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世界通俗流行音乐对严肃音乐造成巨大冲击的背景下,高师传统的声乐教学活动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扩展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已经到了关键的时期。因此,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要把优秀的、经典的通俗流行歌曲及通俗唱法,纳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在传授基本的、传统的声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兼顾师范类声乐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融入通俗音乐的学习和演唱。
[关键词]高师声乐 通俗唱法 探索
[作者简介]刘继平(1973- ),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及音乐教育。(安徽 六安 23701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1-0153-02
高教研究专家潘懋元先生在其《多学科观点中的高等教育研究》一书中总结说:高等教育这个概念并不与时俱进,而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拥有更丰富的内涵。现代高等教育大学教育综合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正是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明确要求教育:引进并改善课程内容,在论及“高等教育的传统使命”这一命题时,指出现代社会就业机构的变化要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要有能力解决新问题和采取创新行动,要求有广泛的文化知识,并了解人的环境提供的各种可能性”;要求大学作为“面向全民的文化场所和学习场所”,应该教授“广义的文化,它包括从最严密的科学到诗歌的所有精神领域和想象领域”。
现在反观我们高师的音乐教育或者再小的范围,我们的高师声乐教学,有必要突破唱法的局限性,拓展教学演唱曲目,让学生接触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声乐作品。现在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应仅仅围绕中小学生感兴趣的音乐知识去学习,以美声唱法为基础,兼顾其他具有一定社会需求的演唱方法。流行歌曲是展示广大青少年青春风貌的一种方式,青少年有激情,有朝气,他们需要大声唱歌,渴望留下他们成长的足迹,通俗歌曲以最浪漫、洒脱的形式记载着他们的青春。在高师的音乐教育中,传承历史音乐文化和时代音乐接轨,应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应在多种唱法中提取本质规律的一致性,融会贯通。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树立新型声乐教学观,将通俗唱法融入高师声乐教学,将时代发展的新鲜血液注入古老的声乐艺术中,促进高师声乐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通俗歌曲对学生的影响力在逐渐加大,将通俗唱法融进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然而,要打破一个由几代人呕心沥血创建的、已经比较完备的传统教学体系谈何容易。我们需要在高师新型的声乐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
一、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各种唱法的共性
由于高师声乐受传统音乐学院声乐教学规范的影响,一般都是以美声、民族唱法为主,有些师范生对通俗唱法没有系统地去学习,他们的演唱只是不顾自身的嗓音条件,盲目地去模仿通俗歌手的演唱,嗓音会因不正确的演唱状态而受到损害,音乐鉴赏能力也会下降。
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通俗唱法和民族、美声唱法并没有本质上的相互排斥性,它们的发声原理是相同的,都要求合理地运用发声器官,追求自然、大方,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在传统的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教学中,通常会因为学生理解能力较差或教师的语言表达有误,导致学生对声音概念的建立产生偏差,常常会陷入一个困境,无法从中走出来。我们不妨转变一下思维方式,开阔一下视野,运用相似的事物来比较一下。我在声乐教学中经常遇到吐字不清,咬字过于“紧”的学生。我采取的解决办法:一是靠大声用普通话来朗读歌词,并改变声调;二是让学生们唱一首他们自己最喜爱的通俗歌曲。有一次,两个学生在唱《渔光曲》时,把其中的很多字都包在嘴里唱,大部分声音都靠在嗓子附近,音色很差,我叫那两个学生唱一首她们最熟悉的通俗歌曲《一辈子的孤单》。我把歌曲前面两句先唱了一下,并指出她们演唱的缺点:(1)喉咙用劲,(2)吐字含混不清。然后带她们大声朗读一遍,叫她们用通俗唱法唱了前面几句,然后再用美声唱法演唱,这样音色好多了,喉咙里的声音也少了很多。我接着把《渔光曲》又叫她俩唱了一遍,在唱的过程中,我提示了声音的位置。唱过之后,我问她们的感受,一致都说嗓子舒服多了,词也说清楚了。后来我在声乐教学中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来纠正部分同学的吐字、咬字所出现的问题,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从央视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到各地方电视台近几年举办的各种通俗唱法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能坚持到最后的那几个,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才取得成功的。因此,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真正能把通俗唱法唱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经过声音的训练、音乐理论的学习、大量的舞台实践。尤其在声音训练上,我们要借鉴很多民族、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锻炼学生的发声能力,使他们的歌唱更加持久。通过对学生所喜爱的通俗唱法所提出的高要求,加强民族、美声唱法训练的重要性,这样就较好地实现了几种唱法的互补与相融,也能让我们的声乐课变得更加灵活和有趣。
另外,通过基础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及发声基础后,再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演绎美声歌曲、民族歌曲或通俗歌曲,寻找适合自己的演唱风格。我们可以在声乐艺术这一表现形式下,使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同时存在,以高师声乐教学大纲中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嗓音特点等情况,让学生进校后自主选择学习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给学生以选择的自由空间,提高学习效率,提升通俗唱法的地位。记得有位声乐教育家说过一句话:“学习声乐没有固定的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方法。”由于通俗音乐不像传统声乐里对音色的要求那么严格,我们一部分嗓音条件差或受损的学生,也可以从声乐课中受益并爱上唱歌。唱自己喜欢的、合适的通俗歌曲,这样老师省劲,学生也学到应有的发声、用气等演唱技巧,并从歌曲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中受益终生。
俗话说:“给别人一碗水,你要有一桶水。”我们高师声乐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去欣赏和演唱通俗歌曲,首先我们自己要认真研究通俗歌曲的发展历史、通俗唱法的特点、情感、风格。同时,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听一些通俗歌手的演唱,分辨其中的优劣,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另外,我们应当经常到开设通俗演唱专业的艺术院校去,系统学习并掌握通俗唱法的演唱技巧。通俗唱法的通俗易懂性,常常会给我们的常规声乐教学带来启示,让我们的教学变得顺利。而当我们在自己原有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再将通俗唱法精通于心,相信这无论对于我们的声乐演唱还是声乐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选用和编写经典的通俗教学曲目
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音乐教学的三大元素,教材是学科的基本硬件和保证。合理地选用声乐教材,决定着高师声乐教学质量。当今的一些流行音乐,在音乐出色程度和音乐表现力方面,质量都极高,其音乐水准超越了其流行的内容,本身就很有音乐价值。把这样的音乐排斥于音乐教育之外,不仅失去了很好的教材,而且也是一种矫情的精英主义行为模式。因此,编写广大青少年感兴趣的、并与中小学教材相联系的通俗声乐教材是高师声乐教育者的责任。
声乐教材包括声乐理论教材和声乐教学曲目两方面内容,目前高师声乐教材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曲目方面。新出版的西南师大《声乐实用基础教程》2005年版,虽考虑到通俗歌曲的存在,但曲目很少。目前,也有专门的《音乐剧曲目选编》的书籍,可是对于高师声乐的教学来说,还是显得太单一。另外,在通俗声乐教学理论方面的适用教材也十分稀缺,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或是参照现有的相关资料,或是介绍自己演唱的经验和体验,造成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因此,在编写高师院校通俗声乐课教材时,除了精挑细选、注重品位、适合教学、吸收大量的中外优秀通俗流行作品,还应注入适当的技术理论知识。既要突出以传授应用性知识为主的学科特色,也应包含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不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与信心。同时,还可以为教材中的作品编写一些演唱的提示,如表演练习的注意问题、风格分析、重点难点的解决、情感的处理等,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向、教学方法,以适应将来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也要主动和学生一起关注流行乐坛的动态,用自己审美的眼光引导学生欣赏和演唱积极、健康、优秀的作品,扩大自己的教学曲目范围,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在集体声乐理论课、欣赏课中融入通俗歌曲演唱的欣赏和教学理论
声乐理论课应是音乐教育专业受重视的必修课程,要“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声乐教学基础理论知识;能正确地分析处理声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歌唱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唱、演唱、教唱及其他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能较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辅导工作”。声乐基础理论主要从生理、心理、艺术表现、教育四个角度去分析、讨论、揭示声乐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怎样去掌握这些规律。另外,还要开设变声期的嗓音训练和保护方面的理论,以便以后更好地用到教学中去。声乐集体理论课的开设,有益于不同老师的学生在学习声乐方法上进行交流,同时和声乐教学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系统的符合中小学声乐教学的理论体系。
在集体理论课上要把“通俗唱法”与“美声、民族唱法”的基础理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各种唱法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将各种有益的方法和技巧融入声乐教学中去。找到它们的异同,合理体现包容性更强的评价思想和方法,以便共同进步。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你是这样的人》的两个风格版本,分别是戴玉强和刘欢演唱的,在课堂上,也让同学们把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来唱,带领学生从美学的角度、表现方式、歌曲情绪处理等进行讨论;还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教学,发动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提供课堂教学和讨论资源,提高学生对通俗声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辨别意识。
总之,在高师的声乐集体理论课中,加入通俗唱法的一些理论知识,在声乐欣赏课中加入通俗音乐演唱的欣赏,提高学生对通俗歌曲音乐的欣赏鉴别与认识能力,为学生了解各种唱法和风格之间的差异,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再学习、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多方位的需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样高师学生才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声乐的发展及相关知识,才能真正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音乐教育。
四、在高师声乐考试中融进对演唱通俗歌曲的评价和审美标准
高师声乐教学评价以高等师范院校内学习声乐的学生为对象,依据高师音乐教育目标和声乐教学大纲,收集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引起声乐学生发展变化的有效资料,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这种判断的结果就是学生声乐水平的表现。如果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实施通俗唱法和风格的教学,那么就要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予以评价。
由于传统的声乐评价很注重学生音色和用声的规范性,在对演唱通俗歌曲的评价上,对学生的音色和用声规范就不能像评价民族、美声那样严格,而是侧重于各种唱法之间的共性评价,如气息的流畅、歌曲的处理、音乐风格的表达、歌曲的难易程度等,在评价的范围上考虑到综合的因素,如表情、动作、舞台表演等。
除了以上几点,我们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通俗音乐讲座和通俗唱法比赛、创办一些关于“唱法”的论坛或杂志、深入到中小学音乐课堂等各种方式进行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
无论何种唱法,在发声技巧上都应遵循科学发声的原则,利用科学发声基础,尽可能广泛地接触世界各国和我国各民族丰富的、有代表性的通俗歌曲,从中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时代的文化范围,不同作曲家的创作方法;学会区分和把握不同风格作品在用声、用气、润腔,咬字、吐字、收声、归韵、情感表现、审美标准方面的差异和特点;掌握运用演唱技巧去正确再现作品的技能。使学生合理地构建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作和艺术表现力。
总而言之,不管我们如何转变教学观念,都离不开我们的教师。目前,在选择声乐教材时,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声乐理论和声乐曲目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音乐艺术和声乐艺术修养,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艺术辨别力和不断接受新思想、再学习的能力。如上理论课的老师,就要通读现当代声乐理论著作,结合高师声乐教学实际,关注流行音乐动向,组织合理的高师声乐教学理论内容;原来偏民族唱法的老师,除了需要补足外国声乐方面的知识,拥有科学发声的意识,具有美声型声乐的鉴赏能力,同时,还要关注通俗音乐风格的演唱作品;而偏美声唱法的教师,需要多关注民族声乐与语言方面的知识,扩大民族声乐曲目积累,同时,努力研究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之间的异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我们知道,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改革成效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态度和行动能力。只有大家都重视这个问题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那么,在高师特色的新型声乐教学观念的带动下,高师的声乐教学工作将会大大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为基础音乐教育输送合格的人才,为再深造的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体验积累和技术支持,并让他们热爱上音乐,真诚地以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传播音乐。高师声乐教师不同于音乐学院声乐教师,不能只专注于声乐的某一领域,只有在拥有广泛的音乐与声乐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把新型的声乐教学观念用于声乐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提升教学水平,带动高师声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顺利实施、实现或接近我们期待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在声乐水平上的全面提高,实现学生在音乐修养乃至人格修养上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张平.对高师声乐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5(10).
[关键词]高师声乐 通俗唱法 探索
[作者简介]刘继平(1973- ),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及音乐教育。(安徽 六安 23701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1-0153-02
高教研究专家潘懋元先生在其《多学科观点中的高等教育研究》一书中总结说:高等教育这个概念并不与时俱进,而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拥有更丰富的内涵。现代高等教育大学教育综合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正是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明确要求教育:引进并改善课程内容,在论及“高等教育的传统使命”这一命题时,指出现代社会就业机构的变化要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要有能力解决新问题和采取创新行动,要求有广泛的文化知识,并了解人的环境提供的各种可能性”;要求大学作为“面向全民的文化场所和学习场所”,应该教授“广义的文化,它包括从最严密的科学到诗歌的所有精神领域和想象领域”。
现在反观我们高师的音乐教育或者再小的范围,我们的高师声乐教学,有必要突破唱法的局限性,拓展教学演唱曲目,让学生接触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声乐作品。现在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应仅仅围绕中小学生感兴趣的音乐知识去学习,以美声唱法为基础,兼顾其他具有一定社会需求的演唱方法。流行歌曲是展示广大青少年青春风貌的一种方式,青少年有激情,有朝气,他们需要大声唱歌,渴望留下他们成长的足迹,通俗歌曲以最浪漫、洒脱的形式记载着他们的青春。在高师的音乐教育中,传承历史音乐文化和时代音乐接轨,应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应在多种唱法中提取本质规律的一致性,融会贯通。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树立新型声乐教学观,将通俗唱法融入高师声乐教学,将时代发展的新鲜血液注入古老的声乐艺术中,促进高师声乐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通俗歌曲对学生的影响力在逐渐加大,将通俗唱法融进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然而,要打破一个由几代人呕心沥血创建的、已经比较完备的传统教学体系谈何容易。我们需要在高师新型的声乐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
一、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各种唱法的共性
由于高师声乐受传统音乐学院声乐教学规范的影响,一般都是以美声、民族唱法为主,有些师范生对通俗唱法没有系统地去学习,他们的演唱只是不顾自身的嗓音条件,盲目地去模仿通俗歌手的演唱,嗓音会因不正确的演唱状态而受到损害,音乐鉴赏能力也会下降。
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通俗唱法和民族、美声唱法并没有本质上的相互排斥性,它们的发声原理是相同的,都要求合理地运用发声器官,追求自然、大方,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在传统的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教学中,通常会因为学生理解能力较差或教师的语言表达有误,导致学生对声音概念的建立产生偏差,常常会陷入一个困境,无法从中走出来。我们不妨转变一下思维方式,开阔一下视野,运用相似的事物来比较一下。我在声乐教学中经常遇到吐字不清,咬字过于“紧”的学生。我采取的解决办法:一是靠大声用普通话来朗读歌词,并改变声调;二是让学生们唱一首他们自己最喜爱的通俗歌曲。有一次,两个学生在唱《渔光曲》时,把其中的很多字都包在嘴里唱,大部分声音都靠在嗓子附近,音色很差,我叫那两个学生唱一首她们最熟悉的通俗歌曲《一辈子的孤单》。我把歌曲前面两句先唱了一下,并指出她们演唱的缺点:(1)喉咙用劲,(2)吐字含混不清。然后带她们大声朗读一遍,叫她们用通俗唱法唱了前面几句,然后再用美声唱法演唱,这样音色好多了,喉咙里的声音也少了很多。我接着把《渔光曲》又叫她俩唱了一遍,在唱的过程中,我提示了声音的位置。唱过之后,我问她们的感受,一致都说嗓子舒服多了,词也说清楚了。后来我在声乐教学中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来纠正部分同学的吐字、咬字所出现的问题,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从央视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到各地方电视台近几年举办的各种通俗唱法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能坚持到最后的那几个,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才取得成功的。因此,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真正能把通俗唱法唱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经过声音的训练、音乐理论的学习、大量的舞台实践。尤其在声音训练上,我们要借鉴很多民族、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锻炼学生的发声能力,使他们的歌唱更加持久。通过对学生所喜爱的通俗唱法所提出的高要求,加强民族、美声唱法训练的重要性,这样就较好地实现了几种唱法的互补与相融,也能让我们的声乐课变得更加灵活和有趣。
另外,通过基础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及发声基础后,再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演绎美声歌曲、民族歌曲或通俗歌曲,寻找适合自己的演唱风格。我们可以在声乐艺术这一表现形式下,使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同时存在,以高师声乐教学大纲中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嗓音特点等情况,让学生进校后自主选择学习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给学生以选择的自由空间,提高学习效率,提升通俗唱法的地位。记得有位声乐教育家说过一句话:“学习声乐没有固定的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方法。”由于通俗音乐不像传统声乐里对音色的要求那么严格,我们一部分嗓音条件差或受损的学生,也可以从声乐课中受益并爱上唱歌。唱自己喜欢的、合适的通俗歌曲,这样老师省劲,学生也学到应有的发声、用气等演唱技巧,并从歌曲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中受益终生。
俗话说:“给别人一碗水,你要有一桶水。”我们高师声乐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去欣赏和演唱通俗歌曲,首先我们自己要认真研究通俗歌曲的发展历史、通俗唱法的特点、情感、风格。同时,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听一些通俗歌手的演唱,分辨其中的优劣,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另外,我们应当经常到开设通俗演唱专业的艺术院校去,系统学习并掌握通俗唱法的演唱技巧。通俗唱法的通俗易懂性,常常会给我们的常规声乐教学带来启示,让我们的教学变得顺利。而当我们在自己原有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再将通俗唱法精通于心,相信这无论对于我们的声乐演唱还是声乐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选用和编写经典的通俗教学曲目
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音乐教学的三大元素,教材是学科的基本硬件和保证。合理地选用声乐教材,决定着高师声乐教学质量。当今的一些流行音乐,在音乐出色程度和音乐表现力方面,质量都极高,其音乐水准超越了其流行的内容,本身就很有音乐价值。把这样的音乐排斥于音乐教育之外,不仅失去了很好的教材,而且也是一种矫情的精英主义行为模式。因此,编写广大青少年感兴趣的、并与中小学教材相联系的通俗声乐教材是高师声乐教育者的责任。
声乐教材包括声乐理论教材和声乐教学曲目两方面内容,目前高师声乐教材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曲目方面。新出版的西南师大《声乐实用基础教程》2005年版,虽考虑到通俗歌曲的存在,但曲目很少。目前,也有专门的《音乐剧曲目选编》的书籍,可是对于高师声乐的教学来说,还是显得太单一。另外,在通俗声乐教学理论方面的适用教材也十分稀缺,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或是参照现有的相关资料,或是介绍自己演唱的经验和体验,造成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因此,在编写高师院校通俗声乐课教材时,除了精挑细选、注重品位、适合教学、吸收大量的中外优秀通俗流行作品,还应注入适当的技术理论知识。既要突出以传授应用性知识为主的学科特色,也应包含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不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与信心。同时,还可以为教材中的作品编写一些演唱的提示,如表演练习的注意问题、风格分析、重点难点的解决、情感的处理等,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向、教学方法,以适应将来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也要主动和学生一起关注流行乐坛的动态,用自己审美的眼光引导学生欣赏和演唱积极、健康、优秀的作品,扩大自己的教学曲目范围,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在集体声乐理论课、欣赏课中融入通俗歌曲演唱的欣赏和教学理论
声乐理论课应是音乐教育专业受重视的必修课程,要“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声乐教学基础理论知识;能正确地分析处理声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歌唱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唱、演唱、教唱及其他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能较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辅导工作”。声乐基础理论主要从生理、心理、艺术表现、教育四个角度去分析、讨论、揭示声乐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怎样去掌握这些规律。另外,还要开设变声期的嗓音训练和保护方面的理论,以便以后更好地用到教学中去。声乐集体理论课的开设,有益于不同老师的学生在学习声乐方法上进行交流,同时和声乐教学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系统的符合中小学声乐教学的理论体系。
在集体理论课上要把“通俗唱法”与“美声、民族唱法”的基础理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各种唱法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将各种有益的方法和技巧融入声乐教学中去。找到它们的异同,合理体现包容性更强的评价思想和方法,以便共同进步。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你是这样的人》的两个风格版本,分别是戴玉强和刘欢演唱的,在课堂上,也让同学们把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来唱,带领学生从美学的角度、表现方式、歌曲情绪处理等进行讨论;还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教学,发动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提供课堂教学和讨论资源,提高学生对通俗声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辨别意识。
总之,在高师的声乐集体理论课中,加入通俗唱法的一些理论知识,在声乐欣赏课中加入通俗音乐演唱的欣赏,提高学生对通俗歌曲音乐的欣赏鉴别与认识能力,为学生了解各种唱法和风格之间的差异,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再学习、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多方位的需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样高师学生才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声乐的发展及相关知识,才能真正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音乐教育。
四、在高师声乐考试中融进对演唱通俗歌曲的评价和审美标准
高师声乐教学评价以高等师范院校内学习声乐的学生为对象,依据高师音乐教育目标和声乐教学大纲,收集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引起声乐学生发展变化的有效资料,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这种判断的结果就是学生声乐水平的表现。如果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实施通俗唱法和风格的教学,那么就要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予以评价。
由于传统的声乐评价很注重学生音色和用声的规范性,在对演唱通俗歌曲的评价上,对学生的音色和用声规范就不能像评价民族、美声那样严格,而是侧重于各种唱法之间的共性评价,如气息的流畅、歌曲的处理、音乐风格的表达、歌曲的难易程度等,在评价的范围上考虑到综合的因素,如表情、动作、舞台表演等。
除了以上几点,我们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通俗音乐讲座和通俗唱法比赛、创办一些关于“唱法”的论坛或杂志、深入到中小学音乐课堂等各种方式进行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
无论何种唱法,在发声技巧上都应遵循科学发声的原则,利用科学发声基础,尽可能广泛地接触世界各国和我国各民族丰富的、有代表性的通俗歌曲,从中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时代的文化范围,不同作曲家的创作方法;学会区分和把握不同风格作品在用声、用气、润腔,咬字、吐字、收声、归韵、情感表现、审美标准方面的差异和特点;掌握运用演唱技巧去正确再现作品的技能。使学生合理地构建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作和艺术表现力。
总而言之,不管我们如何转变教学观念,都离不开我们的教师。目前,在选择声乐教材时,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声乐理论和声乐曲目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音乐艺术和声乐艺术修养,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艺术辨别力和不断接受新思想、再学习的能力。如上理论课的老师,就要通读现当代声乐理论著作,结合高师声乐教学实际,关注流行音乐动向,组织合理的高师声乐教学理论内容;原来偏民族唱法的老师,除了需要补足外国声乐方面的知识,拥有科学发声的意识,具有美声型声乐的鉴赏能力,同时,还要关注通俗音乐风格的演唱作品;而偏美声唱法的教师,需要多关注民族声乐与语言方面的知识,扩大民族声乐曲目积累,同时,努力研究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之间的异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我们知道,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改革成效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态度和行动能力。只有大家都重视这个问题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那么,在高师特色的新型声乐教学观念的带动下,高师的声乐教学工作将会大大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为基础音乐教育输送合格的人才,为再深造的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体验积累和技术支持,并让他们热爱上音乐,真诚地以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传播音乐。高师声乐教师不同于音乐学院声乐教师,不能只专注于声乐的某一领域,只有在拥有广泛的音乐与声乐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把新型的声乐教学观念用于声乐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提升教学水平,带动高师声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顺利实施、实现或接近我们期待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在声乐水平上的全面提高,实现学生在音乐修养乃至人格修养上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张平.对高师声乐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5(10).