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多点”厂中校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wu9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地多点”厂中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充分利用多个企业资源优势,为人才培养服务,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工学结合中存在的单个企业产品不能满足教学广度需要、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理论学习弱化、教学项目案例与生产实际脱节等问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可行育人模式。
  关键词:一地多点;厂中校;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15-03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生产现场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技能应用提升融入到操作实践过程中,做到教、学、做、用一体化。在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同时作为教的主体,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依据企业岗位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考核等;学生作为学的主体,既是学生,也是企业的职工,既要遵守学校有关教学过程管理和考核的规定并获得相应课程成绩,也要服从企业纪律要求和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并获得企业评价。工学结合有效解决了在传统校内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不能与生产实际有效对接、学生不能在生产环境中进行训练等关键问题,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还使教学过程更直观、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主动工作能力等。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合作企业产品单一、学生不能进行岗位轮换、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工学结合运作方式,有效解决传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促进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统一,符合学生、学校、企业利益,可实现三方共赢,在国内外自提出至今持续100多年经久不衰,传统的工学结合在实施过程中亦存在一些问题,如单个企业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教学广度需要;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因此企业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学生顶岗工作占用了上课时间,弱化了专业课的学习。目前国内许多学校仍然习惯于教学实习式的工学结合,学生在此期间仅仅作为一个劳动者,将工作与学习分开,达不到做学统一、边学边练、以练促学的目的,也不能提高学习专业面。这样虽然比较容易实施,但学生很难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二、“一地多点”厂中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厂中校”是一种在企业建立教学课堂的办学模式,设立一个固定的利于学习的场所,依托企业产品、设备、工艺、技术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等教育环境和资源优势,实行专业课程教学一体化,解决了学生的上课地点、课程资源依托、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授课等问题,同时厂中校亦可为企业进行员工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和学历提升,有效解决了企业能力提升和工作冲突的矛盾。在“厂中校”现场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授课的同时,通过网络信息传输,在学校设置第二会场,现场声音、图像实时传输,第二会场学生亦可通过摄像头和麦克风与专家进行沟通交流,使在校学生真正享受“不出学校门、亦听专家课”的便利。在厂中校配备小型机房,通过VPN共享学校电子图书、期刊等电子资源。“一地多点”以紧密型合作项目中的知名合作企业为基础,选择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作为紧密型“厂中校”建设基地(一地),优选周边同一行业产品不同、规模较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教学点(多点),形成“一地多点”的“厂中校”模式。“一地多点”有效解决了单个企业产品单一、生产现场和工程技术人员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的矛盾,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一地多点”厂中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厂中校基地的选择。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分别选择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和徐州徐轮橡胶有限公司作为两个厂中校建设的主体,这两个企业均为我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紧密型校企合作基地,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社会责任感强、具有一定规模、行业影响力大,有较好的现场教育教学条件和企业指导教师,这些软硬件条件,都是作为厂中校基地必不可少的条件。
  2.教学点的选择。在选择教学点时主要考虑与厂中校基地在产品类型、生产规模、企业性质等方面应有所区分,以丰富教学内容;与厂中校基地的距离不能太远,以方便现场教学与实践,一般不超过10km,使学生能在20分钟内到达教学点;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现场、管理规范、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等能否满足教学需要。
  3.企业教师聘任。企业教师聘任以厂中校基地为企业教师聘任重点,兼顾各教学点,选择长期工作在生产研发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应对现场问题能力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为企业教师配备助理,辅助做好学生组织、过程考核、案例收集、教学资料整理等工作。
  4.授课内容选取。在校中厂进行教学,授课内容以产品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管理、质量监控、常见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为主,注重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使同学在认识、讨论、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在教学中安排创新创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体系认证等方面的知识,并安排学生到企业的各个管理部门实习,认识企业的运行方式。
  5.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过程采用岗位交流、同一个岗位不同阶段交流等方式,并了解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管理的相关内容和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在交流中熟悉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根据岗位要求制定考核细则,由企业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采取现场管理考核、撰写管理业务报告、现场交流(答辩)等方式共同对学生进行分阶段考核。
  四、“一地多点”厂中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施价值
  1.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建设“一地多点”式厂中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多个企业资源优势,有效解决和改进传统工学结合中存在的单个企业产品不能满足教学广度需要、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理论学习弱化等问题;进行带有行业和企业特色的校企合作课程和教材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过程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能工巧匠、学校教师共同完成,提高教学效果。   2.以生产现场为依托,教学内容真实可见。学习模式实现了以学生身边的现有典型项目、任务、案例为载体,以企业整个生产工艺为主线,将课程内容贯穿于企业的不同车间、不同岗位。所有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训练都通过企业中学生身边的现有典型项目和任务、案例为载体完成,做到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
  3.将学生融入企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企业环境中,让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参与技术开发、工艺改造、现场工艺管理,通过不断实践,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运用水平,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企业中,与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同吃、同住、同培、同考、同工、同酬,逐步让学生对企业和社会有更多的感受、思考,增加学生社会责任感,同时利用企业的社会资源促进学生的就业。
  4.企业现场信息实施传输,将企业搬至课堂。在“厂中校“现场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授课的同时,通过网络信息传输,在学校设置第二会场,企业现场声音、图像实时传输,第二会场学生亦可通过摄像头和麦克风与专家进行沟通交流,使在校学生真正享受“不出学校门、亦听专家课”的便利,有效解决了企业专家进校难的问题。
  5.厂中校的建立,为企业提供平台。“一地多点”厂中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将生产不同产品的多个企业整合为一个共同的资源平台,不仅为人才培养服务,也为企业提供了项目申报、科研开发、技术交流、职工培训、资源共享的平台。
  6.为学校教师提供了锻炼平台,培养了师资。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全程参与厂中校工学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在开展教学的同时,也为自己提供了接触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机会,教师还作为企业聘任的临时技术人员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工作,提高了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还收集整理企业案例,为下一步开展教学工作打下基础。“一地多点”厂中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自2009年9月运行以来,已连续开展了6批次共300余人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就业企业评价,这部分同学岗位适应性强、上手快、能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强、有团队协作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大部分同学毕业一年后就走上技术研发、一线管理、售后服务等工作岗位,工作业绩突出,还有一部分同学已走上了自己创业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邹六根.“服务公司—实训基地—研发中心”架构下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7).
  [2]高华.丁慧琼.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浅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李汉斌.职业院校“工学交替”办学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4]施祝斌.高职院校有效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5]肖争鸣.德国曼海姆职业学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2010,(21).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校中厂、厂中校”工学交替合作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苏教高[2010]25号)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侯亚合(1981-),男,山东郓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和高分子材料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市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聂恒凯(1963-),男,江苏铜山人,本科,学士学位,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复合改性及应用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多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其他文献
摘要:以全面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环境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在基础课程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与管理、专业实验的编排、创新实验的设计等方面,研究构建了环境类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从而形成了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关键词:精英教育;创新人才;实验教学;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学生管理中,需要特别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重视德育思想的渗透。本文主要讲述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育    十年教师生涯,十年担任班主任。在这个角色上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一点:教做人與教知识同等重要,要学生学好知识,首先就要先让他们学会做人。在学校如何教学生做人呢?思想品德教育自是十分重要,只有学生的道德情操达到一定境界之后,他才能充分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其中实践教学是重要和有效的组成部分。切实重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试图构建更合理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图分类号:G641?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
摘要:通过就业能力问卷对500名商科大学毕业生和500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建立校内和校外两份就业竞争力指标分析体系,论述了评价体系用SWOT分析商科大学毕业生就业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深入剖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高校分析商科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供参考,并为帮助其就业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商科;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
摘要:“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权威者,教师把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打破了知识权威的神话,谁也无法对知识进行垄断。课堂内外如何转变教育面孔,和谐师生关系才是新课改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面孔;和谐;师生关系;平等;伯乐;引导;促进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要: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在学籍管理上的工作目标是着力构建一个“人人成长、各个成才”的学籍管理体系,该体系以促进人人成长,实现各个成才为目标。实践证明,该体系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介绍该体系:学籍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人人成长、各个成才”学籍管理体系的内涵;我校人性化学籍管理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人人成长;各个成才;人性化管理;双向互通  中图分类号:G647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摘要:哈萨克斯坦来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体现出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在中亚国家来华留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共性。本文按照对汉语学习的影响,将这些特性区分为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指出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进一步促提高对中亚学生的汉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哈萨克斯坦;汉语学习;积极因素;不利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
摘要:党的十八大吹响了文化建设的号角,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四川文理学院,要抓住契机,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该抓住机遇,抢占精神文化高地;服务地方,走出学术文化洼地;形成特色,建设高校文化园地。  关键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90-02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设想。指出:文化
摘要:宰相制度在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上承皇权下纳百官,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宰相制度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明朝;宰相;内阁制度    宰相是中国封建国家辅政首脑的统称,宰相制度在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上承皇权下纳百官,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宰相制度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秦朝正式确立宰相制度;两汉时尚书台权力大增,逐渐取代三公;魏晋南北朝时,三省制逐步形
读张振涛《燃烧的琴弦:中国音乐家的成才之路》(以下简称《燃烧的琴弦》)一书,便被他独特的写作视角与驾驭文字的能力所吸引,以人物为主体,从侧面反映音乐家背后的故事,立题新颖、语言生动、人物丰满、层次清晰、观念明确、寓意深刻,是音乐界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张振涛的著作多以民间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尤其对河北、晋北、陕北的音乐探源,是他脚踏乡野,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亲身的实地采风发掘出来的。在他诸多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