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通过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角度,提出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德育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中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改变传统育人观点,围绕学生,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中受到广泛的重视。良好的心理健康是崇高的道德素养的基础,如何通过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成为高校教育的关键问题。
一、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现代高校德育工作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方面构成,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高校德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受到广泛的重视,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体系,因此德育实效性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学生广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在求学、就业、生活等方面出现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未成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间,因此大学生容易产生一系列认知障碍、心理问题、各种压力和困扰。有研究表明,80%的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有部分学生可以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调整自我心理失衡同时帮助他人进行调节,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促进德育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学科建设,许多学生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部分学生不能及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简单认为自己出了问题而无法正确对待,导致心理压力日渐积攒,最后造成了不可逆的心理疾病。教师没有将關注学生的个体教育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德育理念还停留在政治理论层面,心理健康教育也单纯解决心理困惑,并没有真正关注到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上。
二、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有健康的心智,对自己有正确的心理认识,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如果一个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与认识他人,对他进行再多道德品质的教育都无法提高其道德修养水平。正确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德育发展方向,提供了德育的良好心理基础和保障。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最初的德育体系只包含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三个方面,看似完整的德育框架里却存在众多的问题,缺少了心理教育的支撑,德育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众多挑战。传统的政治教育模式没有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产生实际的影响,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运用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也无法从根源找到心理障碍,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因此德育工作效果并不理想。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德育力度,拓宽德育范围,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使高校德育深入到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微观方面,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德育效果更为显著。
三、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途径
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两者既存在区别又互相联系。将二者相融合,并不是意味着相除两种教育之间的差异,而是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全面整合,将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之中,形成一个相互支撑、共同受益的德育模式。
(一)改变传统德育模式,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无论是德育工作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都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之所以具有特殊性,是因为其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很容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传统的德育方式采取说教的形式,用固化的政治理念和道德标准来要求大学生。在教师的权威说教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方式表面上很容易形成某种行为规范,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双方平等灵活沟通的方式,因此,在高校德育过程应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式,用沟通和倾听的方式来感受学生的心理需求,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共情教育原则,是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深入对方的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并且将自己的感受代入到对方的心理活动中。将共情教育运用在德育之中,就可以更好的将教育内容内化成心理认同,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二)利用学生团体,构建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充分利用大学社团、学生会、校园网、校刊校报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一批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不单单是依靠心理咨询室,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例如,在社团活动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形成一种良性的德育方式。在学生进行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自发的获得思想和道德上的感悟。除了发挥学生组织的能动性,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心理教育:首先,在新生入学以后就进行广泛的心理普查,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建立个人心理档案,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活动。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并积极提供帮助,早发现早干预。最后,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可以提供多种心理咨询途径,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软件、邮件、信件等多种形成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及时缓解心理矛盾、扭转认知偏差、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四、结语
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且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要做到二者的有效融合,就不能限制在几种固定的模式中,而应该随着大学生身心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符合时代的要求。
作者简介:
郭丽芳(1990-),女,山东威海人。当前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教学,英语语言学.
关键词:课程思政;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德育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中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改变传统育人观点,围绕学生,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中受到广泛的重视。良好的心理健康是崇高的道德素养的基础,如何通过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成为高校教育的关键问题。
一、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现代高校德育工作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方面构成,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高校德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受到广泛的重视,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体系,因此德育实效性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学生广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在求学、就业、生活等方面出现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未成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间,因此大学生容易产生一系列认知障碍、心理问题、各种压力和困扰。有研究表明,80%的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有部分学生可以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调整自我心理失衡同时帮助他人进行调节,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促进德育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学科建设,许多学生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部分学生不能及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简单认为自己出了问题而无法正确对待,导致心理压力日渐积攒,最后造成了不可逆的心理疾病。教师没有将關注学生的个体教育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德育理念还停留在政治理论层面,心理健康教育也单纯解决心理困惑,并没有真正关注到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上。
二、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有健康的心智,对自己有正确的心理认识,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如果一个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与认识他人,对他进行再多道德品质的教育都无法提高其道德修养水平。正确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德育发展方向,提供了德育的良好心理基础和保障。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最初的德育体系只包含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三个方面,看似完整的德育框架里却存在众多的问题,缺少了心理教育的支撑,德育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众多挑战。传统的政治教育模式没有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产生实际的影响,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运用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也无法从根源找到心理障碍,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因此德育工作效果并不理想。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德育力度,拓宽德育范围,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使高校德育深入到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微观方面,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德育效果更为显著。
三、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途径
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两者既存在区别又互相联系。将二者相融合,并不是意味着相除两种教育之间的差异,而是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全面整合,将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之中,形成一个相互支撑、共同受益的德育模式。
(一)改变传统德育模式,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无论是德育工作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都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之所以具有特殊性,是因为其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很容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传统的德育方式采取说教的形式,用固化的政治理念和道德标准来要求大学生。在教师的权威说教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方式表面上很容易形成某种行为规范,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双方平等灵活沟通的方式,因此,在高校德育过程应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式,用沟通和倾听的方式来感受学生的心理需求,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共情教育原则,是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深入对方的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并且将自己的感受代入到对方的心理活动中。将共情教育运用在德育之中,就可以更好的将教育内容内化成心理认同,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二)利用学生团体,构建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充分利用大学社团、学生会、校园网、校刊校报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一批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不单单是依靠心理咨询室,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例如,在社团活动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形成一种良性的德育方式。在学生进行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自发的获得思想和道德上的感悟。除了发挥学生组织的能动性,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心理教育:首先,在新生入学以后就进行广泛的心理普查,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建立个人心理档案,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活动。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并积极提供帮助,早发现早干预。最后,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可以提供多种心理咨询途径,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软件、邮件、信件等多种形成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及时缓解心理矛盾、扭转认知偏差、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四、结语
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且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要做到二者的有效融合,就不能限制在几种固定的模式中,而应该随着大学生身心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符合时代的要求。
作者简介:
郭丽芳(1990-),女,山东威海人。当前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教学,英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