞生了。
  但是,这种非正常途径产生的肉同样招来了一些人的恐惧。他们觉得,这种做法“混乱”了正常的食物品种。而卡特斯认为,“无害肉”其实提供了一种无害消费观念:当取自动物的细胞在培养皿内增殖生长的时候,用以试验的动物则继续健康生存着。换而言之,将来人类能够通过这种途径既获取食物又减少屠杀动物的数量。
  
  2003年,科学艺术家们在法国生物科技艺术展上展出了“无害肉”作品。由于当时法国人对人造食物很反感,同时不能接受其他饮食文化中吃青蛙的做法,于是,卡特斯等人就特意用青蛙细胞“养”出了新的肉,以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
  接着,卡特斯和祖尔又开始开发“无害皮革”。他们先用可降解材料搭出模型,然后在上面植入老鼠细胞培育结缔组织,接着再用人骨细胞覆在外层,以此增加皮层的硬度。模型分解以后,夹克的形状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在营养液的“喂养”下,这件衣服就成为会生长的“活”衣服。
  2004年,“无害皮革”在西澳大利亚展出。“我们听到最多的评价就是人们对利用细胞培育‘活布料’感到不安,但与此同时,他们却丝毫不觉得杀死动物、剥下它们身上的皮加以利用有什么不妥。”祖尔说道。和无害食品一样,无害皮革提供了不杀死动物就能穿到皮革的可能性,足以引发又一次文化大讨论。
  不过,乌托邦式的理想,毕竟只是一种美好愿景。不管是有机食品还是人造食品,最终都会有“受害者”。所谓“无害肉”,也不可能脱离对动物资源的提取,例如,培育肉排的营养液中其实也包括了动物的副产品。
  
  思考生命
  
  卡特斯等人一再强调,培育“半生命体”的目的并非开发某种消费产品,主要是激发人们对过度开发生物资源的行为进行反思。“我们把自己看作艺术家,创作出对未来生活具有象征意义的消费模型,并从文化上研究这种新型物体对我们理解生命的潜在影响。我们更希望作品被放在文化语境中去理解,而非商业用途。”
  在“半生命体”语境中,生和死的概念已超出了我们通常理解范围。在常识中被认为没有生命的东西,通过人工干预又开始生长,似有起死回生之效,但一个人工制造的生物又是否能看作“活”的呢?
  卡特斯和祖尔的作品都取材于动物,因为他们了解,如果用人类活体组织进行制造,必然会引起恐慌,就像人们对“科学怪人”和克隆人的害怕一样。
  “通常,反对我们作品的人又很难找到抗议的理由,只不过本能地觉得不能接受。其实我们相信,‘组织培养与艺术’的试验以赤裸展现生命的方式迫使人們重新审视生命。这也是这群艺术家的职责所在。毕竟,文化上对生命的认知、科学上对生命的理解以及技术上对生命的处理都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卡特斯说道,“我们现在对生命的态度是很可怕的。人类越是以自我为中心操控其他生命,我越是怀疑我们对生命还存有多少同情心。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发出质疑。”
  卡特斯和祖尔在许多国家都展示过他们的作品,其中,“无害皮革”在以色列也展出过。一开始,参观者们都不相信展品是“活”的。直到展示的最后,他们把外部装置去掉,允许参观者用手触摸“活”衣服。参观者亲手验证了半生命体的“生”,也最终见证了它的“死亡”。
  卡特斯觉得,这就是最自然的处理方式。
其他文献
看到网上“真假记者排队领封口费”为标题的消息,一时不信。  已经有些日子,市面上把在媒体做事的人,叫作新闻民工。既是民工,就会天然发生报酬的事宜。这里的票子,指的当然不是单位工资表上的那些数字,而是装在新闻“信封”里的车马铜钿。给者投桃,受者报李,这有来有往的事,已是公开的秘密。  也早听说,有些假记者,专司打假,写若干文字,或当面或电话,说就要在某某地界上的版面发表,社会反响会很大呀。被告知的当
文学教育越来越贫血,学术规范越来越教条,他却一直道成肉身,坚持以三十七度的体温教书、写作、生活,不狂热,也永不冷却。    饭桌上,罗岗这样描述最可怕的人生:你在师大出生,你爸是师大的,你妈也是师大的,你们住在师大宿舍,你跟对门小姑娘青梅竹马长大,她妈是师大的,她爹也是师大的。你和小姑娘先在师大附幼,然后师大附小,然后师大附中,然后师大,一路同学上来,毕业以后双双留在师大。你们结婚,你们生孩子,孩
“火警”!TAXI示警!  如果你关注国家的安宁,如果你关注社会的稳定,请注意,“TAXI”已经示警!  从海南三亚到山城重庆,从湖北荆州到甘肃永登……哗啦啦啦——不是黄河的凌汛,不是淮河的分洪,也不是瓦斯、塌方频顾的河东煤窑——往日里“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骆驼祥子”突然不再温顺,肃杀的秋風里,罢运的TAXI结成浩荡的方阵,向地方政府主管、向社会舆论,讨个说法,讨个天地间放得上台面的说法!  
目前的出租车企业不仅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管理职责,反而垄断了整个行业,索取出租车司机的大量利润。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城市现有出租车96万余辆,年客运总量213亿人次。  因为“份子钱”过高与“黑车”泛滥,湖南、河南、内蒙古等地近年来也多次发生出租车罢运事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学者余晖认为,这些不过是表面现象,关键是政府特许经营权制度下,出租车公司通过掌控出租车经营权,获
在多个地区出现出租车司机罢运风波时,上海出租车行业表现温和,业内普遍认为,公车公营模式的规范性以及相对比较认可的收入,淡化了上海出租车行业内存在的矛盾。    司机:忧心“钱途”      老浦这阵子很烦,开了15年的出租车,这两年无奈地发现这个行当似乎越来越没有“钱途”。11月开始,为应对油价调整给出租汽车运营带来的影响,上海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出租汽车行业实施油价临时补贴,顶灯出租汽车双班车
我们现在谈论20国集团,因为8国集团已没有任何理由存在。换句话说,新兴经济體必须有一席之地。      在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前,国际金融峰会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峰会拟定了一系列对策,如果说,其中的6项紧急任务只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治标之策”;那么“治本之策”,无疑是改革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  美国总统布什评价,这次峰会为国际新金融体系拉开了序幕,世界将迎来“布雷顿森林体系II”。法国总统萨
陈水扁没有信念,如果长期绝食,可能健康受损、死亡,他已贪污了那么多钱,他還想保条命享受黑钱,他绝食,很多人都笑。      2008年11月12日,台北地方法院做出对陈水扁羁押禁见的裁定,昔日台湾“总统”陈水扁双手高举,手铐锃亮,进了台北看守所。2008年11月14日傍晚,67岁的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先生在其台北中正区的办公室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的连线专访。  施明德被称为“寂寞先知”,一个台湾传
《罗慕路斯大帝》解构爱国主义,《鸟人》消解了人们探究文化意蕴的努力,他的奇思妙想,在一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的后继者心中,演化为一种有趣的背叛。    1990年冬,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小剧场上演了林兆华执导的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当时那些希望重温莎翁名剧的人们惊呆了,林兆华让哈姆雷特、僭王和波洛涅斯之间随意互换,他改写经典,注入了更多的悖谬成分,使得传统在林兆华这里成了“被背叛的遗嘱”。 
陈丹青    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并自习绘画。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文革”后首届研究生班,1980年畢业后留校任教,留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早在1980年,陈丹青便以油画《西藏组画》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巅峰人物。1982年,陈丹青以自由画家身份移居纽约。2000年回国后作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之一,任清华大学美术
藏书票不仅代表了悠久的藏书文化,更可以在青灯黄卷的读书生活中,给学子以温暖的关怀和小小欣喜。但是当我们进入网络时代后,它的挽歌也唱响了。    铜臭味掩盖了书香味    金秋北京,香山枫叶正红,游客们纷纷爬上香山,顺便采摘一片红叶留作纪念,其中有些不乏浪漫情怀的人,有意将它夹在书中,想象若干年后的一个黄昏,在翻检旧书时突然激活这个枯萎的记忆。文明史告诉我们,书中的秘密,往往能像闺房秘辛那样,开启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