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en16885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缘起
  自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学习任务群”以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已成为炙手可热的学术焦点。其既继承旧课标“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教育理想,更引领了新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方向。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并非新生事物。尤其对“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诗教中国而言,更是传统的回归。1923年叶圣陶、胡适负责制定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设定语文学习活动中要“读整本书”。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和叶老看法相悖的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多为单篇阅读,老师们往往长于对短幅作品的精细化解读。新课标的颁布,有助于突破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给予“整本书阅读”涅磐新生的机会。
  沪教版教材收录了《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选段,笔者遵循“单篇阅读”的教学思路,指导学生梳理香菱学诗的曲折过程,聚焦其连续创作的三首诗歌,体味宝玉的雅俗之论,试图引领学生感知香菱卑微而高洁的生命形态,初步认识曹雪芹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
  课后学生的眼神中依然流露着些许疑惑,《香菱学诗》选段似乎为这些年轻的生命叩响了古老的文学之门,但他们却难以真正走进大门饱览“深深庭院”中“良辰美景”。
  香菱是个“丫头”,她为什么要学诗?
  香菱住在薛宝钗处,为什么要向林黛玉学诗?
  香菱学了诗,后来呢?
  曹雪芹为什么要详细叙述一个丫头学诗的过程?
  教材为什么没有挑选以“林黛玉”为主角的选段?……
  学生的问题看似细琐,实则反映“单篇阅读”,尤其是長篇小说“选段阅读”的局限性。如果没有将选段放入“整本书”中阅读探究,那么对人物的赏析必然失真,而“单篇阅读”的“管窥之用”也无法真正实现。
  基于此,笔者打破课堂时空界限,构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指导课程》,
  而课程的起航点,即“香菱学诗”选段的教学延伸——
  笔者制作了两份“学习任务单”:
  其一,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并梳理《红楼梦》中前八十回,提炼并整合与“香菱”有关的文本信息。多回目地跳读,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梳理香菱人生的轨迹,感知其多舛的命运。
  其二,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以香菱为中心,画出人物关系图。随着粗陋不堪的薛蟠、凶悍善妒的夏金桂、还有消隐在岁月里的慈父甄士隐……红楼人物群像逐渐展现,学生能认识到“香菱”对整部小说建构的重要价值,更能深刻体会作者对这些不幸凋零的青春生命的悲悯。
  无论“香菱学诗”选段中“香菱”这一角色,还是选段中“诗”这一核心概念,都能成为撬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支点。
  如果说“单篇阅读”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透过窗户,可以远眺西岭绵亘万里的峰峦,窥见峰峦之上千年集聚的皑皑白雪。那么“整本书阅读”即是“门泊东吴万里船”,登上停泊于岸边的扁舟,开启更为辽远广袤的阅读航程。
  二、价值定位
  从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看,“课外阅读”过于自由,使学生在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环境中不知所为;“名著导读”又过于功利化,学生对作品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不同于课外阅读或名著导读,从选文的阅读体量和阅读策略的复杂来看,“课程化”是保障其有效实施的必然与应然。其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课标对“学习任务群”的规定。新课标修订组王宁指出:“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1新课标18个学习任务群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种课程形态,充分彰显教改的决心。
  高中生在心理上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阶段,他们不断寻找着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不断突破自己又不断确认自己。2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其阅读史。
  “阅读”的过程即是作者与读者进行同构共建的过程。而“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阅读”,它给予学生更为宏阔的社会视野和文化场域,提供更复杂多元的思维训练。小说阅读能使学生通过虚拟的文学时空洞见真实的存在世界,获得间接的生命体验、纯粹的情感链接与全新的认知经验。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人类集体意识的植入和个体精神独特性的塑造得以并行。
  由此,即使珠玉在前,笔者仍以《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作为文学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实践研究的样本。
  三、目标设定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课程建构与教学实施的目标应定位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整本书”的文本价值转化为教学价值。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稳定的语感,重在提升语言品质,建构语理的认知体系。从宏观的角度,《红楼梦》文白兼具、雅俗共赏的语体色彩,既反映了明清小说发展的历程,更蕴藏其创作的时代特征;同时作品“文备众体”的写作特色使读者宛如置身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博物馆。从微观的角度,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抓取经典镜头,体味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言语”,分析其各自的身份立场、性情思想。如“香菱学诗”选段中三首诗歌,如何从选词、修辞等角度模仿初学者作诗的三个阶段。
  《红楼梦》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建构的资源,也树立了小说语言运用的高标。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过程何以体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在流传过程中又有多个别名,如《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情僧录》等,这些名字寄寓着不同视角下对作品的观照。
  由此笔者在学生阅读前设计了主问题——你认为哪个名字更适合著作?
  经过一个阅读周期,我惊喜地得到学生的各种“评析”:
  生1:《金陵十二钗》更好,因为第一回里明确写道这个名字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后最后“自题”的。而且也紧扣第五回宝玉游太虚幻境,窥见金陵女子命运这一情节。这个名字最能体现曹雪芹“使闺阁昭传”的创作意图。
  生2:我不这样认为,《红楼梦》这个名字流传最久,必然有它的道理。且不说第五回里“红楼梦十二支曲”是整部作品的灵魂,“红楼梦”更能表现家族盛衰宛如“黄粱一梦”。
  生3:《石头记》最好。作品第一回就是从女娲炼石开始写起的。那块无材补天的石头在僧道的点化下变成贾宝玉佩戴的一块玉,随他堕入红尘,这个故事是以石头的视角写的……
  学生的评析让我看到他们在寻找实证、推理比较、批判论证的过程中思维得以发展与提升,
  “问题引领”下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助推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呈现个性化理解。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古典小说评点家金圣叹说过:“《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戚蓼生评《红楼梦》的写法,也认为:“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由此可见,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有着深远影响。也为笔者以“人物”作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提供了理据。然而《红楼梦》人物形象的鉴赏与其他作品又有何不同?唯有使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把握作品的个性才能产生阅读的趣味,不负经典,获得成长。
  《红楼梦》人物众多,且以女性居多。既有对人物的个别描摹,又有人物群像的塑造,人物之间相互辉映。以黛玉为例,可以将其与宝钗比较,同样是贵族闺秀,一个世情一个诗意。也可以将其与湘云比较,“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同是孤女,一个旷达一个幽怨。除显性的可比性,另有隐性比较,如妙玉与惜春,一个身处佛门而情动,一个身处世俗而寂空。
  曹雪芹也擅长借助经典镜头和典型“意象”塑造人物。宝钗扑蝶、黛玉葬花、湘云酣眠,再如晴雯撕扇、龄官画蔷……作者以文学笔法定格生命瞬间。如薛宝钗的“冷香丸”、薛宝琴的白雪红梅,都是极具美学意味的象征物,对人物解读有重要价值。
  此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小人物”,蒋勋先生援引《金刚经》里“微尘众”的概念,带着悲悯情怀审视如流星一般闪过的小人物,如成为“门子”的葫芦庙里的小沙弥,从出世到入世,甚至改变了贾雨村;再如饮恨自尽刚烈的尤三姐,爱情的坚贞、生命的自尊……作者塑造这些小人物也匠心独运。固然“连滚带爬”的自由阅读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意识,但若缺乏引航者价值引领与方法指导,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航程中将错失多少绮丽风景。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红楼梦》作为明清小说的扛鼎之作,不仅是文学翘楚,更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宗教到民俗,从服饰到饮食,从戏曲到茶道……既有显性的文化书写,亦有隐性的文化指征。
  “大观园”是作品中重要的空间象征,其不仅是荣国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物质表达,更是贵族群体的精神家园。指导学生精读书中不同回目对大观园的描写,鉴赏并比较贾宝玉和刘姥姥不同视角下对同一座园林的观照差异。前者体现传统文人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建构,后者通过阶层异质展现了更加广阔的社会风貌,对大观园繁复的园林格局的描写更具批判性。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不能纸上谈兵,依循新课标的要求,需创设“真实情境”,设计能体现“人文主题”的“学习任务”。由此笔者设计了“从大观园看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实践活动。
  《红楼梦》中“大观园”兼具中国南北园林的特点,在文学世界里满足了古代文人对园林艺术及其实用性的终极理想。而上海亦是一座拥有丰富园林资源的城市。笔者布置了一项专题学习任务:考察上海五大園林,寻找大观园的现实投影。
  学生利用假期走进平时不常前往的古典园林,举起相机,收集作品中“大观园”里的各类建筑形态,识别园林的常见植物,鉴赏各色楹联,归纳古典园林的基本构成,理解园林背后的文人审美与传统文化。创设真实情境,实施任务驱动,让文化自觉在阅读与实践中被充分唤醒。
  四、实施策略
  (一)阅读指导
  笔者认为在正式开启“整本书阅读”前,有必要先指导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强化其阅读过程的认知体验和认知监控。笔者向学生推荐阅读指导著作并指出其阅读重点。
  如美国学者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读想象文学的‘不要’”:“想象文学和哲学、科学文本的不同,前者重体验,后者需理解;前者是诗,后者是逻辑……想象文学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字义。作者会用隐喻的方式让整本书整合起来。” 4
  《红楼梦》从女娲补天的创世神话开始写起,而中国古典小说亦发端于神话,曹雪芹开篇似乎是在向“根文学”致敬,也体现这部想象文学巨著宏大的宇宙观。正如美国学者福斯特在《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中提到的“开篇法则”,大体量的“整本书阅读”最重要也最难的便是“进入”。开篇横亘宇宙、跨越时空的想象深深吸引学生,但其多层隐喻产生不小的阅读障碍,部分学生读得云里雾里,不战而逃。
  基于此,笔者试图以问题引领指导学生精读文本,为其打通“整本书阅读”的门径——
  创建“阅读共同体”4,请学生精读前两回,并用思维导图梳理“石头”的前世今生。
  学生在“阅读共同体”的合作研讨中,将前两回关于“石头”的叙述进行信息整合。强化关联性思维的训练,也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小说跨时空建构及其叙述视角转换。
  “整本书阅读”不能一味精读文本,一是受到时空限制,二是要保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差异化、个性化阅读留有充足空间。在“整本书阅读”中精读泛读结合,粗读细读并行,加之跳读略读,有目的地进行互文阅读与比较阅读,多种阅读方法运用,助推其多维度地深阅读。   正如李卫东先生所说:“理想的整本书阅读应是冲破语文教学狭小格局的深阅读,深度学习需要精读、泛读的灵活转换,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对接融通。” 5
  (二)真实情境
  “真实情境”是新课标对学习任务群的规定之一。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中的“真实情境”,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其一是指阅读本身的真实情境,读者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思想资源的调动,形成“原生态”的阅读现场;其二指的是为勾连阅读与生活,从文本价值的探索引向社会价值的思考,基于教学目标而刻意创设的“真实情境”。
  除笔者的“从大观园看中国古典园林”实践活动创设,也看到其他同仁所做的有趣的探索:
  杭州二中陈欢老师在指导学生深读《红楼梦》时,给男女生分别出了“难题”。女生的是:论述宝玉作为男朋友的可能性。男生则是:在金陵十二钗中选一个作为女朋友,你会选谁?
  杭州二中吴宜修(男)同学选择薛宝琴作女友:“宝琴不是那种只读‘必定书目’的乖乖女,《西厢记》、《牡丹亭》这种‘不当书’她读完还敢公然写诗,简直就是现代少女的作风。她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甚至见过真真国的金发女孩,实在见多识广……”
  当作品中的“人物”从书页中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不仅激发学生更为主动地深入文本,分析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也能体现学生对“人物”现代性思考,折射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
  (三)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继承了杜威“做中学”的学习理念,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以问题、话题或项目引导学生学习。陆志平先生为学习鲁迅小说的学生设计任务为:学习排演梅阡的话剧《咸亨酒店》,自己选择角色,撰写角色分析和表演计划,并交流演出手记和剧评。6戏剧是综合性、实践性的艺术,舞台表演可以是文本再现,也可以是个性化表现,表演的“输出”可以考察并巩固阅读的“输入”。《红楼梦》多次被搬上舞台、荧屏或银幕,能提供更充足的实践活动资源。
  笔者还尝试请学生比较新老版本《红楼梦》电视剧人物塑造的得失。研讨会上众说纷纭,有的提出,旧版的“三春”的形象远优于新版,有的指出新版电视剧中,贾宝玉出场时丫头们喊着“宝二爷,来了!”这一情节虽与原著不符,但能体现宝玉平日和丫头们的关系。该任务连接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落实文本细读,加强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又如,“香菱学诗”延伸教学后,笔者布置学生完成暑假任务:读《红楼梦》写《香菱传》。语言建构与运用,“建构”是起点,“运用”是落点;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的基础,“创造”是目标。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到“个性化写作”,即是对阅读活动成效的检验与升华。
  正如学者蔡可所言:教学就需要结合学科内容,为学生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将学科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表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素养。7
  (四)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对阅读周期内学生实践、策略实施的监控。“整本书阅读”要有可视化的支架辅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进行自主管理,如阅读手册或阅读手札。
  前者以教师的价值判断为先导,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提供资料链接。如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许艳主编的《书册阅读教学现场》8收录了多个“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案例,案例分为五大板块:书册名片、教学价值、学程设计、教学现场、专家视角。教师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引领,强化阅读成果。
  相对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后者,突出学生主体意识,又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自主探究,个性化地撰写阅读手札,既有像明清小说评点家所做的随文旁批,又有阅读過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仅在前期协助学生规划阅读进度,提出每个阶段的阅读重点或任务安排、研讨话题即可。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9一书收录了《红楼梦》阅读活动计划,4个月的阅读周期内,教师对学生进行自读任务的提醒,保持“随机零碎”的交流,让学生在互相监督和自我督促中,自由地完成整本书阅读,自然地形成阅读成果。
  学生完成阅读手札的同时,笔者建议教师也做“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札记,随时与学生保持“对话”。记录过程中学生的阅读焦点或瓶颈,适时调整策略,或进行差异化指导。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为学生“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的引航者,肩负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的使命,笔者亦将立足学生的发展不懈探索。
  参考书目:
  1.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
  《基础教育课程》2018.1
  2.整本书阅读或可成为语文教改的发动机,余党绪,《语文学习》2017.10
  3.《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商务印书馆,2016.9
  4.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郑桂华,《语文学习》,2016.7
  5.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李卫东,《语文建设》,2016.9
  6.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陆志平,《语文学习》,2018.3
  7.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蔡可,《语文学习》,2018.3
  8.《书册阅读教学现场》,吴欣歆、许艳,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5
  9.《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任务二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胡勤,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7
其他文献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小学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非常重要。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笔者在日常的听课、学习或者培训中发现,大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关注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文化品格的素养培养并取得了良好成效,而对思维品质培养意识欠缺或有意识而
期刊
为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要求为目标,广大的教师为之进行了不懈地努力探索,其结果能力培养只停留在口头,或者局限于应试教育应试技能的范围之内,教学实践中能力培养被架空,造就的学生依然是“高分低能”。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是难以造就“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慎思、明辩、笃行”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  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期刊
教學目标
期刊
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体现着个人的内在修养。从小重视幼儿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既能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需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礼仪行为现状堪忧,除幼儿园的教育外,强烈需求家庭教育的积极参与。文中,笔者通过对家庭教育中幼儿礼仪行为培养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家庭教育中幼儿礼仪行为培养现状  笔者经过观察、访谈
期刊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课改下的班主任工作更是千头万绪,特别小学班主任工作尤其繁重,由于现阶段的小学生年龄小,其普遍的缺点是自治、自理能力差,娇生惯养等等。根据现阶段的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技巧的要求更高了。那么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经过多次的培训和实践,我认为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
期刊
一、提出问题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如果不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及时恰当复习,遗忘率很高,学习后及时地复习并注意复习次数,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让学生较高效地记忆所学内容,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时就要及时地整理复习。但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相对较差,机械操练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从而使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降低复习效率。因此,有效地开展复习课教学,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成为急需解
期刊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审美为核心,强调音乐实践等有五个要点,其中第三点: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综合音乐课堂应该强调情境学习,将各学科领域所掌握的艺术能力和知识综合起来,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律动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第四点: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粤剧作为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它无疑是弘扬民族音乐的具体表现。  曲艺文化必
期刊
班集体是承载学生发展的摇篮。班集体的发展就是学生的发展。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利于每个学生的成长,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与同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学生作为班级的一份子,在班集体中如何发展是每一位班主任需重点思考的问题。换言之,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作为一名社会的个体,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我们应该着重考虑的。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学
期刊
一、在Warming up(课前准备)环节创设情境,为后面的学习打下铺垫   创设情境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将学生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当中。为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个情境最好能够源于生活。在教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Two“ My favorite season”A Let’s learn部分表示季节的单词时,我先播放动画音乐《What’s your favourite s
期刊
摘要:如何管理好课堂纪律是一门学问,值得每个老师认真总结、用心思考,上课必须要及时静场,对学生的错不能放任自流,无声胜有声的批评,课后对学生加紧教育,都是管理课堂纪律的小妙招  关键词:及时静场 明确表示 来回走动 暂停讲课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个别老师在教室上课,教师在上面讲他的,学生在下面议论他的,课堂乱哄哄的样子;有时候遇上学生顶撞老师,老师愤怒得情绪差点失控,血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