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保增长要靠释放改革红利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h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金公司研究部负责人梁红博士。图/中金公司

  “关于是否‘保6’,这个问题的讨论非常重要。但我们这五六年的讨论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中国依靠的是改革红利,不是人口红利。”中金公司研究部负责人兼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博士日前接受《巴伦》中国独家专访时分享了她关于中国经济的最新洞见。
  梁红认为,中国经济过去三四十年实现举世瞩目的增长,关键在于不断释放制度改革红利。中国经济当前需要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速,关键仍然在于进一步的制度改革。
  对于经济学家们套用学术概念评估中国经济潜在增速的做法,梁红表达了不同观点。她认为,人口红利不是决定中国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我们不应该“教条”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而是要着眼于既定发展目标,继续释放改革红利。
  梁红是中国经济研究领域名副其实的“老兵”。她早年在美国乔治城大学获得经济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供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在其研究部和亚太经济部工作。她于2003年9月加入高盛亚太有限公司,专注于研究中国大陆经济活动。2008年,梁红加入中金公司任董事总经理。
  在位于北京CBD的办公室中,梁红细致地梳理了她观察中国经济的有效方法。她认为,观察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一个最敏感的指标是贸易顺差的变化,同时制造业价格对于理解中国通胀有着突出的意义。
  从这些指标来看,梁红认为中国经济目前明显偏冷。她认为,短期内应通过逆周期措施保持一定的增速水平,而她强调,进一步改革是优于财政、货币政策的选项。针对海外投资者密切关注的中国债务以及消费市场增长问题,梁红也做出了详尽回答。

顺差变化是最敏感预警信号 


  《巴伦》中国:您对当前中国经济情况有何判断?经济增速面临下行压力,主要原因是什么?
  梁红:最近一段时间外界实际上关心两个问题。一个是中美贸易摩擦的解决。回顾2019年,我国经济增速从2018年底的6.6%到2019年三季度6.0%,这个过程中,下滑最明显的是出口增速。
  2018年全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以美元计增长9.9%,2019年到现在为止大概是-0.3%。这相当于10个百分点的差距。我们也看到投资增速有些放缓、消费有放缓,但都没有这么大的变化。中国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GDP)大约18%。名义上这就是将近2个百分点增速的变化,而且出口还会影响经济的其他领域。
  如果观察过去40年,任何单个的年度,出口增速如果有10个百分点以上的变化,不管下滑还是上升,对总体经济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第二是中国自己在调结构、去杠杆。一系列金融风险处置措施带来一些下行压力。
  《巴伦》中国:对于中国是否有必要通过逆周期调节政策保证6%的增速,近来各界讨论热烈。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梁红:其实如果看过去五六年,大家还讨论过要不要“保7.5”、要不要“保7”。这些争论的核心点在我看来是没变的——认为中国不该保持某个特定水平增速的这一派,主要的论据就是中国潜在增长率在下降。在他们看来,在潜在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如果用逆周期政策去硬顶,得不偿失,效率很差。
  如果追问为什么潜在增长率下降,大量的学者会说是由于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也有人认为,我们的经济体量已经很大了,不需要那么高的速度,而是要高质量,经济增速只要足以解决就业问题就可以了。还有人认为是环境的压力,以及杠杆太高等等。
  这么多年的讨论中,我们中金不太认同这类观点。
  首先,什么叫潜在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个学术概念。潜在增长率在短期内是有一些度量方式的,长期来讲有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潜在增长率是一个西方经济学的概念,我们不能简单借用这个概念,用劳动力的增长、资本的增长和劳动效率的增长来解释潜在增长率。如果以这种方式来测算的话,中国近三四十年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是全球独一无二的。
  如果仅仅以人口判断潜在增速,那么以非洲国家巨大的人口规模,增长率为什么这么低?印度人口比中国多,为什么增速很快掉到中国之下了?
  在这一点上,中国有自己的经验。我们过去人口增速最快的时期,却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实际上,中国的劳动人口红利2000年就不再增长了,但那之后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因为人口红利需要变成有效的劳动力,才有TFP的增长。
  我们自己的宏观经济分析师们,要把这个问题从个人偏好和教条主义中脱离出来。
  《巴伦》中国:那么您是从什么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潜在增长率问题呢?
  梁红: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缓慢、平稳,当增速低于潜在增速时,会有一些典型的表现。2003年,在讨论中国经济是否过热时,我们提出过一个简单的观察、分析经济短期波动的框架——如果一个经济体增速在潜在增长率之下的话,会出现几大标志:首先不会通货膨胀,一般是通货紧缩;第二是失业率上升;第三是贸易顺差扩大,因为内需不足。
  回到中国,我们的问题是我们该看哪个通胀指标?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房价/地价这三種价格总体来看,现在不能说中国有明显的通胀。
  关于近期CPI走高,学者们基本上都同意这是猪价短期上涨造成的,而且这种供给侧的冲击会过去。
  比较突出的是PPI同比增速又回到了负值。从1998年到2002年,在我们认为经济不景气或偏冷的时候,我们都会面临通缩的压力,尤其制造业会出现负PPI增速的状态。在我看来,中国长期以来对负的制造业价格指数的变动关注是不够的。相对来讲,制造业价格指数更干净、更及时。   我们的就业指数也有诸多不足,调查失业率抽样的样本太小,对城镇正式就业之外的抽样更少。但即便如此,近期调查失业率也有所上升。
  在这些指标当中,我们研究发现,当经济偏冷时,最敏感、预警作用最突出的是顺差的变化,而且从来都是以进口金额大幅下滑为标志的。进出口这个数据每个月都有。
  我们观察中国的产能,也就是制造业贸易品,比如钢材。如果国内需求旺盛,就在国内市场销售,价量齐升;如果国内卖不出去,就寻求低价出口。这样一来,会导致贸易顺差的明显变化。
  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当中国遇到像2019年这样内需不景气的情况,就会出现贸易顺差百分之几十的增长。2005年、2013年、2014年都是这样,甚至个别季度顺差出现100%的增长。这种变化基本上都不是受到出口增长的推动,而是进口。由于中国对全球定价的影响,这种情况下进口基本都是价量齐跌。这一数据体现出的经济周期性的冷热,在中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尤为明显。

长期改革与逆周期调节不矛盾


  《巴伦》中国:那么您认为当前是否需要“保6”呢?
  梁红:从2018年中以来,中国经济的宏观数据表征明显偏冷,增速在潜在增长率之下,这个时候需要做一定的逆周期调节。这种逆周期政策的选择在成熟市场经济体比较简单,就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中国还可能会包含监管力度调整的选项。
  但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速在长达三四十年里保持在9%以上,是“干”出来的,是靠结构改革,把我们的制度红利释放出来,或者说是把我们原来制度的负的红利改正了得来的。
  我认为,关于是否“保6”,这个问题的讨论非常重要。但我们这五六年的讨论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中国依靠的是改革红利,不是人口红利。也就是说,你要释放生产力,释放中国人民靠勤劳致富的空间。这不能仅仅通过人口因素来推导。环境等等这些问题都要在发展中解决,这是我们这么多年的重要实践经验。


摄影/《巴伦》Anne Nygard

  《巴伦》中国:中国还有哪些政策空间可以做到“保6”?
  梁红:我们回过头来看,1978年中国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企业改革、加入WTO,这些都不是财政政策、也不是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但中国因此取得了为全世界瞩目的增长。
  在十九大上,中国制定了自己未来长期的发展目标,2035年人均GDP要达到那时美国的一半左右的水平,也就是相当于目前葡萄牙的水平;2049年人均GDP要达到那时美国70%左右的水平。
  我认为这样的发展目标反映了中国要实现自己全部潜力的决心。要实现这样的潜力就要求我们,对体制机制上不适合经济、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进行真正的改革。这是我认为关于“保6”讨论中忽略掉的第一件事。
  第二个忽略掉的是,因为对短期经济波动的观察指标缺乏共识,我们在逆周期政策的执行上存在滞后。短期来讲,经济学界的共识是,假如增速低于潜在增长了,经济受到的损失比较大,这时候应该用一些逆周期政策把增速“补”回来是利大于弊的。打个比方,你要做手术,那么同时我们可以打麻药,并保持血压稳定。
  长期改革与短期逆周期调节并不矛盾,但是中国现在一说到逆周期政策,就有人认为是“放水”。其他国家央行都在竭尽全力保增长,我们要做例外吗?考虑到“复利”,经济增速每年差1个百分点的话,长期下去国家竞争力差距会是巨大的,即使每年差半个点都会有很大差距。
  当然,除了逆周期的短期政策调整,中国有很大的进一步改革的空间。比如,2019年国有资本10%划归社保;降低社保缴费4个点,给企业降费。这样的政策既不增加财政赤字,也没有货币“放水”,这就是中国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在这方面,公积金改革也是亟待推进的领域。

消费增长离不开收入分配改革


  《巴伦》中国:海外投资者非常看好中国消费市场的前景,在这方面您有哪些观察?
  梁红:在2012年以后,中国消费占GDP的比例一路在上涨。中国消费市场已经接近美国,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零售消费市场。
  在讨论世界其他国家的消费需求是否旺盛时,大家都会把房地产需求当作观察的一部分,比如美国,但对于中国大家似乎不这么看。即使不包括住房,消费需求这几年的表现也是非常亮眼的。尤其是与工业增长相比,消费市场的增长是非常抗周期的。
  海外投资者观察中国很多是通过他们投资的上市公司。比如他们投的拼多多这类公司,只有在中国,才可能在四年内建立起一家400多亿美地市值、接近1万亿美元成交总额(GMV)的公司。国内市场中他们投资的茅台、海天酱油以及格力电器等公司,现在的盈利回报都远超当年预期。
  从这些大的龙头消费公司当中,我们是看到了明显增长的,而且是有质量的增长,利润也很好。所以投资者在宏观经济之外,可以明显看到中国消费的快速增长。
  《巴伦》中国:促进中国消费市场进一步增长,还有哪些关键政策措施可以期待?
  梁红:最重要的是收入分配的变化。消费的增长主要有三个驱动要素:首先是就业,也就是收入要增长;第二是财富效应;第三是加杠杆。现在大家有共识的是不能用加杠杆的方式刺激消费,而财富效应在中国不明显。
  收入是哪来的?一般而言主要是要通过增加就业,所以增长还是硬道理。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就没有就业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收入的增长。   在中国还要看收入分配的改革。2012年以后消费占比的上升,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对收入分配在国家和居民之间进行了调整,国家支出中增加了民生支出。根据我们的计算,从2007年到2017年,教育、医疗、养老以及扶贫这四类民生支出和转移支出占GDP的比例,从6%多一点增加到12%。我们的一项研究表明,2012年之后,世界范围内收入分配改善最明显的就是中国。
  这背后既有一次分配向劳动者的倾斜,也有二次分配的转移支付。还有与国企利益相关的一些措施,我们也要给予积极评价,比如话费的下调、禁止银行乱收费等。
  消费是中国需求增长最具潜力的赛道。消费占GDP比例上升是很快,但跟美国相比还差10个百分点。收入分配、尤其是一次分配还要改进。比如说社保,住房公積金、养老金缴费比例还是过高,还有不少调整的余地。

中国需要精准降杠杆


  《巴伦》中国:海外投资者在观察中国经济时,还特别关注债务问题。对此您的判断是什么?
  梁红:我们对这个问题做过很深入的分析。我们2014年的研究表明,中国债务水平高是“企业”高,政府和民企不高。居民债务水平虽然上升比较快,但是居民存款减去债务还是净存款。
  一般认为国企债务水平较高,但可能没有注意到部分大型国企同时拥有大量的现金存款。此外,机关团体存款还有30多万亿元,可能很多人很少看到这一点。这里主要是事业单位改革滞后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企业这个类别中,如果不包括城投公司,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真正经营业务、有现金流的企业,这些年债务率都在下降。所以债务问题主要是城投债务问题,也反映了财税体制改革落后于进度带来的掣肘。
  中国需要精准降杠杆,因为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公共资产负债表上,比如大量闲置资金和高负债并存的问题。严格意义上,城投没有经营性现金流,只是地方政府借钱的窗口。
  所以,我们认为应对债务问题要精准一点,最重要的是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重组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地方政府,以及城投类国企。

美国和全球最深层的问题是收入分配


  《巴伦》中国:美国经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复苏期,现在市场密切关注着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您如何看待2020年的美国经济?
  梁红:美国目前失业率很低,是几十年来最低水平。尽管大家对经济衰退很是担心,但它的经济增速还是不错的。这样的一个情况下,美国联邦货币政策的基准利率是1.5%至1.75%,非常低。市场最担心的是,美国国债占GDP比例超过了100%。按理说,在经济状况这么好的情况下,应该出现财政盈余,利率水平应该上升。只有这样,当经济增长乏力的时候,你才有救火的工具。
  为什么10月、11月左右全球市场那么悲观?因为大家认为,一旦美国经济出现不利状况,用来应对的政策工具就会不足。克林顿时期,美国经济向好,达到了财政盈余,然后开始偿还国债。现在,在经济和就业这么好的情况下,国债规模快速增长。所以大家对美元、对美元资产、对美债的担忧就出现了。
  美国经济短期看不出大问题来,但是某种意义上它是“打着强心针”撑起来的,包括2018年大规模的减税。这种情况下,往后再打强心针的空间有限。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担心,欧洲“日本化”之后,美国可能会是下一个。
  美国最深层次的问题是财富、收入分配的问题,而不是需求不足。全世界还有那么多穷人,美国还有那么多穷人,这个需求是没有得到满足的。但美国的体制无法解决“有需求者没收入”的问题。
  《巴伦》中国: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在长达十余年时间里增长低迷,主要原因是什么?
  梁红:全球潜在增长率在下降,而很少有政府有能力做改革,没有结构调整政策来帮助生产效率边际提高。
  当然也有人说,美国可能会有一些(结构调整),包括特朗普政府减税、放松监管的政策,都会提升生产率。我认为中国的扶贫政策,以及部分的改革开放也是有帮助的。但全球最大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并没有明显进展。
  《巴伦》中国:如果部分发达经济体一直依赖货币刺激,将利率政策推向极限,那么负利率会不会长期存在?
  梁红:如果主要经济体都是负利率或零利率,市场会认为大部分政府,包括很多新兴经济体,不用担心资本外逃的问题了。理论上,资金会流向利率水平偏高的经济体。
  但长期负利率的挑战在于,大家可能会在纸币之外寻求其他的替代选择,比如黄金、比特币。随之而来的巨大风险是纸币的信用问题,也就是说全球央行的信用会不会受到挑战。
  《巴伦》中国:谢谢您分享见解。
其他文献
负利率将对未来社会产生显著影响,我们如同从“掘金”时代迈入到“销金”的时代,将经历低增长的漫漫前路,在巨变之前更需冷静深思。销金的时代  黄金因其稀少昂贵和稳定可塑之特性,数千年一直为人类的经济行为充当着等价物的角色。  唐代刘禹锡诗云:“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人们一直习惯和沉迷在“掘金时代”。例如在中国,黄金开采和使用的历史超过4000年,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的各种金器,如北京平谷出土的
期刊
时光飞逝,2019年过去了,回看2019年,恒指全年收涨9.07%,在三大股指中相对弱势,市场逐步从不确定性中走出。回顾全年,港股市场主要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又有哪些趋势将指引资本市场新的方向?  本篇将阐述香港股票市场2019年的主要变化(市场整体、IPO、流动性、互联互通),并根据香港股票交易所的规划,展望2020年的香港股票市场会有哪些变化,同时探求各板块当下估值水平,一同回眸2019年并
期刊
沈联涛2020年4月20日,意大利罗马San Filippo Neri医院重症监护室里的医务人员。图/ 法新  时至今日,我们大多数人已被隔离近三个月,人们对此在情感、经济、社会和政治上做出了何种回应呢?  几乎所有人都感到压力暴增,几至不可承受。当我们直面自己可能死亡这一事实,以及未来几个月中仍面对诸多艰难而结果歧出的抉择,没人能保持理性或客观考量。  关于这一两难境地,在线学习平台“Cours
期刊
2020年4月15日,山東枣庄京台高速改扩建工程高架桥施工现场。图/IC  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外生产和需求产生了阶段性的强冲击,中国经济一季度同比下滑了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受到较大影响。  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财政收入一季度也出现了大幅下滑,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6.4%,地方政府较为依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7.9%。  财政收入的大幅下滑使部分地方“三保”压力加
期刊
短短两个月,线上办公软件的价值被重新定义,原本为企业管理“锦上添花”的工具,摇身成了“雪中送炭”的必选项。  新冠肺炎疫情对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旅游业、物流业、对外贸易等众多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稳定经济,成为抗击疫情的另外一条战线。在线办公能够打破现场集中办公的时间和地点约束,是疫时复工的有效手段。  3月19日,工信部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就提到加快发展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新模
期刊
经济学家金刻羽(Keyu Jin)对中国颇有研究,她揭示了有关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谬见,解释了中国的崛起可能如何重塑世界秩序,并在全球经济中对企业高管和银行家产生的影响。  金刻羽在北京长大,与父亲一样都热爱文学和历史。她的父亲是中国的一位银行家,现任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行长。14岁的时候,金刻羽去了纽约上高中,后来又去了哈
期刊
绘图/《巴伦》Marcin Wolski  一年间所发生的变化多么巨大啊。  一年前,对于利率上升、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争端升级以及牛市接近尾声的担忧大量涌现。然而,随着美联储降息,投资者(正如我们的市场策略师2018年12月所预测的那样)将主要目光转向利好因素,而股市在牛市的第11个年头攀升至创纪录高位。  不过,市场面临着诸多新旧风险,估值水平也带来挑战。《巴伦》近期调查的10位策略师认为,这预
期刊
近年来,随着监管压力和社会意识的增强,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迅速增长。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自2017年以来,ESG投资金额激增了30%以上,达到30万亿美元以上,占全球资产的四分之一。  众多迹象表明,在过去的一年里,ESG投资正成为主流投资议题。投资者在理解ESG数据的挑战方面变得更加成熟,欧洲的新规也正在推动投资者认真执行气候敏感型投资,市场对研究ESG分析和总投资组合风险的兴趣空前
期刊
花旗私人银行(Citi Private Bank)对于2020年的主要担忧之一是,投资者将继续持有他们高度看好的债券投资组合,而如果利率上升,这些投资组合将面临价值大幅缩水的风险。  超大规模的固定收益投资组合有几个问题。首先,如果利率上升,价格已经高企的债券就会下跌(债券价格与收益率反向波动,因此利率上升,其价格下跌)。其次,由于收益率如此之低,投资者持有债券并没有得到回报,而购买公司债券的额外
期刊
施密特未来公司创始人埃里克·施密特和首席创新官汤姆·卡利尔。摄影/《巴伦》Andy Ryan  2009年,当时还是谷歌首席执行官的埃里克·施密特加入了巴拉克·奥巴马任内的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并开始与白宫科技政策代表汤姆·卡利尔密切合作。  在那些年里,施密特和卡利尔每隔一个月见一次面,他们会在委员会就中美半导体竞争、智能城市、联邦计算机科学研究拨款等议题展开一系列研究。 卡利尔回忆说,施密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