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就业问题近年来愈发凸显。2015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达749万,比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的2014年又增加了22万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大学生创业”这个词汇组合,几乎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同时进入公众视野。这次教育部发文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也是立足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率语境下的机制创新。倘若创业成功,既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又免去千军万马挤“就业桥”的场面,何乐而不为?
新闻背景:教育部12月10日下发通知,就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部署。《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专家
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张萍: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允许大学生创业,包括休学创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也是国家近年来积极推动的一项重要政策。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之后,大学毕业生规模大,就业压力大,但解决就业问题,应该鼓励学生把在社会找就业岗位和自己创造就业岗位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比较科学、合理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根据有关机构对西安交通大学和陕西省有关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比较强,但真正创业的比例很低,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学生自身的个体心理因素、家庭背景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大学生创业也面临许多困难,如资金筹措、管理技能培养、社会和家庭对创业失败的容忍度等等,都会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可能性。所以,不仅要鼓励大学生创业,还需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教授陈永杰:“休学创业”能解决大学生失业吗?
“休学创业”措施,能解决或者纾缓当前的大学生失业问题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现在大学生失业的主要类型与成因,然后再看看“休学创业”措施是否能击中要害。
笔者研究大学生失业多年,综观这个领域的实证研究,大学生失业的成因主要被分为三大类。首先是供过于求。从1999年开始的扩招,年均增速在两位数,比经济增速还要快,结果是从每年招生100万到现在的700万,出现了比基建行业还要严重的“产能过剩”。祸不单行的是,这些新增的大学毕业生,并不一定是市场需要的,亦即第二类成因:错配。中国的经济增长创造出来的职位集中在制造业,例如高级技工,但大学扩招的学位却在培养希望从事高端服务业的学生。错配在中国不仅表现在量上,更表现在质上,由于“大跃进式”扩招使很多课程的质量难以保证,造成学生在求职前并未学到适用的知识与技能。第三大类的原因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迫使人口流动。读大学仍被很多落后地区的家庭视为向上流动、移居发达地区的便捷途径。按麦可思研究院的统计,差不多每四个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三个以京津、长三角与珠三角等三大经济区为就业首选地,如此一来,焉能不人满为患?
由此可见,应对大学生失业,短期能做的是喊停扩招,以收缩供求之间的落差;中期而言是要进行课程改革,以使高校的教学内容能适应市场需求,改善错配;长期而言则应发展落后地区,让来自中西部的大学生可以在老家就业,不需要全部涌向京沪穗鹏。不难发现,“休学创业”措施并未触及三大成因中的任何一个,也不契合应然策略中的任何一条。“休学创 业”措施提到要鼓励学生“开 网店”。在现实世界中,其实网店是很多有一份全职工作的人的业余爱好,没有多少人视之长期职业。毕竟其门槛低,容易被取代。
谈“休学创业”,支持一方总是会不断重复地举出几个耳熟能详的美国案例: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和脸书的扎克伯格。对于年轻人而言,这当然很励志,但不要忘了“橘越淮而枳”,前述三人的梦想成真有一个与我们相当不同的社会环境。先不说这些案例背后有着海量的失败者,首先一条,他们得以成功都得非常依赖风险基金,很遗憾这在中国并不发达。在中国,创业经费是通过相关政策筹措回来的学生少于1%,可谓凤毛麟角。换个角度,若能问父母拿到钱创业的学生,其就业应该也无需政府担忧。其次,从此三人上的学校类型(常春藤)可见,他们来自一个优势群体,即使在美国也是极少数。在中国的环境之中,与他们能勉强对应的,恐怕就是985院校的学生了。大量实证研究说明,985院校学生从来就没有就业困难。对于就读于二本甚或三本的扩招专业中的学生而言,本身培养环境就已乏善可陈,在对整个市场环境欠缺把握、自己又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去创业,最终能杀出一条血路的能有多少?对于失败的那些,欠下银行的债,又该怎样还?创业需要天赋,创业从来就只能是一小部分学生的专利,而不是迷途羊群的开路工具。
当然,上述这些问题主要困扰学生与家长,对于教育部门而言,政策总是会有作用的。近年来,不少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会把升学和考研,甚至做兼职和创业也算成“就业”。一些本来要在未签约情况下领毕业证的学生,如果能以创业为由申请休学,那么“未就业”学生的比例将相应降低。在这个政策出来之后,未签就业协议但已在淘宝上开了个网店的学生,估计可以算成“已就业”。
网友
切忌盲目“跟进”
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无疑是针对就业形势,缓解就业压力的积极举措。其一方面顺应了一部分学生的休学创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高校教育乃至中国教育正在渐渐走向乐观、进步、包容与博大! 但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的是,一者,上大学,学习相关文化与专业知识,这是作为受教育者完善自我的方法,同时也是为创业等积攒知识等“能量”的过程。因此,休学创业不是说,上大学无用,更不是说,学习知识等不如打工赚钱重要。这是休学创业的高校教育政策必须具备的认知前提和条件。
二者,休学创业只是暂时地中断了学习,并非退学,创业只是在积累实际经验,不是为了当老板赚大钱,跳过大学的受教育过程。在休学创业期间,不能忘记了大学生的身份,而且既不能乐不思蜀,也不能创业失败而一蹶不振,而是要想办法、找机会继续完成学业!
三者,休学创业的教育政策,并非为一部分学生量身定制,但它又实在不是适合每一个大学生的。对于要不要休学创业的问题,大学生要结合自身情况、条件等实际,做出理性的选择,总之不能盲目“跟进”。(刘鹏)
为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叫好
教育部出台这一通知,并不是鼓励所有学生都去休学创业,而是为一部分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更人性化的政策。创业不一定就会成功,现实是,大部分创业的学生,最后可能都成为“打酱油”的,但学生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之后,不论是“呛水”或“淹死”,总能通过反省,知道自己存在哪些不足,更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当这些学生再回到校园学习时,会更明白自己人生的方向。我想这才是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的真正意义所在。
解决了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还要教他们如何创业。为此,《通知》要求,各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学习不一定要在校园进行,希望未来不只是创业可以申请休学、甚至旅游、实习、工作等也可以成为休学的理由,因为这些都是学习的一部分,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目前,政策允许弹性学制,具体可以弹性到几年还没有明确,此外,弹性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统一标准,将学分制规范并严格执行,来科学有效衡量学生的学习毕业标准。这些都希望能尽快出台相关细则。(李琼)
休学创业尤需软环境护航
面对即将毕业的749万人,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既是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破解“更难就业季”困局的现实需要。这为那些富有创业激情、渴望比尔盖茨式成功的年轻学子提供了机遇。
就当下的中国大学生而言,休学已无风险,但创业仍须谨慎。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首先,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仍是一片空白。有的高校学生自发组织的“创业协会”,几乎承担了传播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能力的全部重担,而该协会活动也仅限于开一两场创业知识讲座。其次,激励大学生创业仅停留于“口号层面”,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扶持,无以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及社会旧有的择业误区,所以考取一个“铁饭碗”仍是许多家长及大学生的最优选项。第三,大学生创业缺经验、缺技术、缺机会,尤其是缺资金。一份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大学生申请创业贷款时无法找到担保人。若没有资金,创业无疑就会成为“无米之炊”。
在“创业仍须谨慎”的旧有思维下,要让“允许休学创业”这一善政开花结果,除了亟待政府、高校、社会和企业等携手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创业意识及营造宽松创业环境外,还需破除大众的旧有观念误区,为休学创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如此,大学生创业才会真正迎来春天。(屈金轶)
大学生休学创业如何中看又中用
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这样的设想很好,但在眼下的现实氛围里,仍然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一件事情。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是20%,中国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3%,很多地方创业成功率只有1%,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4%。这意味着,即便“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也不意味着它马上能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就业”方式,而更大的可能是创业失败后继续寻找就业机会。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何这么低呢?主要有两大方面原因:一则是大学生热情有余经验不足。这种经验,既包括知识储备的,也包括对社会认知的。二则是缺少配套的鼓励机制、创新机制,以及相应保障机制。既然不少大学生有创业热情,既然其经验不足,那么相关方面,理应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这在之前,除了要经过严格审核的资金和税收支持外,相关方面并无更多的辅导;如今,虽然通知要求给创业者以指导,要聘请成功者、企业家当兼职导师,但只要这没有成为制度规范,也很难成为一种固定范式。
不可否认,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的确很中看,但要中用,就不能只有一纸通知,而必须从制度上求解。这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在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是一种很成功的模式,这项大赛由学术界和企业界名流当评委,选出优胜者,最终其获得风险投资,即便失败,也有职业保险兜底;而在瑞典,则有一套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内容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
国外从教育与社会上借力的经验,无疑值得借鉴。可喜的是,就在今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就表达了“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的期望。至于具体的操作,李克强指出,“要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有自主创业的空间。”如此做法的目的,显然是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而最终的落脚点,还有赖于教育和社会的支持,教育的跟进,社会机制的创新等,都是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叫好又叫座的法宝。
新闻背景:教育部12月10日下发通知,就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部署。《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专家
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张萍: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允许大学生创业,包括休学创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也是国家近年来积极推动的一项重要政策。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之后,大学毕业生规模大,就业压力大,但解决就业问题,应该鼓励学生把在社会找就业岗位和自己创造就业岗位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比较科学、合理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根据有关机构对西安交通大学和陕西省有关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比较强,但真正创业的比例很低,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学生自身的个体心理因素、家庭背景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大学生创业也面临许多困难,如资金筹措、管理技能培养、社会和家庭对创业失败的容忍度等等,都会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可能性。所以,不仅要鼓励大学生创业,还需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教授陈永杰:“休学创业”能解决大学生失业吗?
“休学创业”措施,能解决或者纾缓当前的大学生失业问题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现在大学生失业的主要类型与成因,然后再看看“休学创业”措施是否能击中要害。
笔者研究大学生失业多年,综观这个领域的实证研究,大学生失业的成因主要被分为三大类。首先是供过于求。从1999年开始的扩招,年均增速在两位数,比经济增速还要快,结果是从每年招生100万到现在的700万,出现了比基建行业还要严重的“产能过剩”。祸不单行的是,这些新增的大学毕业生,并不一定是市场需要的,亦即第二类成因:错配。中国的经济增长创造出来的职位集中在制造业,例如高级技工,但大学扩招的学位却在培养希望从事高端服务业的学生。错配在中国不仅表现在量上,更表现在质上,由于“大跃进式”扩招使很多课程的质量难以保证,造成学生在求职前并未学到适用的知识与技能。第三大类的原因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迫使人口流动。读大学仍被很多落后地区的家庭视为向上流动、移居发达地区的便捷途径。按麦可思研究院的统计,差不多每四个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三个以京津、长三角与珠三角等三大经济区为就业首选地,如此一来,焉能不人满为患?
由此可见,应对大学生失业,短期能做的是喊停扩招,以收缩供求之间的落差;中期而言是要进行课程改革,以使高校的教学内容能适应市场需求,改善错配;长期而言则应发展落后地区,让来自中西部的大学生可以在老家就业,不需要全部涌向京沪穗鹏。不难发现,“休学创业”措施并未触及三大成因中的任何一个,也不契合应然策略中的任何一条。“休学创 业”措施提到要鼓励学生“开 网店”。在现实世界中,其实网店是很多有一份全职工作的人的业余爱好,没有多少人视之长期职业。毕竟其门槛低,容易被取代。
谈“休学创业”,支持一方总是会不断重复地举出几个耳熟能详的美国案例: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和脸书的扎克伯格。对于年轻人而言,这当然很励志,但不要忘了“橘越淮而枳”,前述三人的梦想成真有一个与我们相当不同的社会环境。先不说这些案例背后有着海量的失败者,首先一条,他们得以成功都得非常依赖风险基金,很遗憾这在中国并不发达。在中国,创业经费是通过相关政策筹措回来的学生少于1%,可谓凤毛麟角。换个角度,若能问父母拿到钱创业的学生,其就业应该也无需政府担忧。其次,从此三人上的学校类型(常春藤)可见,他们来自一个优势群体,即使在美国也是极少数。在中国的环境之中,与他们能勉强对应的,恐怕就是985院校的学生了。大量实证研究说明,985院校学生从来就没有就业困难。对于就读于二本甚或三本的扩招专业中的学生而言,本身培养环境就已乏善可陈,在对整个市场环境欠缺把握、自己又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去创业,最终能杀出一条血路的能有多少?对于失败的那些,欠下银行的债,又该怎样还?创业需要天赋,创业从来就只能是一小部分学生的专利,而不是迷途羊群的开路工具。
当然,上述这些问题主要困扰学生与家长,对于教育部门而言,政策总是会有作用的。近年来,不少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会把升学和考研,甚至做兼职和创业也算成“就业”。一些本来要在未签约情况下领毕业证的学生,如果能以创业为由申请休学,那么“未就业”学生的比例将相应降低。在这个政策出来之后,未签就业协议但已在淘宝上开了个网店的学生,估计可以算成“已就业”。
网友
切忌盲目“跟进”
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无疑是针对就业形势,缓解就业压力的积极举措。其一方面顺应了一部分学生的休学创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高校教育乃至中国教育正在渐渐走向乐观、进步、包容与博大! 但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的是,一者,上大学,学习相关文化与专业知识,这是作为受教育者完善自我的方法,同时也是为创业等积攒知识等“能量”的过程。因此,休学创业不是说,上大学无用,更不是说,学习知识等不如打工赚钱重要。这是休学创业的高校教育政策必须具备的认知前提和条件。
二者,休学创业只是暂时地中断了学习,并非退学,创业只是在积累实际经验,不是为了当老板赚大钱,跳过大学的受教育过程。在休学创业期间,不能忘记了大学生的身份,而且既不能乐不思蜀,也不能创业失败而一蹶不振,而是要想办法、找机会继续完成学业!
三者,休学创业的教育政策,并非为一部分学生量身定制,但它又实在不是适合每一个大学生的。对于要不要休学创业的问题,大学生要结合自身情况、条件等实际,做出理性的选择,总之不能盲目“跟进”。(刘鹏)
为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叫好
教育部出台这一通知,并不是鼓励所有学生都去休学创业,而是为一部分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更人性化的政策。创业不一定就会成功,现实是,大部分创业的学生,最后可能都成为“打酱油”的,但学生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之后,不论是“呛水”或“淹死”,总能通过反省,知道自己存在哪些不足,更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当这些学生再回到校园学习时,会更明白自己人生的方向。我想这才是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的真正意义所在。
解决了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还要教他们如何创业。为此,《通知》要求,各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学习不一定要在校园进行,希望未来不只是创业可以申请休学、甚至旅游、实习、工作等也可以成为休学的理由,因为这些都是学习的一部分,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目前,政策允许弹性学制,具体可以弹性到几年还没有明确,此外,弹性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统一标准,将学分制规范并严格执行,来科学有效衡量学生的学习毕业标准。这些都希望能尽快出台相关细则。(李琼)
休学创业尤需软环境护航
面对即将毕业的749万人,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既是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破解“更难就业季”困局的现实需要。这为那些富有创业激情、渴望比尔盖茨式成功的年轻学子提供了机遇。
就当下的中国大学生而言,休学已无风险,但创业仍须谨慎。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首先,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仍是一片空白。有的高校学生自发组织的“创业协会”,几乎承担了传播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能力的全部重担,而该协会活动也仅限于开一两场创业知识讲座。其次,激励大学生创业仅停留于“口号层面”,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扶持,无以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及社会旧有的择业误区,所以考取一个“铁饭碗”仍是许多家长及大学生的最优选项。第三,大学生创业缺经验、缺技术、缺机会,尤其是缺资金。一份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大学生申请创业贷款时无法找到担保人。若没有资金,创业无疑就会成为“无米之炊”。
在“创业仍须谨慎”的旧有思维下,要让“允许休学创业”这一善政开花结果,除了亟待政府、高校、社会和企业等携手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创业意识及营造宽松创业环境外,还需破除大众的旧有观念误区,为休学创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如此,大学生创业才会真正迎来春天。(屈金轶)
大学生休学创业如何中看又中用
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这样的设想很好,但在眼下的现实氛围里,仍然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一件事情。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是20%,中国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3%,很多地方创业成功率只有1%,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4%。这意味着,即便“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也不意味着它马上能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就业”方式,而更大的可能是创业失败后继续寻找就业机会。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何这么低呢?主要有两大方面原因:一则是大学生热情有余经验不足。这种经验,既包括知识储备的,也包括对社会认知的。二则是缺少配套的鼓励机制、创新机制,以及相应保障机制。既然不少大学生有创业热情,既然其经验不足,那么相关方面,理应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这在之前,除了要经过严格审核的资金和税收支持外,相关方面并无更多的辅导;如今,虽然通知要求给创业者以指导,要聘请成功者、企业家当兼职导师,但只要这没有成为制度规范,也很难成为一种固定范式。
不可否认,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的确很中看,但要中用,就不能只有一纸通知,而必须从制度上求解。这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在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是一种很成功的模式,这项大赛由学术界和企业界名流当评委,选出优胜者,最终其获得风险投资,即便失败,也有职业保险兜底;而在瑞典,则有一套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内容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
国外从教育与社会上借力的经验,无疑值得借鉴。可喜的是,就在今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就表达了“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的期望。至于具体的操作,李克强指出,“要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有自主创业的空间。”如此做法的目的,显然是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而最终的落脚点,还有赖于教育和社会的支持,教育的跟进,社会机制的创新等,都是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叫好又叫座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