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跨界共识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w_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让教育创新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而转变教育方式、变革教育模式,是破解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自2007年开始,就开启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之举,先后开展了翱翔计划、雏鹰计划、青少年创新能力建设工程等实践探索。到2018年,北京市用了12年的时间实践逐渐形成了人才创新培养的“北京模式”。
  记 者: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北京市可谓首开先河,12年来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到现在来说也是非常超前的。可否介绍一下,当年提出来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罗 洁: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已经转移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各类人才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有一个背景是,2007年秋季起,北京市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高中课改为核心设计了各类项目实验,力图以项目驱动构建高中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实验。
  在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教育、文化、科技资源的基础上,2008年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并正式启动“翱翔计划”。初衷是依托翱翔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翱翔计划建立了以生源校、基地校、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为管理形式,以“三导师制”为培养方式,以研究性学习为课程载体,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为主要修习方式,以参与的表现和业绩水平为评估手段的灵活有效的优秀高中生培养机制,打破中学与大学的壁垒,让学生在科学家、学者身边成长,经历并体验科研的过程。
  记 者:除了翱翔计划外,当时还出台了一揽子的计划吧?
  罗 洁:2010年翱翔计划的姊妹计划“雏鹰计划”也正式启动。同年,北京市批准两所中学开展超常教育实验,研究鉴别和选拔部分超常儿童的方式,探索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为超常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打造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绿色成才通道”,总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与培养模式。
  实际上,在高中课改的背景下,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同步的项目,还包括10个重点项目,依托自主课程实验,探索高中学校以校为本课程实施模式;设立高中特色实验班,凸显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依托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建立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升高中课程的国际化水平;组织和整合资源,确保开好通用技术课程;通过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选修课开设和教学方式变革;设立开放式重点实验室,探索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改革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我们在积极探索跨学校、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培养和创造创新人才成长的工作体系,整合资源,从而建立一个以学校为基础,市级统筹规划的系统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
  记 者:“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科学家身边成长”,这些突破常规的培养方式,让翱翔计划、雏鹰计划从诞生之初就备受社会的关注。您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是怎么样的?
  罗 洁:我认为,创新人才不是面面俱到的发展,而是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培养不出“爱因斯坦”,但千万不要扼杀“爱因斯坦”,不能扼杀和埋没孩子的天性。首都教育界一直在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方面积极寻求破解之道。
  教育的发展需要尊重规律。一是外部规律,即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二是教育内部的规律。要尊重教育自身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尊重规律,不但要讲究“遵循”,而且也心存敬畏。
  以翱翔计划为例,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时期。翱翔计划主要为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高中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走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获得科研过程的体验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打通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之间的距离,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这种学制间的打通,会不会增加负担呢?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负担时常会指向两个方面:一个是因学习时间过长导致的生理负担过重;另一个是因各种压力导致的心理负担过重。实际上,这两种负担的产生与“第三种负担”有关,即由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相匹配的学习方式的适宜度所引起的负担。
  如同人体消化不良,原因有多种可能性。可能由于吃得过量,可能由于情绪障碍,还可能是进食方式不当造成。这种学习负担,既有别于客观的认知量负荷,也不同于主观的心理负担。换个简单的说法就是同样听老师讲课,在有的学生看来太过简单、吃不饱,可在另一部分学生看来,则过难、不好理解,久而久之会成为压力甚至负担。这就需要在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进行学习方式的變革和优化。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最伟大的遗产,也是在互联网时代会不断焕发新生的教育真谛。教育应让不同的学生变得更加不同,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人。生物的多样性是生命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个人的个性化发展是社会创造性的根本源泉。
  当前社会对于高中、对学生的期望,很大程度上集中于高考。我们要探索的是不走“考评补练”还有没有别的途径培养创新人才?不走高考的路子,是不是也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翱翔计划、雏鹰计划实际上就是想在一定的教育体制下,看看能不能探索出一种教育制度,打造另外一个平台。也是为了克服一切都为了“高考”这个功利性的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教育不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不断“创造”因材施教的方式。
其他文献
为落实教育部减负“三十条”,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国各地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扎实推进中小学师生减负行动。  辽宁发布作业管理“十要求”,给学生减负“动真格的”  日前,辽宁省教育厅印发了《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育教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辽宁省副省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王明玉在会上强调:“这是一场关于辽宁义务教育未来的改革,这次就是要动真格的。”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今”是“古”的延续,不是所有的“今”都需要彻底破除“古”,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设。  智能机器人引入中小学迄今已有30多年。但是,对于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机器人教育仍是新鲜事物,陌生且有神秘感。为了给后来者以启示与借鉴,将我参与的早期机器人教育的探索性工作做一个简单回顾,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希望能对正在为此项方兴未艾的事业辛勤工作的同仁有所裨益。  简要回顾  20
2015年12月8日,雾霾笼罩京城。北京市发布首个空气污染红色预警,紧接着北京市教委发布紧急通知,要求自8日7时到10日12时,中小学、幼儿园、少年宫及校外教育机构停课,学生可通过网络、通讯等途径实现“停课不停学”。9日,全市到校学生与在家自主学习学生的比例约为1:15。按照“停课不停学”的原则,学校采取多种形式,通过网络、通讯等途径与家长和学生保持联系,提出可参考的合理化学习建议;教师按照教学进
【摘 要】21世纪,全新的网络技术不断冲破校园的围墙进入课堂,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威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因素进行变革。本文以主体性阅读教学为例分析信息技术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文章分析了利用网络开展中职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并阐述了利用网络开展中职语文主体性阅读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利用网络创设情境,加强学生情感体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巧设问题,开发学
那是在2015年10月金秋的北京,我们集合了来自北京和上海的几十名中小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雾霾问题展开了脑洞大开的思想碰撞。不同学校的学生自由组合成学生团队,以小组的方式开始了探究式的学习。孩子们发现农药超标、废油回收之类的热点新闻频频上了报纸头条,大家纷纷提出解决方案。  其中,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以上海嘉定实验小学学生为主的一个团队,他们设计出了一台可编程控制的智能空气清洁和农作物养殖的超能机器,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受制于社会安全接触规则和学生疫苗的接种情况,西方一些大学在新学期将继续采取混合学习模式。  据报道,曼彻斯特大学宣布永久转向“混合學习”,但大多数学生应更愿意在下一学年恢复面授教学。林肯大学官方网站的消息也明确将在新学年采取混合学习模式,其首要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参与感的校园体验”。(综编自互联网教育国家工程实验室微信公众号)
主持人:  王晓波  访谈嘉宾:  黎加厚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王竹立 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王鹏远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王同聚 广东省广州市电化教育馆  郑旭东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是毫无疑问的。面对未来不可预测的世界大变局和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按照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体系,原来的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要求学生能够寻求恰当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信息意识);能够采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计算思维)。本案例基于教育科学出版社高中版信息技术必修教材《数据与计算》第二单元“编程计算”第3节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抽象与逻辑思维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利用流程图来描述简单问题并转为程序代码,但熟练度
【摘 要】由美国新媒体联盟和学校网络联合会合作完成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基础教育版》指出了未来五年(2017-2021)影响基础教育变革的六项主要趋势、六个关键挑战及六项技术进展。本文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未来信息化发展,从这些方面对报告加以解读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信息化发展,提供国际视角。  【关键词】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信息化;教学创新;环境创设;教师发
未来的信息鸿沟,并不仅限于技术、设备和观念的差距,更在于有能力筛选有用信息并创造知识的人,与只会被动接收信息而无法形成有效知识的人之间的鸿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享受着空前充分的信息选择自由,也面临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选择困惑。事实上,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已經成为关乎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能力。对此,我们要转变意识、提升能力,从无心选择变为用心选择,从不会选择变为擅于选择,从单纯获取信息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