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言课教学是语文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一方面,语文课教学中的每一处文字无不是为语言服务的,文章是对语言的记录、语言的理解,正所谓“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另一方面,普通话的普及与应用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其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语文普通话教学
小学语言课教学是语文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一方面,语文课教学中的每一处文字无不是为语言服务的,文章是对语言的记录、语言的理解,正所谓“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另一方面,普通话的普及与应用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其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普通话教学呢?
一、小学语文普通话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其内涵十分丰盛,总体来说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普通话的利用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变准。试想一位综合素质较优秀的学生,要出席一个非常正式的场所但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其形象是不是要大打折扣呢?再比如说老师,他会不会也为说不好普通话而苦恼呢?一堂公开课,各个方面的筹备都很严密,但是就是因为不能用流利的普通话表达,其效果必然要受到影响。作为一位教师,不但在课堂上要用普通话,给学生一个积极的引导,而且还应督促学生使用普通话,由此是其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作为一种能力,普通话的学习好关系到其他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比如对于控制科学文化知识,培育创新精力和实践能力等。我们完全可以把普通话的学习作为一个基点,在此基础上,其他能力都将会获得更快的发展。
其次,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有利于爱国主义情操的培育。
语言文字从来就不单是一种交换工具。自从一种语言发生以来,他就带来浓重的民族意味,就成为这个民主、这个国家的“灵魂”,就像血浓于水一样,这种语言就与这块土地以及人民血肉相联。爱国主义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口号,他不仅体现在热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还体现在热爱祖国的文化与传统,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对普通话的热爱,以引导同窗从更深层意义上认识普通话的重要性。
再次,使用普通话还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一些少数民族还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我们对少数民族的语言一方面采用保留的态度,允许其继续使用;另一方面,我们更大力推广普通话,使全部民族对共同的语言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并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中使用普通话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利用普通话也是美育的重要内容。
普通话以其动人、精美、洪亮的语音具有了美学方面的意义。一堂内容充实,学生积极参与,普通话流利的课,就象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让人口齿留香,久久不忘。但是如果没有了流利的普通话,也就是去了“味”,而无味的菜肴又怎能算是上等菜肴呢?特殊的是语文课,更充分体现了普通话的美育作用。一片精美的文章需要用精美语言文字来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在机械的传授知识,还要讲求方法,最好有些美感,那么学生听起来也会轻松自然些,而普通話恰恰具有这种功能。
二、小学语文普通话教学的策略
1、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尽管我们现已步入信息时代。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但语言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模仿力最强的阶段,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普通话素质,如:经常收听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新闻联播》,注意主持人的播音,通过模仿、比较,留意自身在语音、语调、语感上的不足,加以纠正,力争使自己平时说的每一句话都成为较为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如果能以教师带动班级,由班级带动全校。那么就能在校园里创设一个讲标准、流利普通话的良好教育环境,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
2、课堂重朗读,巩固普通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普通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学说普通话,朗读训练可谓是一条捷径。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加强朗读指导,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学说、练讲了普通话,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首先要读正确。读正确就应该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还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第二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学时,我主要抓第一课时。对读得不顺口或与自己语言习惯不一样的地方就多练几遍,读到正确为止。第三,还要多读,读给别人听,并请人指正。
2)、流利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流利地读主要是不断读,不读破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关键在于扩大读的广度。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嘴里读这个词,眼睛就看下一个词,迅速把几个词联系起来,做到停顿正确。这只能通过多朗读,多练习,才能达到。读正确、流利,要做到严字当头,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语气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让学生读,我经常做了示范,甚至于领读。
3)、有感情地朗读是更高的要求,它是在正确、流利读,并对文章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因此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眼前出现画面就能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这两条中第一条是主要的,做到第一条,感情就会自然流露,就容易做到有感情了。
语文普通话教学
小学语言课教学是语文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一方面,语文课教学中的每一处文字无不是为语言服务的,文章是对语言的记录、语言的理解,正所谓“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另一方面,普通话的普及与应用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其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普通话教学呢?
一、小学语文普通话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其内涵十分丰盛,总体来说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普通话的利用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变准。试想一位综合素质较优秀的学生,要出席一个非常正式的场所但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其形象是不是要大打折扣呢?再比如说老师,他会不会也为说不好普通话而苦恼呢?一堂公开课,各个方面的筹备都很严密,但是就是因为不能用流利的普通话表达,其效果必然要受到影响。作为一位教师,不但在课堂上要用普通话,给学生一个积极的引导,而且还应督促学生使用普通话,由此是其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作为一种能力,普通话的学习好关系到其他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比如对于控制科学文化知识,培育创新精力和实践能力等。我们完全可以把普通话的学习作为一个基点,在此基础上,其他能力都将会获得更快的发展。
其次,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有利于爱国主义情操的培育。
语言文字从来就不单是一种交换工具。自从一种语言发生以来,他就带来浓重的民族意味,就成为这个民主、这个国家的“灵魂”,就像血浓于水一样,这种语言就与这块土地以及人民血肉相联。爱国主义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口号,他不仅体现在热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还体现在热爱祖国的文化与传统,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对普通话的热爱,以引导同窗从更深层意义上认识普通话的重要性。
再次,使用普通话还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一些少数民族还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我们对少数民族的语言一方面采用保留的态度,允许其继续使用;另一方面,我们更大力推广普通话,使全部民族对共同的语言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并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中使用普通话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利用普通话也是美育的重要内容。
普通话以其动人、精美、洪亮的语音具有了美学方面的意义。一堂内容充实,学生积极参与,普通话流利的课,就象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让人口齿留香,久久不忘。但是如果没有了流利的普通话,也就是去了“味”,而无味的菜肴又怎能算是上等菜肴呢?特殊的是语文课,更充分体现了普通话的美育作用。一片精美的文章需要用精美语言文字来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在机械的传授知识,还要讲求方法,最好有些美感,那么学生听起来也会轻松自然些,而普通話恰恰具有这种功能。
二、小学语文普通话教学的策略
1、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尽管我们现已步入信息时代。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但语言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模仿力最强的阶段,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普通话素质,如:经常收听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新闻联播》,注意主持人的播音,通过模仿、比较,留意自身在语音、语调、语感上的不足,加以纠正,力争使自己平时说的每一句话都成为较为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如果能以教师带动班级,由班级带动全校。那么就能在校园里创设一个讲标准、流利普通话的良好教育环境,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
2、课堂重朗读,巩固普通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普通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学说普通话,朗读训练可谓是一条捷径。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加强朗读指导,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学说、练讲了普通话,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首先要读正确。读正确就应该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还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第二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学时,我主要抓第一课时。对读得不顺口或与自己语言习惯不一样的地方就多练几遍,读到正确为止。第三,还要多读,读给别人听,并请人指正。
2)、流利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流利地读主要是不断读,不读破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关键在于扩大读的广度。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嘴里读这个词,眼睛就看下一个词,迅速把几个词联系起来,做到停顿正确。这只能通过多朗读,多练习,才能达到。读正确、流利,要做到严字当头,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语气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让学生读,我经常做了示范,甚至于领读。
3)、有感情地朗读是更高的要求,它是在正确、流利读,并对文章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因此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眼前出现画面就能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这两条中第一条是主要的,做到第一条,感情就会自然流露,就容易做到有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