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课程改革即将在全国推广。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标准尚有一定的距离。如何按照新课程的标准,改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应是广大同仁迫在眉睫的课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轨与接轨。如何提高历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已成为时下关注的问题。因此,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需要广大教师从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中解脱出来,更新教学理念。
一、角色定位上,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中学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把传授知识,落实知识点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情感。而新课堂则重点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知识经验,学生行为,强调以学定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主要环节不是向学生展示知识点而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为主题。教师成为引导者,参与者与学习者;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自身置于开放的、动态的课堂中,与学生分享学习的快乐;要摒弃“师者为长”的传统认识,向学生学习,从学生的讨论,发言中启发灵感。这是学习观与教学观的根本变革,是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得主动。
二、教学行为上,树立“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为行为方式”的理念
传统的教师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觀性、被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了其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教师以知识权威的身份说话,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表演秀”。这种教学行为关注了教师的自我表白,却忽视了学生的内心反因反应,学生基本处于“失语”的境地。反映在历史课堂上,普遍表现为单调乏味的教师说书,学生画书。新课改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教学现状,教师由讲授者变为促进者,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不断生成、发展主体性。首先,教师要走下讲台,多做听众;其次,教师要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平台;第三,教师要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教学顺序从传统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历史课文简单易懂,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点化,引导中充分享受探求,合作的成功喜悦。必须从适应社会转型和学生发展的高度,在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课改浪潮中,真正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三、指导思想上,树立“以课为本”的理念
在全国教材统一的背景下,教师把教科书视为蓝本,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科书上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传授与学会成为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心。在新课程环境中,教学活动被看成是师生双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具有导引价值的资源,历史的深邃哲理,历史资源的丰富芜杂,更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在不违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可对教材内容作深入分析,积极建构,以形成一种独特的,可被学生接受的资源传感链传递给学生,也可在与学生的双边或多向互动中形成生动活泼,理性灵光乍现的新知识,新认识。因此,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复印机”,而应是把握教材的“分析器”,导引教材的“镇流器”。
四 评课标准上,树立“以学生学到了什麽为效绩”的理念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往往关注我教了什麽,我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却极少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生反应如何,至于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学生的发展状态是否良性高效,则常被忽略,结果学生的探究动机被淹埋,思辩批判精神被压制,自尊自主意识被扼杀。新课程倡导的是动态的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评课标准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延长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关注学生情感、能力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除倡导新理念的四个关键转变外,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储备
单一学科知识和传统技能肯定捉襟见肘,若教师没有“一缸水”何以让学生有“一瓢饮”?自己不是“发动机”,何以带动学生“转起来”?我们必须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上拓展学科知识,把视野拓展到相关学科中去,把自己打造成一名既专又通的学习型教师;学会运用多样化手段组织教学,科学发动,有效维持课堂的多方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适合学生学”而不是“适合教师教”的场所,把自己打造成一名会演会导的研究型教师。
2、贴近生活,关注社会
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历史课程与生活相呼应,用生活理念来构建中学历史教学的大课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向:教师借助学生曾经有过的经历和体验,把它移植到历史课堂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真实地感受自我与社会,历史与现实。针对具体的历史,教材,在探究挖掘课内资源的同时,使历史教学紧密地联系社会热点,大众生活,也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之举。
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已为广大教师所熟知,然而期间的困惑还是不少,一是观念改变的阵痛。二是新的范式有待构建。用心挖掘教材,放手让学生发挥潜能。只要在新理念的熏陶下勇于实践,勤于反思,课堂教学肯定会更加鲜活生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轨与接轨。如何提高历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已成为时下关注的问题。因此,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需要广大教师从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中解脱出来,更新教学理念。
一、角色定位上,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中学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把传授知识,落实知识点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情感。而新课堂则重点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知识经验,学生行为,强调以学定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主要环节不是向学生展示知识点而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为主题。教师成为引导者,参与者与学习者;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自身置于开放的、动态的课堂中,与学生分享学习的快乐;要摒弃“师者为长”的传统认识,向学生学习,从学生的讨论,发言中启发灵感。这是学习观与教学观的根本变革,是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得主动。
二、教学行为上,树立“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为行为方式”的理念
传统的教师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觀性、被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了其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教师以知识权威的身份说话,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表演秀”。这种教学行为关注了教师的自我表白,却忽视了学生的内心反因反应,学生基本处于“失语”的境地。反映在历史课堂上,普遍表现为单调乏味的教师说书,学生画书。新课改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教学现状,教师由讲授者变为促进者,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不断生成、发展主体性。首先,教师要走下讲台,多做听众;其次,教师要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平台;第三,教师要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教学顺序从传统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历史课文简单易懂,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点化,引导中充分享受探求,合作的成功喜悦。必须从适应社会转型和学生发展的高度,在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课改浪潮中,真正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三、指导思想上,树立“以课为本”的理念
在全国教材统一的背景下,教师把教科书视为蓝本,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科书上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传授与学会成为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心。在新课程环境中,教学活动被看成是师生双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具有导引价值的资源,历史的深邃哲理,历史资源的丰富芜杂,更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在不违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可对教材内容作深入分析,积极建构,以形成一种独特的,可被学生接受的资源传感链传递给学生,也可在与学生的双边或多向互动中形成生动活泼,理性灵光乍现的新知识,新认识。因此,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复印机”,而应是把握教材的“分析器”,导引教材的“镇流器”。
四 评课标准上,树立“以学生学到了什麽为效绩”的理念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往往关注我教了什麽,我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却极少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生反应如何,至于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学生的发展状态是否良性高效,则常被忽略,结果学生的探究动机被淹埋,思辩批判精神被压制,自尊自主意识被扼杀。新课程倡导的是动态的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评课标准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延长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关注学生情感、能力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除倡导新理念的四个关键转变外,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储备
单一学科知识和传统技能肯定捉襟见肘,若教师没有“一缸水”何以让学生有“一瓢饮”?自己不是“发动机”,何以带动学生“转起来”?我们必须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上拓展学科知识,把视野拓展到相关学科中去,把自己打造成一名既专又通的学习型教师;学会运用多样化手段组织教学,科学发动,有效维持课堂的多方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适合学生学”而不是“适合教师教”的场所,把自己打造成一名会演会导的研究型教师。
2、贴近生活,关注社会
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历史课程与生活相呼应,用生活理念来构建中学历史教学的大课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向:教师借助学生曾经有过的经历和体验,把它移植到历史课堂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真实地感受自我与社会,历史与现实。针对具体的历史,教材,在探究挖掘课内资源的同时,使历史教学紧密地联系社会热点,大众生活,也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之举。
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已为广大教师所熟知,然而期间的困惑还是不少,一是观念改变的阵痛。二是新的范式有待构建。用心挖掘教材,放手让学生发挥潜能。只要在新理念的熏陶下勇于实践,勤于反思,课堂教学肯定会更加鲜活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