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l8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实施民主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想象和联想;把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学实践而真正转化为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浓厚的兴趣是促成创新成果产生的前提和保证。在授课时,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一味地传授知识,自己唱“独角戏”,应当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精心设计提问,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教会学生真正抓住文章的疑点“援疑质理”,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创新思想的火花,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在愉快的心境中获得新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民主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上,我们不妨把说话的权利让给学生,把黑板的一块让给学生。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争辩。学生一旦参与教学活动,就能给课堂带来极大的活力。学生创新能力的获得首先在于其自主精神得到尊重和爱护,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才能发挥得更充分、更有效。
  案并存,教师不能搞“一言堂”。一个问题往往不止一种答案。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答案很可能不尽相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条条大道通罗马”。因此,在教学中,有不少问题完全可以允许多种答案并存,否则,就可能使学生的创新思想受到禁锢。
  三、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要鼓励他们多动脑筋,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消除学生提问题的疑虑,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善于提出自己的疑惑的,也是能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教师不顾学生对某一问题懂不懂,一味地讲,是对学生的能力缺乏正确的估计,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压抑。教师鼓励学生质疑,课堂上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鼓励发表异议。求异创新是一种广开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思考、探求解决问题新途径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多端、变异、独创是他的主要特征。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尤其应鼓励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于提出异议,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和老师。
  四、悉心引导,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想象和联想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人的知识是静止的、封闭的和有限的,而想象力是运动的、开放的和无限的。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教会学生运用假设想象、补充想象、超前想象、比拟想象等多种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越来越多地迸发出来。
  “联想是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能力。是侧向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类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联想形式,让学生打开思路,使思维向纵、横、逆等多向扩散,变单向的直线思维为多向的辐射思维,从而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思想来。
  五、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源头活水”
  大语文教育的观点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课内学习,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广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见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鼓励学生组成剧组,自编、自导、自演《草船借箭》和《将相和》等课本剧;举行小制作比赛,然后写成说明文,相互交流;把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课外阅读书目向学生推荐介绍,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坚持写读书笔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学写调查报告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方法和创新能力。生活犹如“源头活水”,在学生的思想深处不断注入新的能量与动力,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至于枯竭,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以发展。
  总之,只要教师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思的全面训练,并且指导得法,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学实践而真正转化为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2013年10~11月,我们一行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家访。家访带给我们的收益有很多很多。  家访能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与家长达成共识。一方面老师可以教会家长一些方式方法,有理有根据地去转变家长的一些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另一方面,也能使老师针对家中发生的大事,有的放矢地做好事前的铺垫和事后的处理工作,避免孩子过大的感情波动。  家访还能协调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
期刊
很多高三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都会抱怨:花了很多时间记历史,背历史,但成绩老提不上去。这是我们学校高三文科班学生在历史备考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怎样提高备考效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针对我校学生实际,要提高备考效率,首先得给她们减负,减轻学业负担,减轻心理负担。如何减负?减轻学业负担,就得让她们把知识“学活”,全面的提升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减轻心理负担,就得让她们快乐起来,把学习历史当乐趣。下面我谈
期刊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了近10年,教师们在不断学习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调整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果及其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
期刊
在没有实施新课标以前,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完全是由教材决定的,教师根据教材写成教案,课上就是“教教材、走教案”。今天,在实施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提倡把“教教材”改为“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做教材的奴隶,一步一步“活化”教材,使之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应只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要把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编成需要学生自主
期刊
课堂生成资源是指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它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相互交流中,思维融合、碰撞而闪现的智慧火花。它可能是灵感的迸发,也可能是思维的叛逆。由于动态资源是即兴的,灵动的,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因而利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我们的课堂便会勃发生机,学生便会享受到学习的无限
期刊
从小学习作教学的全过程来看,三年级的习作教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习作教学的关键阶段。因此,探索三年级习作教学之路就尤为重要了。我认为首先教师的指导思想要明确,要充分认识到三年级习作教学的“过渡”性。其次,要明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年级的习作的目标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和习作愿望,引导学生如何写作文。  怎样把握好这个“过渡”关,让学生顺利地、快乐地走上成功的习作之路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
期刊
作为新疆民族高中汉语教师,自认为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是一个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业务水平上精益求精的老师,几年来所教汉语学科的高考成绩也算让领导、家长、学生满意,自己也聊以自慰,沾沾自喜。  可自2010接了新一届高一后,满以为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有着敬业精神,还有满腹学识,叫一个个新生高赞“牙可西哈能”(维语:好老师),决不在话下。可谁知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竟然有吃东西的、睡觉的,还有注意力不集
期刊
我国古人读书很讲究背诵。我记得郭沫若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大意是: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长,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所以大学者都是从小背下四书五经。鲁迅说,他15岁时,差不多读完了十三经。那时的“读”,也就是背。小孩子,能读懂?不能。可是请想,一部十三经烂在肚里,做什么学问都方便得多。“五四”一代人,都是如此。怪老人辜鸿铭说,学外国文也要背。他说,要真懂外文,精
期刊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会问学生一个问题:你们到学校来做什么?孩子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读书。学生们口中的“读书”,换个说法就是“学习”,与我们语文老师口中的读书不是同义的。小学课本《窃读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粮食是我们身体成长的需要,而知识是我们人精神、灵魂成长的精神食粮。作为语文学科,多读书,多读经典诗歌、散文、中外名著,无论对学生的写作,还是
期刊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引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一节课能否成功、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否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引入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课堂引入,能够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设置课堂引入,我在教学过程中粗浅的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抛砖引玉。  一、以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