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书演绎一幕没有落幕的戏剧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书讲述的是熟为人知的建筑和建筑背后的故事,这部书是《城记》;一部书讲述的是名声显赫又鲜为人知的建筑大师,这个大师是梁思成;一部书讲述的是众目瞩望和不为人知的一座城市,这座城市是北京。
  《城记》说的是建筑、建筑师、城市三者之间的故事,一个人和一座城之间息息相关的命运,建筑师们的高瞻远瞩和戏剧人生,演绎着一出永不落幕的戏剧。《城记》自2003年出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随之,许多有关中国城市建设的书纷纷得以面世,这是出版界的幸事,也是读者的幸事,这是一个知情的开始,预示着参与的可能,并终将唤起社会力量把这部社会大戏演绎下去。
  我们经常把城市喻为一本打开的书:石块和钢筋水泥凝结着几代人的抱负、理想、成败和恩怨。梁思成和北京城的命运就是这样一部很难让人平静,值得再三解读的大书。虽然这一主题已不再新鲜,但是,《城记》仍然不同寻常,是同一题材的书中最好的。
  《城记》作者讲述的是北京城半个多世纪的空间演进,还有为人熟知的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悲欢启承。历史见证者的陈述使逝去的记忆复活,尘封已久的文献、300余帧图片让岁月不再是传说。
  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人手,以50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梁陈方案”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北京出现所谓“大屋顶”建筑、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城市建设中“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建筑设计理念上关于“批判复古主义”;政治运动的“大跃进”“整风鸣放”“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
  《城记》,是一本倾注了专业、心力与爱意的厚书。不仅有珍贵的史料、图片,细心的批注、印证,整本书的叙述都笼罩着淡淡的忧郁,那些被推倒的古老建筑,那些被历史的表情挤压的故人与故事。
  《城记》记录了现代北京城发展的重要历史,书中关于“梁陈方案”与“城墙的最后拆除”的章节,令人潸然泪下,“北京内城、外城、皇城城门被拆被毁的基本情况”一表,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上最珍贵的资料。
  作者对四合院,胡同形式的北京街区生活风貌,有执著的深情,以及卓越的解读和认知。人应当保留在城市里行走的天性,应当尽可能借助自然的条件来营造居住环境,应当制造彼此之间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在城市还没有开始大规模变异的时代,街道上还没有汽车的时代,北京就是一个这样美好的城市,甚至连皇家建筑对民间建筑的威压与统治,都算不得什么了。
  作者没有诉诸道德义愤,也超越了具体的人事纷争和恩怨,而以记者的冷静、客观忠实的记录,不厌其详地钩沉探微、采访众多当事人,用故事和史实尽可能地逼近这桩众说纷纭的历史公案。正是这份冷静和客观,赋予《城记》坚实的现场感,强硬的历史质感,以及真实的巨大震撼力。
  《城记》与文字同样重要的是书中选配的300余幅插图,不乏私人珍藏的照片及画作,如梁思成先生工作笔记中的画作和首次发表的梁思成水彩写生画。书中多幅被拆毁的古城门与现址数字合成的照片,展示了原本可能的新旧并存、既古且新的北京城市图景,如我们今天在前门和天安门所看到的那样。
  《城记》的意图,不是从头到尾地描述北京的变迁史,《城记》不是伤痕文学,不是回忆录。《城记》的意义在于不仅讲述了过去,更在于唤醒社会,引发思考和讨论。
  建筑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现象,《城记》把“陈梁方案”的事情端出来给全社会的读者看,我们有那么一段历史,冤屈了各种各样的好人,做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后来我们为受冤屈的人昭雪平反,好像事情就解决了。如今我们读“陈梁方案”,我们会忽然发现,人虽早已平反,但事情照样糟糕。《城记》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的,敢于直述这样的历史,敢于直面这样的结果,是一个进步。
  现在北京城里已没有了指手画脚的苏联专家,也不再有被冤屈的梁陈,但大拆大卸的事情照行不误,甚至比过去还要糟糕。究竟祸根在哪里?北京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保护古都风貌”的误解有关。从学术上看,《城记》反思曾经被强烈批判的所谓“复古主义”,讲出了老一辈建筑人的苦心孤诣,他们是真的想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之路;反思拟将北京新城迁至旧城外的“梁陈方案”,说出了一段重要的历史,填补了空白。从北京城的角度来说,这几十年,城市发展观的指导性失误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恶果、古迹稀、环境差、交通乱等等。
  世界各国历来对历史文化古城都加以保护,美国把200年历史以上的城市都列为古城加以保护,而中国只有100多座城市属于保护之列,不是我们具有历史的古城太少了,而是由于我们的发展破坏了古城,使之不能称之为古城了。我们随便行走于某个城市,都多了几分熟悉的陌生感,到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到处是宽阔的大广场,凡是临江的地方都修滨江路。现在的中国,到处是砖瓦泥土,到处是脚手架和建筑工人,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大工地。中国的城市已经丧失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成为一个一个的香港、伦敦与巴黎市中心的翻版。
  失去个性的城市,一切都显得如此的苍白,在华丽的外表下,是脆弱的躯体与病态的文化,当我们行走于现代化的千篇一律的街头的时候,我们正在失去中国!
  城市是什么?建筑是什么?城市与建筑是一个社会当下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技状况的真实写照。建筑设计师要增强保护历史文化的社会责任感。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十几年来,中国的城市建设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揭开了城市发展史的新篇章。整个北京就像个大工地,不断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建筑。然而,北京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太快,留下了一系列的难题。
  《城记》在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当时环境下无可奈何的抗争。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不要说文人具有君子的品格但总免不了有着狭隘的胸襟,即使是伟人也免不了凡人的世俗,领袖的一句话比专业的万句话更有说服力,盲目的个人崇拜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但是,也有人说“建设比保护更伟大”,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科技带来的人造舒适时,胡同和四合院看上去很美,背后却掩映着种种不便——不是所有住在那里的人,都能把那些落后的下水系统与基础设施作为享受的。不是有住惯了胡同的当下名人恶狠狠地写下一篇《烦胡同》——“北京城所有胡同都拆光了我也不会觉得可惜的”(此话虽有胡同串子的狭隘)。在对四合院和胡同作出真诚的赞美和挽留时,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知识分子们也忽略了真正身居其中的感受?也应该意识到,事物的功能和形式之间,有一种像麦浪一样此起彼伏的替代关系。那些美的东西,往往是不实用的;当功利基础丧失之后,文化符号便会自动跑出来填补空白。纯粹的形式美,就是在不能用功能解释的形态中诞生的。对于城市来说,那些带着古旧气息的四合院和胡同,它当然是美的。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早晚有一天,北京古迹无存,旧居不在,当再提到北京的时候,它是库哈斯中央电视台下的北京,是安德鲁巨蛋国家剧院盘踞的北京;再讲到北京的民居,需要到重庆去看看那个据说是空运30万块砖原样搬迁过去的北京四合院标本。回头来纠正耗资靡费,而又能纠正多少?能保护到什么地步?还是说人类史上最重要的封建帝国的最重要的都城就这样日渐灰飞烟灭了呢?北京的城市规划是中国一段历史的缩影,很多城市的发展均能与之映照、对比。在被“现代化”“全球化”搞得面目全非之前,我们的城市建设方向有问题。
  然而,历史正是这样,我们无力去重写,我们的历史正以无可阻挡的力量向前发展,爆炸性的经济增长正带给我们无比强大的国民信心,然而未来是充满未知变数的,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历史,为未来的历史写下今天辉煌的篇章,但愿不要在行政力量的干预下出现专业力量的无能为力;但愿,我们的城市发展是健康的。
  回顾失误的源头尚不足救世,却是最好的醒药,尤其早有像梁思成、陈占祥这样的学者看到的后果,有必要从民主、政治的角度反思,如何能将个人意见更好地纳入政策考量的范畴,在国家建设,乃至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更重大的作用。关于建筑、建筑师,关于城市建设这部拉开帷幕的社会大戏还远不能落幕,这正是《城记》更深远的意义。
其他文献
2010年10月27日,经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次新修订的《著作权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内提高了对著作权人的保护力度,对外则进一步加大了我国著作权保护与国际接轨的力度,也标志着我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做好了法律上的准备。著作权又被称为版权,其内涵和外延相当广泛,它是一系列权利的总称。依法保护著作权工作,是每一个出版人和
期刊
2010年,对于中国童书出版是个什么样的年份?  据统计,2010年是中国童书出版界和儿童文学界召开各种类型的研讨会、论坛最多的一年,平均每月超过了3次,达40多次;据统计,中国少儿出版在经历了十多年的10%以上,甚至15%的环比高速发展后,2010年继续以两位数的增长率“领涨”中国出版业。  “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红色儿童歌谣的前两句。2010年初,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中国从
期刊
何谓“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根本”、“主脉”、“规律”、“本质”,抑或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一个事物、一种客观存在,不管多么复杂,如何多变,怎样运动,总脱离不了其内在本质与基本规律。因而研究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种现象乃至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深入其内里,探究其本质,揭示其规律,寻探其主旨,也即把握各种变化、各种现象所围绕的中心——“宗”,从而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真正构建符合事物
期刊
抗戰时期,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商务”)在日本侵略军的军事围剿和文化洗劫中,通过图书出版维持商业生存的文化抗戰,大大加速了商务人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同时也加剧了商务印书馆、出版业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一、日军对商务的军事围剿与文化洗劫    抗戰时期,商务印书馆已成为当时世界三大出版社之一(另两家是McMillan与McQraw-Hill)。在日本侵略者的两次空前的摧毁与洗劫中,商务人
期刊
有极其功利的阅读,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有自足的痴迷,所谓“雪夜闭门读禁书”,“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作家的阅读和学者的阅读有极大的差别,小况家、散文家和诗人的阅读也是各有不同。对于以经营书籍出版的专业人士,他们的阅读更带有鲜明的、专业的、不可替代的方式。编辑阅读与校对阅读,就是两种不同的学问,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但它们究竟区别在哪些具体的、细致的方面,我们作为外行也
期刊
安春根先生离开我们18年了。他是韩国出版研究的先驱者,也是我最早结识的韩国同行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1927年7月,安春根先生出生于韩国东部江源道高城郡外金刚面南涯里。按习惯,人们称呼他为南涯安春根先生。他是韩国出版研究的先驱,因为他1958年3月第一个走上汉城新闻学院讲台讲授出版课程,1966年9月起,他又在梨花女子大学讲出版概论。后又应中央大学、明知大学、汉城大学、庆熙大学、高丽大学,中央大学
期刊
公交移动电视自2003年在上海诞生以来发展迅速,成了新媒体行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对部分城市公交移动电视的调查显示,市民对公交移动电视的认可度普遍偏低,在节目内容上过分依赖于传统电视媒体和在节目编排上连篇累牍地重复广告,广为乘车市民所诟病。内容的滞后已经成为公交移动电视良性发展的瓶颈。本文拟在调查分析公交移动电视受众收视行为的基础上,以节目内容的优化为主要内容探求公交移动电视的编排策略,助推这
期刊
编者按:2010年,许多国有出版单位与民营出版公司的成功合作,为“合作、互利、共赢”做了很好的诠释。比如在教育出版领域,江西省出版集团所属的江西教育出版社与广东认真企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广州出版中心;时代出版旗下的安徽教育出版社与“王迈迈英语”联手打造时代迈迈教育出版传媒(武汉)公司;湖北九通电子音像出版社与湖北黄鹤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湖北和谐号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九洲英
期刊
只有一个作者才能够理解,一个伟大的编辑如何能做到既是一位父亲、母亲、教师,也是一个魔鬼或者上帝。  ——约翰·斯坦贝克  在美国出版业的黄金时代,帕斯卡·柯维希和约翰·斯坦贝克长达30年(1934-1964)的友谊一直被传为佳话,对于今天的出版人亦有无尽的启示。  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文体学家、新闻记者和社会批评家。他是继刘易斯、奥尼尔、赛珍珠、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第6位获得诺贝尔文
期刊
特色栏目是构成高校学报特色最付为集中的体现,它对学报品牌的形成有着最为长久和深远的影响。对特色栏目的打造也是地方高校学报在市场化办刊条件下提升刊物竞争力必然的选择。自2002年教育部提出高校学报应建立特色栏目的要求以来,地方高校学报在实践和理论上为特色的创建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在特色栏目的设置上,一些地方高校学报就以本校的教学科研优势为支撑,以所在地方的历史、文化、民族以及自然资源等地域特色为依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